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心武先生的一面之缘

来源 :藏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刘心武先生的长篇小说《邮轮碎片》。掩卷而思,不禁想起我和刘心武先生那次难忘的相见。
  由《淄博晚报》主办的读书节大讲堂,数年来邀请了多位文学大家登坛讲学,如王蒙、莫言、汪国真、毕飞宇,等等。2018年读书节时,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受邀前来。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根据百度搜集的照片,精心给刘先生刻了一方肖像印。
  1977年,刘先生创作的《班主任》一文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这篇文章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刘先生也因此闻名文坛。通过网络,我淘到了刊登《班主任》一文的 1977年第 11期《人民文学》。除了成名作,作家也都有自己难忘的处女作。我查阅了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 8月出版的《60年生活历程之回忆——我是刘心武》与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年 8月出版的《刘心武文学回忆录》,从刘先生所著的回忆录中得知,其处女作是 1958年发表的一篇小评论。那时,他还是个 16岁的中学生。这两本回忆录都清楚地写着刘先生的处女作发表在 1958年 8月第 16期的《读书》杂志上,题目为《谈〈第四十一〉》。我在网上求助于众多的书友,意欲寻找1958年 8月第 16期的《读书》杂志。可令人失望的是,在一書友发来的这期杂志的目录上,我并没有找到刘先生的大名。无奈之下,我干脆花高价买来了当年的合订本。逐期查看后才发现,《谈〈第四十一〉》刊发于第 13期,并不是刘先生在回忆录里讲的第 16期。原来,是刘先生记错了发表的期数,难怪我找不到。求证后,我不禁想:这册合订本,能不能给刘先生一个惊喜?见刘先生是 5月 12日。我准备好了书、杂志、肖像印及签名用的软毛笔,上午 9点多钟赶到先生下榻的酒店。他坐在沙发上,和蔼而慈祥。我首先递上我刻的肖像印,他连连点头,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客气地说,“很好,你受累了。”随后,我拿出 1977年第 11期《人民文学》,先生眼睛闪过别样的光芒,说,“这得给你签个名。”接着,我小心翼翼地捧出略显陈旧的 1958年《读书》杂志合订本,先生有点不解,看着不着一字的牛皮纸封皮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刊登了您处女作的杂志。”接过杂志,先生动情地说,“我都没有保留下来。”
  我简要介绍了寻找这期杂志所费的周折,以及自己发现的问题,刘先生颇为感动地说:“这个信息很重要,校正了我记忆的偏差。得改过来。”他边说边从沙发起身,到写字台前就坐,在1977年第 11期《人民文学》杂志上认真签名,并在日期后面写下了“40年后”的备注。在《读书》合订本目录旁的空白处,先生竖着签名,横写日期,并在“长江日报藏书”的蓝色印章旁注明“60年后”。
  刘先生对于处女作的感情,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他当年看过前苏联拍的《第四十一》同名电影,进入新世纪后,得知有《第四十一》的 VCD,很想再重温一下,于是便到处搜寻,遇到音像店就进去打探。遗憾的是,一次次询问却带来了一次次失望。刘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有《第四十一》VCD吗?但愿有一天能够买到光盘,与年轻的朋友同观,在新的语境里,作深入的讨论。”我从网上买到了《第四十一》的书籍和 VCD光盘,是全新未开封的。送给刘先生的那一刻,他表情平静,我想,或是他早就买到了,或是看到书和光碟,他又陷入了遥远的回忆……
  先生最后签名的一本书是《刘心武文学回忆录》。在扉页上,刘先生题词“根植在生活的沃土中”,笔迹潇洒飘逸。这看似简单的 9个字,道出了刘先生写作成功的秘诀。
  想写这篇文章,一拖就是两年多。2020年,先生已是 78岁高龄,又推出了长篇小说《邮轮碎片》。有媒体这样评论刘先生:作为一个“贯穿型的写作者”,一个“马拉松长跑式的写作者”,刘心武在写作这条路上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虽历经一个甲子的岁月,但仍守着一片匠心。在我看来,《邮轮碎片》中那 447个碎片组成的长篇小说,是凝聚刘先生心血的宝贵珍珠,亦如成百上千的石榴籽孕育而成的甜美石榴,芬芳可人。
其他文献
1月10日起,为期10天的“湮没的故事:图文识字课本的传奇”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从“天云雷雨”等自然现象到“竹荷梅柳”等常见生物,从“手脚身眉”等人体器官到“衣衫鞋袜”等常用服饰,以及“观寺桥亭”等普通建筑,展览以在中国发现的世界最早图文对照蒙学课本——《新编对相四言》的出现和发展做了源流追溯。  揭示古代蒙学读本秘密  《新编对相四言》现藏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为明英宗正统元
期刊
近日,由淮北师范大学教授牛继清主纂、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编审彭君华等编辑的《安徽文献总目》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安徽文献总目》全书5000余万字,以清代康熙年间分省区划为地域范围,以民国之前的历代传世文献、公私书目(含海外汉籍)等为考察范围,确定历代安徽文献的总规模,细致盘点其留存情况,共计著录安徽历代1.
期刊
日前,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创展览“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拓片特展”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作为深圳博物馆升级改造重新开放后同期举办的七大展览之一,此展在当地引起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  “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拓片特展”是在西安碑林博物馆2017年原创展览“桃花依旧——唐代诗人墓志特展”基础上浓缩策划的精品交流展,展览汇聚了碑林博物馆等10余家文博单位珍藏的31件(组)唐代诗人墓志拓片精品。展览分为“上官
期刊
常有一些商标收藏交流活动在各地举办,有时不乏精品老广告、老商标上拍,令我馋涎欲滴。那年,一位朋友邀请我到苏州参会,无奈杂事缠身,不能成行。可我一直觊觎着拍品目录上自己心仪的故纸,希望也能隔山买牛或最后捡点漏儿。我把心思告诉了主办人,他挺理解我,表示会在活动结束后寄些流拍的东西给我选择,不过价钱高低可是见仁见智的事。我说不要紧,只要我喜欢定会留下。  几天后他就快递来故纸。我挑了一些对眼的老商标,心
期刊
2018年6月1日,我买到了浙二医院已故外科权威齐伊耕教授旧藏的几本英文原版书。齐伊耕,福建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接受了全程的英文教育。据说英语水平之高,当时省内几乎无人匹敌。他生前是浙二普外科泰斗,浙江省著名的“一把刀”,2013年12月29日去世,享年92岁。  这些书中有一本美国人.E..H..Clayton写杭州的书.Heaven.Below。我估计是根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
期刊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雄的八路军、解放军指战员转战太行,千里挺进大别山,他们脚下的军鞋是从哪里来的呢?  笔者喜藏红色文献史料,经多年寻觅,以“战时我军军鞋缝制供给”为专题的文献集藏渐成系统和规模。现今,它能较完整地回答战争期间我军军鞋从哪里来的问题。  边区农户的义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军指战员穿用的多是布面布底的粗布鞋。集藏到的文献显示,缝制军鞋支援前线是边区政府必须完
期刊
2020年于国于民注定刻骨铭心,于我而言,这一年也有很多人和事,或为惊喜、或为痛心,都不期而至,难以忘怀。  新年前,收到《收藏》杂志原主编杨才玉之女杨燕的微信约稿,谈完后,本想托她向杨先生问好,却被告知杨先生仙逝的消息。踱步进书房,“随手”拿起一本杂志,茫然地翻阅着,脑海中一片空白。待回过神来,定睛细看,才发现拿的是新到的那期《收藏》。我走到书架旁,取下几册影集,细心寻找着杨先生的影像。  我与
期刊
1986年前的“世界杯”,限于印刷技术和球迷数量等原因,似乎没有什么彩色足球画册。而最近三届世界杯,因为网络和自媒体太发达了,我也不用收藏“世界杯”画册,因为想看什么图片,网上一搜就有,收藏也就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我收藏的“世界杯”画册,仅限于1986-2006这6届世界杯。这些画册整整齐齐摆放在我的书橱中,算是我最珍贵的一部分藏书。  1986年的那套画册《世界足球大战》,分上下两册,由《足
期刊
贾平凹是新时期中国文学贯穿性和标志性作家,也是当代文学马拉松竞赛的佼佼者,拥有几代读者和一大批粉丝。因此,长期以來,一大批粉丝也在收藏着贾平凹作品的图书、报刊、手稿、书信以及题词、书画等有关物品,蔚然大观。  胡青峰喜欢上阅读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年轻的语文老师常常给他和同学们选一些作家的名篇让他们阅读,其中好多精美佳作便是出自贾平凹之手,从那时起他便走入了贾平凹的文学世界。  2000年,胡青峰参加
期刊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珍贵的唐代纸文书、木牍786件,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通过文书可初步推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事设施。  此次出土的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其中军事文书数量最多,内容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各级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