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做一些前无古人的事情就好了,哪怕是在很小一个领域内前无古人的事情”,这是25岁的戴志康在回应“天才”一说之时的自我评价。这位被称作“80后”创富英雄的年轻人,掌管着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社区软件技术及服务提供商,也是唯一一家提供完整社区软件技术和服务的康盛创想(Comsenz)公司。由他研发的“Discuz!”社区软件目前被国内30多万个社区论坛所采用,这一数字是国内社区论坛总量的一半以上。
当人们还在为“80后”一代到底是“中国垮掉的一代”,还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一批在IT业绽露锋芒的“80后”一代创富英雄,用一个个创业神话完美诠释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古谚。戴志康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身为“80后”一代,“鄙蔑传统”、“桀骜不驯”、“独立自我”的特性在戴志康的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体现。然而,透过他个人的创业历程,包括20多年来的人生道路,支撑戴志康在同龄人中开辟出卓尔不群奇迹的,却是一种打破成规、冲决桎梏的胆量和勇气。而这种胆量和勇气展露于外,正是他一次次不按套路出牌的选择,一个个“剑走偏锋”的决断。
对三十万年薪说“NO”
在同龄人还在按部就班地学习功课,为如何提高分数殚精竭虑的时候,戴志康正挣扎于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从小喜欢钻研的戴志康,在八九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电脑,那是父亲购置的一台功能单一的夏普袖珍PC,从此他对这个“大玩具”爱不释手。当家中的电脑升级到386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演算法,利用Turbo C破解一些程式的秘匙,并接连两次拿到全国青少年资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状。此时的他认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认为自己由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变成了一个很有理想的人”。
可与此同时,他的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戴志康必须做出选择。“要么一心二用,既投入学习,又想着计算机,要么全身心投入计算机,不想学习。我尝试过前者,但很快发现这样很有负罪感,其结果是两件事情都没有干好。于是,我选择了一条比较特别的人生之路——冒很大的风险,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计算机这个领域。”
进入大学的戴志康,没用多久就厌烦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多同学沉溺于电脑和网络,在游戏和聊天中尽情挥霍着无聊时光。与其他同学不同,令戴志康废寝忘食钻研的是各种电脑程序。2000年PHP语言凭借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的特点逐渐在网络界热了起来,有着两年多C编程经验的戴志康,只用了很短时间熟悉和入门,就用PHP编写出了功能完备的留言板、计数器等应用程序。
在谈起开发“Discuz!”初衷的时候,戴志康毫不讳言: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2001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学校,在外面找到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每天工作15小时,开始了3年独居僻室、潜心钻研网络社区的日子。
“对找工作这件事,真的是感到前途渺茫,因为周围很多学习比我好得多,或者各方面比我强得多的那些同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就业问题。于是我就希望,通过自己其他方面的努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一个铺垫。”
在其他同学为一份能糊口的工作拼命奔波的时候,凭借“Discuz!”,一份三十万年薪的工作机会找到了他。但他令父母以及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因为他很快拒绝了这份工作。
对于当时的戴志康来说,三十万年薪的确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和荣耀,他甚至觉得“一直以来赖以生存和奋斗的理想就这样实现了。”不过,兴奋之余,他有着自己冷静而独立的判断。“觉得这个事情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是没有办法割舍的……如果我去他那儿工作,我之前为之奋斗很久的‘Discuz!’就会荒废了,对不起之前的用户。”更重要的是,他从“三十万”这个数字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既然别人愿意拿这么高的年薪聘用自己,那么“其实你所创造出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年三十万”。
于是,他选择为自己打工。这种反常规的抉择背后,是戴志康笃信的准则:“你要做一些决定就要做一些取舍,这个取舍你会仔仔细细地想清楚,我要是走这样的一条路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代价,我走另外一条路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代价,而我往往会选择那种风险比较大,但回报也比较大的事情。”
收费,还是免费?
2004年,戴志康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了漫漫的创业之路,陪伴他的是上一年卖软件赚来的30万块钱。要知道当初决定对“Discuz!”收费,戴志康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
在提供免费下载一段时间之后,戴志康感觉在一些关键性的指标上,比如说速度、安全、负载能力和人性化方面,“Discuz!”远远超过了同类产品,而它们都是收费的,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收费的基础。
2003年,戴志康把“Discuz!2.0”挂到网上,一套800元,并享受两年的升级和其他服务。熟悉了免费的人们对收费想不通,在论坛上、QQ里开始大量出现诋毁“Discuz!2.0”,甚至侮辱戴志康人格的言论,软件也只卖出去了七八套。戴志康很是想不通,“是不是所谓撅着屁股干活的人,就要被每天游手好闲的人骂,在中国做一件事情是不是就那么难?”倔强、自信的戴志康没有被流言和压力击倒,反而逆流而上,标价五百块钱没有卖出去的产品,他变本加厉卖到两千块钱。直到今天戴志康也不太明白当时为什么那么做,也许正是他“剑走偏锋”的风格在“作祟”,“反正咱是正经八百做事的,谁怕谁啊!”
谁料“奇招有奇效”,“Discuz!”优异和稳定的性能让那些当初诋毁他收费的人们都成了购买产品的客户,销售开始出现转机。后来又推出了容纳能力是对手产品好几倍的新版本以后,“Discuz!”的销售收入平均每个月还增加了30%。
同为“80后”CEO的李想曾经总结,他们这一代创富精英的特点是:“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墨守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戴志康一次次反常规的做法,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脚。在公司的销售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新的“怪招”正在他脑中悄悄酝酿。2005年底,戴志康毅然决然地将产品实行彻底免费,这意味着将每年带来500万销售额的产品拱手相让,几乎所有员工都反对,就连一向支持他的父母也特别诧异,觉得他得了神经病,有钱不赚疯掉了。然而,看似自杀式的决策背后,戴志康有着自己未雨绸缪的远虑。
“我觉得软件销售所谓的天花板非常低,因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预计到中国有多少个网站客户,有多少人买你的产品,有多少人会为它付费。我发现,再增长几年,这个企业就会停滞掉或者这个产品就会消亡掉,如果‘以不变应万变’将被很多竞争对手和同行所击倒。”戴志康决定转变公司的商业模式,实现从卖软件的授权到卖软件的服务。他认为,这种以产品为核心,依靠互联网的口碑营销,软件免费而服务收费,或者服务免费而靠广告盈利的新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后的事实证明戴志康“剑走偏锋”的决策又一次取得成功。2006年,软件产品的安装量达到原来的一百倍,销售收入没有随之减少,在大的企业客户所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卖给个人用户所得的回报,因为软件免费之后获得了很大的用户认可,从而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有一家叫红杉基金的美国风险投资对他的新业务模型很感兴趣。2006年7月24日,戴志康对外宣布,这笔来自红杉资本几百万美元的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它将支撑戴志康完成“让每一个网站都有一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步入Web2.0”的理念。
创富奇迹可以复制吗?
当这位“80后”财富新贵被问及今后人生规划的时候,戴志康表示,未来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将会拿出很多钱去支持教育事业。因为他觉得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好的老师或者一套好的教材会影响一大批人。这样的回答依然保有了一种“剑走偏锋”的味道。因为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包括戴志康在内的“80后”CEO们,都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戴志康大学的成绩单有三次纪律处分,15门考试没过补考;茅侃侃由于地理会考不及格而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李想则干脆放弃了高考;学历最高的高燃,在清华学习时也几乎没正经上过课。
然而,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用戴志康的话说就叫做“按需所学”。需要什么东西就去学什么东西,而“不是为了一张证书和文凭去学习”。他大学时期虽15门考试没过,但他编程水平在省里却是数一数二;茅侃侃16岁就考下了微软和思科的认证;李想高中毕业时的计算机水平已经超过普通大学生;高燃在清华读书时,人脉资源就已经非常广泛。
戴志康说他还有一个理想,在30岁、40岁之后在大学里面当一个老师,以自己的经历给学生讲讲课。他认为自己的创业故事可能会激励和启发一些人,所以很乐意和大家分享这些经历和故事。但是,当曾经就读的大学邀请他去开讲座时,戴志康婉言谢绝了。他说他不知道给他们讲什么,难道让学生向他学习,不上课,自己创业?
究竟包括戴志康在内的这些创富英雄们的创业道路有多少可复制性?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截然矛盾的两种想法出自戴志康一个人之口的原因。毕竟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就像戴志康这种敢于打破常规、屡屡“剑走偏锋”的做法,又有几个人能够效仿呢?
因此,戴志康提醒那些怀揣创业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创业并非适合每个人,有的人适合打工获得稳定的收入,有的人则喜欢冒险。创业风险很大,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应该量力而行,在创业之前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当人们还在为“80后”一代到底是“中国垮掉的一代”,还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一批在IT业绽露锋芒的“80后”一代创富英雄,用一个个创业神话完美诠释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古谚。戴志康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身为“80后”一代,“鄙蔑传统”、“桀骜不驯”、“独立自我”的特性在戴志康的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体现。然而,透过他个人的创业历程,包括20多年来的人生道路,支撑戴志康在同龄人中开辟出卓尔不群奇迹的,却是一种打破成规、冲决桎梏的胆量和勇气。而这种胆量和勇气展露于外,正是他一次次不按套路出牌的选择,一个个“剑走偏锋”的决断。
对三十万年薪说“NO”
在同龄人还在按部就班地学习功课,为如何提高分数殚精竭虑的时候,戴志康正挣扎于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从小喜欢钻研的戴志康,在八九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电脑,那是父亲购置的一台功能单一的夏普袖珍PC,从此他对这个“大玩具”爱不释手。当家中的电脑升级到386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演算法,利用Turbo C破解一些程式的秘匙,并接连两次拿到全国青少年资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状。此时的他认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认为自己由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变成了一个很有理想的人”。
可与此同时,他的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戴志康必须做出选择。“要么一心二用,既投入学习,又想着计算机,要么全身心投入计算机,不想学习。我尝试过前者,但很快发现这样很有负罪感,其结果是两件事情都没有干好。于是,我选择了一条比较特别的人生之路——冒很大的风险,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计算机这个领域。”
进入大学的戴志康,没用多久就厌烦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多同学沉溺于电脑和网络,在游戏和聊天中尽情挥霍着无聊时光。与其他同学不同,令戴志康废寝忘食钻研的是各种电脑程序。2000年PHP语言凭借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的特点逐渐在网络界热了起来,有着两年多C编程经验的戴志康,只用了很短时间熟悉和入门,就用PHP编写出了功能完备的留言板、计数器等应用程序。
在谈起开发“Discuz!”初衷的时候,戴志康毫不讳言: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2001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学校,在外面找到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每天工作15小时,开始了3年独居僻室、潜心钻研网络社区的日子。
“对找工作这件事,真的是感到前途渺茫,因为周围很多学习比我好得多,或者各方面比我强得多的那些同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就业问题。于是我就希望,通过自己其他方面的努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一个铺垫。”
在其他同学为一份能糊口的工作拼命奔波的时候,凭借“Discuz!”,一份三十万年薪的工作机会找到了他。但他令父母以及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因为他很快拒绝了这份工作。
对于当时的戴志康来说,三十万年薪的确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和荣耀,他甚至觉得“一直以来赖以生存和奋斗的理想就这样实现了。”不过,兴奋之余,他有着自己冷静而独立的判断。“觉得这个事情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是没有办法割舍的……如果我去他那儿工作,我之前为之奋斗很久的‘Discuz!’就会荒废了,对不起之前的用户。”更重要的是,他从“三十万”这个数字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既然别人愿意拿这么高的年薪聘用自己,那么“其实你所创造出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年三十万”。
于是,他选择为自己打工。这种反常规的抉择背后,是戴志康笃信的准则:“你要做一些决定就要做一些取舍,这个取舍你会仔仔细细地想清楚,我要是走这样的一条路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代价,我走另外一条路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代价,而我往往会选择那种风险比较大,但回报也比较大的事情。”
收费,还是免费?
2004年,戴志康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了漫漫的创业之路,陪伴他的是上一年卖软件赚来的30万块钱。要知道当初决定对“Discuz!”收费,戴志康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
在提供免费下载一段时间之后,戴志康感觉在一些关键性的指标上,比如说速度、安全、负载能力和人性化方面,“Discuz!”远远超过了同类产品,而它们都是收费的,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收费的基础。
2003年,戴志康把“Discuz!2.0”挂到网上,一套800元,并享受两年的升级和其他服务。熟悉了免费的人们对收费想不通,在论坛上、QQ里开始大量出现诋毁“Discuz!2.0”,甚至侮辱戴志康人格的言论,软件也只卖出去了七八套。戴志康很是想不通,“是不是所谓撅着屁股干活的人,就要被每天游手好闲的人骂,在中国做一件事情是不是就那么难?”倔强、自信的戴志康没有被流言和压力击倒,反而逆流而上,标价五百块钱没有卖出去的产品,他变本加厉卖到两千块钱。直到今天戴志康也不太明白当时为什么那么做,也许正是他“剑走偏锋”的风格在“作祟”,“反正咱是正经八百做事的,谁怕谁啊!”
谁料“奇招有奇效”,“Discuz!”优异和稳定的性能让那些当初诋毁他收费的人们都成了购买产品的客户,销售开始出现转机。后来又推出了容纳能力是对手产品好几倍的新版本以后,“Discuz!”的销售收入平均每个月还增加了30%。
同为“80后”CEO的李想曾经总结,他们这一代创富精英的特点是:“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墨守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戴志康一次次反常规的做法,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脚。在公司的销售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新的“怪招”正在他脑中悄悄酝酿。2005年底,戴志康毅然决然地将产品实行彻底免费,这意味着将每年带来500万销售额的产品拱手相让,几乎所有员工都反对,就连一向支持他的父母也特别诧异,觉得他得了神经病,有钱不赚疯掉了。然而,看似自杀式的决策背后,戴志康有着自己未雨绸缪的远虑。
“我觉得软件销售所谓的天花板非常低,因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预计到中国有多少个网站客户,有多少人买你的产品,有多少人会为它付费。我发现,再增长几年,这个企业就会停滞掉或者这个产品就会消亡掉,如果‘以不变应万变’将被很多竞争对手和同行所击倒。”戴志康决定转变公司的商业模式,实现从卖软件的授权到卖软件的服务。他认为,这种以产品为核心,依靠互联网的口碑营销,软件免费而服务收费,或者服务免费而靠广告盈利的新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后的事实证明戴志康“剑走偏锋”的决策又一次取得成功。2006年,软件产品的安装量达到原来的一百倍,销售收入没有随之减少,在大的企业客户所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卖给个人用户所得的回报,因为软件免费之后获得了很大的用户认可,从而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有一家叫红杉基金的美国风险投资对他的新业务模型很感兴趣。2006年7月24日,戴志康对外宣布,这笔来自红杉资本几百万美元的资金已经全部到位,它将支撑戴志康完成“让每一个网站都有一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步入Web2.0”的理念。
创富奇迹可以复制吗?
当这位“80后”财富新贵被问及今后人生规划的时候,戴志康表示,未来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将会拿出很多钱去支持教育事业。因为他觉得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好的老师或者一套好的教材会影响一大批人。这样的回答依然保有了一种“剑走偏锋”的味道。因为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包括戴志康在内的“80后”CEO们,都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戴志康大学的成绩单有三次纪律处分,15门考试没过补考;茅侃侃由于地理会考不及格而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李想则干脆放弃了高考;学历最高的高燃,在清华学习时也几乎没正经上过课。
然而,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用戴志康的话说就叫做“按需所学”。需要什么东西就去学什么东西,而“不是为了一张证书和文凭去学习”。他大学时期虽15门考试没过,但他编程水平在省里却是数一数二;茅侃侃16岁就考下了微软和思科的认证;李想高中毕业时的计算机水平已经超过普通大学生;高燃在清华读书时,人脉资源就已经非常广泛。
戴志康说他还有一个理想,在30岁、40岁之后在大学里面当一个老师,以自己的经历给学生讲讲课。他认为自己的创业故事可能会激励和启发一些人,所以很乐意和大家分享这些经历和故事。但是,当曾经就读的大学邀请他去开讲座时,戴志康婉言谢绝了。他说他不知道给他们讲什么,难道让学生向他学习,不上课,自己创业?
究竟包括戴志康在内的这些创富英雄们的创业道路有多少可复制性?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截然矛盾的两种想法出自戴志康一个人之口的原因。毕竟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就像戴志康这种敢于打破常规、屡屡“剑走偏锋”的做法,又有几个人能够效仿呢?
因此,戴志康提醒那些怀揣创业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创业并非适合每个人,有的人适合打工获得稳定的收入,有的人则喜欢冒险。创业风险很大,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应该量力而行,在创业之前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