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省虽经济较发达但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本文以江苏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流动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流动对苏南和苏中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缩小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灰色关联分析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习惯上可以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代表了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种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典型和缩影,因而省内经济发展差距之大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人力资本区域间的流动,是对人力资本的高效再配置,它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累积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建东,2005),因此人力资本流动对于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不容小觑。
对于人力资本与地区差距的关系,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人力资本流动扩大区域间差距。郑丽琳(2007)从流入地、流出地两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的扩散效应和回浪效应,得出人力资本区域流动拉大了经济发展差距的结论;肖六亿(2007)认为劳动力流动具有拉大地区经济差距的作用机制;严浩坤和徐朝晖(2008)指出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造成的流动制度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樊士德,姜德波(2011)考察因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证明劳动力流动拉大地区间差异;蔡武和陈广汉(2013)认为城乡人力资本的流动与分布的不平等无疑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力资本流动缩小区域间差距。支持缩小地区间差距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流向发达地区会带来明显的收敛效应;林毅夫等(1998)认为中西部可以通过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自身有效发展,背后隐含着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含义;王小鲁和樊纲(2005)估计了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产出的贡献,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地区差距。第三,“折中论”,“折中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区域差距,不能确定最终的效应,许召元和李善同(2008)引入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资本外部性等变量,验证了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既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现有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针对江苏省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并不多,且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变量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一方法较为新颖,故本文采用江苏省2010-2014年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研究人力资本流动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统计年鉴》中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显示,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水平差距较大,苏南经济最发达,苏中地区次发达,苏北相比较则欠发达。2005-2014年三大区域人均GDP都稳步增长,但苏中与苏北一直难以赶上苏南的发展速度。苏北2014年人均GDP为50603元,而苏南早在2006年已接近50000元,落后约8年;苏中2014年人均GDP为77532元,这还未赶上苏南地区2010年人均79501元的水平,落后约4年;苏北2014年的人均GDP在苏中于2010-2011年期间已经达到,落后3-4年。可见,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三个梯度,且梯度间差距较大。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人力资本流动对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效果。
二、实证及结果分析
(一)本文使用数据的说明
江苏省按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大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苏中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本文按此方法对数据进行区域性归类,且三大区域分别选择苏州、泰州和连云港作为样本区域。
文中使用的人均GDP数据、人口流入数据和人口流出数据均来自于《苏州统计年鉴》、《泰州统计年鉴》和《连云港统计年鉴》2011-2015年版,其中人均GDP数据来自各年鉴第一卷“综合”,迁入、迁出人口数来自各年鉴第二卷“人口就业”。
将2010-2014年迁入迁出人口数据规整后,计算得到苏南、苏中和苏北的流入总数X1、流出总数X2及三地区的人均GDP X0。按照灰色关联的分析步骤,计算出2010-2014年江苏省三大区域人力资本流动与人均GDP关联系数,结果为表2。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人力资本流入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性显著
2011年苏南地区人力资本流入与当地人均GDP的关联度高达0.7850,关联性显著。虽然自2012年起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均值为0.6704,可见五年间人力资本的流入极大地促进了苏南的经济发展,但关联度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下降。人力资本流入给苏南地区提供了许多年富力强的劳动者,这为当地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大量高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苏南拥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而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苏南的经济发展,加速苏南的城市化进程,从而推动苏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2、三大区域人力资本流出与流出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均缓慢下降
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人力资本流出对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联度均缓慢下降,均值都保持在0.57左右。苏南、苏中2011年流出系数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性均显著,分别为0.6966和0.6448,之后逐年下降,至2014年降至0.3333,均值为0.5771。苏北2011年关联性不显著,只有0.5306,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3年出现反弹,关联性达到最高值0.5688,五年均值为0.5767,可见苏北人力资本流出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并不高。究其原因,虽然人力资本的流出使得当地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人力资本很多的消费被滞留在了流入地,且社会管理费用仍需流出地承担,所以造成关联度总体不高的现状。 3、苏南流入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贡献优于流出人力资本,而苏中、苏北相反
苏南流入人力资本对人均GDP的贡献优于流出人力资本的贡献,即流入均值0.6704大于流出均值0.5771,且优越比例正在加大,可见苏南人力资本流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从均值来看,苏中和苏北的流出贡献均高于流入贡献,贡献差分别为0.0113和0.0394,对此的解释是,苏中和苏北人力资本的流出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土地和就业压力,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信息会被带回流出地,这提高了苏中和苏北作为流出地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这两大区域流出人力资本带动经济发展的力度反而大于流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度。
三、人力资本流动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查阅2012年、2013年苏州、泰州和连云港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到三大区域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见表2和表3。
从表2、3可见,从迁入区域看,苏南的吸引力大于苏中,苏中大于苏北。苏南一直是省内迁入的首选区域,2012年苏南迁入人口占迁入总人口的47.93%,2013年其吸引作用更强,迁入人口比例增加到49.39%,可见苏南地区吸引人口流入的力度日益增强。从迁出区域看,苏北流出比例最高,且有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37.76%上升到2013年的52.03%;苏中流出比例最低,伴随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30%下降到2013年的23.28%。
将表1计算得到的流入、流出关联系数和表2、表3人力资本区域流动比例相乘,乘积作为衡量三大区域人力资本区域流动与人均GDP关联效应大小的指标,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一)针对流入区域
对于苏南,流入人力资本与人均GDP综合关联系数由2012年的0.2824下降到2013年的0.2547,由表2、3可以看出流入人力资本数量上的减少并不是很多,而表2中的关联系数则从0.5893下降到0.5156,可见关联系数的下降是主要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苏南长期的高吸引力已使得当地人力资本渐趋饱和,流入人力资本提供的经济反馈逐渐减少,因而对苏南GDP的影响有所下降。对于苏中和苏北,综合关联系数均有所下降,苏中从2012年的0.1357下降到2013年的0.1156,苏北从2012年的0.1020下降到2013年的0.0846,这主要是由流入人力资本数量上的减少,从而导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二)针对流出区域
苏南、苏中流出人力资本与GDP综合关联系数分别由2012年的0.1522、0.1485下降到2013年的0.0947和0.0933,而苏北由2012年的0.1702大幅上升到2013年的0.2959。可见苏南、苏中人力资本对GDP的综合影响系数正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苏南和苏中经济发达,工作环境优越,就业机会更多,使人力资本流出量大大减小,流出人力资本所提供的经济反馈不断下降,所以对当地GDP的影响也就有所下降,苏南更是如此。苏北人力资本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地的土地压力和就业压力,流出的人力资本也会将先进的知识技术带回苏北,从而大力推动了苏北经济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从流动影响总系数来看,苏南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从2012年的0.4346下降到0.3494,苏中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也有所下降,从2012年的0.2842下降到2013年的0.2089,苏南及苏中地区的人力资本市场已渐趋饱和,流入人力资本数量很难再有大幅增加,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且现有人力资本因当地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奖惩制度,人力资本流出数量也不断下降,流入和流出出人力资本提供的经济反馈均逐渐减少,因而流动影响总系数也均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反,苏北总系数从2012年的0.2742增加到2013年的0.3805,上升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苏北地区流出综合系数增加幅度较大而引起的,可见苏北地区人力资本流出大大缓和了当地土地和就业压力,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带回,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使苏北流动影响总系数呈上升趋势,流动人力资本与人均GDP影响关联度日益增强。
四、结论
江苏省省内人力资本水平区域差异较大,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能够缩小省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虽然近几年来,人力资本在省内的流动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效应逐步减小,但作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仍不可忽视。本文从定量角度,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验证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的积极作用,因此,应该提倡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来进一步缩小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差距,实现江苏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江苏省人力资本区域流动还存在着流动方向不平衡、流动结构不合理和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有理由相信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我们建议调整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结构和方式,规划出一整套完善的引导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使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更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缩小江苏省经济增长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均衡的增长。
针对江苏省省内经济增长差距较大的现状,政府应对苏北做出适当政策倾斜,加大对苏北的人力资本投资,积极鼓励、推动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合理规划配置人力资本的流动结构和方向,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服务市场,保障流动人力资本的各类权益,这将有利于提高整个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水平,带动江苏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建东.人力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5(9):33-37
[2] 郑丽琳.人力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J].特区经济,2007(5):255-257
[3] 肖六亿.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经济体制改革,2007(5):113-117
[4] 严浩坤,徐朝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08(6):52-58
[5] 樊士德,姜德波.中国劳动力流动于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J].经济评论,2011(4):44-53
[6] 蔡武,陈广汉.异质型人力资本溢出、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12):24-32
[7]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结果——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国有资产研究,1998(6):7-9
[8]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24-36
[9]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39-52
[10] 柯健.我国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0-64
关键词: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灰色关联分析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习惯上可以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代表了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种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典型和缩影,因而省内经济发展差距之大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人力资本区域间的流动,是对人力资本的高效再配置,它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累积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建东,2005),因此人力资本流动对于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不容小觑。
对于人力资本与地区差距的关系,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人力资本流动扩大区域间差距。郑丽琳(2007)从流入地、流出地两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的扩散效应和回浪效应,得出人力资本区域流动拉大了经济发展差距的结论;肖六亿(2007)认为劳动力流动具有拉大地区经济差距的作用机制;严浩坤和徐朝晖(2008)指出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造成的流动制度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樊士德,姜德波(2011)考察因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证明劳动力流动拉大地区间差异;蔡武和陈广汉(2013)认为城乡人力资本的流动与分布的不平等无疑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力资本流动缩小区域间差距。支持缩小地区间差距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从欠发达流向发达地区会带来明显的收敛效应;林毅夫等(1998)认为中西部可以通过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自身有效发展,背后隐含着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含义;王小鲁和樊纲(2005)估计了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产出的贡献,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地区差距。第三,“折中论”,“折中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区域差距,不能确定最终的效应,许召元和李善同(2008)引入劳动力的不完全流动性、资本外部性等变量,验证了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既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现有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针对江苏省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并不多,且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变量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一方法较为新颖,故本文采用江苏省2010-2014年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研究人力资本流动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统计年鉴》中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显示,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水平差距较大,苏南经济最发达,苏中地区次发达,苏北相比较则欠发达。2005-2014年三大区域人均GDP都稳步增长,但苏中与苏北一直难以赶上苏南的发展速度。苏北2014年人均GDP为50603元,而苏南早在2006年已接近50000元,落后约8年;苏中2014年人均GDP为77532元,这还未赶上苏南地区2010年人均79501元的水平,落后约4年;苏北2014年的人均GDP在苏中于2010-2011年期间已经达到,落后3-4年。可见,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三个梯度,且梯度间差距较大。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人力资本流动对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效果。
二、实证及结果分析
(一)本文使用数据的说明
江苏省按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大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苏中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本文按此方法对数据进行区域性归类,且三大区域分别选择苏州、泰州和连云港作为样本区域。
文中使用的人均GDP数据、人口流入数据和人口流出数据均来自于《苏州统计年鉴》、《泰州统计年鉴》和《连云港统计年鉴》2011-2015年版,其中人均GDP数据来自各年鉴第一卷“综合”,迁入、迁出人口数来自各年鉴第二卷“人口就业”。
将2010-2014年迁入迁出人口数据规整后,计算得到苏南、苏中和苏北的流入总数X1、流出总数X2及三地区的人均GDP X0。按照灰色关联的分析步骤,计算出2010-2014年江苏省三大区域人力资本流动与人均GDP关联系数,结果为表2。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人力资本流入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性显著
2011年苏南地区人力资本流入与当地人均GDP的关联度高达0.7850,关联性显著。虽然自2012年起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均值为0.6704,可见五年间人力资本的流入极大地促进了苏南的经济发展,但关联度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下降。人力资本流入给苏南地区提供了许多年富力强的劳动者,这为当地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大量高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苏南拥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而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苏南的经济发展,加速苏南的城市化进程,从而推动苏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2、三大区域人力资本流出与流出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均缓慢下降
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人力资本流出对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联度均缓慢下降,均值都保持在0.57左右。苏南、苏中2011年流出系数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性均显著,分别为0.6966和0.6448,之后逐年下降,至2014年降至0.3333,均值为0.5771。苏北2011年关联性不显著,只有0.5306,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13年出现反弹,关联性达到最高值0.5688,五年均值为0.5767,可见苏北人力资本流出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并不高。究其原因,虽然人力资本的流出使得当地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人力资本很多的消费被滞留在了流入地,且社会管理费用仍需流出地承担,所以造成关联度总体不高的现状。 3、苏南流入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贡献优于流出人力资本,而苏中、苏北相反
苏南流入人力资本对人均GDP的贡献优于流出人力资本的贡献,即流入均值0.6704大于流出均值0.5771,且优越比例正在加大,可见苏南人力资本流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从均值来看,苏中和苏北的流出贡献均高于流入贡献,贡献差分别为0.0113和0.0394,对此的解释是,苏中和苏北人力资本的流出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土地和就业压力,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信息会被带回流出地,这提高了苏中和苏北作为流出地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这两大区域流出人力资本带动经济发展的力度反而大于流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度。
三、人力资本流动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查阅2012年、2013年苏州、泰州和连云港的统计年鉴,可以得到三大区域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见表2和表3。
从表2、3可见,从迁入区域看,苏南的吸引力大于苏中,苏中大于苏北。苏南一直是省内迁入的首选区域,2012年苏南迁入人口占迁入总人口的47.93%,2013年其吸引作用更强,迁入人口比例增加到49.39%,可见苏南地区吸引人口流入的力度日益增强。从迁出区域看,苏北流出比例最高,且有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37.76%上升到2013年的52.03%;苏中流出比例最低,伴随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30%下降到2013年的23.28%。
将表1计算得到的流入、流出关联系数和表2、表3人力资本区域流动比例相乘,乘积作为衡量三大区域人力资本区域流动与人均GDP关联效应大小的指标,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一)针对流入区域
对于苏南,流入人力资本与人均GDP综合关联系数由2012年的0.2824下降到2013年的0.2547,由表2、3可以看出流入人力资本数量上的减少并不是很多,而表2中的关联系数则从0.5893下降到0.5156,可见关联系数的下降是主要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苏南长期的高吸引力已使得当地人力资本渐趋饱和,流入人力资本提供的经济反馈逐渐减少,因而对苏南GDP的影响有所下降。对于苏中和苏北,综合关联系数均有所下降,苏中从2012年的0.1357下降到2013年的0.1156,苏北从2012年的0.1020下降到2013年的0.0846,这主要是由流入人力资本数量上的减少,从而导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二)针对流出区域
苏南、苏中流出人力资本与GDP综合关联系数分别由2012年的0.1522、0.1485下降到2013年的0.0947和0.0933,而苏北由2012年的0.1702大幅上升到2013年的0.2959。可见苏南、苏中人力资本对GDP的综合影响系数正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苏南和苏中经济发达,工作环境优越,就业机会更多,使人力资本流出量大大减小,流出人力资本所提供的经济反馈不断下降,所以对当地GDP的影响也就有所下降,苏南更是如此。苏北人力资本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地的土地压力和就业压力,流出的人力资本也会将先进的知识技术带回苏北,从而大力推动了苏北经济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从流动影响总系数来看,苏南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从2012年的0.4346下降到0.3494,苏中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也有所下降,从2012年的0.2842下降到2013年的0.2089,苏南及苏中地区的人力资本市场已渐趋饱和,流入人力资本数量很难再有大幅增加,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且现有人力资本因当地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奖惩制度,人力资本流出数量也不断下降,流入和流出出人力资本提供的经济反馈均逐渐减少,因而流动影响总系数也均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反,苏北总系数从2012年的0.2742增加到2013年的0.3805,上升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苏北地区流出综合系数增加幅度较大而引起的,可见苏北地区人力资本流出大大缓和了当地土地和就业压力,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带回,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使苏北流动影响总系数呈上升趋势,流动人力资本与人均GDP影响关联度日益增强。
四、结论
江苏省省内人力资本水平区域差异较大,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能够缩小省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虽然近几年来,人力资本在省内的流动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效应逐步减小,但作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仍不可忽视。本文从定量角度,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验证了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的积极作用,因此,应该提倡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来进一步缩小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差距,实现江苏省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江苏省人力资本区域流动还存在着流动方向不平衡、流动结构不合理和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有理由相信人力资本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我们建议调整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结构和方式,规划出一整套完善的引导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使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更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缩小江苏省经济增长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均衡的增长。
针对江苏省省内经济增长差距较大的现状,政府应对苏北做出适当政策倾斜,加大对苏北的人力资本投资,积极鼓励、推动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合理规划配置人力资本的流动结构和方向,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服务市场,保障流动人力资本的各类权益,这将有利于提高整个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水平,带动江苏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建东.人力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5(9):33-37
[2] 郑丽琳.人力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J].特区经济,2007(5):255-257
[3] 肖六亿.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经济体制改革,2007(5):113-117
[4] 严浩坤,徐朝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08(6):52-58
[5] 樊士德,姜德波.中国劳动力流动于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J].经济评论,2011(4):44-53
[6] 蔡武,陈广汉.异质型人力资本溢出、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12):24-32
[7]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结果——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国有资产研究,1998(6):7-9
[8]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24-36
[9]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39-52
[10] 柯健.我国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