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第一天,特斯拉唱了出大戏:国产Model Y正式上市,两款车型定价比预售价分别低了14、16万元。当天中午,特斯拉中国官网访问量激增,页面一度崩停。全国各地体验店门口队伍如同长龙,人们在店内围着Model Y左看右看,仿若在菜市场挑选白菜。
网友调侃,国产Model Y的抢购盛况像极了iPhone 12刚上架的时候,优惠力度之大好比iPhone 12突然卖2999。特斯拉这脚刹车踩得出人意料,外界普遍认为国产造车三兄弟蔚来、小鹏、理想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那么,为何早就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特斯拉要一再降价?这种降价策略对行业及其品牌自身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长期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一定会向下走”
“无论从市场占比还是从受众认知看,特斯拉都牢牢占据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一的位置,而作为领导者,在不断巩固自身领导地位的同时,还肩负着引领品类成长,容纳竞争,做大品类的重任。”定位专家顾均辉指出,虽然很多人认为特斯拉降价会威胁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特斯拉的降价更像是新能源市场对燃油车市场发起的一场进攻。
值得注意的是,元旦的降价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这样做了。根据相关统计,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特斯拉Model 3在一年时间内接连5次降价,虽然降价刺激了销量,但是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度。甚至特斯拉车主间已经开始流传“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与特斯拉降价哪个先来”的自嘲,长期利用降价来刺激销量无疑将影响消费者对特斯拉品牌的认知。
顾均辉认为,“特斯拉带领行业冲击更大的市场份额的目标没有问题,从工业品角度看,随着规模优势的建立和成本的降低,长期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一定会向下走,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特斯拉目前的价格还不能被大众选择,降价是必然;但是特斯拉需要注意不要让降价损害了自己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起的高端品牌认知,这是特斯拉实现扩张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差异化,也是消费者选择特斯拉的理由。”
“对造车新势力影响并不大”
“近年来,车市增量最多的就是SUV市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考虑到SUV在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大幅降价后的Model Y在中国可能会卖得比Model 3更好,今年特斯拉国内销量有望突破30万辆。
“特斯拉此次降价,对造车新势力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崔东树解释,原因在于这些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相对于特斯拉来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尤其是蔚来等高端品牌,自身良好的服务品质已得到消费者认可,其圈层群体的忠诚度极高。
相反,对传统豪华车影响更大。崔东树表示,此次降价之后,特斯拉Model Y与奥迪Q5、奔驰GLC、宝马X3的竞争价格关系有可能会发生明显逆转。特斯拉Model Y的价格相对具有一定优势,这样会获得更多豪华车消费群体的购买热情。尤其是在限购城市,由于牌照优势放大,Model Y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从而改变豪华车竞争格局。
数据显示,国产Model 3自去年国庆节降价之后,销量迎来暴增。其中,11月份国产Model 3更是首次突破了2萬辆大关,超越奥迪A4,成为B级豪华轿车的主力车型。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的销量也因此达到180570辆,同比大增8%。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此次降价幅度之大,有望实现新能源车与传统车性价比的逆转。“过去大家认为新能源车相对于传统车成本较高,尤其是新能源车电池等成本难以下降,而且新能源车的产量规模没有做大之前,其综合成本相对较高。”崔东树说,但特斯拉以国产化为契机,通过价格下调,推动销量提升,实现良好的规模效应,有助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市场渗透率。
“特斯拉降价是只值这么多”
“特斯拉不是真的降价,是本来就只值这么多。”国产Model Y开售后,外界有声音质疑蔚来产品定价高于特斯拉,这一价格过高应该降价。对此,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表示特斯拉一直是按成本定价的逻辑,成本下降价格就下降。但是也要注意到特斯拉销售一万台车时就20%的毛利率,一直到现在毛利率还是超 20%。这也意味着特斯拉降价不是真的降价,是本来就只值这么多。
作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佼佼者,蔚来过去一年的销量和股价都大幅上涨,也越来越多地被外界拿来和特斯拉相提并论。李斌表示,特斯拉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它对推动电动车普及有很大的作用。他认为拿特斯拉和别的公司做比较时还是要比全貌,不是简单地比表面上的东西。李斌称在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没有超过50%的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蔚来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汽油车。蔚来做的是要让买同样价位汽油车的用户转换到买蔚来的电动汽车。
蔚来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力洪补充表示,特斯拉是要做电动化时代的福特,蔚来是要做电动化时代的BBA(奔驰、宝马、奥迪),而且是来自于中国的、在全世界具有竞争力的高端汽车品牌,这是蔚来的使命。“我们内部从公司成立第一天,甚至公司成立之前就一直在谈这个事,从来没变过。”
(摘编自:《经济日报》、澎湃新闻、《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