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一种新的、符合教师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让研究性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本文从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研究性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都需要通过课堂来完成,离开了课堂教学,一切都变成空中楼阁。所以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一种新的符合教师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明确教学目标是语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明确,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要明确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紧紧扣住这一点。我认为语文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同仁可能认为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还在谈“听说读写”,是不是有点落后于形势。其实,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没有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根本无从谈所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人们总是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學中多注重知识的传承性,从而忽略了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一旦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再自觉的学习。这应该说是教学的一种误区。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 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前提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一种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动活泼而又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如果他们对所学的课程“热爱”了,或者认为“需要”,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优异成绩。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语文课本所呈现的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言、悬念、置误、质疑、观察、竞赛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要贯穿于整个课堂:一是课端激疑。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方法很多,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课端激趣方法等,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三是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人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是创新的动力,人观察和领悟客观规律的能力是创新的条件,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正是以“探究”“思考”为基本特征,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传承”,即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和书本那里获得知识。接受性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博士”(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
四、实现师生平等是语文研究性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为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表现为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改革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其次,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热情地伸出双手。再次,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愿意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胸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有成功的希望。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师生互动的前提,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既要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要忘记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只有注意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和统一,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才是教学的艺术,才是教师真正的高明!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研究性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研究性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都需要通过课堂来完成,离开了课堂教学,一切都变成空中楼阁。所以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一种新的符合教师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明确教学目标是语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明确,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要明确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紧紧扣住这一点。我认为语文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同仁可能认为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还在谈“听说读写”,是不是有点落后于形势。其实,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没有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根本无从谈所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人们总是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學中多注重知识的传承性,从而忽略了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一旦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再自觉的学习。这应该说是教学的一种误区。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 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前提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一种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动活泼而又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如果他们对所学的课程“热爱”了,或者认为“需要”,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优异成绩。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语文课本所呈现的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言、悬念、置误、质疑、观察、竞赛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要贯穿于整个课堂:一是课端激疑。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方法很多,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课端激趣方法等,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三是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人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是创新的动力,人观察和领悟客观规律的能力是创新的条件,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正是以“探究”“思考”为基本特征,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传承”,即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和书本那里获得知识。接受性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博士”(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
四、实现师生平等是语文研究性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为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表现为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改革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其次,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热情地伸出双手。再次,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愿意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胸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有成功的希望。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师生互动的前提,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既要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要忘记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只有注意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和统一,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才是教学的艺术,才是教师真正的高明!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