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策略分析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后,认为要想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应该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心理品质,创建全面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心理危机 干预体系 大学生 社会支持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和高校稳定的因素之一。但由于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晚,时间短,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危机的内涵
  心理危机理论起源于社会精神病理学,自我心理学和行为学习论。它最初由林德曼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经卡普兰等人加以发展,至今形成了很多关于心理危机的理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高校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采取各种可能、可行的举措,努力预防、限制各种危机行为的发生,并尽可能帮助现存的危机得以化解,使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目的是有效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准确信息并最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助其成长。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标体系,就是以预防、限制各种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为目标,将能够明示大学生由于经受心理危机而反映出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用平常可以察看到的若干个指标分类组合形成。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及诱因
  (一)自我认同危机
  所谓自我认同危机,也即自我概念方面的危机,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所产生的心理危机。第一,缺少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由于学生本身的性格或个性问题,或者由于家庭中存在精神疾病的遗传等原因,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第二,缺乏对自身生理结构变化的正确认识。大学生生理日趋成熟,渴望接触异性,并有性冲动的迹象,但由于对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害羞的心理,性心理的不成熟且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排解时,出现了性心理障碍或者不正确的行为。第三,缺乏对情感的正确把握。由于心理成熟的限制,很多同学不得不承受因失恋带来的痛苦,因失恋对自己的吸引力产生怀疑,因失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的心理让他们自暴自弃,引发心理危机,甚至失去理智,严重的导致情感犯罪。
  (二)教育的缺失
  第一,家庭教育方法不适当。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使家庭成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使很多家长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教育方式不恰当,忽视孩子自身的兴趣,这些消极的教养方法最终造成一些大学生出现面对新的环境时难以适应,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依赖性比较强等性格上的偏差。这种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压抑、自卑、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心理学科出现的比较晚,而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导致长期以来不少高校也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缺少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在心理危机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而学校关于就业方面的指导往往欠缺,难以适应大学生关于就业信息的需求,长此以往,使得部分学生身心疲惫,进而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三)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客观存在或能被人们能感知到,在这种联系中,人们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并在需要时给予帮助。大学生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则需要有一个来自于亲人、同学、朋友等多方面的心理支持系统。但是很多家庭心理支持失当,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同子女的沟通,对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又缺乏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当其面临心理问题时则有可能长时间走不出心理困境,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
  首先,要从主观上训练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倾向,提高压力应对能力,从而减轻其压力感。使大学生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我,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应激的产生。其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客观上减少危机源的数量和强度。危机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往往具有累积性,而危机事件的强度则直接决定其对个体的心理冲击力的大小,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对人际关系压力和学业压力的控制。再次,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能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对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的误解,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开设相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危机干预教育课程等,将这些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
  (二)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心理品质
  首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减轻就业压力,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这就需要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正确判断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其次,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做好的工作动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依据,这就更需要大学生求职前认真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否与应聘工作冲突。再次,完善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意识的核心层面,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关教育要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困扰,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三)创建全面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首先,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心理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定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其次,建立危机干预跟踪办法。危机干预跟踪是指对那些有心理危机的当事人进行短期干预后,在随后的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必要的跟踪和监护观察,构建危机监控体系。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隐私性,光看表面难以发现。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及时发现危机,然后及时干预、及时转介、及时治疗。再次,形成全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合力。要构建从学校、院系到班级、宿舍、学生多部门、多层次协同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并汇报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帮助。在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帮助上要注重心理感情的支撑,通过聊天、参加课外活动等方式消除大学生的无助感与孤独感,让他们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杨微梅,黎琳.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构探析[J]. 高教论坛,2010(1).
  [2]卢勤.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构建[J]. 中国青年研究,2010(9).
  [3]黄锡榜.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4]马喜亭,刘立新.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转介机制[J]. 教育与职业,2012(2).
其他文献
结合榆次客站北咽喉立交疏解工程石下205+582三孔斜交框构桥顶进实例,对顶进过程中框构抬头及尾部下沉原因、方向偏移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斜交框构桥顶进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为类
以侯月线沁水站K102+060~K102+290路段滑坡病害整治为例,对滑坡病害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采用抗滑桩整治滑坡病害的设计特点、施工方法以及滑坡整治的原则,供类似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2013年10月10日晚北京时间19点准时公布,本次获奖者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自此诺贝尔文学奖共有十三名女作家获此殊荣,而艾莉丝·门罗被称为
【摘 要】本文结合微时代的特征,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性,探索高校在教学方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强调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教学理念的重要性,试图寻找微时代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时代 特性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及研究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21世纪新出现的教学领域中具有
【摘 要】为了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中职教育必须要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学理念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巨大的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事件,无论是影响度还是发生频率都日益升级。在我国的城乡校园内,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受害者所处的特殊时期——青春期的特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目标,确立方向,进而为之实践的动态过程。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具备健全、全面、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大学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