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葬文化,即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安葬方法,是生态殡葬的代表形式之一。然而,海葬推广仍然举步维艰,沿海城市骨灰撒海比例不足2%。以青岛为例,1991年举办第一次骨灰撒海,至今已举办69次,只有9723具骨灰撒海,仅占青岛市死亡人数的3%左右。本篇论文主要就青岛市海葬现状展开调研,提炼相关因素,并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海葬文化在青岛市的推广。
关键字:殡葬改革;海葬;促进因素;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一、影响青岛市海葬文化推广相关因素
(一)促进因素
1、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每人平均所占的土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尤其在城市,随着城市地价的攀升,加上殡葬用地的减少,城市的墓地变得越发的紧缺。对于青岛市,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家出台了关于青岛市推行生态殡葬-海葬的政策。通过走访民政局和殡仪馆获悉,青岛市区的殡葬用地有限,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可再循环,对于日益攀升的死亡率来说,海葬无疑是一种比较适合青岛居民的殡葬方式。首先,它骨灰撒海,节约土地,利于青岛市城区规划建设;其次,青岛沿海,交通便利,实行海葬方便快捷。
2、政府补贴,经济可靠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超过60%的民众认为青岛的殡葬花费水平很高。此外,近八成的民众接受的殡葬价格为2万以下。这些从问卷统计中也能很好的体现——29.86%的民众表示经济是促使他们选择的海葬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种经济的节地葬,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对于行政审批、检验检疫分担,人工装灰、提供可降解盒、塑料袋、车辆护送、租船、人工礼仪、鲜花、手套、随船丧属不超过4人服务费都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海葬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来说更为减轻丧属的负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3、推進文明社会建设
在调研过程中,有一部分的人群选择海葬的原因是“崇尚科学,认为海葬可以移风易俗,削弱封建思想”。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约有32.58%的人群因为流程简单选择海葬,约有22.62%的人群因为祭祀文明方便选择海葬,在他们眼中,海葬是文明的殡葬方式。中国人民在殡葬方面的封建思想是最严重的,每年因不必要的祭祀方式,花费巨大。海葬这种方式,不仅实施流程简单,并且每年祭祀文明科学,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有助于中国殡葬思想的进一步提升,进入文明社会。
4、绿色环保,安全防火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约有63.8%的人群因为环保的原因选择海葬。他们表示,传统的墓葬在每年祭祀时分,需要烧纸,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存在火灾隐患。如此“清明忆故人”,起初只交织着普通公民的尴尬与难堪,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日益庞大而繁杂的殡葬活动中“难堪重负”。相比之下,海葬这种文明便捷的殡葬方式,每年祭祀时分只需要到海边用鲜花祭祀逝者,不仅文明,并且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墓葬的祭祀隐患。在他们眼中,海葬是环保安全的殡葬方式。
(二)制约因素
1、监管体系漏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殡葬市场日益活跃,殡葬服务管理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殡葬主管部门对体制内殡葬服务单位能够进行有效管理,但对体制外的社会殡葬中介管理缺少法律支撑,致使一些机构和人员利用法规不完善、殡葬信息不对称等,假借习俗名义随意要价和增加服务项目,推动了殡葬服务市场价格虚高和落后的殡葬文化泛滥,导致了群众殡葬活动负担的攀升。
海葬是国家提倡的政策,为了鼓励参与其中,政府决定海葬全程免费,有些城市还有超额补贴。现存一些规定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推广海葬,以至于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2、社会舆论压力
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薄养厚葬”的不良现象,在丧事办理的项目、规模上攀比日趋加重,丧事活动由尽孝、感恩、缅怀,变相成为财富、势力、地位的面子象征,节简办丧成为不孝的代名词,造成了个别地方群众目跟风办丧,丧葬支出成为严重负担。
正是这份孝心,使传统与现代的对垒中,传统观念屡屡胜出。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虽然是铁杆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在亲情面前,在孝道面前,就变得非理性了。这些可花可不花的钱,让人们大声高呼“死不起”,更有了“死在北京,葬在河北”的黑色幽默。其实这些钱,有时候也是在给自己的面子埋单。
3、传统观念冲击
几千年来,人们大都认为人去世后,只有埋在土里才能安息。无论是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的土葬,还是近年来政府强制改革后的火葬,大都是选择将尸体或骨灰埋在土里。根据我们做的300份街头问卷与200份网上问卷显示,在不选择海葬的人群中,有35.3%的群众认为“入土才能安息”非常符合不选择海葬的原因,29.5%的群众认为比较符合,即共有64.8%的群众认为入土为安的思想是他们不选择海葬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群众表明‘厚葬仍是普通市民的主流观念,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入土为安和厚葬的传统观念,正是海葬所缺少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传统观念冲突。
二、总结
影响海葬推广的因素分为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然而生态殡葬的推广从长远来看是大势所趋,制约民众选择海葬的主要因素便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在观念相对落后的地区,观念的转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广和时间的积累。只有改变生态殡葬服务的低水平状态,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让逝者走得有尊严,生者觉得心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3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 2013青岛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何兆珉,陈瑞芳. 殡葬伦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关键字:殡葬改革;海葬;促进因素;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一、影响青岛市海葬文化推广相关因素
(一)促进因素
1、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每人平均所占的土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尤其在城市,随着城市地价的攀升,加上殡葬用地的减少,城市的墓地变得越发的紧缺。对于青岛市,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家出台了关于青岛市推行生态殡葬-海葬的政策。通过走访民政局和殡仪馆获悉,青岛市区的殡葬用地有限,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可再循环,对于日益攀升的死亡率来说,海葬无疑是一种比较适合青岛居民的殡葬方式。首先,它骨灰撒海,节约土地,利于青岛市城区规划建设;其次,青岛沿海,交通便利,实行海葬方便快捷。
2、政府补贴,经济可靠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超过60%的民众认为青岛的殡葬花费水平很高。此外,近八成的民众接受的殡葬价格为2万以下。这些从问卷统计中也能很好的体现——29.86%的民众表示经济是促使他们选择的海葬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种经济的节地葬,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对于行政审批、检验检疫分担,人工装灰、提供可降解盒、塑料袋、车辆护送、租船、人工礼仪、鲜花、手套、随船丧属不超过4人服务费都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海葬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来说更为减轻丧属的负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3、推進文明社会建设
在调研过程中,有一部分的人群选择海葬的原因是“崇尚科学,认为海葬可以移风易俗,削弱封建思想”。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约有32.58%的人群因为流程简单选择海葬,约有22.62%的人群因为祭祀文明方便选择海葬,在他们眼中,海葬是文明的殡葬方式。中国人民在殡葬方面的封建思想是最严重的,每年因不必要的祭祀方式,花费巨大。海葬这种方式,不仅实施流程简单,并且每年祭祀文明科学,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有助于中国殡葬思想的进一步提升,进入文明社会。
4、绿色环保,安全防火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得知,约有63.8%的人群因为环保的原因选择海葬。他们表示,传统的墓葬在每年祭祀时分,需要烧纸,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存在火灾隐患。如此“清明忆故人”,起初只交织着普通公民的尴尬与难堪,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日益庞大而繁杂的殡葬活动中“难堪重负”。相比之下,海葬这种文明便捷的殡葬方式,每年祭祀时分只需要到海边用鲜花祭祀逝者,不仅文明,并且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墓葬的祭祀隐患。在他们眼中,海葬是环保安全的殡葬方式。
(二)制约因素
1、监管体系漏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殡葬市场日益活跃,殡葬服务管理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殡葬主管部门对体制内殡葬服务单位能够进行有效管理,但对体制外的社会殡葬中介管理缺少法律支撑,致使一些机构和人员利用法规不完善、殡葬信息不对称等,假借习俗名义随意要价和增加服务项目,推动了殡葬服务市场价格虚高和落后的殡葬文化泛滥,导致了群众殡葬活动负担的攀升。
海葬是国家提倡的政策,为了鼓励参与其中,政府决定海葬全程免费,有些城市还有超额补贴。现存一些规定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推广海葬,以至于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2、社会舆论压力
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薄养厚葬”的不良现象,在丧事办理的项目、规模上攀比日趋加重,丧事活动由尽孝、感恩、缅怀,变相成为财富、势力、地位的面子象征,节简办丧成为不孝的代名词,造成了个别地方群众目跟风办丧,丧葬支出成为严重负担。
正是这份孝心,使传统与现代的对垒中,传统观念屡屡胜出。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虽然是铁杆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在亲情面前,在孝道面前,就变得非理性了。这些可花可不花的钱,让人们大声高呼“死不起”,更有了“死在北京,葬在河北”的黑色幽默。其实这些钱,有时候也是在给自己的面子埋单。
3、传统观念冲击
几千年来,人们大都认为人去世后,只有埋在土里才能安息。无论是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的土葬,还是近年来政府强制改革后的火葬,大都是选择将尸体或骨灰埋在土里。根据我们做的300份街头问卷与200份网上问卷显示,在不选择海葬的人群中,有35.3%的群众认为“入土才能安息”非常符合不选择海葬的原因,29.5%的群众认为比较符合,即共有64.8%的群众认为入土为安的思想是他们不选择海葬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群众表明‘厚葬仍是普通市民的主流观念,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入土为安和厚葬的传统观念,正是海葬所缺少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传统观念冲突。
二、总结
影响海葬推广的因素分为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然而生态殡葬的推广从长远来看是大势所趋,制约民众选择海葬的主要因素便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在观念相对落后的地区,观念的转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广和时间的积累。只有改变生态殡葬服务的低水平状态,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让逝者走得有尊严,生者觉得心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3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 2013青岛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何兆珉,陈瑞芳. 殡葬伦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