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研究生支教团的特点和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目标管理(MBO)的新思路,强调了青年基层工作和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研究生;支教;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26-0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该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要求,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年~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在本科直接升硕士的研究生中选拔了近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分别到云南省元谋、四川省李庄以及甘肃省定西等地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用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受到了服务地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可。
一、研究生支教团的特点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特点:现阶段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都是“90后”青年,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性,一般个性都比较张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对当地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研究生参加支教,都有自愿服务的志愿,对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有认同的广泛性、积极的参与性,有奉献和利他精神,是一种无任何外在压力的自我选择,是大学生们追求崇高境界的一种自主自为的行为,体现了参与者动机的纯洁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计算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课件的制作,可帮助服务地教师学习、运用、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问题:“支教”从字面上看,即支持、支援教育之意。“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支教教师,课堂授课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授课,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时间的听课见习、教育实习环节,有带队教师的指导,对课堂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板书、课堂气氛的合理调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会掌握得比较好。
目前,开展支教的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类院校。以同济大学为例,虽然学生都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都有在院、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综合素质较高,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支教团成员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能力、教案的准备和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弱。当然,支教内容并非仅课堂授课而已。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德育工作、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青年工作、团的建设,爱心助学、文体活动的开展等等。
为了弥补非师范院校大学生支教团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变被动为主动,同济大学根据本校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学校的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服务地的欢迎,得到了服务地肯定,支教团成员也从开始每年的3人~5人到2013年的15人。
二、支教团管理工作思路探索
1. 管理观念的转变
支教团的管理分为选拔、前期培养和支教管理三个阶段,将近两年时间。针对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以岗前培训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目标管理(MBO)的方法,从而实现选拔、培养、支教三个过程一体化、多个目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细化目标,以目标进行领导,从而实现团队的总目标。研究生支教团的总目标是为服务地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包括了教学、教育管理、德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此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从基于目标管理的支教团管理观念而言,根据所设立的支教目标,进而实现选拔阶段和培养阶段的目标过程管理,再根据对支教团目标实现情况的测评,向过程管理提出反馈,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同时,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有别于传统的岗前培训,更注重于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导,从而充分调动支教团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支教团管理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部地区支教,首先应树立一种服务精神,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参与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济大学在支教团的管理中,注重实践过程的锻炼,尝试了将培养体系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因为青年基层工作既为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及大型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又为支教团成员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个支教团的凝聚力,这也使得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能够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爱心助学、服务地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青年基层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助理挂职。在校团委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目的在于熟悉学校办公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机制,为参与服务地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二是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例如组织支教团成员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学院学生自发公益组织“千里草”负责人董亚宁的《大学生短期支教路往何方?——以千里草助学计划项目的实证研究为例》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加上海市团代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等,旨在培养服务精神,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3. 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领
参与支教工作需要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引导的意义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支教团成员全心全意地为服务地服务。同时,兼顾到对服务地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辅导的需求,也要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观、心理素质以及沟通能力进行锻炼。同济大学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渠道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中学对接。学校组织支教团成员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习、见习活动,到中学听课见习,学习中学老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加强对支教团成员教师技能的培训。在中学听课见习的同时,主动参与到中学生的主题班会中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做朋友。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点等,以便到服务地后更好地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
二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2006年,承办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暨出征仪式,来自全国72所高校的488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加了培训。2009年,承办了“春暖浦江”2009年上海市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场。
学校定期召集西部服务期满回校的同学在全校举行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宣讲会、主题交流活动、经验总结分享活动。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微信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吸引同学们与服务地志愿者线上互动,实时了解西部计划支教所在地情况、分享志愿服务经历和体会,使志愿者工作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支教的同学们还对西部服务地的建筑、人文、风土人情以及民间艺术进行调查研究,拍摄制作纪录短片,介绍给校内师生,帮助今后有志于参与支教的同学尽早做好相关准备。
三、支教团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展望
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的管理尽管不断得到完善,但也还有改进的空间。如在管理过程中除目标管理外,还可考虑其他的现代管理方法,并对效果进行比较;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奖惩机制,对支教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突出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教团的服务地应分布多个地区,对于不同服务地的自我管理和整个团队的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宪峰.短暂的停留[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Dean Tjosvold,粟芳,万洁平.合作与竞争理论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2(07).
[3]江勇,李步峰.建立基于建设性冲突的组织管理机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3(04).
[4]徐艳,朱永新.企业员工的工作卷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3(04).
[5]魏颖.高校学术团队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关键词:研究生;支教;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26-02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该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要求,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年~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在本科直接升硕士的研究生中选拔了近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分别到云南省元谋、四川省李庄以及甘肃省定西等地中学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用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受到了服务地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可。
一、研究生支教团的特点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特点:现阶段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都是“90后”青年,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性,一般个性都比较张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比较有自己的主见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服务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对当地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研究生参加支教,都有自愿服务的志愿,对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有认同的广泛性、积极的参与性,有奉献和利他精神,是一种无任何外在压力的自我选择,是大学生们追求崇高境界的一种自主自为的行为,体现了参与者动机的纯洁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计算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课件的制作,可帮助服务地教师学习、运用、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问题:“支教”从字面上看,即支持、支援教育之意。“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支教教师,课堂授课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授课,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时间的听课见习、教育实习环节,有带队教师的指导,对课堂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板书、课堂气氛的合理调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会掌握得比较好。
目前,开展支教的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类院校。以同济大学为例,虽然学生都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都有在院、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综合素质较高,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支教团成员的课堂教学经验和能力、教案的准备和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弱。当然,支教内容并非仅课堂授课而已。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德育工作、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青年工作、团的建设,爱心助学、文体活动的开展等等。
为了弥补非师范院校大学生支教团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变被动为主动,同济大学根据本校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学校的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服务地的欢迎,得到了服务地肯定,支教团成员也从开始每年的3人~5人到2013年的15人。
二、支教团管理工作思路探索
1. 管理观念的转变
支教团的管理分为选拔、前期培养和支教管理三个阶段,将近两年时间。针对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以岗前培训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目标管理(MBO)的方法,从而实现选拔、培养、支教三个过程一体化、多个目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细化目标,以目标进行领导,从而实现团队的总目标。研究生支教团的总目标是为服务地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包括了教学、教育管理、德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因此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支教团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从基于目标管理的支教团管理观念而言,根据所设立的支教目标,进而实现选拔阶段和培养阶段的目标过程管理,再根据对支教团目标实现情况的测评,向过程管理提出反馈,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同时,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有别于传统的岗前培训,更注重于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导,从而充分调动支教团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支教团管理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
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部地区支教,首先应树立一种服务精神,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参与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济大学在支教团的管理中,注重实践过程的锻炼,尝试了将培养体系与青年基层工作相结合。因为青年基层工作既为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及大型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又为支教团成员提供了锻炼的平台,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个支教团的凝聚力,这也使得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能够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爱心助学、服务地教育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青年基层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助理挂职。在校团委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目的在于熟悉学校办公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机制,为参与服务地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二是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例如组织支教团成员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学院学生自发公益组织“千里草”负责人董亚宁的《大学生短期支教路往何方?——以千里草助学计划项目的实证研究为例》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参加上海市团代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等,旨在培养服务精神,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3. 价值取向的多渠道引领
参与支教工作需要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引导的意义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支教团成员全心全意地为服务地服务。同时,兼顾到对服务地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辅导的需求,也要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观、心理素质以及沟通能力进行锻炼。同济大学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渠道对支教团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中学对接。学校组织支教团成员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习、见习活动,到中学听课见习,学习中学老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加强对支教团成员教师技能的培训。在中学听课见习的同时,主动参与到中学生的主题班会中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做朋友。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特点等,以便到服务地后更好地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
二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2006年,承办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暨出征仪式,来自全国72所高校的488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加了培训。2009年,承办了“春暖浦江”2009年上海市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场。
学校定期召集西部服务期满回校的同学在全校举行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宣讲会、主题交流活动、经验总结分享活动。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微信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吸引同学们与服务地志愿者线上互动,实时了解西部计划支教所在地情况、分享志愿服务经历和体会,使志愿者工作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升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支教的同学们还对西部服务地的建筑、人文、风土人情以及民间艺术进行调查研究,拍摄制作纪录短片,介绍给校内师生,帮助今后有志于参与支教的同学尽早做好相关准备。
三、支教团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展望
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的管理尽管不断得到完善,但也还有改进的空间。如在管理过程中除目标管理外,还可考虑其他的现代管理方法,并对效果进行比较;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奖惩机制,对支教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突出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教团的服务地应分布多个地区,对于不同服务地的自我管理和整个团队的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宪峰.短暂的停留[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Dean Tjosvold,粟芳,万洁平.合作与竞争理论的实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2(07).
[3]江勇,李步峰.建立基于建设性冲突的组织管理机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3(04).
[4]徐艳,朱永新.企业员工的工作卷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3(04).
[5]魏颖.高校学术团队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