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 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
【机 构】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气候中心,四川成都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 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低涡出现频次较之80年代有下降趋势,7月份是夏季高原低涡的活跃期;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四个源地分别为:申扎-改则之间、那曲东北部地区、德格东北部和松潘附近;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四个涡源:那曲东北部、曲麻莱地区、德格附近和玛沁附近,也存在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部分高原低涡形成后,能在高原上生存36 h以上并发展东移,移动路径主要有东北、东南和向东三条,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数量最多;而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的路径与在高原上的移动路径并不相同,移出高原后的低涡多数是向东移动的,其次才向东北、东南移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为东北路径,主要移向河西、宁夏和黄土高原一带;另一条是东南路径,主要移向四川盆地附近,其中,移向黄土高原的低涡最多;移出低涡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特征;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多数在12 h内减弱消亡,有些可持续60 h,极少数能存活100 h以上,最长可达192 h,不仅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降水,甚至可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初生时,暖性涡比斜压涡多近两倍,而移出青藏高原后12 h内的低涡性质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斜压涡居多;与60、70年代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高原低涡的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和性质等特征都有所改变.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优化文言文教学方式,实现化难为易与学习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化难为易的策略。
Cla
地形追随坐标系下的动力学方程组通常都要引入参考大气的概念来减少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参考大气的一般取法是满足静止和静力平衡关系,实际大气被看成在参考大气上的偏差.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就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所以,本文作者通过教学实践,论述并总结出了新教改下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课堂中
测量边界层辐射对研究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城市边界层辐射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局地气候和环境.目前辐射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能满足城市大气边界层辐射分层测量的特殊要求.2
选取2005年5月24日~6月18日在金塔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的观测实验”中的3层CSAT3的实验数据,应用Schmid的FsAM(The Flux-Source Area Model)模型,分析了不同观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语文教学对于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
利用简单的土壤热传导方程建立模型,并结合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2004年6月22日~8月18日金塔绿洲附近观测的戈壁土壤温度序列,重点关注地下10 cm的土壤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在观测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强调让思维绽放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