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是一夜之间,春天就已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可供踏春之地数不胜数,但首选之地当属河北省抚宁县的天马山,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历史蕴涵,四季风光美不胜收。每年春季,无数的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都会游览至此,欣赏美丽的北国春光。
天马山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城北十公里处,属燕山余脉,海拔300米。天马山群山环抱,绿水绕流,山峰突兀劲秀,岩隙层林尽染。石洞岩穴深浅有致,藏奇纳险,奇峰怪石卧立不等,以物传神。山间泉流琴韵,林深鸟语莺歌。西侧有微波荡漾的天马湖,名山碧水,唇齿相依;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天马传说
说起这天马山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防御抗倭时,他的坐骑是一匹名叫“千里马”的枣红马。后来,戚继光调任蓟州总兵,这匹千里马也一起来到长城脚下。一次在抚宁一带巡视边防的时候,宝马病死,戚继光将它葬于山顶洞穴之中。从此每到夜晚,就有一道红光从半山腰腾空而起。后来蒙古骑兵进犯边境,首领的坐骑是一匹白马,首领被俘后,白马流落一大户人家,这匹马每天夜出晨归,回来总是毛损皮裂、疲倦不堪。主人纳闷,一天晚上便尾追其后,来到半山腰,突然一匹红马从天而降,两马相见,互相撕咬,白马最后战败而死。这时只见红马腾空飞去,马头钻进闪耀的岩石峭壁中,马尾垂在峭壁上。从此,人们便称此山为马头崖。后来戚继光来马头崖养病,信步绕到马头崖北侧,忽听一声马嘶,十分耳熟,就想起他的“千里驹”,戚继光感叹不已,便在山崖上挥笔写下“天马山”3个大字,从此马头崖改名天马山。“天马行空”的传说也就流传下来了。
怪石异洞
走进山门,沿石路迤逦而上,但见山中,清幽谧静,怪石异洞,步步有景,处处称奇。组成天马山山体的岩石为燕山运动所形成的花岗岩。燕山运动是发生在侏罗纪至白垩纪末(距今2.08~0.65亿年)的地壳运动。那时,岩浆活动剧烈,在地下几十千米的地方逐渐冷却,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岩体。在距今0.65亿年以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花岗岩岩体抬升,出露地表,形成山体。花岗岩里经常形成三组互相垂直的裂隙,地质学称为节理。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剥蚀,花岗岩山体之上就布满了像鸡蛋一样圆乎乎的巨大石块,形成了典型的花岗岩蛋丘地貌。天马山山体绵延起伏,峰秀石奇,有“旱船”“猴儿观海”“仙居洞府”“鸽子翻身”等奇特的自然景观。
摩崖石刻
在中国,但凡好山好水都离不开摩崖石刻,似乎只有自然造化和人类的智慧相结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完美。当年戚继光亲手写下的“天马山”三个大字,部下们纷纷效仿,或赋诗、或题字,镌刻于山间巨石上,给天马山又增加了一笔浓浓的文化气息,展现出一道迷人的风景,与山光水色同辉,目前此处的摩崖石刻均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循着那曾留下过马蹄声声的山中石路,一路追踪,接近绝顶,迎面可见一堵峭壁横于眼前,上面赫然刻着“天马山”三个大字,字大如斗,苍劲挺括,看那落款,果然是戚继光,戚将军真是文武双全。
主峰南面的两面巨石上,分别镌有“山河一览”“天马行空”。笔锋奔放,刚劲有力,分别由副御兵黄孝感和巡防御史傅光宅所书。傅光宅还留下一首诗,诗中这样写道:
倚剑登天马,泠然衔远空。
乾坤双眼外,今古一杯中。
怪石悬疑堕,明涛望若空。
烽烟清万里,白日海云红。
遥想当年,这位傅将军何等英武,倚剑登临,抚今追昔,望怪石欲坠,观海涛明灭,心中一定激情澎湃,壮志凌云。只可惜关于他的记载不详,但这“山河一览”的豪情与这山这水已是难舍难分了。
绕至山北,穿过剑洞,再绕至山前,有一巨石刀劈斧剁般,上镌蓟州总兵张臣所书的“海天在目”几个大字。在西侧的石屏上,镌有参将孙仁所书的“带砺山河”四字。
看着这些摩崖石刻,不禁令人感叹。山河依旧,物是人非,这些文武双全的将领一面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镌于山石之上,一面策马浴血保卫这大好河山,怎能不令后人油然而生敬意?
玄真观
走过天马山摩崖石刻,沿石阶而上,通过红色山门,就到了玄真观。玄真观传说建于明代,供奉的是北方正神真武大帝。清朝末年又在前面悬崖上建起了二仙阁。此观当年蜚声京东,每年三月三庙会,香客如潮。只可惜上世纪60年代被毁,只剩下一亩见方的平台及断壁残垣。
现在的玄真观是1994年修复的,比原建筑更加雄伟壮观。真武大帝正襟危坐,面容庄严,两边还立了童男童女,大殿两侧供奉着雷部六神,个个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玄真观殿后有一古井,深约两丈。自古以来,不管是暴雨倾盆还是细雨绵绵,井内滴水不存,投物于井内,回音清脆,有金属之声,故称“铜井”。想必是当年道士想在山上打井取水未果所遗。
玄真观西侧有一石洞,称“仙居洞府”,里面有石床石灶,洞口只容两人进身。
玄真观院东有铁钟,以锤击之声振山岳。南面有小庙供着观音菩萨,观音像下有蒲团,供游人参拜。
戚公亭
名人名山往往互为知己,山以人名,人以山存。戚继光无疑是天马山的知己,为了纪念这位知己,人们在山腰处修戚公亭,并塑有戚继光塑像。
戚公亭独立于山石与青松之间,斗拱飞檐、古朴秀雅。亭西有巨石如坪,上书“晾甲台”,传说为戚继光晾晒盔甲之处,晾甲台下有巨石如柱。传说为戚继光的拴马桩。这山上与戚继光有关的遗迹太多了,有马蹄石,石上有天然的马蹄形式的印痕数个,望之犹闻马蹄声声;有饮马海,巨石底下有水一泓,附身下望,竟有无边无际之感,传为戚继光饮马处。戚公亭东边为戚继光塑像,将军身着战袍,头戴战盔,山风吹来,盔缨微拂。遥想当年,拴马桩上骏马长嘶,晾甲台上盔甲闪亮,戚将军倚剑不语,鸟瞰大好山河……站在戚将军塑像前,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天马湖
天马山的西侧,波光潋滟,那就是著名的天马湖。天马湖于1958年建成蓄水,原名洋河水库,在洋河两大支流拦腰建坝,截水成湖,湖面面积2万多亩,蓄水3.5亿立方米,是秦皇岛市引青济秦工程的中转供水水源地。因其坐落在天马山下,故更名“天马湖”。水库大坝东侧,掩映在绿树中的那座黄楼,是当年朱德视察工作时住过的地方。
站在望湖亭中极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心有钓鱼岛,果树层层,垂柳依依。在此抛钩甩线,持竿垂钓,可谓怡然自得,其乐无穷。这里还是一个极好的军事训练基地,不仅有打靶场,还有各种射击用具。游人快艇或自驾水上自行车游荡湖中,可观山戏水,可看鱼游虾跃,还不时有运动健儿的快艇箭一般从身边穿过……
来到天马山,让人触动的,不仅仅是古人文本天成的诗歌入景入境的游历,更重要的是忘情于自然山水的至真、至纯、至静、至美。信步于森林花丛之内,畅饮一杯抚宁县酿造的“天马湖”酒,抚今思古,怎能不“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特色物产
山外围盛产桃、李、杏、苹果、板栗等,年产超千万公斤,数十种鸟类及野兔、沙獾、松鼠也在此安居。天马山矿泉水经鉴定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供消暑止渴。
天马山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城北十公里处,属燕山余脉,海拔300米。天马山群山环抱,绿水绕流,山峰突兀劲秀,岩隙层林尽染。石洞岩穴深浅有致,藏奇纳险,奇峰怪石卧立不等,以物传神。山间泉流琴韵,林深鸟语莺歌。西侧有微波荡漾的天马湖,名山碧水,唇齿相依;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天马传说
说起这天马山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防御抗倭时,他的坐骑是一匹名叫“千里马”的枣红马。后来,戚继光调任蓟州总兵,这匹千里马也一起来到长城脚下。一次在抚宁一带巡视边防的时候,宝马病死,戚继光将它葬于山顶洞穴之中。从此每到夜晚,就有一道红光从半山腰腾空而起。后来蒙古骑兵进犯边境,首领的坐骑是一匹白马,首领被俘后,白马流落一大户人家,这匹马每天夜出晨归,回来总是毛损皮裂、疲倦不堪。主人纳闷,一天晚上便尾追其后,来到半山腰,突然一匹红马从天而降,两马相见,互相撕咬,白马最后战败而死。这时只见红马腾空飞去,马头钻进闪耀的岩石峭壁中,马尾垂在峭壁上。从此,人们便称此山为马头崖。后来戚继光来马头崖养病,信步绕到马头崖北侧,忽听一声马嘶,十分耳熟,就想起他的“千里驹”,戚继光感叹不已,便在山崖上挥笔写下“天马山”3个大字,从此马头崖改名天马山。“天马行空”的传说也就流传下来了。
怪石异洞
走进山门,沿石路迤逦而上,但见山中,清幽谧静,怪石异洞,步步有景,处处称奇。组成天马山山体的岩石为燕山运动所形成的花岗岩。燕山运动是发生在侏罗纪至白垩纪末(距今2.08~0.65亿年)的地壳运动。那时,岩浆活动剧烈,在地下几十千米的地方逐渐冷却,形成了大面积的花岗岩岩体。在距今0.65亿年以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花岗岩岩体抬升,出露地表,形成山体。花岗岩里经常形成三组互相垂直的裂隙,地质学称为节理。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剥蚀,花岗岩山体之上就布满了像鸡蛋一样圆乎乎的巨大石块,形成了典型的花岗岩蛋丘地貌。天马山山体绵延起伏,峰秀石奇,有“旱船”“猴儿观海”“仙居洞府”“鸽子翻身”等奇特的自然景观。
摩崖石刻
在中国,但凡好山好水都离不开摩崖石刻,似乎只有自然造化和人类的智慧相结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完美。当年戚继光亲手写下的“天马山”三个大字,部下们纷纷效仿,或赋诗、或题字,镌刻于山间巨石上,给天马山又增加了一笔浓浓的文化气息,展现出一道迷人的风景,与山光水色同辉,目前此处的摩崖石刻均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循着那曾留下过马蹄声声的山中石路,一路追踪,接近绝顶,迎面可见一堵峭壁横于眼前,上面赫然刻着“天马山”三个大字,字大如斗,苍劲挺括,看那落款,果然是戚继光,戚将军真是文武双全。
主峰南面的两面巨石上,分别镌有“山河一览”“天马行空”。笔锋奔放,刚劲有力,分别由副御兵黄孝感和巡防御史傅光宅所书。傅光宅还留下一首诗,诗中这样写道:
倚剑登天马,泠然衔远空。
乾坤双眼外,今古一杯中。
怪石悬疑堕,明涛望若空。
烽烟清万里,白日海云红。
遥想当年,这位傅将军何等英武,倚剑登临,抚今追昔,望怪石欲坠,观海涛明灭,心中一定激情澎湃,壮志凌云。只可惜关于他的记载不详,但这“山河一览”的豪情与这山这水已是难舍难分了。
绕至山北,穿过剑洞,再绕至山前,有一巨石刀劈斧剁般,上镌蓟州总兵张臣所书的“海天在目”几个大字。在西侧的石屏上,镌有参将孙仁所书的“带砺山河”四字。
看着这些摩崖石刻,不禁令人感叹。山河依旧,物是人非,这些文武双全的将领一面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镌于山石之上,一面策马浴血保卫这大好河山,怎能不令后人油然而生敬意?
玄真观
走过天马山摩崖石刻,沿石阶而上,通过红色山门,就到了玄真观。玄真观传说建于明代,供奉的是北方正神真武大帝。清朝末年又在前面悬崖上建起了二仙阁。此观当年蜚声京东,每年三月三庙会,香客如潮。只可惜上世纪60年代被毁,只剩下一亩见方的平台及断壁残垣。
现在的玄真观是1994年修复的,比原建筑更加雄伟壮观。真武大帝正襟危坐,面容庄严,两边还立了童男童女,大殿两侧供奉着雷部六神,个个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玄真观殿后有一古井,深约两丈。自古以来,不管是暴雨倾盆还是细雨绵绵,井内滴水不存,投物于井内,回音清脆,有金属之声,故称“铜井”。想必是当年道士想在山上打井取水未果所遗。
玄真观西侧有一石洞,称“仙居洞府”,里面有石床石灶,洞口只容两人进身。
玄真观院东有铁钟,以锤击之声振山岳。南面有小庙供着观音菩萨,观音像下有蒲团,供游人参拜。
戚公亭
名人名山往往互为知己,山以人名,人以山存。戚继光无疑是天马山的知己,为了纪念这位知己,人们在山腰处修戚公亭,并塑有戚继光塑像。
戚公亭独立于山石与青松之间,斗拱飞檐、古朴秀雅。亭西有巨石如坪,上书“晾甲台”,传说为戚继光晾晒盔甲之处,晾甲台下有巨石如柱。传说为戚继光的拴马桩。这山上与戚继光有关的遗迹太多了,有马蹄石,石上有天然的马蹄形式的印痕数个,望之犹闻马蹄声声;有饮马海,巨石底下有水一泓,附身下望,竟有无边无际之感,传为戚继光饮马处。戚公亭东边为戚继光塑像,将军身着战袍,头戴战盔,山风吹来,盔缨微拂。遥想当年,拴马桩上骏马长嘶,晾甲台上盔甲闪亮,戚将军倚剑不语,鸟瞰大好山河……站在戚将军塑像前,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天马湖
天马山的西侧,波光潋滟,那就是著名的天马湖。天马湖于1958年建成蓄水,原名洋河水库,在洋河两大支流拦腰建坝,截水成湖,湖面面积2万多亩,蓄水3.5亿立方米,是秦皇岛市引青济秦工程的中转供水水源地。因其坐落在天马山下,故更名“天马湖”。水库大坝东侧,掩映在绿树中的那座黄楼,是当年朱德视察工作时住过的地方。
站在望湖亭中极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心有钓鱼岛,果树层层,垂柳依依。在此抛钩甩线,持竿垂钓,可谓怡然自得,其乐无穷。这里还是一个极好的军事训练基地,不仅有打靶场,还有各种射击用具。游人快艇或自驾水上自行车游荡湖中,可观山戏水,可看鱼游虾跃,还不时有运动健儿的快艇箭一般从身边穿过……
来到天马山,让人触动的,不仅仅是古人文本天成的诗歌入景入境的游历,更重要的是忘情于自然山水的至真、至纯、至静、至美。信步于森林花丛之内,畅饮一杯抚宁县酿造的“天马湖”酒,抚今思古,怎能不“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特色物产
山外围盛产桃、李、杏、苹果、板栗等,年产超千万公斤,数十种鸟类及野兔、沙獾、松鼠也在此安居。天马山矿泉水经鉴定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供消暑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