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燕萍 1990年生,福建人,四川大学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平时有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相关作品刊发于《散文世界》《陕西文学》等杂志,于2017年获得首届“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散文组主奖。
天涯占梦数
许久没有接到他的消息了,程雪讷讷地看着暗下去的手机屏幕,心里头十分难过。
“他最近事情很多吗,还是忙着与新认识的朋友建立联系以至于再也想不起我来了呢”,点开屏幕,打开收件箱,翻看着苏和发来的一条条短信:
“嘿,程雪,你一定要看看罗兰·巴特的《恋爱絮语》,这本书将恋人之间相识、相恋、相怨、相离的过程写得实在是丝丝入扣,你一定要看看。”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真是深知宇宙的意志,你如果不曾听过,实在不足以语人生。”
“今天西安落起了雪,雪花里,尽是时间的影子……”
程雪并没有看到时间的影子,她看到的只有苏和,是由文字架构起来的热情而真诚的苏和。
短信之外,也会通电话。电话里的苏和,就像一个容易满足的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讲着新近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有时也会说起生活中的点滴,生活的内容却经常让人沮丧。程雪也会回应,但她更愿意去倾听,因为苏和的热情是连贯的、嗓音是悦耳的。
却许久未收到苏和的短信,也许久未接到苏和的电话了。
“或许他今天太忙了,没时间搭理我”,看着渐渐消失的晚霞,程雪的心情有些失落。
“他是不是出事了,为什么一点音信都没给我”,程雪想给苏和发个短信询问一下,“或许他真的太忙了,我不应该去打扰他。”
第三天,草坪上多了许多落叶。程雪并没有仔细观察,但既然是秋天,凋落便是常事。
太阳好的时候,照着树的秋色,分外美丽。仿佛被绳子紧紧捆住的程雪却忽然收住咧开的嘴角,“不知道苏和那边的秋天怎么样了?”
关上手机吧,既然日子已经安静到不剩任何期待。到底舍不得,只是将手机塞到包中,强制专注着手边的事,却总在感受手机的响动。
掏出手机,依旧是暗沉的屏幕。
“人与人之间,总会慢慢疏远的”,看着书中的句子,程雪的心也在凋落,默默重复着,“人与人之间,总会慢慢疏远的。”
隐隐感到包里的震动,“又幻听了吧”,自嘲地笑笑,继续翻动手中的书页。
走在萧瑟的秋风里,打开手机,确实有一条短信,“一定不是苏和”,“一定要是苏和”。
“最不健康的十种活法……”,发件人是10658388。
白昼一天比一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长。程雪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中也有一个人在做梦,那个人在程雪的梦中醒来,洗漱穿衣后,踏着厚厚的白雪,到了一个地方,“王大哥,你可以帮我占占这个梦吗?”“又想起他了吧”,坐在解梦者对面的那个人黯然地点了点头,“都这么久了,也许他早已将你忘记了,你又何必执着?”
掀开眼帘,也是一个下雪的日子。
“人与人之间,总会慢慢疏远的”,在洁白而冰冷的世界里,程雪的心中是茫茫的荒旷落寞。
“也许,是时候给自己一个结束了”,程雪滑动指尖,一条接一条地删除短信。
不再将手机放入包中,而是放在口袋里。
本就不大的雪,早就化在风中。
走在光秃秃的枝干下,行人很少,鸟声清亮。
兜里传来手机的铃声,是苏和,“程雪,程雪,我这儿下雪了,你那儿怎么样?”
“我这里,天就要黑了。”
端午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了。王大娘的儿子,却与她说起让她回老家陪老头子的话题。王大娘心头怏怏,脸上不快,满腔活动着的尽是自己老而无用的心思。她七十多岁了,一身上下毛病不少,鬓发早已斑白,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但与两个小孙儿在一起时,每天听着他们“奶奶”“奶奶”地叫着,心底的幸福快乐使她怎么也不愿承认自己真的老了,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想到儿子他们要自己带孩子,王大娘闷闷地在床上辗转来去,把一张床都转热了,还是睡不着。心里的念头如风过春花般纷纷洒落,都是瞬间,都是印象,抓不住,想不透,越发地焦灼。不知不觉间,老泪就爬满了脸上的沟渠,那是由岁月耕耘出的皱纹田。随便抓抹几下,也不顾枕下传来的湿凉。人老了,总免不得被抛弃的命运,能在还富力气的时候死去,未必不是件好事。可死又哪能由自己决定呢,就像生也不是每个人所能掌控的一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平素都在王大娘这样一位乡下老太的意识范畴之外活动,可今夜却悄悄潜进大娘的脑门。也许活着,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看着儿孙们健康地长大,而自己不可挽回地老去。王大娘欣慰与悲慨交织着,想想儿子素来孝顺,实在没什么可不满的。只是一向孝顺的儿子突然提及回老家一事,突兀得不能不叫人心生疑问:他往日的孝顺行为怕是别有目的?
越想越乱,难以平静。
夜转得很深了,再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儿子说,端午节不放假。得趁他在家时,绑几个粽子,不然到时他就吃不到我包的粽子了。王大娘心里想着,就下了床,来到厨房,拿出春时择下且晒干的笋箨,一叶叶展平、清洗。灯也不开,水声哗哗,心渐渐随之静下来,夜,终于接纳了王大娘那一个多思的灵魂。
睡了,夢了。梦中的王大娘,像年轻时那样,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峰,砍柴割草;走过一片又一片园田,撒药除草。喂养的鸡鸭,一只接着一只走了出来;饲养的猪狗,乱乱地叫在耳畔。庭前的花,开了,又谢了。乡野的天,阴了,又晴了。后来,不合逻辑地,王大娘的梦境转而狰狞,一个可怖的鬼怪一直缠着她不放,唬得她呜呜地哭了起来。被吵醒的孙女,捏着她的鼻子,把她拖拽出恐惧的渊潭。
天,近亮了。鸟儿们,如得了指令般,以楼群为森林,清越地交响开来。
起床。洗菜,做饭,伺候孙女吃饭,送孙儿去幼儿园,平静得与任何一个日子无差。 再说起回老家的话题时,她的情绪依旧怪怪的,“说走,我现在立马就可以走。”
王大娘不知道的是,她儿子的父亲,也就是她的老伴,老来得了绝症,需要有人陪伴在侧。直到回老家前儿子才告诉她,之前没有透露只是希望她能够快乐地生活,把伤害降到最小。
回老家的日子定在端午节之后,彼时,粽子的余香仍旧袅袅在光风水雨中。
松绑
雨夹雪天气,踏上归家的旅程。几十个小时,单是想想,便觉疲倦。撇撇嘴,混在人群中,悄如鬼魅。
检票,人如决堤之水,冲向站台。
对号,入座。过道中来来往往的喧乱,静沉在对面的老妇眼内。一顶帽子,脸相刚硬,性格标识模糊。她挤出一个生硬的微笑,生硬到嘴角都觉得有些刺戳。
避免过多的视线接触,将目光投向苍茫夜色。夜色苍茫到只能看清映在窗台上的自己的眉眼。呆滞拘谨,并充满防备。试图挤出微笑,柔和线条。人声醒觉过分的沉溺,不好转头,只若有实物般地看着窗外。早已驶过站台的亮,偶尔得见灯火、城市的轮廓以及往来的车辆,忽然产生一阵强烈的留恋。心知,这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如此,便也不做融入的努力。
夸张的笑声,几个妇女。
她听出了笑声里的风景。寻声,凝视:精致的发型、妆容,得体的服饰,臃肿走样的身材。一阵复一阵,夸张,刺耳,一路刺进灵魂深处。排斥,不好发作的愤怒,隐忍在喉管里,用力咽了咽,转眼遇见夜的火气。顾盼之中,人人自守一份从容神情。
打起扑克来。轮轨哐当。
并说着话,喝酒,吃东西。
幽默,戏谑,一刻不停歇。
列车员出入,关窗,闭门。各入各床。
空气,如松了绑般,平阔开来。
夜的脚步踏过众人的梦,与昼交接。
人來,上车。人往,下车。窗外的景致,即便同在冬日,依旧显示出了地域的区别。
水塘,人家,四月的油菜花。记忆,适时适地,回放。
南方,南方,魂牵梦萦。
微微地泛起笑意。她与老人道了再见。一次次的旅行,一场场的缘。她知道再不会相见,突袭的伤感攫住她的喉头。寻目窗外,一器宇轩昂的军装男子,接过老人的大背包,暖意回流,像放下了牵挂似的,加深微笑。
重又驰行。觉得笔下多了重量。抬头,遇上来自那群女子中一妇人的目光。沉甸甸的,若有所思。悬浮的安静,飘忽无根底,却岿然安稳。
不时地一眼,又一眼。
她想说话,但交际并不是她擅长的。淌入一个人,淌入一群人,对方的眼神中亦是一派的欲言又止。
十年,二十年。时光已将往昔篡逆得面目全非。年轻时,花前,月下,一朵水灵灵的花。爱了,恨了,遗憾了。想想,一言而过。不知小姑娘笔下,是否也青嫩羞涩?书页与书页间的翻动,时快时慢。她眼神里写满好奇,还有不加掩盖的愤怒。像年轻的我。别于年轻的我,我不表露愤怒。
静静地,淌了一洋的思绪。
一阵电话铃响,“喂,刚才给你打电话怎么没接呢?给你发的短信收到没?回到爷爷家了吗?你爸在家吗?……”
微怒,熟练,近人情。
有家,有室,有牵挂的人。
四目相对,笑了笑。
我母亲一般的年纪。
我女儿一般的年纪。
快到终点站了。清晨,城市还未醒。江畔,闪烁着不眠的灯。
她们妆容精致,衣着得体,表情冷而有礼,打了出租车,绝尘而去。
窗灯渐渐灭了,而天也已亮得有些耀眼了。
深井
太阳很好的样子,枯黄的草上铺着一层淡淡的霜白,一只鸟儿贪恋地踏在地上。不远处的一户人家,筑着高高的红砖围墙,年深日久布满了老旧的青苔。透过一道厚实的木质大门,世界很安静。
随着“吱呀”一声脆响,苏老汉蹒跚着步子,从被老屋罩住的阴影中慢慢地踱到阳光和暖的院子中央。他身旁那把常年搁置于露天院子中的方椅带着年月镌刻的斑驳影像,沧桑一如老汉眯在脸上的皱纹。
老汉缓缓坐在方椅上,阳光把他的影子拖得长长的。早晨的阳光总显得单薄。紧巴紧巴身上的大衣,眯着眼看着天上的云随着风一阵一阵地移动,心中有些吃味。老汉不知道什么叫作惆怅,只是有点想念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和在远方求学的孙儿孙女了。
一个人木木地坐在阳光里。旁边的母鸡们却不耐烦了,不停地在院子里转着圈,平素里总觉得热闹,现在看着,心烦得很。拿根抽光了枝叶的竹枝,挥动着把它们赶跑了。又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不知道对面人家做饭了没?不知道他们晚上会看什么电视?哎,现在也真是糟糕,有了电视也看不动,有方言频道还好,普通话听着总是费力,眼神又不好。想去同人家说说话,可惜,差不多年纪的,走的走,没走的也挪不动了。年轻人,也几乎出外了,在的那几个,也不敢去叨扰,老人总是讨人嫌。
仰起头,透过浊重的老花眼,费力地望着远处山头上的枯黄。
这一两年,怎么越发地冷了?当年,自己的手脚可是利索得很,谁晓得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老了没好活,活着受折磨呀。明春,天气会不会好点?还种不种稻、马铃薯、地瓜?怕千不动了吧。前儿,要卖几斤姜,还得让隔壁的老陈帮忙,这把老骨头实在是不行了。虽然每天都吃着药,但这药吃得嘴巴上老是起白白的舌苔,病也没觉得大好。又不敢跟儿子讲,他那个脾气,听了怕会急得跳脚,将就将就吧,日子总会过去的。
倒是有点想念两个孙儿呢。前些日子,儿子把孙子远行前拍的一张全家照带回来了,就放在床头。今儿阳光好,不如拿出来看看。
缓慢的咚咚声,响亮地震荡着薄薄的空气。拿着照片,皲裂的手掌来回地抚摸,两行老泪不禁浊在脸上。拿着大手掌,随便一揩,慢慢地看着,慢慢地想着。也不知道阿孙那边的天气好不,不知道他晓不晓得买冬天的衣服。阿孙,多么乖的一个孩子呀,虽然不太爱读书,但十分有孝心。每次从学校回家,总会在镇上买一些油饼,给我这个糟老头吃。他喜欢吃地瓜,也喜欢吃马铃薯,趁着我这把老骨头还没酥,还是种一些吧,赶冬天他回家了,也可以给他尝尝鲜。看着照片上阿孙满脸的笑容,阔阔的脸,忽然觉得身上有些热,是阳光晒多了?
收起照片。微微解了解衣襟,又眯在阳光中。
头低垂着,竟有点困了。闭着眼,脑海中划过深深浅浅的影像。阴阴的天,雨雾蒙蒙,大大的屋子装着孤独的影子。突然惊醒,额角的青筋上有一层薄汗,许是阳光太过了。那种深井一般的所在如巨大的阴影将自己团团困住,没有人,没有气息,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期盼。太过熟悉的感觉,太过深浓的孤寂,晴好的阳光却掩不住满脸的倦怠。一辈子恋着的这个地方,忽然布满了让人难以释怀的寒。儿子他们也真是的,怎么也不晓得老人家需要照顾?转念,觉得自己过分了。这年头不都这样嘛,他们又做错了什么?他们拼尽血汗也不过是勉强维生。若停下来,停的可是一家人的生计呀。真是老出脾气了,不能再瞎想了。
对面人家升起了斜斜的炊烟,是时候准备午饭了。昨儿剩下的饭菜还有一大碗,热热就好。
据说,他们下个月要带我去医院检查下身子,都这把年纪了,检查有什么用?不过,能见见他们,也好。
缓缓地站起来,一阵晕眩,血压有些高了。
天涯占梦数
许久没有接到他的消息了,程雪讷讷地看着暗下去的手机屏幕,心里头十分难过。
“他最近事情很多吗,还是忙着与新认识的朋友建立联系以至于再也想不起我来了呢”,点开屏幕,打开收件箱,翻看着苏和发来的一条条短信:
“嘿,程雪,你一定要看看罗兰·巴特的《恋爱絮语》,这本书将恋人之间相识、相恋、相怨、相离的过程写得实在是丝丝入扣,你一定要看看。”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真是深知宇宙的意志,你如果不曾听过,实在不足以语人生。”
“今天西安落起了雪,雪花里,尽是时间的影子……”
程雪并没有看到时间的影子,她看到的只有苏和,是由文字架构起来的热情而真诚的苏和。
短信之外,也会通电话。电话里的苏和,就像一个容易满足的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讲着新近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有时也会说起生活中的点滴,生活的内容却经常让人沮丧。程雪也会回应,但她更愿意去倾听,因为苏和的热情是连贯的、嗓音是悦耳的。
却许久未收到苏和的短信,也许久未接到苏和的电话了。
“或许他今天太忙了,没时间搭理我”,看着渐渐消失的晚霞,程雪的心情有些失落。
“他是不是出事了,为什么一点音信都没给我”,程雪想给苏和发个短信询问一下,“或许他真的太忙了,我不应该去打扰他。”
第三天,草坪上多了许多落叶。程雪并没有仔细观察,但既然是秋天,凋落便是常事。
太阳好的时候,照着树的秋色,分外美丽。仿佛被绳子紧紧捆住的程雪却忽然收住咧开的嘴角,“不知道苏和那边的秋天怎么样了?”
关上手机吧,既然日子已经安静到不剩任何期待。到底舍不得,只是将手机塞到包中,强制专注着手边的事,却总在感受手机的响动。
掏出手机,依旧是暗沉的屏幕。
“人与人之间,总会慢慢疏远的”,看着书中的句子,程雪的心也在凋落,默默重复着,“人与人之间,总会慢慢疏远的。”
隐隐感到包里的震动,“又幻听了吧”,自嘲地笑笑,继续翻动手中的书页。
走在萧瑟的秋风里,打开手机,确实有一条短信,“一定不是苏和”,“一定要是苏和”。
“最不健康的十种活法……”,发件人是10658388。
白昼一天比一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长。程雪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中也有一个人在做梦,那个人在程雪的梦中醒来,洗漱穿衣后,踏着厚厚的白雪,到了一个地方,“王大哥,你可以帮我占占这个梦吗?”“又想起他了吧”,坐在解梦者对面的那个人黯然地点了点头,“都这么久了,也许他早已将你忘记了,你又何必执着?”
掀开眼帘,也是一个下雪的日子。
“人与人之间,总会慢慢疏远的”,在洁白而冰冷的世界里,程雪的心中是茫茫的荒旷落寞。
“也许,是时候给自己一个结束了”,程雪滑动指尖,一条接一条地删除短信。
不再将手机放入包中,而是放在口袋里。
本就不大的雪,早就化在风中。
走在光秃秃的枝干下,行人很少,鸟声清亮。
兜里传来手机的铃声,是苏和,“程雪,程雪,我这儿下雪了,你那儿怎么样?”
“我这里,天就要黑了。”
端午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了。王大娘的儿子,却与她说起让她回老家陪老头子的话题。王大娘心头怏怏,脸上不快,满腔活动着的尽是自己老而无用的心思。她七十多岁了,一身上下毛病不少,鬓发早已斑白,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但与两个小孙儿在一起时,每天听着他们“奶奶”“奶奶”地叫着,心底的幸福快乐使她怎么也不愿承认自己真的老了,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想到儿子他们要自己带孩子,王大娘闷闷地在床上辗转来去,把一张床都转热了,还是睡不着。心里的念头如风过春花般纷纷洒落,都是瞬间,都是印象,抓不住,想不透,越发地焦灼。不知不觉间,老泪就爬满了脸上的沟渠,那是由岁月耕耘出的皱纹田。随便抓抹几下,也不顾枕下传来的湿凉。人老了,总免不得被抛弃的命运,能在还富力气的时候死去,未必不是件好事。可死又哪能由自己决定呢,就像生也不是每个人所能掌控的一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平素都在王大娘这样一位乡下老太的意识范畴之外活动,可今夜却悄悄潜进大娘的脑门。也许活着,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看着儿孙们健康地长大,而自己不可挽回地老去。王大娘欣慰与悲慨交织着,想想儿子素来孝顺,实在没什么可不满的。只是一向孝顺的儿子突然提及回老家一事,突兀得不能不叫人心生疑问:他往日的孝顺行为怕是别有目的?
越想越乱,难以平静。
夜转得很深了,再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儿子说,端午节不放假。得趁他在家时,绑几个粽子,不然到时他就吃不到我包的粽子了。王大娘心里想着,就下了床,来到厨房,拿出春时择下且晒干的笋箨,一叶叶展平、清洗。灯也不开,水声哗哗,心渐渐随之静下来,夜,终于接纳了王大娘那一个多思的灵魂。
睡了,夢了。梦中的王大娘,像年轻时那样,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峰,砍柴割草;走过一片又一片园田,撒药除草。喂养的鸡鸭,一只接着一只走了出来;饲养的猪狗,乱乱地叫在耳畔。庭前的花,开了,又谢了。乡野的天,阴了,又晴了。后来,不合逻辑地,王大娘的梦境转而狰狞,一个可怖的鬼怪一直缠着她不放,唬得她呜呜地哭了起来。被吵醒的孙女,捏着她的鼻子,把她拖拽出恐惧的渊潭。
天,近亮了。鸟儿们,如得了指令般,以楼群为森林,清越地交响开来。
起床。洗菜,做饭,伺候孙女吃饭,送孙儿去幼儿园,平静得与任何一个日子无差。 再说起回老家的话题时,她的情绪依旧怪怪的,“说走,我现在立马就可以走。”
王大娘不知道的是,她儿子的父亲,也就是她的老伴,老来得了绝症,需要有人陪伴在侧。直到回老家前儿子才告诉她,之前没有透露只是希望她能够快乐地生活,把伤害降到最小。
回老家的日子定在端午节之后,彼时,粽子的余香仍旧袅袅在光风水雨中。
松绑
雨夹雪天气,踏上归家的旅程。几十个小时,单是想想,便觉疲倦。撇撇嘴,混在人群中,悄如鬼魅。
检票,人如决堤之水,冲向站台。
对号,入座。过道中来来往往的喧乱,静沉在对面的老妇眼内。一顶帽子,脸相刚硬,性格标识模糊。她挤出一个生硬的微笑,生硬到嘴角都觉得有些刺戳。
避免过多的视线接触,将目光投向苍茫夜色。夜色苍茫到只能看清映在窗台上的自己的眉眼。呆滞拘谨,并充满防备。试图挤出微笑,柔和线条。人声醒觉过分的沉溺,不好转头,只若有实物般地看着窗外。早已驶过站台的亮,偶尔得见灯火、城市的轮廓以及往来的车辆,忽然产生一阵强烈的留恋。心知,这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如此,便也不做融入的努力。
夸张的笑声,几个妇女。
她听出了笑声里的风景。寻声,凝视:精致的发型、妆容,得体的服饰,臃肿走样的身材。一阵复一阵,夸张,刺耳,一路刺进灵魂深处。排斥,不好发作的愤怒,隐忍在喉管里,用力咽了咽,转眼遇见夜的火气。顾盼之中,人人自守一份从容神情。
打起扑克来。轮轨哐当。
并说着话,喝酒,吃东西。
幽默,戏谑,一刻不停歇。
列车员出入,关窗,闭门。各入各床。
空气,如松了绑般,平阔开来。
夜的脚步踏过众人的梦,与昼交接。
人來,上车。人往,下车。窗外的景致,即便同在冬日,依旧显示出了地域的区别。
水塘,人家,四月的油菜花。记忆,适时适地,回放。
南方,南方,魂牵梦萦。
微微地泛起笑意。她与老人道了再见。一次次的旅行,一场场的缘。她知道再不会相见,突袭的伤感攫住她的喉头。寻目窗外,一器宇轩昂的军装男子,接过老人的大背包,暖意回流,像放下了牵挂似的,加深微笑。
重又驰行。觉得笔下多了重量。抬头,遇上来自那群女子中一妇人的目光。沉甸甸的,若有所思。悬浮的安静,飘忽无根底,却岿然安稳。
不时地一眼,又一眼。
她想说话,但交际并不是她擅长的。淌入一个人,淌入一群人,对方的眼神中亦是一派的欲言又止。
十年,二十年。时光已将往昔篡逆得面目全非。年轻时,花前,月下,一朵水灵灵的花。爱了,恨了,遗憾了。想想,一言而过。不知小姑娘笔下,是否也青嫩羞涩?书页与书页间的翻动,时快时慢。她眼神里写满好奇,还有不加掩盖的愤怒。像年轻的我。别于年轻的我,我不表露愤怒。
静静地,淌了一洋的思绪。
一阵电话铃响,“喂,刚才给你打电话怎么没接呢?给你发的短信收到没?回到爷爷家了吗?你爸在家吗?……”
微怒,熟练,近人情。
有家,有室,有牵挂的人。
四目相对,笑了笑。
我母亲一般的年纪。
我女儿一般的年纪。
快到终点站了。清晨,城市还未醒。江畔,闪烁着不眠的灯。
她们妆容精致,衣着得体,表情冷而有礼,打了出租车,绝尘而去。
窗灯渐渐灭了,而天也已亮得有些耀眼了。
深井
太阳很好的样子,枯黄的草上铺着一层淡淡的霜白,一只鸟儿贪恋地踏在地上。不远处的一户人家,筑着高高的红砖围墙,年深日久布满了老旧的青苔。透过一道厚实的木质大门,世界很安静。
随着“吱呀”一声脆响,苏老汉蹒跚着步子,从被老屋罩住的阴影中慢慢地踱到阳光和暖的院子中央。他身旁那把常年搁置于露天院子中的方椅带着年月镌刻的斑驳影像,沧桑一如老汉眯在脸上的皱纹。
老汉缓缓坐在方椅上,阳光把他的影子拖得长长的。早晨的阳光总显得单薄。紧巴紧巴身上的大衣,眯着眼看着天上的云随着风一阵一阵地移动,心中有些吃味。老汉不知道什么叫作惆怅,只是有点想念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和在远方求学的孙儿孙女了。
一个人木木地坐在阳光里。旁边的母鸡们却不耐烦了,不停地在院子里转着圈,平素里总觉得热闹,现在看着,心烦得很。拿根抽光了枝叶的竹枝,挥动着把它们赶跑了。又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不知道对面人家做饭了没?不知道他们晚上会看什么电视?哎,现在也真是糟糕,有了电视也看不动,有方言频道还好,普通话听着总是费力,眼神又不好。想去同人家说说话,可惜,差不多年纪的,走的走,没走的也挪不动了。年轻人,也几乎出外了,在的那几个,也不敢去叨扰,老人总是讨人嫌。
仰起头,透过浊重的老花眼,费力地望着远处山头上的枯黄。
这一两年,怎么越发地冷了?当年,自己的手脚可是利索得很,谁晓得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老了没好活,活着受折磨呀。明春,天气会不会好点?还种不种稻、马铃薯、地瓜?怕千不动了吧。前儿,要卖几斤姜,还得让隔壁的老陈帮忙,这把老骨头实在是不行了。虽然每天都吃着药,但这药吃得嘴巴上老是起白白的舌苔,病也没觉得大好。又不敢跟儿子讲,他那个脾气,听了怕会急得跳脚,将就将就吧,日子总会过去的。
倒是有点想念两个孙儿呢。前些日子,儿子把孙子远行前拍的一张全家照带回来了,就放在床头。今儿阳光好,不如拿出来看看。
缓慢的咚咚声,响亮地震荡着薄薄的空气。拿着照片,皲裂的手掌来回地抚摸,两行老泪不禁浊在脸上。拿着大手掌,随便一揩,慢慢地看着,慢慢地想着。也不知道阿孙那边的天气好不,不知道他晓不晓得买冬天的衣服。阿孙,多么乖的一个孩子呀,虽然不太爱读书,但十分有孝心。每次从学校回家,总会在镇上买一些油饼,给我这个糟老头吃。他喜欢吃地瓜,也喜欢吃马铃薯,趁着我这把老骨头还没酥,还是种一些吧,赶冬天他回家了,也可以给他尝尝鲜。看着照片上阿孙满脸的笑容,阔阔的脸,忽然觉得身上有些热,是阳光晒多了?
收起照片。微微解了解衣襟,又眯在阳光中。
头低垂着,竟有点困了。闭着眼,脑海中划过深深浅浅的影像。阴阴的天,雨雾蒙蒙,大大的屋子装着孤独的影子。突然惊醒,额角的青筋上有一层薄汗,许是阳光太过了。那种深井一般的所在如巨大的阴影将自己团团困住,没有人,没有气息,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期盼。太过熟悉的感觉,太过深浓的孤寂,晴好的阳光却掩不住满脸的倦怠。一辈子恋着的这个地方,忽然布满了让人难以释怀的寒。儿子他们也真是的,怎么也不晓得老人家需要照顾?转念,觉得自己过分了。这年头不都这样嘛,他们又做错了什么?他们拼尽血汗也不过是勉强维生。若停下来,停的可是一家人的生计呀。真是老出脾气了,不能再瞎想了。
对面人家升起了斜斜的炊烟,是时候准备午饭了。昨儿剩下的饭菜还有一大碗,热热就好。
据说,他们下个月要带我去医院检查下身子,都这把年纪了,检查有什么用?不过,能见见他们,也好。
缓缓地站起来,一阵晕眩,血压有些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