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断绝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内核。在新媒体技术的全面推动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学生不仅要以开放和国际化的眼光去了解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还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来坚守正确面对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更好地投身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当中。
黄秋生、陈元和薛玉成编撰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2017年1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一书即以“文化自信”为研究对象,充分调查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并在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建议和策略,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全书按照系统化的论述逻辑分为三大层次:第一层是从概念、内涵和社会价值的角度着手阐述文化自信的培养必要性;第二层是从现状调查的角度着手直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现象和消极现象,并从现象中归纳总结文化自信缺失的复杂原因;第三层是从解决路径的角度着手探讨了克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树立和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第一,借助新媒体大众传播来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通常是借助教材、课堂和线下活动来进行传播和发展的,但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崛起,线下的宣传优势已经逐渐让位于网络新媒体的创新渠道。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要综合线上线下的多元传播渠道,比如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搭建,线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综合性文化教育活动等,有效扩大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深度。
第二,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充分融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文化自信充分展现在教学改革的多个环节之中。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体系中,我们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是较为重视的,主要是以开放的胸怀去探索外来文化的特色、优势等。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和外来文化的距离更加贴近,外来文化的先进性优势逐渐弱化,文化之间逐渐形成了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体系中,我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理解和培养。例如,在高校外语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对语言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但在新媒体传播和文化平等对话的时代里,大学生不仅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及社会价值,同时还应该在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下,了解和表达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跨文化交际的互动交流中,更多地渗透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态度,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有效地践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作用,以人文素质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思政教育专业理论课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来系统化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并培养文化自信在未来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教师应当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内容资源,以更生动形象、与时俱进的文化思想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用有趣、有用、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内容调动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培养上的主动性,并做到自发学习和主动分享,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理论课和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及影响力。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文化新动态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新问题,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概括来说,高校应当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内在规律,有效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新媒体技术的选择性利用下,以开放的胸怀和显著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去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及碰撞,实现民族性、开放性和多元协调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新一代有文化、有信念、有理想、有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优秀青年人才,让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基金项目:2018年度海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海口市民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编号:2018—ZCKT—06)
(黄少花/硕士,海口经济学院讲师)
黄秋生、陈元和薛玉成编撰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2017年1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一书即以“文化自信”为研究对象,充分调查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并在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建议和策略,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全书按照系统化的论述逻辑分为三大层次:第一层是从概念、内涵和社会价值的角度着手阐述文化自信的培养必要性;第二层是从现状调查的角度着手直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现象和消极现象,并从现象中归纳总结文化自信缺失的复杂原因;第三层是从解决路径的角度着手探讨了克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树立和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第一,借助新媒体大众传播来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通常是借助教材、课堂和线下活动来进行传播和发展的,但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崛起,线下的宣传优势已经逐渐让位于网络新媒体的创新渠道。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要综合线上线下的多元传播渠道,比如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搭建,线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综合性文化教育活动等,有效扩大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深度。
第二,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充分融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文化自信充分展现在教学改革的多个环节之中。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体系中,我们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是较为重视的,主要是以开放的胸怀去探索外来文化的特色、优势等。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和外来文化的距离更加贴近,外来文化的先进性优势逐渐弱化,文化之间逐渐形成了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体系中,我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理解和培养。例如,在高校外语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对语言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但在新媒体传播和文化平等对话的时代里,大学生不仅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及社会价值,同时还应该在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下,了解和表达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跨文化交际的互动交流中,更多地渗透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态度,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有效地践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作用,以人文素质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思政教育专业理论课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来系统化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并培养文化自信在未来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教师应当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内容资源,以更生动形象、与时俱进的文化思想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用有趣、有用、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内容调动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培养上的主动性,并做到自发学习和主动分享,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理论课和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及影响力。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文化新动态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新问题,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概括来说,高校应当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内在规律,有效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新媒体技术的选择性利用下,以开放的胸怀和显著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去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及碰撞,实现民族性、开放性和多元协调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新一代有文化、有信念、有理想、有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优秀青年人才,让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基金项目:2018年度海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海口市民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编号:2018—ZCKT—06)
(黄少花/硕士,海口经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