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不仅受社会、家庭诸多外因的影响,而且还会遇到择业者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的限制,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不良心理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是十分不利的。通过剖析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不良心理特征,提出了针对大学毕业生择业不良心理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择业 心理调适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走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打交道、推荐自己的过程。由于现行的就业政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无法预测到的情况,大学毕业生择业不仅受社会、家庭诸多外因的影响,而且还会遇到择业者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的限制,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不良心理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根据择业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这对于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克服心理障碍并成功就业,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心理压力增大,当外界的压力与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压力失衡时,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表现出不良的择业心理,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忧虑、恐惧心理
忧虑、恐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负性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某种事物和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大学生择业的忧虑,是由于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客观形势,是“双向选择”,接受人才市场的挑选。一方面,社会挑选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前夕自己和客观形势的要求相对照,明显感到自己的条件不能适应客观形势要求。刚入学时,对大学毕业充满了美好的幻想,现在却感到自己虽有理论知识,但缺乏独立创新能力,缺乏适应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有的大学生面临择业时,一方面渴望获得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患得患失。在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烦躁;有的大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事实上,在择业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个人的愿望、能力等签约条件与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段距离,个人的自我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亦不完全吻合,在这种反差面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受到严峻考验。
2、盲从、冲动心理
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流的盲从心理,他们性格怯懦、阅历浅薄,在求职择业时,缺乏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为情绪的极端性,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心情急躁,盲目攀比,牢骚满腹。在求职时,缺乏计划性,对各种信息常会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有冲动情绪。面试时,一味强调自我意愿,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给用人单位的印象差,丧失就业机会。
3、自负、自卑心理
有的大学毕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他们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自我期望值过大,因而对择业挑剔。这种情况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学生,一味考虑地区、单位、职务、报酬、工作条件、发展前途、出国机会等。
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自我就业条件评价不高或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产生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往往是学习成绩平平或较差,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学生,他们对签约的条件缺乏信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采取被动的态度等用人单位来“相中”自己,这种自卑畏缩的态度也往往使他们失去就业机会。
4、求稳、求全心理
有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对原来所学专业存在思维定势,他们凭借己有的定势思考问题,按照“专业对口”的传统模式,“一业定终身”,这种思维定势使他们不敢轻易地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职业,害怕一旦选错就终身难改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因此,在择业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妨碍了自我推销的有效展开,从而影响了对新职业的选择,甚至失去了一些本来可供他们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也有的大学生出于求全而慎重,也会表现出犹豫;他们对未来职业利弊的权衡过于挑剔,求稳求全,缺乏果断性,最终亦将妨碍择业的成功。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有较好的方面,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积,除易产生以上不良择业心理外,还易产生以下心理误区,如:对现状不满意,心理失衡;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发展;渴望竞争环境,但缺乏足够的竞争勇气等等。大学生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针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不良心理特征和原因分析,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而且还需要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
1、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识、认清、认定自己,要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将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2)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参与竞争
良好的心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逆境中应该学会理性思考、冷静分析、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吸取经验教训,寻找自身的“闪光点”并借以发挥,实现最终目标。 (3)重视能力培养,增强竞争能力
现今的大学教育沿袭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而社会需要的是懂理论、有技能的劳动者,这就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外在的辅助与支持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机制
当前,我国确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机关及经济发达地区已人满为患,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管理办法,将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的待遇落到实处;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服务社会的,学校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的同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前的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帮助他们了解人才供求情况,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注重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人才市场预测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信息网,使大学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聘技巧,设计自荐方案等以实现顺利就业。
另外,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不应过多干预,要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子女自主择业,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律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找到准定位。
总之,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就业形势、行业需求确定就业目标,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克服理想化就业意识,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完成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期。
参考文献:
[1]吴晓琴,殷广杨.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8(8).
[2]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毛秀峰.构建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体系的思考[J].职业,2007(9).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择业 心理调适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走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打交道、推荐自己的过程。由于现行的就业政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无法预测到的情况,大学毕业生择业不仅受社会、家庭诸多外因的影响,而且还会遇到择业者自身心理、生理因素的限制,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不良心理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根据择业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这对于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克服心理障碍并成功就业,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心理压力增大,当外界的压力与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压力失衡时,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表现出不良的择业心理,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忧虑、恐惧心理
忧虑、恐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负性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某种事物和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大学生择业的忧虑,是由于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客观形势,是“双向选择”,接受人才市场的挑选。一方面,社会挑选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前夕自己和客观形势的要求相对照,明显感到自己的条件不能适应客观形势要求。刚入学时,对大学毕业充满了美好的幻想,现在却感到自己虽有理论知识,但缺乏独立创新能力,缺乏适应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有的大学生面临择业时,一方面渴望获得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患得患失。在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烦躁;有的大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事实上,在择业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个人的愿望、能力等签约条件与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段距离,个人的自我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亦不完全吻合,在这种反差面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受到严峻考验。
2、盲从、冲动心理
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流的盲从心理,他们性格怯懦、阅历浅薄,在求职择业时,缺乏信心,瞻前顾后,勇气不足。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为情绪的极端性,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心情急躁,盲目攀比,牢骚满腹。在求职时,缺乏计划性,对各种信息常会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有冲动情绪。面试时,一味强调自我意愿,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给用人单位的印象差,丧失就业机会。
3、自负、自卑心理
有的大学毕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他们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自我期望值过大,因而对择业挑剔。这种情况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学生,一味考虑地区、单位、职务、报酬、工作条件、发展前途、出国机会等。
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自我就业条件评价不高或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产生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往往是学习成绩平平或较差,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学生,他们对签约的条件缺乏信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采取被动的态度等用人单位来“相中”自己,这种自卑畏缩的态度也往往使他们失去就业机会。
4、求稳、求全心理
有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对原来所学专业存在思维定势,他们凭借己有的定势思考问题,按照“专业对口”的传统模式,“一业定终身”,这种思维定势使他们不敢轻易地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职业,害怕一旦选错就终身难改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因此,在择业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妨碍了自我推销的有效展开,从而影响了对新职业的选择,甚至失去了一些本来可供他们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也有的大学生出于求全而慎重,也会表现出犹豫;他们对未来职业利弊的权衡过于挑剔,求稳求全,缺乏果断性,最终亦将妨碍择业的成功。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有较好的方面,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积,除易产生以上不良择业心理外,还易产生以下心理误区,如:对现状不满意,心理失衡;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发展;渴望竞争环境,但缺乏足够的竞争勇气等等。大学生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二、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针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不良心理特征和原因分析,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而且还需要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
1、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识、认清、认定自己,要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将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2)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参与竞争
良好的心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逆境中应该学会理性思考、冷静分析、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吸取经验教训,寻找自身的“闪光点”并借以发挥,实现最终目标。 (3)重视能力培养,增强竞争能力
现今的大学教育沿袭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而社会需要的是懂理论、有技能的劳动者,这就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外在的辅助与支持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机制
当前,我国确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机关及经济发达地区已人满为患,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管理办法,将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的待遇落到实处;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服务社会的,学校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的同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前的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帮助他们了解人才供求情况,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注重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人才市场预测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信息网,使大学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聘技巧,设计自荐方案等以实现顺利就业。
另外,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不应过多干预,要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子女自主择业,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律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找到准定位。
总之,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就业形势、行业需求确定就业目标,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克服理想化就业意识,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完成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期。
参考文献:
[1]吴晓琴,殷广杨.浅析大学生择业心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8(8).
[2]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毛秀峰.构建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体系的思考[J].职业,2007(9).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