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136-01
泱泱中华是一个诗的国度。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浩瀚的诗海中亦是占了一席之地的。其作品如《南浦》、《染云》、《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尤其是《泊船瓜洲》更是烩炙人口,被入选小学课本。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案例1] 特级教师施建平的激发想象创设情境的片段
师:怎么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就要想办法进入诗人写诗的意境。你们觉得诗人写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是在夜晚。
师: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
生:是春季的夜晚。
师:是春天的一个夜晚。在你的想象中,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哪儿吟出这首诗的?
生:作者站在船头望山的时候。
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出诗人站立船头的形象)这一天,天上很可能还有什么?
生:天上还有月亮。
师:(画月亮)在这明月这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播放《春江花月夜》)
在热烈探讨之后,教师要大家以“诗人想到了什么”为题目写一个片段。
[点评]施老师借助设问、提示、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明月之夜,诗人站立船头眺望凝思的情境,为学生布控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读诗不能没有想象的参与。只有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生活画面,从而促进了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激起情感的涟漪。此时,施老师以“诗人想到了什么”为题目写话时,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案例2]特级教师孙双金抓“还”字展开教学
出示课题后,孙老师指出:这是一首写诗人思念家乡的诗,你能找出其中表示思念家乡的一个词吗?学生找出了“还”字后,孙老师即以“还”导读,引领学生研读,师生从一二句中归结出“靠家近,应该还”;从第三句归结出“离家久,更应还”;从第四句归结出“思切,不能还”。这是为什么?孙老师适时地简介了当时以宰相之职搞变法革新,忙于国家事务的背景,“要还、想还、不能还”,原是“为了国家舍小家”。
[点评]孙老师紧扣一个“还”字,启发学生深入体念了诗意。并以“还”字贯通全文,不蔓不枝,形成整堂课的一枝独秀,且在语言文字的锤炼中细节饱满。
[案例3]抓“又”的教学片段
师:一个“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师:春风吹绿一回就是一年。王安石21岁离开故乡考取进士后,为官四方,到写这首诗时,他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了。同学们,30多年,400多个月,10000多个日日夜夜啊!
老师用“一年、十年,三十多年”反复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点评]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去理解诗所蕴涵的感情,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读激情,帮助学生体念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反复读书,弄懂词句的含义。知道词句之间的联系,进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形象,把感知的东西形象化。在这里很好地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
[反思]语文教学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抓得好,抓得准,“纲举”就可以“张目”。
古诗词中的字可以说字字珠玑,教学要善于抓住文眼作足文章。即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遗民泪尽胡尘里”中的“泪”,均是关键词。
1、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关键词语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
2、悟。悟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
3、联。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定的基调。“借景抒情”是诗歌惯用的“伎俩”。要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
总之,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方法很多,就看你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佳的方法了。
泱泱中华是一个诗的国度。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浩瀚的诗海中亦是占了一席之地的。其作品如《南浦》、《染云》、《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尤其是《泊船瓜洲》更是烩炙人口,被入选小学课本。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案例1] 特级教师施建平的激发想象创设情境的片段
师:怎么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就要想办法进入诗人写诗的意境。你们觉得诗人写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是在夜晚。
师: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
生:是春季的夜晚。
师:是春天的一个夜晚。在你的想象中,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哪儿吟出这首诗的?
生:作者站在船头望山的时候。
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出诗人站立船头的形象)这一天,天上很可能还有什么?
生:天上还有月亮。
师:(画月亮)在这明月这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播放《春江花月夜》)
在热烈探讨之后,教师要大家以“诗人想到了什么”为题目写一个片段。
[点评]施老师借助设问、提示、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明月之夜,诗人站立船头眺望凝思的情境,为学生布控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读诗不能没有想象的参与。只有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生活画面,从而促进了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激起情感的涟漪。此时,施老师以“诗人想到了什么”为题目写话时,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案例2]特级教师孙双金抓“还”字展开教学
出示课题后,孙老师指出:这是一首写诗人思念家乡的诗,你能找出其中表示思念家乡的一个词吗?学生找出了“还”字后,孙老师即以“还”导读,引领学生研读,师生从一二句中归结出“靠家近,应该还”;从第三句归结出“离家久,更应还”;从第四句归结出“思切,不能还”。这是为什么?孙老师适时地简介了当时以宰相之职搞变法革新,忙于国家事务的背景,“要还、想还、不能还”,原是“为了国家舍小家”。
[点评]孙老师紧扣一个“还”字,启发学生深入体念了诗意。并以“还”字贯通全文,不蔓不枝,形成整堂课的一枝独秀,且在语言文字的锤炼中细节饱满。
[案例3]抓“又”的教学片段
师:一个“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师:春风吹绿一回就是一年。王安石21岁离开故乡考取进士后,为官四方,到写这首诗时,他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了。同学们,30多年,400多个月,10000多个日日夜夜啊!
老师用“一年、十年,三十多年”反复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点评]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去理解诗所蕴涵的感情,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读激情,帮助学生体念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反复读书,弄懂词句的含义。知道词句之间的联系,进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形象,把感知的东西形象化。在这里很好地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
[反思]语文教学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抓得好,抓得准,“纲举”就可以“张目”。
古诗词中的字可以说字字珠玑,教学要善于抓住文眼作足文章。即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遗民泪尽胡尘里”中的“泪”,均是关键词。
1、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关键词语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
2、悟。悟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
3、联。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定的基调。“借景抒情”是诗歌惯用的“伎俩”。要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
总之,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方法很多,就看你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佳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