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学银河中璀璨的一颗明珠,诗里诗外无不流露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向往,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讓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大多在幼儿园或家里就已接触到很多古诗,家长也比较重视自己的孩子背诵古诗,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已背的古诗大都一知半解。如何让低段的孩子对古诗感兴趣,并把这看似枯燥的内容上得生动有趣,并让孩子能够明诗意,悟诗情呢?
一、主动质疑,感悟诗意
低段选编的古诗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定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感受的自己劳动的成果,我没有直接把古诗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听范读或自由读后,提出一些不懂的或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理解重点词句,从而大致理解内容。或者是设置“你问我答”环节,让大家抢答,这种方法可达到“一石顿击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主动地学习了古诗。如在教学《小池》中,我让学生自己先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而且只要是诗中想知道的都可以质疑。待学生提完后,如果他们没有涉及到的重点我再做补充质疑。我在课堂上设置的闯关问题有:细流是什么样的?看到“爱晴柔”你们 感觉树荫和池水怎样呢?学生为了赢得奖品,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他们认真讨论,寻找答案,为能回答正确而欢欣雀跃。
二、反复美读,品味诗意
“诵读”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诗中意境的体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发掘。如教学《静夜思》,先让学生在通过质疑环节,大概理解古诗内容基础上,采用配乐朗读、听名家录音、比读、开火车读、带读等多种方式去读出古诗的韵味。然后再直奔重点提问:大诗人李白静静的夜晚在思念什么?哪些词能体现他这种心情?然后让学生去画,去讨论交流,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设置一个兴奋点,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孩子们诗文学习的范围。例如,教学《小儿垂钓》时,对于“学垂抡”“侧坐”“遥招手”等,通过动作表演可以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将词语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从具体感知中对诗意进行理解。在后两句的理解中,我创设了路人问路的情景,由老师扮演路人,孩子们一起扮演钓鱼的小孩,老师大声问,孩子们则一言不发的只招手。当孩子们能够表演出当时的场景后,谁能说他们没理解诗意呢?
在二年级《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学生不理解叠词“萧萧”,我通过叠词填空练习:( )流水,( )夜晚等让学生触类旁通,明白“萧萧”是指叶子落下来的声音。另外还可用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一些相关的古诗背景。让学生喜欢上诗人,喜欢上诗人写的诗。
其实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器官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感悟诗中的内容、情感,从而成为古诗学习的爱好者,成为古诗最忠实的朋友。
一、主动质疑,感悟诗意
低段选编的古诗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定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感受的自己劳动的成果,我没有直接把古诗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听范读或自由读后,提出一些不懂的或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理解重点词句,从而大致理解内容。或者是设置“你问我答”环节,让大家抢答,这种方法可达到“一石顿击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主动地学习了古诗。如在教学《小池》中,我让学生自己先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而且只要是诗中想知道的都可以质疑。待学生提完后,如果他们没有涉及到的重点我再做补充质疑。我在课堂上设置的闯关问题有:细流是什么样的?看到“爱晴柔”你们 感觉树荫和池水怎样呢?学生为了赢得奖品,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他们认真讨论,寻找答案,为能回答正确而欢欣雀跃。
二、反复美读,品味诗意
“诵读”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诗中意境的体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发掘。如教学《静夜思》,先让学生在通过质疑环节,大概理解古诗内容基础上,采用配乐朗读、听名家录音、比读、开火车读、带读等多种方式去读出古诗的韵味。然后再直奔重点提问:大诗人李白静静的夜晚在思念什么?哪些词能体现他这种心情?然后让学生去画,去讨论交流,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设置一个兴奋点,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孩子们诗文学习的范围。例如,教学《小儿垂钓》时,对于“学垂抡”“侧坐”“遥招手”等,通过动作表演可以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将词语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从具体感知中对诗意进行理解。在后两句的理解中,我创设了路人问路的情景,由老师扮演路人,孩子们一起扮演钓鱼的小孩,老师大声问,孩子们则一言不发的只招手。当孩子们能够表演出当时的场景后,谁能说他们没理解诗意呢?
在二年级《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学生不理解叠词“萧萧”,我通过叠词填空练习:( )流水,( )夜晚等让学生触类旁通,明白“萧萧”是指叶子落下来的声音。另外还可用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一些相关的古诗背景。让学生喜欢上诗人,喜欢上诗人写的诗。
其实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器官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感悟诗中的内容、情感,从而成为古诗学习的爱好者,成为古诗最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