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分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n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断绝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内核。在新媒体技术的全面推动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学生不仅要以开放和国际化的眼光去了解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还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来坚守正确面对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更好地投身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当中。
  黄秋生、陈元和薛玉成编撰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2017年1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一书即以“文化自信”为研究对象,充分调查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并在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建议和策略,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全书按照系统化的论述逻辑分为三大层次:第一层是从概念、内涵和社会价值的角度着手阐述文化自信的培养必要性;第二层是从现状调查的角度着手直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现象和消极现象,并从现象中归纳总结文化自信缺失的复杂原因;第三层是从解决路径的角度着手探讨了克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树立和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第一,借助新媒体大众传播来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通常是借助教材、课堂和线下活动来进行传播和发展的,但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崛起,线下的宣传优势已经逐渐让位于网络新媒体的创新渠道。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要综合线上线下的多元传播渠道,比如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搭建,线下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综合性文化教育活动等,有效扩大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深度。
  第二,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充分融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文化自信充分展现在教学改革的多个环节之中。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体系中,我们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是较为重视的,主要是以开放的胸怀去探索外来文化的特色、优势等。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和外来文化的距离更加贴近,外来文化的先进性优势逐渐弱化,文化之间逐渐形成了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体系中,我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理解和培养。例如,在高校外语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对语言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但在新媒体传播和文化平等对话的时代里,大学生不仅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及社会价值,同时还应该在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下,了解和表达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跨文化交际的互动交流中,更多地渗透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态度,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有效地践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作用,以人文素质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思政教育专业理论课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来系统化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并培养文化自信在未来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教师应当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和内容资源,以更生动形象、与时俱进的文化思想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用有趣、有用、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内容调动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培养上的主动性,并做到自发学习和主动分享,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理论课和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及影响力。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文化新动态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新问题,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概括来说,高校应当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内在规律,有效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新媒体技术的选择性利用下,以开放的胸怀和显著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去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及碰撞,实现民族性、开放性和多元协调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新一代有文化、有信念、有理想、有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优秀青年人才,让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基金项目:2018年度海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海口市民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编号:2018—ZCKT—06)
  (黄少花/硕士,海口经济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医疗卫生行业是涉及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健康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因此,医疗卫生新闻也是最“接地气”、信息量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民生新闻。本文以《河南日报》近两年的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为例,以笔者采访期间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为主,阐述党报记者应该如何透过枯燥深奥的行业话题找到社会关注的“热新闻”。  一、从节日新闻中寻找报道“亮点”  报道节日新闻是新闻采写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医疗卫生行业里
期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但具有自身的符号特征,还承载着文化意义,是文化内容的构成。王逢鑫编著的《英语文化》(2010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其认为语言不仅是由句子、词汇和声音构成,还是科学、宗教及艺术等符号构建而成的更具广博性的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语法及语音的系统组合。可见,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其文化传播的过程。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文化
期刊
屈原是中国传统文学诗篇中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诗篇给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苏雪林的《天问正简》(1981年文津出版社出版)是将屈原的《天问》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外文化的综合性背景来分析和解读屈原的古典文学作品,从天文、地理、神话、历史等角度综合应用神话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来实现屈原诗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解读。  一、中外文
期刊
【摘要】电视政论片被称为“形象化的政论”,它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和主题类的表现题材,以及鲜明的思辨论证为最突出的特色,广泛运用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进入新时代,电视政论片的创作有哪些特点?文章从思想性、表达方式、推介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电视政论片;让改革落地生根;思想性;表达方式  政论片指的是具有强烈政治理论色彩的电视纪录片,相对于新闻、纪录片和各种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而存在,
期刊
2018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调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肖建中在向领导汇报时,特意就6月6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的《“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进行专题汇报和深度点评,指出这是4年前同一地方、同样时间、主题类似的另一篇稿子《今年的“馍”确实能吃上了》的姊妹篇。黄部长饶有兴趣地听完后,特意让随行的工作人员把登载这两篇稿子的报纸找出来带回
期刊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并明确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这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重视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位媒体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全国电视年度综艺十强节目《让梦想飞》整个节目运作模式的深入分析,依据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当下文艺节目的走向和趋势,从节目的海选、人物故事提炼、选手推宣以及后期节目营销等维度进行思考,以期为文艺节目编导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塑造公信力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艺节目;梦想;
期刊
【摘要】地方党报广告策划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广告传播手段,突出精品意识,发挥党报广告在应对公共危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大胆探索党报广告经营市场属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有效统一的新路径,不断以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无愧于新时代的广告作品影响大众,服务民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
期刊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话语依然强劲。大众传媒作为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者,在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报道中,大众传媒应建构理性、积极的民族主义话语,形成大众传媒、民族主义、国家政策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民族主义;话语;南海仲裁案;理性;建构  霍布斯鲍姆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预言,随着民族国家的日渐式微,民族主义将成为一种逐渐消退的
期刊
在大众传媒日益蓬勃发展的时代里,电视节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碰撞的媒介竞争,要想保证电视节目在数字化媒介时代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需要不断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制作能力提升趋势。战迪、施斌、王亮、赵如涵等人编著的《电视节目主持艺术教程》(2017年2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以播音学的专业理论为基础,以电视节目主持的实践案例为参照,深入探讨电视节目的主持艺术。  《电视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