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发展史简述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作了大体回顾。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加以精选。为了清楚和易懂,我们先讨论几种相抵触的教育技术溉念,再分析教学媒介的定义问题,然后对教学中选择使用各种媒介的有效性进行简略的历史研究,最后,是本文的中心任务,即概述从古希腊到当代数育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绩,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无庸讳言,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在一些理论问题的探索中,也会受到它的某些影响。对此,必须辨明是非,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近年来,教育领域中关于人的研究逐渐增多和活跃起来,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方面,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明显地指出了摆在我们人民面前的教养、教育和文化的尖锐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代表大会上讨论得较少(明显优先讨论的是经济、劳动人民的社会保障、对内政策、国际关系、生态学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然而每个人的发言都能让人感觉到教育问题的迫切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从最一般性范畴揭示了价值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依存关系。就教育的特殊性范畴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涉及的价值依存关系有两方面,这就是价值与社会需要和价值与独特个性的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或者说,这就是教育中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中的学生主体价值。
文化,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它不仅是反映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现实的、历史的、假设归类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整体概貌标志,也是一个社会群体维护自身的历史延续和发展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交往与交换和相互影响的载体。就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论,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和标志。
胡适(1891--1962)是我国现代有着多方面建树、影响广泛的学者。在语文教学方面,他也许未必称得上专家,但是,他对语文教学所发表的见解,也与他在其它领域中的建树一样地引人注目。他当年提出的—些问题,给我们留下了长久的思考。
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赖以建立外语教学法的基石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专家学者们历来都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从而也产生了种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
从推荐制刭科举制,是一大进步。科举对加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都起过重要作用。作为考试,它的基本经验,如国家考试体现国家意志、考试目的决定考试内容、考试管理规则等,是我国的宝贵遗产。然而,由于长期不改革,明末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陈腐、形式僵化,又成了历史前进的障碍。
为使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更为健康发展,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的社会作用,我们提出建立“教育科学学”。
青春期教育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国外,如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在进行青春期教育(国外一般谓之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的研究方面则有较长的历史,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在1892年即出版了第一部性教育的专著一《真理的教导》。但国外一般是着重于性知识的传播和对性生理,性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从生理上看,青春期是指一个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化的过渡时期,是决定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周恩来总理在六七十年代曾多次指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生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把它做为一件大事来抓,但这项工作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