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理解,阐述了对城市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会展业;城市产业
1 会展业与会展经济
1.1 会展业的产生
会展业的形成是会展活动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细分的必然产物。产业细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一个多元化、多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有利于城市经济内部分工的深化。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即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之后,会展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从其他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标志会展业的产生。会展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现在会展业己成为继旅游、房地产之后又一个崛起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地用作评价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2 会展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会展业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以其他相关产业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会展产业的形成丰富了城市经济的产业内容,深化了社会分工,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场力量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的产业内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会展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会展经济并不是单纯的某一产业的经济,而是跨产业的综合经济,是产业融合与要素流动配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中心的多产业经济综合,不仅涉及会展产业,还涉及到与会展产业相关的产业,比如交通、通讯、酒店、餐饮、旅游、零售、广告、物流等服务业。
2 会展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2.1 产业关联原理
产业关联原理又称为投入产出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作为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新兴理论,该原理有三大理论渊源。第一个理论渊源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理论。魁奈利用经济表简明地描绘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二个理论渊源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即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等于国民收入;第三个理论渊源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各个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消费品价格之间和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个市场上所有的价格能最终同时实现均衡。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是现代投入产出理论的创始人。1941年他通过统计美国经济结构的大量数据,总结出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存在着密切的生产技术性联系和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创立了产业关联原理。在一般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化大生产使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联关系表现为投入产出关系,即在社会分工的链条上,每个产业都同时具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某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产业链中下游产业的发展。产业关联度越高,则产业之间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2.2 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会展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会展业区别于其他服务业的特点在于它的产业关联度高,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会展业是一种辐射面极广的产业,能为餐饮业、交通业、通讯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从而带来需求拉动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会展业的产业关联作用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会展业与为其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比如建筑业和制造业)之间所产生的关联作用;后向关联是指会展业与吸收其产出的行业 (比如餐饮业、交通业、通讯业、旅游业、酒店业等)之间所产生的关联作用。据国际经验统计,会展给当地相关产业所带来的联动产值与会展本身的投入比是9∶1,即会展每投入1元钱,该地相应产业就有9元的实际产出。
2.3 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示例
根据《2006年香港展览业对香港经济的整体贡献研究报告》,2006年香港会展业增长率高达50%的增长率,增幅是过去10年之最。全港全年共举办贸易展92个,参展商62000个,观众520万人次,其中70万来自海外。会展业全年为香港带来264亿港元收入,约等于香港生产总值的1.8%。当年还为香港特区政府带来9亿7千万港元的税收和58,500个全职职位。会展经济在吸纳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条件下,对当地旅游的贡献十分大。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来自海外的参观者及参展商的消费水平比一般留港旅客高。会展的海外访客估计每人每次消费为1,376美元,海外参展商估计每人每次消费1,296美元,而一般留港旅客的估计消费为615美元。
3 会展业对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
3.1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结构形态,主要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角度,阐明研究产业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20世纪4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继承了配第等人的理论观点,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结论,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库兹涅茨通过收集和整理20多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数据,得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1)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随着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与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中;(2)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然而,第二次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综合各国的情况,则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均呈上升的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综合起来看,是略有上升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
3.2 霍夫曼定理的局限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这一比值是不断下降的。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生产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是不发达的;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是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仍比资本资料工业大;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两者的规模相当;在工业化的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但是20世纪末以来,霍夫曼定理在当今现代经济发展事实面前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证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之上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机器作业对手工劳动的替代。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然发生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品生产的优先增长成为必然。但是,正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索洛、库兹涅茨、舒尔茨、萨缪尔森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投入,而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的优先增长就不再是必然的。第二,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是在国民经济只存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他把资本资料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等同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当今社会不论从就业结构看还是从产值结构看,服务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3.3 产业结构软化作用下的经济服务化新趋势
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经历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增高,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结构软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其次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产业结构软化,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软化使经济的发展更注重效率和质量,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
3.4 会展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途径
发展会展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经济体系中的各产业的构成比例与构成内容上的调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和内容的改变,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为目的。会展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功能主要体现在:
(1)会展有利于促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使资源利用效率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突破,推进了产业结构中新兴产业的成长,扩大高技术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产业升级。
(2)会展汇集大量了的人流和物流,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大量需求,调整了经济体系中的需求结构,特别是经济体系中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对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变量调整,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3)会展通过聚集大量生产要素,在当地有限的资源禀赋条件下,最大程度上利用产业发展资源扩张产业发展空间,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产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会展业能推动都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条件下,外向度高低是判别一个城市服务与辐射功能大小的重要标志。会展能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为当地的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调整城市经济体系内部的供求结构。
参考文献
[1]罗肇鸿著.高科技与产业结构升级[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杨公仆,夏大慰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保健云,徐梅著.会展经济——一种酝酿无限商机的新型经济[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4]程红,熊梦,刘扬,路红艳著.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展经济的国际对比和策略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9.
[5]施昌奎.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杨虎涛.会展经济:现状、问题与对策[J].社会经济研究2000,6.
[7]张水清,李慎亭.会展经济特性与都市功能提升[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
[8]余向平.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及其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6,18.
关键词:会展业;城市产业
1 会展业与会展经济
1.1 会展业的产生
会展业的形成是会展活动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细分的必然产物。产业细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一个多元化、多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有利于城市经济内部分工的深化。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即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之后,会展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从其他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标志会展业的产生。会展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现在会展业己成为继旅游、房地产之后又一个崛起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地用作评价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2 会展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会展业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以其他相关产业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会展产业的形成丰富了城市经济的产业内容,深化了社会分工,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场力量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的产业内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会展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会展经济并不是单纯的某一产业的经济,而是跨产业的综合经济,是产业融合与要素流动配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中心的多产业经济综合,不仅涉及会展产业,还涉及到与会展产业相关的产业,比如交通、通讯、酒店、餐饮、旅游、零售、广告、物流等服务业。
2 会展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2.1 产业关联原理
产业关联原理又称为投入产出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作为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新兴理论,该原理有三大理论渊源。第一个理论渊源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理论。魁奈利用经济表简明地描绘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二个理论渊源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即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等于国民收入;第三个理论渊源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各个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消费品价格之间和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个市场上所有的价格能最终同时实现均衡。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是现代投入产出理论的创始人。1941年他通过统计美国经济结构的大量数据,总结出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存在着密切的生产技术性联系和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创立了产业关联原理。在一般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化大生产使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联关系表现为投入产出关系,即在社会分工的链条上,每个产业都同时具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某产业的发展既依赖于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产业链中下游产业的发展。产业关联度越高,则产业之间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2.2 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会展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会展业区别于其他服务业的特点在于它的产业关联度高,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会展业是一种辐射面极广的产业,能为餐饮业、交通业、通讯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从而带来需求拉动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会展业的产业关联作用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会展业与为其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比如建筑业和制造业)之间所产生的关联作用;后向关联是指会展业与吸收其产出的行业 (比如餐饮业、交通业、通讯业、旅游业、酒店业等)之间所产生的关联作用。据国际经验统计,会展给当地相关产业所带来的联动产值与会展本身的投入比是9∶1,即会展每投入1元钱,该地相应产业就有9元的实际产出。
2.3 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示例
根据《2006年香港展览业对香港经济的整体贡献研究报告》,2006年香港会展业增长率高达50%的增长率,增幅是过去10年之最。全港全年共举办贸易展92个,参展商62000个,观众520万人次,其中70万来自海外。会展业全年为香港带来264亿港元收入,约等于香港生产总值的1.8%。当年还为香港特区政府带来9亿7千万港元的税收和58,500个全职职位。会展经济在吸纳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条件下,对当地旅游的贡献十分大。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来自海外的参观者及参展商的消费水平比一般留港旅客高。会展的海外访客估计每人每次消费为1,376美元,海外参展商估计每人每次消费1,296美元,而一般留港旅客的估计消费为615美元。
3 会展业对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
3.1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是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结构形态,主要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角度,阐明研究产业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20世纪4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继承了配第等人的理论观点,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结论,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库兹涅茨通过收集和整理20多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数据,得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1)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随着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与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中;(2)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然而,第二次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综合各国的情况,则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均呈上升的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综合起来看,是略有上升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
3.2 霍夫曼定理的局限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这一比值是不断下降的。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生产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是不发达的;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是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仍比资本资料工业大;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两者的规模相当;在工业化的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但是20世纪末以来,霍夫曼定理在当今现代经济发展事实面前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证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之上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机器作业对手工劳动的替代。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然发生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品生产的优先增长成为必然。但是,正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索洛、库兹涅茨、舒尔茨、萨缪尔森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投入,而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的优先增长就不再是必然的。第二,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是在国民经济只存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他把资本资料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等同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当今社会不论从就业结构看还是从产值结构看,服务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3.3 产业结构软化作用下的经济服务化新趋势
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经历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增高,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结构软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其次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产业结构软化,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软化使经济的发展更注重效率和质量,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
3.4 会展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途径
发展会展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经济体系中的各产业的构成比例与构成内容上的调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和内容的改变,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为目的。会展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功能主要体现在:
(1)会展有利于促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使资源利用效率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突破,推进了产业结构中新兴产业的成长,扩大高技术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产业升级。
(2)会展汇集大量了的人流和物流,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大量需求,调整了经济体系中的需求结构,特别是经济体系中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对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变量调整,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3)会展通过聚集大量生产要素,在当地有限的资源禀赋条件下,最大程度上利用产业发展资源扩张产业发展空间,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产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会展业能推动都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条件下,外向度高低是判别一个城市服务与辐射功能大小的重要标志。会展能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为当地的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调整城市经济体系内部的供求结构。
参考文献
[1]罗肇鸿著.高科技与产业结构升级[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杨公仆,夏大慰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保健云,徐梅著.会展经济——一种酝酿无限商机的新型经济[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4]程红,熊梦,刘扬,路红艳著.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展经济的国际对比和策略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9.
[5]施昌奎.会展经济:运营、管理、模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杨虎涛.会展经济:现状、问题与对策[J].社会经济研究2000,6.
[7]张水清,李慎亭.会展经济特性与都市功能提升[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3.
[8]余向平.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及其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