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要强的、优秀的孩子,却在对方的目光中确认了彼此的弱小
和未来可能遭遇的所有暗淡。这一道潜藏的暗色河流让这部优秀
的青春喜剧愈发立体
确实,对于青春片来说,“作弊”这件事几乎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们乐于拍摄懵懂的爱情和狗血的堕胎,而作弊这件事如此大面积长时间地出现在我们青春期的求学生涯之中,但就是没人愿意去呈现,或许,是不知道该如何呈现。它是一件错事,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似乎从来没人觉得它可以被有效地搬上银幕。从这样的背景出发,人们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看到来自泰国的《天才枪手》之后才会生发出这样的亲昵和窃喜。
两个学霸联手利用时差进行了一场跨国作弊的大生意,他们有战略、有战术,有澎湃热血,有最终悔悟,当然,也有着青春片中的情愫暗生。
这个故事有着标准的商业类型片的结构,铺垫、升级,预演和总攻,人物的逆转和黑化,最终又完成了一次没有说教感的忏悔和回归。无论是其中扮演中学生的鲜嫩演员,还是扮演父亲的中年男人,演技都稳妥又准确,悬疑部分气氛紧绷,喜剧部分欢脱却也毫不飘浮。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头扎进学校生活的真实深处,在那个光明向善的结尾之前的所有部分,都致力于精雕细琢日常考场以及那场跨国作弊大案的全部细节和心理动因。它的惊心动魄和观赏性,完全系于这种编织一个“阴谋”的快感,那些被暗藏在钢琴指法里的选择题答案,放在鞋子里的橡皮,满头大汗心跳加速地置换考卷,这一切都会让我们会心一笑,我们都曾熟悉这一切,至少也见证过这一切。
更有趣的是,这个故事被设定为一种穷学生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关系。学霸/学渣,贫困/富有之间的对抗,从表层上看这是一种符合现实可能性的故事讲述需要,而深层之中却意外戳破了一个难以回答的困境问题,在青春喜剧之外横生出一个泛社会性的话题。男生班克在黑化之后,问之前带他“入行”的女孩小琳说,“你难道要毕业后每个月赚几千块吗?现在就可以挣到几百万啊。”他在和富家子弟发生冲突之后,又一次选择继续合作时说,“我做了这件事,至少还有钱。”贫困除却在物质意义上的困窘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缺乏在选择上的可能性。面对生活的重压,他们没的可選,自己杰出的头脑是唯一可以为自己换来资本的东西,而这一资源,在毕业之后或许会急速失效。当下,他们可以为清贫的父亲买一件衬衣,为自己的母亲翻新老旧的洗染店,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谁,能以怎样的道德制高点说教阻止他们奔向深渊呢?这个话题被巧妙地植入,小心地隐藏,轻声地讨论,没有大张旗鼓地展开。它并没有破坏这部青春喜剧的主要氛围,但几句台词和人物选择也足以让人们陷入一声叹息。
女孩小琳和男孩班克的某些欲望像癌细胞般暗暗滋长,最终将自己吞噬。有人觉得那是贪念——从最初在课堂上某次普通考试中的小打小闹,收取一点点钱财,补贴家用,赚取零花,到后来开始发展成一个团伙,再后来进阶到跨国传递答案。但仔细看看,这里边催促着一切变本加厉的到底是什么?相较于贪婪或许更多的还有无助和抵抗绝望的结实欲望,女孩想要出国留学,不依靠任何人,她能选择作弊赚钱的方式几乎是唯一的;男孩班克呢,不过是女孩的翻版。他们两个像是彼此的镜像,相遇之前,或许各自还能以优秀生的高傲支撑自尊,但两人相遇之后,却愈发映射出彼此的无奈和生活选项中的逼仄。两个要强的、优秀的孩子,却在对方的目光中确认了彼此的弱小和未来可能遭遇的所有暗淡。这一道潜藏的暗色河流让这部优秀的青春喜剧愈发立体。两个独立的穷孩子在用作弊为自己赢取一点点人生的分数,而那些富二代呢?他们从一降生就已经赢下了几个回合,但这样的不公平并不被认作是一种命运中的“作弊”。谁又会在意这些?
按照一部商业片的“规则”来讲,结尾的忏悔是必要的。当然,那也符合小琳这个角色本身的是非观念。历经那些波折,她决定作出一个选择,哪怕付出代价。但是黑化的班克呢?或许被永久地滞留在黑暗里。
和未来可能遭遇的所有暗淡。这一道潜藏的暗色河流让这部优秀
的青春喜剧愈发立体
确实,对于青春片来说,“作弊”这件事几乎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们乐于拍摄懵懂的爱情和狗血的堕胎,而作弊这件事如此大面积长时间地出现在我们青春期的求学生涯之中,但就是没人愿意去呈现,或许,是不知道该如何呈现。它是一件错事,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似乎从来没人觉得它可以被有效地搬上银幕。从这样的背景出发,人们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看到来自泰国的《天才枪手》之后才会生发出这样的亲昵和窃喜。
两个学霸联手利用时差进行了一场跨国作弊的大生意,他们有战略、有战术,有澎湃热血,有最终悔悟,当然,也有着青春片中的情愫暗生。
这个故事有着标准的商业类型片的结构,铺垫、升级,预演和总攻,人物的逆转和黑化,最终又完成了一次没有说教感的忏悔和回归。无论是其中扮演中学生的鲜嫩演员,还是扮演父亲的中年男人,演技都稳妥又准确,悬疑部分气氛紧绷,喜剧部分欢脱却也毫不飘浮。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头扎进学校生活的真实深处,在那个光明向善的结尾之前的所有部分,都致力于精雕细琢日常考场以及那场跨国作弊大案的全部细节和心理动因。它的惊心动魄和观赏性,完全系于这种编织一个“阴谋”的快感,那些被暗藏在钢琴指法里的选择题答案,放在鞋子里的橡皮,满头大汗心跳加速地置换考卷,这一切都会让我们会心一笑,我们都曾熟悉这一切,至少也见证过这一切。
更有趣的是,这个故事被设定为一种穷学生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关系。学霸/学渣,贫困/富有之间的对抗,从表层上看这是一种符合现实可能性的故事讲述需要,而深层之中却意外戳破了一个难以回答的困境问题,在青春喜剧之外横生出一个泛社会性的话题。男生班克在黑化之后,问之前带他“入行”的女孩小琳说,“你难道要毕业后每个月赚几千块吗?现在就可以挣到几百万啊。”他在和富家子弟发生冲突之后,又一次选择继续合作时说,“我做了这件事,至少还有钱。”贫困除却在物质意义上的困窘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缺乏在选择上的可能性。面对生活的重压,他们没的可選,自己杰出的头脑是唯一可以为自己换来资本的东西,而这一资源,在毕业之后或许会急速失效。当下,他们可以为清贫的父亲买一件衬衣,为自己的母亲翻新老旧的洗染店,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谁,能以怎样的道德制高点说教阻止他们奔向深渊呢?这个话题被巧妙地植入,小心地隐藏,轻声地讨论,没有大张旗鼓地展开。它并没有破坏这部青春喜剧的主要氛围,但几句台词和人物选择也足以让人们陷入一声叹息。
女孩小琳和男孩班克的某些欲望像癌细胞般暗暗滋长,最终将自己吞噬。有人觉得那是贪念——从最初在课堂上某次普通考试中的小打小闹,收取一点点钱财,补贴家用,赚取零花,到后来开始发展成一个团伙,再后来进阶到跨国传递答案。但仔细看看,这里边催促着一切变本加厉的到底是什么?相较于贪婪或许更多的还有无助和抵抗绝望的结实欲望,女孩想要出国留学,不依靠任何人,她能选择作弊赚钱的方式几乎是唯一的;男孩班克呢,不过是女孩的翻版。他们两个像是彼此的镜像,相遇之前,或许各自还能以优秀生的高傲支撑自尊,但两人相遇之后,却愈发映射出彼此的无奈和生活选项中的逼仄。两个要强的、优秀的孩子,却在对方的目光中确认了彼此的弱小和未来可能遭遇的所有暗淡。这一道潜藏的暗色河流让这部优秀的青春喜剧愈发立体。两个独立的穷孩子在用作弊为自己赢取一点点人生的分数,而那些富二代呢?他们从一降生就已经赢下了几个回合,但这样的不公平并不被认作是一种命运中的“作弊”。谁又会在意这些?
按照一部商业片的“规则”来讲,结尾的忏悔是必要的。当然,那也符合小琳这个角色本身的是非观念。历经那些波折,她决定作出一个选择,哪怕付出代价。但是黑化的班克呢?或许被永久地滞留在黑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