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温度从故乡来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爹,你的茶地有人打理了!”大声告诉暮年耳背的爹时,他久违的笑容,又绽放在脸上;那密麻如丝的皱褶,像丝丝春风吹过,纹路变粗了,恰似三十年前、我家沙坝地上一道道微缩的沙埂子。
  爹这一笑,仿佛茶叶的温度又从故乡传来了;爹这一笑,表露他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放处;爹这一笑,宛若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窝子、爽爽的。
  爹是年纪大了,带着十个不情愿的心情,“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挚爱的故土---景东县,来到我们几个儿女身边生活的。
  爹82岁生日那天,我像陪着儿童般兴高采烈的他,回到故乡那个隐身于千山万壑中的小山村。但是,当爹跌坐在他精心打理过的茶地边沿的高台时,一时惊呆了,喃喃自语:“咋个就成这个样子了?才一年多的时间!”我,也心生荒凉,默念着“过去绿得不得了的茶地哪里去了?”三亩多的茶地,只见乱蓬蓬的杂草一种比一种茂密、尤其是黄草更是肆无忌惮、疯狂乱窜,合起来把茶树都遮掩了。茶地,像是一只千疮百孔的小船,泊在墨绿色的如海洋一般的依山开垦的万亩茶园里。
  几天的走亲访友忙碌后,爹和我带着余兴,穿过初春细雨的朦胧,回到喧嚣城市的家。但是,故里一行的精彩演出刚谢幕,爹又陷入了无边的思乡之中,又恢复到了原先闷闷不乐中,虽是这样,但却每天都要重复着别人听多了也不厌其烦的话,如“城里的生活如何如何的不好、烦人,老家的东西什么什么都好、亲切”,有时听得我头皮都发麻了,不耐烦,想发火说道他,但还是思前想后地克制了,因为自己的经历使我深知一个人到陌生地域生活的不易。所以,这次下定决心要了解爹的心结所在(以前也倾听过爹的诉说,但总认为一段时间后他就适应新生活了),就与他进行了深入地交谈,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爹是为他三亩多茶地没人打理而焦虑,担心储存的茶叶泡完喝完,就再也不能够天天品尝故乡味道的东西了。
  爹的心境,同时触动了我的思乡情绪,使我即刻打开了回忆的闸门。
  爹的茶地,是乘着好机缘迈进我们家门的。那是上世纪的一九七九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吹到俊秀却贫穷的小山村的时候,读过六年书的爹,灵敏地嗅到了国家允许家庭开荒种地的气息,便带领我们姊妹几个,披星戴月,率先开起荒来。虽然冒着被批斗的风险,但他却坚定地跟我们讲:“民以食为天,农民再不种地还是农民吗?边开荒边看看形势吧,不消太着急。”果然,爹的判断是正确的,待村民们纷纷扛锄冲出家门奔向荒地的时候,我家已抢占了几处地肥水美的地方。爹说;“这块地当阳,种植普洱茶最适合不过了。”从此,爹的茶地诞生了;随之还有道不完、说不尽的关于这块茶地的悠悠过往。
  爹的茶地,成了我们家经济收入的渠道之一。茶地开摘后,正是我们姊妹几个人勤学苦读、憧憬未来、盼望成才的时期,正是我们只会花钱不会挣钱的日子。所以,一年四季,那片茶地、除了冬季为茶树挖土松根、修剪零乱的枝桠、使其恢复元气三个月,其余时节,茶叶都经过爹的粗糙手掌、纷纷流向茶叶交易市场,换回微薄的辛劳钱来贴补家用。如今,每每想起朝朝暮暮、日光当头,爹在茶地上挥汗劳作、汗甩八瓣的劳动场景以及他在茶叶买卖时大声讨价还价、恨不得多卖些钱的画面,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一辈子都忘不掉,那是印刻在我心上的绘画了。但那时我“年少不知愁滋味”,无法体会出爹的百般辛苦,然而随着我年纪的增长,慢慢地对爹的茶地有了亲切感,并且明白了因那些不起眼的、不像现在这么名气冲天的茶叶的收入,才让我们姊妹几个的求学之路走得顺畅、多年后都有了理想的工作归宿,也才让爹在小山村有了严严的威望和受到应有的尊敬,也因为相邻相亲都佩服爹通过诸如种茶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能耐,所以都把爹当成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样。
  爹的茶地,满足了爹的喝茶嗜好。如今想想,爹的嗜好就是喝茶了,而且几十年笃定不变,比如:“清晨起床空腹喝,他说是清醒睡眠;劳动间隙喝,他说是提神;饭后喝,他说是利于打瞌睡;晚上睡前喝,他说是助眠”。有时,我看见他咕噜咕噜一大杯浓茶就喝进肚子里了,生怕他受不了、会生病,但他的表现恰恰相反,反而精神几倍,活蹦乱跳地忙这忙那。有时,我从学校回家,看见他好像是刚从泥塘里爬出来、脏兮兮的,却坐在旧迹斑斑的小桌旁,悠然地喝茶,享受我琢磨不出、体会不到的乐趣。有时,在夏天满是星斗的夜晚,他邀来亲朋好友,聚集于简陋的小院,泡上一壶茶,在滇西南清风吹拂下,享受茶水的清香,同时,谈天说地,抒怀一番,那场景恰似水浒英雄阔谈的场面,热烈至极。现在想想,我才悟出了一些道理,正是爹的喝茶嗜好,才激发他精神倍增、毅志坚定、向前眺望,才鞭策他带领我们全家度过了漫长的一个个米缸见底、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才鼓舞他脚踏实地奋斗、无怨无悔的苦干、把几个孩子培养成自食其力的人。
  忙想着这些过往,突然不知哪里“哗”地响了一声,把我拉回到现实中,但仅一只“红塔牌”香烟的功夫,又不期然地想起了前人的诗句“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的确,就在一连串的不知不觉中,时光“倏”的流走了三十多年,好多事物悄悄变化了,因为那年刚过知天命之年的爹,已然进入“满头稀疏银发白”的暮年阶段。而我,也已成为跨过知天命之年门槛的中年人,有着自己的工作和追求,不再是当年那个少不更事、只会花钱的懵懂少年了。而一直不变的,却是爹乐此不疲地种茶、喝茶;同样不变的,还有爹给我的茶叶所泡出的茶水,就像白花花的自来水一样,天天滋养着奔波于喧闹尘世的我,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生态的清香的独特饮品,之所以如此,是骨子里流淌着父辈血液的缘故;我常想,我的生命意义,在无限的时空里,或许就是在如此类似的坚持、执着、追求中体现的。
  如今,我明白了爹的痛楚,因而决定施予良方而治疗,并期盼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效果。从另一个层级说,了却爹的心愿、让他安心欢度晚年,是我义不容辞的殷殷责任,也可使我赓续不绝故乡的温度。于是,我在微信里广征亲朋好友的意见,最终敲定“委托他人打理、每年支付酬金”的管理模式。至于打理的委托人,那是多着呢,有邻居、亲戚、熟人,因为,所开的意向性酬金他们都非常满意,这从他们黧黑殷实的脸上可以看出。选来选去,还是选择了与我家相处最融洽、仅百步之遥的邻居。但是,我未将此事告诉爹,原因是我想给他一个意外惊喜,让他感受子女对他辛劳一辈子的满满之爱。
  一个风定日灿的午后,我把圆鼓鼓的一麻袋茶叶扛到爹的跟前,随之飘到他鼻翼的、还有那掺着宽阔无边的无量山野气的茶香。当爹知道了茶叶的来处、晓得了他的茶地有人打理的一刹那,脸上泛出的表情,不亚于孩子见到了久别母亲的样子---欢喜、滿足、幸福相融,也使我的心头热乎乎的。从此,爹就天天能够喝到他的茶地的茶叶所泡出的茶水了。
  爹那日的表现,诠释了我的内心预判。在自家小巧自足的庭院里,在牵牛花满架之下的漾漾碎阳里,爹穿着老旧却干净的“的确良”衬衫,靠着藤制躺椅喝茶,很恬淡悠闲的样子;我一看就知道他是在静心喝故乡的味道。它的清香味道,来自于滇西南大川河不舍昼夜的润泽,亦得益于莽莽苍苍无量山大太阳的烘烤。
  是啊!不论是爹,还是我,一缕故乡的茶叶就是故乡的一个载体,捧着它,就感受到了故乡的温度:听得见鸡鸣狗叫,看得见炊烟袅袅、牛羊满圈、茶浪滚滚,还有亲人、乡邻的切切容貌。
  ——选自2018年第一版《楚雄日报》
其他文献
八九年前,母亲从朋友手里救回了一只小藏獒。这条藏獒,不是要被朋友掐死的唯一一只,也绝不是最后一只。  而母亲抱养的原因也很简单——个小、脸丑、黑不溜秋,走一步都要踢一次屁股才能邁开腿,丑陋的样子很符合当代的审美标准。  第一次,八个月大的狗,竟然咬伤了路人。我至今仍记得那人腿上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滑动剐蹭的两排深深的伤口。也是第一次,家里人意识到这个小不点是如假包换的大型犬,属于狗主人死亡率最高的犬
期刊
桂花开了,远航的人不知道它为谁而开?是为秋风吹冷的寂寞长空?还是为秋雨洒落的滴滴梦露?或者为了陪它一起苍老的落叶能够采撷那一缕淡淡的桂香?  船人不止一次地低头问自己,守候了四季的情缘在哪里?是望穿秋水的等待?还是心手相牵的思念?还有,在季节的拐角处,枯槁的两双手紧握在一起,笑看岁月风云,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朦胧的月光下,一吹而逝的秋风里,船人曾是你虔诚的侍者。天地悠悠,冷冷中秋,谁在守护你的
期刊
小屋是什么时候没了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也许是我离开家乡之后吧,也许是家里的老屋推倒盖成两层小楼的时候吧。  小屋位于老屋前厅与后堂之间的院子里,坐东面西,门前有一条用并不十分规则的石头铺成的小路,连接着前厅屋与后堂屋。小屋很小,仅容一张小折叠床、一桌一椅;南山墙开有一个小窗,晴好的天气,日光正照在靠墙的书桌上,室内给人洞然之感;偶有一阵风吹过,摇动着窗外的一棵小石榴树,满屋便是游移的影子,如同古老
期刊
凌菲喜欢木棉树,连带着便爱上了那个从小在木棉树下长大的男子。  当窗外那棵陪了自己七年的木棉树枝叶萧瑟时,凌菲为自己短暂的婚姻画上了一个凄美的句号。  我从电话里得知凌菲已到达离我不足千米的车站时,瑾萱正在商场里得意地向我展示她看好的第六款风衣。听到我欣喜的惊呼,她迅速收起前一秒矫揉造作下的搔头弄姿,丢下一脸不满的营业员,爷们儿一样地拉着我直奔车站。  虽然凌菲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离婚早在大家的意
期刊
秋雨潇潇,挡不住窗外五彩霓虹灯的明灭不定,遮不住街上嘈杂俗音的泛滥流淌。而我,则如同独守茫茫大海中的一座孤岛,独坐书房,凝神屏气,挑灯夜读一千八百年前的诸葛武侯。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只能够用这种虔诚方式来拜读的生命。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仔细看。”一千八百年前的烛光是否也是这般摇曳不定?一千八百年前的夜雨是否也是这般淅沥清凉?偌大丞相府,武侯应该也是在这般夜晚秉烛伏案奋笔疾书的,夜色
期刊
午后,喧嚣的城市仿佛安静了许多。我坐在向南的窗前,一手拿书,一手轻摇纸扇,忽然听得窗外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那是蝉在鸣唱,那蝉鸣仿佛一把开启我记忆大门的钥匙,瞬间唤醒了那些大汗淋漓的童年时光。  记得小时候,夏日总是蝉鸣不断。房前屋后,路边河堤,处处是悦耳的蝉声。你走过去,走过来,走过来,走过去,蝉声始终在你耳边鸣响。若哪一天一旦没有了蝉鸣,那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如今,城市里处处钢筋水泥,
期刊
“这是一位老画家的画,一对中年农民夫妇,带着他们收获的农产品,摇着小船进城去……”61年前的一天,吕无愆老师展开一幅国画,给我们上了第一堂美术课。  初中的美术课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课。吕老师领着我们把课堂搬到西花园里、瑞云峰下、伟绩碑前。入秋,大礼堂东边的仙鹤喷水泉围栏上摆满了盛开的菊花,金黄的,粉红的,淡紫的,墨绿的,缤纷夺目,富丽堂皇;伟绩碑的台阶上也摆满了菊花盆栽,那花瓣儿,四散开的,团成球的
期刊
老娘离开我们已近三周年了。  老娘虽未吃斋念佛,但她心地善良,性格开朗。村里无依无靠的老人,以现在的说法那就是“空巢老人”。有时见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久病缠身,面无血色;有的气喘吁吁,行动不便,娘热情地嘘寒问暖。言谈中,发现个别老人有厌世情绪,便循循善诱地开导,苦口婆心地劝说,直到老人放弃轻生念头,这才放心地、微笑着离开。  当时,我有些不理解,他们与我们非亲非故,想不通老娘为什么要这么做。在
期刊
河边上有一座小屋,小屋里住着老倔头。老倔头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每天太阳升起来,他就会拿了一张椅子,坐到屋旁的一棵老柳树下,两肘搁在膝盖上,弯着腰,伸着头,看着那疤痕累累的树干和在风中摇动的枝叶。他的嘴唇会哆嗦着,发出一些听不清楚的声音。  老倔头在跟老柳树说话。  老柳树是老倔头唯一的伙伴。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棵树在老倔头祖父手上就栽下了。“大跃进”时队里想砍下来盖猪舍,老倔头的父亲恨不得要
期刊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天空如洗,窗外一钩月色犹如片片皎洁的锦鳞撒入我手捧着的一只晶莹透亮的玻璃杯里,杯子里的茶叶仿佛云中的仙女欢快地上下翻飞着,打闹着。  我信歩徜徉在郁郁葱葱的桂花相间的山蹊之上,看着这月、这山、这树、这茶,不觉间我仿佛置身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般的禅家境界之中。此时此刻的我却早已沉醉在这“庭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言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情画意之中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