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雨绸缪”,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个词被陈良反复提及十余次。
陈良曾亲历 “9·11”恐怖袭击,目睹身边鲜活生命瞬间消亡的那一刻,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要珍惜每一天,做好每一天。”
打官司“打醒”我的保险意识
作为一名职业保险人,中德安联首位华人CEO陈良是在30岁时买的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保险。
1985年,陈良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获得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1987年,原本留校任教的他来到美国坦普尔大学攻读风险管理和保险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那个年代,在中国,还没有“保险”这个行业,甚至,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保险”是什么,更谈不上保险意识。因此,即使已经到了美国,学的又是保险学,陈良的第一份保险也不是买给人,而是买给自己的车——因为法律有规定,必须得买。
一天,陈良的太太带儿子去学钢琴,在shopping mall与另一辆车相撞,陈太太负全责。对方因为没系安全带,头撞在了玻璃上,虽然车速慢,没受什么伤,但对方仍不依不饶。“几天后,保险公司说他把我们告到法庭上了,我们保的责任险是10万美元,如果额度不够的话,就要变卖资产来赔偿。好在保险公司比较专业,全力帮我们打官司,最终只付了10万美元了结,正好在我们的保额范围内。为此,我吸取教训,把房子跟汽车捆绑,又买了保额100万美元的保险。我感觉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不然当时的事故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如今,陈良有很多保险产品:房屋险、意外险、车险、长期护理保险、长期失能保险以及好几份寿险。“太太说,买保险不是为我,是为了家庭,以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年轻人一定要强制储蓄
“强制储蓄很重要,年轻人将来要想拥有富足、安稳的生活,就要从现在开始强制自己去储蓄,要先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我这么多年的人生经验。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大,反过来一想,噢,年轻时就应该做这些事情。”与国内大家争抢买理财产品,希望借此一夜致富的投机心理不同,在美国生活过十几年的陈良反而显得更传统、更保守。
如今,“80后”已经开始陆续跨入30岁年龄段,进入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学业基本结束,开始成家立业。陈良认为,“80后”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开始有一个理财规划了:“这是人生周期的转折点,随着结婚、生子,家庭的责任感已成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同样也体现在经济保障上。年轻人要对健康投资,对财务稳定性、对未来投资,应该把收入的10%~15%拿出来做这些,这才是一个有远见、有责任感的体现。”
陈良的经验是,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之下,年轻人应该建立保障的概念,最好的产品就是保险。“年轻人收入还不是很高,可以一点点买。”先从简单便宜的意外险开始,买些便宜的定期寿险,注意要与自己的工资收入相匹配。此外,一定要有长期储蓄的概念,定存基金、定期分红的养老险都是可以考虑的,越年轻时买越便宜。“在目前环境下,想要投机暴富已不太可能了。”
“健康险也可以买,只靠社保是根本不够的。”陈良建议,此阶段可以买些消费型的大病险,保费便宜,既不会影响你的经济状况,又能在需要时给予一定的保障。此外,如果已有小孩,准备一些教育金很有必要。
养老还要靠自己
“有地方住是很狭窄的概念。人老了时,对吃、住要求不高,此时医疗和护理才是最为需要的。”
陈良感慨,每个人都应该未雨绸缪,年轻时就要为将来考虑,中年、老年,人要活几十年,要对自己有一个长期规划,特别是养老和护理两部分。在国外,长期护理的概念比较普及,比如,伤害事故需要护理,人到年老时,更需要护理。“中国在养老方面做得还不够,护理机构和专业的护理人员都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养老方面的保险也没跟上。”
“美国养老保险做得比较成熟”,陈良介绍,美国的个人养老金主要来自四部分:一是社保;二是公司养老金;三是401K;四是个人退休金账户(简称IRA)。前两者是法律强制的,后两者是自愿交的,其中401K就是个人将部分收入存入养老账户,就可以享受延税政策,等退休需要用钱时,再按其支取金额计算税费。
“在美国,基本每个人都有这4个支柱来保障他的养老,因此没有后顾之忧。例如我太太的上司,从二十几岁开始参加401K和IRA,费用很低,现在已有两三百万美元的养老金,这对中国养老是一个启示。”
“目前在中国,55岁以上的老人很难买到合适的保险。年轻人终有一天也会老的,要未雨绸缪,提早为养老做好安排,不是为国家,是为自己。”
买的是保障,不是投资!
“我们卖的是保险,投资是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该做的事。不管怎么做,都应该要坚持保险的本质。我是从专业角度,客观来说的。” 陈良认为,目前的保险业是百家齐放的状态,未来其主业还是要回归到保障。
他发现,国人购买保险,更关注保障之外的附加值,比如到期返还多少、分红多少。 “这种两全的保险产品非常好,但真正把保障功能最大化的,反而是没有返还的消费型保险。”
在国外,人们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御风险、为老年时仍能维持现有生活水平做保障。“举个例子,‘9·11’事件后,美国定期寿险的购买人数激增,这种到期不返本的寿险‘低保费、高保障’,可以购买10~20年不等,很适合房贷一族,购买保险的期限和还款期限相当、总保额和房价相当即可,当然也适合一些有负债的私人企业主。”
很多民营企业家有许多资产,但是很不稳定,一旦倒闭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买了寿险,不管将来企业如何,这笔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这是保险很特殊的部分,股票、房产都能拿走,但在保险公司的东西是不能动的,这就是保障。”
陈良认为,中国目前阶段,就应该多推保障型的保险。要避免造成一种误导——保险就是银行,保险就是证券。
“现在应该改变对保险的评价标准,保险的资产和银行的资产,不是一个评价标准,要看它所覆盖的风险额度,同样的1万元,存入银行就是1万元,但如果买了保险,就是100万元的风险额度,这是两个概念。要宣传这个理念,才能真正体现出保险的本质。”
苦口“良”药
曼哈顿50%商业房产是保险公司的
“如果保险没用的话,第一,不可能在西方这么发达;第二,这个行业不会生存那么久。在美国,最有钱的就是保险业,而不是银行业,因为保险是长期资金的吸取、长期资金的投入,有个统计:曼哈顿50%的商业房产都归保险公司所有,很多大型公司挂着牌子,但房子都是从保险公司租用的。”
送父母就送意外险
在有余力情况下,“80后”给父母尽孝心也可以买一些保险,大病险最高年限是55岁,风险比较大也比较贵,建议买意外险,附加意外医疗。
6%的纯保障
“每个人收入的6%,应该用来做纯保障的保险。”
不要提前消费
“年轻人要强迫自己储蓄。不要做月光族,不要做过分有风险的投资,如古董、书画。提前消费的话,最后苦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陈良曾亲历 “9·11”恐怖袭击,目睹身边鲜活生命瞬间消亡的那一刻,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确定性。“要珍惜每一天,做好每一天。”
打官司“打醒”我的保险意识
作为一名职业保险人,中德安联首位华人CEO陈良是在30岁时买的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保险。
1985年,陈良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获得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1987年,原本留校任教的他来到美国坦普尔大学攻读风险管理和保险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那个年代,在中国,还没有“保险”这个行业,甚至,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保险”是什么,更谈不上保险意识。因此,即使已经到了美国,学的又是保险学,陈良的第一份保险也不是买给人,而是买给自己的车——因为法律有规定,必须得买。
一天,陈良的太太带儿子去学钢琴,在shopping mall与另一辆车相撞,陈太太负全责。对方因为没系安全带,头撞在了玻璃上,虽然车速慢,没受什么伤,但对方仍不依不饶。“几天后,保险公司说他把我们告到法庭上了,我们保的责任险是10万美元,如果额度不够的话,就要变卖资产来赔偿。好在保险公司比较专业,全力帮我们打官司,最终只付了10万美元了结,正好在我们的保额范围内。为此,我吸取教训,把房子跟汽车捆绑,又买了保额100万美元的保险。我感觉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不然当时的事故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如今,陈良有很多保险产品:房屋险、意外险、车险、长期护理保险、长期失能保险以及好几份寿险。“太太说,买保险不是为我,是为了家庭,以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年轻人一定要强制储蓄
“强制储蓄很重要,年轻人将来要想拥有富足、安稳的生活,就要从现在开始强制自己去储蓄,要先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我这么多年的人生经验。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大,反过来一想,噢,年轻时就应该做这些事情。”与国内大家争抢买理财产品,希望借此一夜致富的投机心理不同,在美国生活过十几年的陈良反而显得更传统、更保守。
如今,“80后”已经开始陆续跨入30岁年龄段,进入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学业基本结束,开始成家立业。陈良认为,“80后”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开始有一个理财规划了:“这是人生周期的转折点,随着结婚、生子,家庭的责任感已成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同样也体现在经济保障上。年轻人要对健康投资,对财务稳定性、对未来投资,应该把收入的10%~15%拿出来做这些,这才是一个有远见、有责任感的体现。”
陈良的经验是,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之下,年轻人应该建立保障的概念,最好的产品就是保险。“年轻人收入还不是很高,可以一点点买。”先从简单便宜的意外险开始,买些便宜的定期寿险,注意要与自己的工资收入相匹配。此外,一定要有长期储蓄的概念,定存基金、定期分红的养老险都是可以考虑的,越年轻时买越便宜。“在目前环境下,想要投机暴富已不太可能了。”
“健康险也可以买,只靠社保是根本不够的。”陈良建议,此阶段可以买些消费型的大病险,保费便宜,既不会影响你的经济状况,又能在需要时给予一定的保障。此外,如果已有小孩,准备一些教育金很有必要。
养老还要靠自己
“有地方住是很狭窄的概念。人老了时,对吃、住要求不高,此时医疗和护理才是最为需要的。”
陈良感慨,每个人都应该未雨绸缪,年轻时就要为将来考虑,中年、老年,人要活几十年,要对自己有一个长期规划,特别是养老和护理两部分。在国外,长期护理的概念比较普及,比如,伤害事故需要护理,人到年老时,更需要护理。“中国在养老方面做得还不够,护理机构和专业的护理人员都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养老方面的保险也没跟上。”
“美国养老保险做得比较成熟”,陈良介绍,美国的个人养老金主要来自四部分:一是社保;二是公司养老金;三是401K;四是个人退休金账户(简称IRA)。前两者是法律强制的,后两者是自愿交的,其中401K就是个人将部分收入存入养老账户,就可以享受延税政策,等退休需要用钱时,再按其支取金额计算税费。
“在美国,基本每个人都有这4个支柱来保障他的养老,因此没有后顾之忧。例如我太太的上司,从二十几岁开始参加401K和IRA,费用很低,现在已有两三百万美元的养老金,这对中国养老是一个启示。”
“目前在中国,55岁以上的老人很难买到合适的保险。年轻人终有一天也会老的,要未雨绸缪,提早为养老做好安排,不是为国家,是为自己。”
买的是保障,不是投资!
“我们卖的是保险,投资是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该做的事。不管怎么做,都应该要坚持保险的本质。我是从专业角度,客观来说的。” 陈良认为,目前的保险业是百家齐放的状态,未来其主业还是要回归到保障。
他发现,国人购买保险,更关注保障之外的附加值,比如到期返还多少、分红多少。 “这种两全的保险产品非常好,但真正把保障功能最大化的,反而是没有返还的消费型保险。”
在国外,人们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御风险、为老年时仍能维持现有生活水平做保障。“举个例子,‘9·11’事件后,美国定期寿险的购买人数激增,这种到期不返本的寿险‘低保费、高保障’,可以购买10~20年不等,很适合房贷一族,购买保险的期限和还款期限相当、总保额和房价相当即可,当然也适合一些有负债的私人企业主。”
很多民营企业家有许多资产,但是很不稳定,一旦倒闭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买了寿险,不管将来企业如何,这笔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这是保险很特殊的部分,股票、房产都能拿走,但在保险公司的东西是不能动的,这就是保障。”
陈良认为,中国目前阶段,就应该多推保障型的保险。要避免造成一种误导——保险就是银行,保险就是证券。
“现在应该改变对保险的评价标准,保险的资产和银行的资产,不是一个评价标准,要看它所覆盖的风险额度,同样的1万元,存入银行就是1万元,但如果买了保险,就是100万元的风险额度,这是两个概念。要宣传这个理念,才能真正体现出保险的本质。”
苦口“良”药
曼哈顿50%商业房产是保险公司的
“如果保险没用的话,第一,不可能在西方这么发达;第二,这个行业不会生存那么久。在美国,最有钱的就是保险业,而不是银行业,因为保险是长期资金的吸取、长期资金的投入,有个统计:曼哈顿50%的商业房产都归保险公司所有,很多大型公司挂着牌子,但房子都是从保险公司租用的。”
送父母就送意外险
在有余力情况下,“80后”给父母尽孝心也可以买一些保险,大病险最高年限是55岁,风险比较大也比较贵,建议买意外险,附加意外医疗。
6%的纯保障
“每个人收入的6%,应该用来做纯保障的保险。”
不要提前消费
“年轻人要强迫自己储蓄。不要做月光族,不要做过分有风险的投资,如古董、书画。提前消费的话,最后苦的不是别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