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集群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小企业集群是企业之间柔性专业化分工、结成紧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空间组织体系。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我国现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经济学 专业化协作
作者简介:唐人杰,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会计。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186-02
中小企业集群内不同主体间的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对开展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尤为重要。其中包括企业家的个人关系网络、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及大学或研究机构在非市场交易活动中建立合作关系等。通过这些协作,企业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费用,而且也使得企业间合作更加牢靠和顺畅,同时它也能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给予企业支持,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为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奠定了基础,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基础上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包含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政府等的多方联系,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介于层级组织与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
一、相关理论综述
理论与实践总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前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也不尽相同,体现出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不断走向本质的规律。
从现有研究来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主要有18世纪的分工与专业化理论、19世纪末的规模经济理论、20世纪初的产业集聚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新产业区理论等。
(一)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描述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分工与协作利益的论述可看作是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动因的理论依据。正是因为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
(二)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启发
马歇尔(1890)和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H·胡佛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许多在物质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理上集中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因此,中小企业集群的时代烙印是地理集中和外部经济性,企业联系基本局限于物质上的投入产出联系,信息、创新和文化等非物质联系几乎不存在。
(三)交易费用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解释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即比市场稳定,又比层级组织灵活。企业集群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可以增加交易频率和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现状
1.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中小企业集群以沪宁、宁杭、环杭州湾以及沿江地区为主,依托我国密集的民间资本和最大中心城市上海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它近年来发展势头最快的集群区域。自上海将汽车、通讯、钢铁、精细化工等确立为重点发展行业,而将纺织、玩具、塑料制品、五金、皮革、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调整和转移的对象,进行产业结构梯度空间转移后,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集群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长三角地区中,各产业集群的规模、水平以及工业化程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为集群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其产业关联效应集中体现在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沿江、沿海和周边城镇群等三条空间关联渠道。由上海向南京衍生的产业带上,逐渐形成了原材料、汽车制造和重化工的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带,实现了此地区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
2.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在1994年10月8日的广东省委的七届三次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珠三角”的概念。珠三角地区,是指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的一个大范围的地区。
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是外资推动和出口制造。这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时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的优势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后,珠三角较早地吸引了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珠三角地区通过吸引外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初步成为世界消费性商品生产基地。现在,珠三角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在外,资金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的特别模式,已经成为了“世界生产车间”,其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不胜枚举。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西部地区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加快推进的背景下,落后地区必须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小企业集群以其特有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成为相对落后地区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
虽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不如沿海地区那么普遍,但也出现了如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业、云南的烟草制造业、四川自贡的鲜花业等等的产业集群。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诸多限制,其中小企业集群暂时还未像东部地一样大放异彩。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以及东、中部中小企业集群的带动及辐射作用,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繁荣指日可待。
三、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严重不平衡
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急需大力发展企业创新和集群创新网络,从而走向区域品牌化之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主要研究发展西部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建议。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产业集群并不发达,而且此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头沉”的现象,即第一产业比重高,而工业发展水平低,科技化进程滞后。工业发展水平低。西部地区大部分是传统产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运行效率低,发展活力不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2.中小企业集群的科技含量不高,偏重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集群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偏重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产业集群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例如,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等城市,是直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聚集地,通过改造和嫁接,形成了普通电子产品、家电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和通讯产品配套等产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栖息地。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多依赖于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随着几年来用工荒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出现,我们渐渐发觉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这越来越多的困难。
(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建议
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就要协调市场和政府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力度,根据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实践性策略,以期在操作层面给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1.结合西部地区优势,发展西部地区产业集群
因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浓厚计划经济色彩和文化生活环境,使得其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西部地区的适应能力弱、竞争力不足。再加上改革进程的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相关产业政策的偏移,使得西部地区可以凭借其独特的产业层次和地理区位优势,在原有产业集群的前提下,发展相关产业集群。
西部地区要借助自己的后发优势,借鉴东部地区的集群建设经验,重视区域专业市场建设,从而实现商贸经济与企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并在原有的企业集群的模式下,重整工业园区,使其成为新的集群成长的基石,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2.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引导与扶持
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政府牵头创建的科技型工业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等,是摆脱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对劳动力的依赖的重要举措。
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既应该是相关策略的制定主体,同时也应该是策略实施本身的调控主体。这就要求政府决策者一方面要制定可行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扶持政策,大力引导产业集群的科技化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能够随时关注集群路径走向的动态变化,对于某种偏差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避免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
总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而建设我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集群则需要政府和企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共同努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Street,M,Spatialassociationsandeconomiclinkagesbetweenindustries,JournalofRegionalScience.1969.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马克思.资本论(1-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陈秀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08(4).
[5]范卿泽,王小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改革.2006(3).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经济学 专业化协作
作者简介:唐人杰,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会计。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186-02
中小企业集群内不同主体间的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对开展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尤为重要。其中包括企业家的个人关系网络、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及大学或研究机构在非市场交易活动中建立合作关系等。通过这些协作,企业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费用,而且也使得企业间合作更加牢靠和顺畅,同时它也能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给予企业支持,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为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奠定了基础,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基础上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包含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政府等的多方联系,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介于层级组织与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
一、相关理论综述
理论与实践总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前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也不尽相同,体现出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不断走向本质的规律。
从现有研究来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主要有18世纪的分工与专业化理论、19世纪末的规模经济理论、20世纪初的产业集聚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新产业区理论等。
(一)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描述
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分工与协作利益的论述可看作是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动因的理论依据。正是因为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
(二)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启发
马歇尔(1890)和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H·胡佛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许多在物质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理上集中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因此,中小企业集群的时代烙印是地理集中和外部经济性,企业联系基本局限于物质上的投入产出联系,信息、创新和文化等非物质联系几乎不存在。
(三)交易费用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解释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即比市场稳定,又比层级组织灵活。企业集群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可以增加交易频率和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现状
1.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中小企业集群以沪宁、宁杭、环杭州湾以及沿江地区为主,依托我国密集的民间资本和最大中心城市上海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它近年来发展势头最快的集群区域。自上海将汽车、通讯、钢铁、精细化工等确立为重点发展行业,而将纺织、玩具、塑料制品、五金、皮革、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调整和转移的对象,进行产业结构梯度空间转移后,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集群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长三角地区中,各产业集群的规模、水平以及工业化程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为集群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其产业关联效应集中体现在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沿江、沿海和周边城镇群等三条空间关联渠道。由上海向南京衍生的产业带上,逐渐形成了原材料、汽车制造和重化工的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带,实现了此地区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
2.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在1994年10月8日的广东省委的七届三次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珠三角”的概念。珠三角地区,是指包括广州、深圳为龙头的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市、惠东县和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的一个大范围的地区。
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是外资推动和出口制造。这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时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的优势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后,珠三角较早地吸引了众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珠三角地区通过吸引外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初步成为世界消费性商品生产基地。现在,珠三角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在外,资金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的特别模式,已经成为了“世界生产车间”,其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集群不胜枚举。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西部地区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加快推进的背景下,落后地区必须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小企业集群以其特有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成为相对落后地区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
虽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不如沿海地区那么普遍,但也出现了如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业、云南的烟草制造业、四川自贡的鲜花业等等的产业集群。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诸多限制,其中小企业集群暂时还未像东部地一样大放异彩。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以及东、中部中小企业集群的带动及辐射作用,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的繁荣指日可待。
三、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严重不平衡
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急需大力发展企业创新和集群创新网络,从而走向区域品牌化之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主要研究发展西部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建议。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产业集群并不发达,而且此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头沉”的现象,即第一产业比重高,而工业发展水平低,科技化进程滞后。工业发展水平低。西部地区大部分是传统产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运行效率低,发展活力不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2.中小企业集群的科技含量不高,偏重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有很多中小企业集群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偏重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产业集群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例如,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等城市,是直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聚集地,通过改造和嫁接,形成了普通电子产品、家电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和通讯产品配套等产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栖息地。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多依赖于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随着几年来用工荒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出现,我们渐渐发觉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这越来越多的困难。
(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建议
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就要协调市场和政府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力度,根据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实践性策略,以期在操作层面给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1.结合西部地区优势,发展西部地区产业集群
因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浓厚计划经济色彩和文化生活环境,使得其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西部地区的适应能力弱、竞争力不足。再加上改革进程的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相关产业政策的偏移,使得西部地区可以凭借其独特的产业层次和地理区位优势,在原有产业集群的前提下,发展相关产业集群。
西部地区要借助自己的后发优势,借鉴东部地区的集群建设经验,重视区域专业市场建设,从而实现商贸经济与企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并在原有的企业集群的模式下,重整工业园区,使其成为新的集群成长的基石,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2.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引导与扶持
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政府牵头创建的科技型工业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等,是摆脱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对劳动力的依赖的重要举措。
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既应该是相关策略的制定主体,同时也应该是策略实施本身的调控主体。这就要求政府决策者一方面要制定可行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扶持政策,大力引导产业集群的科技化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能够随时关注集群路径走向的动态变化,对于某种偏差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避免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
总之,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而建设我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集群则需要政府和企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共同努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Street,M,Spatialassociationsandeconomiclinkagesbetweenindustries,JournalofRegionalScience.1969.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马克思.资本论(1-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陈秀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08(4).
[5]范卿泽,王小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改革.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