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及特点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高校网络舆论现状和突出问题谈起,从高校网络舆论的类型和特点入手,研究高校在高校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引出对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和特点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论 传播过程 特点
  
  前言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1]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网民结构特征中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从学历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显现向下扩散的趋势。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的28.9%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2]网民结构中主体年龄涵盖了高校学生年龄范围。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社会公众和学生通过各个高校建立的网站和BBS,或者通过校外网络资源或者平台,如贴吧,开放式的公共论坛等,关注高校建设和发展,而互联网络平台业已成为公众了解高校的窗口。网络这个“第四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发布和接受不对称的局面,使得大众也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受众和传播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换,实现着互动。网络舆论基于以上大众话语权的解放,是大众通过各种媒介了解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交流和互动,最终在网络中形成带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性的较多数人认同的意见。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于校园生活,其焦点内容丰富,但大都关注于校园生活;传播范围小,因网络的开放性,高校网络舆论传播又具有相对公开性,范围虽小,但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网络信息来源复杂性和真假鉴别的困难性,传统舆论的“把关人”身份在网络舆论中的民间化和非专业化趋势,以及其把关作用的减弱,都直接影响心理、性格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容易出现偏激和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不利于社会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解读和判断是否理性成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网络规范和网络文明的进程,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网络这个媒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需要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突出问题
  
  高校通常在网络建设上采取校园网接驳互联网络的方式,网络舆论形成的“平台”有实名制如校园内部BBS,以学生的基本信息作为登陆的用户名或密码;匿名制如网站答疑板块、贴吧和论坛,通常和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没有联系。在实名制的网络环境中,责任的归属相对明确使得其上的舆论反应通常都很平静,交流性和建议性比较强,信息流比较难以集中在某个问题上;匿名制平台发表言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担责任,言论表现出强烈的群体盲从性,处于感性的情绪宣泄多于理性的冷静思辨。此两种平台都存在内容丰富观点繁杂,语言形式突破传统,频繁使用变动迅速的网络语言以及类语言符号的特点。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建议类,这类舆论通常对现象和事务发表自己的建议性质的言论,这类舆论对高校建设通常起到积极作用,应该关注和整理。2.投诉类,主要关注学校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的不满和投诉,因高校管理职能存在身份上的敏感性,这类舆论容易引起学生的普遍情感认同,应当积极及时加以处理和在网上反馈整改意见,以免出现更大范围的舆论压力和影响导致学校整体形象受损。3.情绪宣泄类。这类言论比较情绪化,以谩骂和攻击为主要特征,以发泄不满和某种情绪为目的,言语比较刻薄,通常也经不起理性推敲和平静的判断,个别言论会对指向性的对象产生名誉和人格上的破坏,会造成大众对指向性的对象形象产生消极的评价,这类舆论也应及时关注并进行批评和引导。4.交流类。包括文学作品、随想、手记、简短的感触感想等,近年来出现的博客创作也丰富了这类舆论的内容,是创作人的感情的释放和情怀的展示,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应该给其一个空间得以表达其心绪和情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基于互联网络的交互功能,以上几类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产生的即时性。3.传播的迅速性。2.影响的广泛性。这就加大了及时对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和教育引导的难度。
  同时现在的高校在面对众多网络舆论表现出来的反应,大多数是差强人意的,主要体现在:1.是在网络舆论平台建设上乏力,主观上工作创新意识不够,对于网络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认识不深,配备的资源和专业力量不足,通常学生们对高校网站上的页面都有更新缓慢,信息量偏少和教育资源可利用率低的评价。2.对于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采取回避或者堵防的态度。对于负面言论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比较极端采取的措施是让管理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比如校外各大论坛、个人博客)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3]3.重平台框架建设,而没有进行舆论资源的整合,各个学校基本上都设立了网上交流平台,但是现在交流平台上信息的传递仅限于文字媒介,没有将文字、图像、声音和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4]4.鉴于高校现阶段的网络人员的配置情况,网络人员队伍(也即“把关人”)建设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阶段的网络人员并不能够熟练地驾驭网络,尚不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引导舆论的发展,在网络舆论事件突发时,上传下达,运用及时的技术手段和扎实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疏导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事件及其来龙去脉,网络也起不到在事情仍在潜伏期的前期预警作用,使得网络舆论爆发时,高校往往处于措手不及的被动境地。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及特点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BBS和网络购物。博客/个人空间和论坛/BBS跻身前十大网络应用,反映了中国网络应用的新特点,社交类网络应用在中国呈兴起之势。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聊天或交友上,网络交际已经由过去的第六位上升到现在的第二位,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也正表明大学生的娱乐方式正从以前的单纯娱乐向聊天、博客等双向互动娱乐转变。这种互动性也使得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扩大了。[5]在这种网络环境中,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等特性,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上网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卸下了现实世界的面具,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和不能表露的真实的一面,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在具有传统的舆论传播的模式的基础上又有其独有的特点。信息传播模式可以称之为波传播,就像水中掷了一块石头激起波纹一样,一层一层地向四周扩散。社会舆论的扩散,也呈现出波动模式,以起伏状态向四周推进,使一定范围的公众先后卷入舆论风波。[6]舆论群体从最先的关注到后来的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看法,事件本身可能从一地向多地蔓延,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经过可能在传播中进行放大,网络上的各种意见、见解相互交流、碰撞、整合,逐步形成一个主导性意见,从而产生强大作用力和影响力的舆论态势。[7]网上各种各样的发帖、跟贴的反复出现蕴含着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和整合,那些能够表达和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心愿和意见,会逐渐成为网民议论的主流,为化解矛盾、调解争端或政策制定者所采纳,并加以宣传、扩散,最终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趋向,代表民众的观点,反映多数人的意愿,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形成舆论流、观点流和信息流。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迅速性。以往传统舆论传播社会精英化的小范围传播缓慢速度因网络夸张、新奇或煽动性的言语被不断放大和加速。2.从众性。因网络的特点,大学生对事件的参与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虽然大学生思想意识各不相同,不会轻易的认同别人的观点,查贴、跟帖、灌水在某种程度上亲身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3.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滚动结合。虽然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学生必须同时面临的两个迥然不同的生存空间,但是网络空间决不能代替现实空间,人的许多需求也必须在现实空间上得到满足。但这恰恰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关注、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来,随着两个空间的如滚雪球般地不断滚动结合,高校的网络舆论对高校的整个生活的联动效应也愈发明显。
  
  参考文献:
  [1]美国墨西哥大学教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新事物的发展通常呈现S形,当普及率在10%—20%之间时,扩散过程会加快,直至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慢下来.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3][4]吴先琳,陈权.对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第10卷,(1).
  [5]李敏.大学生网络交际行为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8,(1).
  [6]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其他文献
学位
方法:运用直燃式小型采蒸汽——气体发生器注混合气体开采稠油.目的:使能源的综合利用更加充分.结果:此设备实现了高温烟气与雾化水之间的直接换热,使当前现场的蒸汽发生器间
目的:对比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显示呈肝局限性低回声小病变(LSFLLs)(直径≤3cm)血流灌注模式,旨在探讨超声造影在LSFLLs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地
目的 (1)寻找两个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简称家渗)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 (2)检测携带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
第一部分经直肠超声造影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造影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并分析经直肠超声造影检出前列腺癌与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肿瘤
白内障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是第一位的致盲原因,随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白内障发病人数还会逐年增加。目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其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已成
根据管道全位置焊需要控制的参量多和实时性强的特点,选择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为整体控制方案,设计出主从机之间的串行通讯网络和各从机间的同步控制网络,并制定了统一的信息
5月12日晚,成县团委携手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和陇南师专联合举办的“5·12一周年、情系陇南、走进成县”大型纪念晚会在师专大礼堂上演县委、人 On the evening of May 12, C
目的:探讨筛选肿瘤干细胞的方法,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检测RecQ家族解旋酶在乳腺癌及其肿瘤干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1)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方法,对乳腺癌细胞 MDA-
当前广播电视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质量。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提高是保障广播电视播放质量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