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等,所以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意义深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
1. 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思想准备不足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存在显著差异。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大学毕业生仍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期望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他们及时、顺利就业。很多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择业时过于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本身竞争力的提高。还有一些毕业生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不考虑实际的就业形势与环境,造成自身就业期望值與实际就业状况的极大反差,从而直接影响了自己顺利就业。
1.2 大学生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人才培养方式过于模式化与市场需求脱轨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许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差, 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目前部分高等学校仍坚持“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因而直接影响学生就业。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结合学校现有的办学规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有长远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能紧跟专业建设的步伐。
2.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2.1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注重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就业中心要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及就业单位的资料等。此外,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该注重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及时效性。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高校长远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要培养特色的人才,首先应该从强化自己的教师队伍做起。
2.2 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大学生应该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除牢固掌握书本知识之外,大学生还应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本身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及社会竞争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社会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2.3 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的就业观培养
将“全程培养就业观”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有计划、分阶段且有针对性地导入。担任大一新生的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自身教书育人的经验和心得,一方面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引导并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进入大学二年级后,辅导员和班主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其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创业意识;到了大三、大四,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其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趋于明确,这时授课老师就逐步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和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其择业意识,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加符合客观现实。
2.4 就业指导中融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学的生活与学习是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时期,因此高校应该把握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联系,结合非智力因素教育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平台。在就业指导过程融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就业指导与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就业指导只是大学生进行就业准备的第一步。职业生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增强职业技能的过程,更是个体追求发展、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如理想、意志、情绪、责任心等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引入和增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帮助大学生逐步明确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乃至职业指导的目标。
2.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等学校要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此项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同时,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相关刊物,提供完善的网络资源及各类测评工具;召开专场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3.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用人需求单位的对接
要尽量筛选出一批管理规范,业务成熟的企业,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企业运营的机会,增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磨合,拓宽学生应聘的渠道。其次,实习基地也能更好地帮助高校及时聆听到来自企业的声音,从而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学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教育观念,使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职业服务指导,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
1. 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思想准备不足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存在显著差异。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大学毕业生仍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期望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他们及时、顺利就业。很多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择业时过于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本身竞争力的提高。还有一些毕业生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不考虑实际的就业形势与环境,造成自身就业期望值與实际就业状况的极大反差,从而直接影响了自己顺利就业。
1.2 大学生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人才培养方式过于模式化与市场需求脱轨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许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差, 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目前部分高等学校仍坚持“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因而直接影响学生就业。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结合学校现有的办学规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有长远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能紧跟专业建设的步伐。
2.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2.1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注重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就业中心要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及就业单位的资料等。此外,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该注重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及时效性。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高校长远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要培养特色的人才,首先应该从强化自己的教师队伍做起。
2.2 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大学生应该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除牢固掌握书本知识之外,大学生还应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本身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及社会竞争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社会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2.3 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的就业观培养
将“全程培养就业观”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有计划、分阶段且有针对性地导入。担任大一新生的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自身教书育人的经验和心得,一方面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认识专业的特点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引导并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进入大学二年级后,辅导员和班主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其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创业意识;到了大三、大四,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其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趋于明确,这时授课老师就逐步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和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其择业意识,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加符合客观现实。
2.4 就业指导中融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学的生活与学习是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时期,因此高校应该把握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联系,结合非智力因素教育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平台。在就业指导过程融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就业指导与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就业指导只是大学生进行就业准备的第一步。职业生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增强职业技能的过程,更是个体追求发展、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如理想、意志、情绪、责任心等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引入和增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帮助大学生逐步明确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乃至职业指导的目标。
2.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等学校要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有事业心、热爱此项工作、关心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同时,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相关刊物,提供完善的网络资源及各类测评工具;召开专场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3.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与用人需求单位的对接
要尽量筛选出一批管理规范,业务成熟的企业,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企业运营的机会,增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磨合,拓宽学生应聘的渠道。其次,实习基地也能更好地帮助高校及时聆听到来自企业的声音,从而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学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教育观念,使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职业服务指导,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