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丰富知识层面的一个重要阶段。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历史的学习是中学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初一年级对历史课的兴趣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与把握,所以如何正确引领学生顺利迈入历史科学的大门,一直是我们初中历史学科老师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历史教师,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生活跨入中学大门,刚摆脱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寻找生活的独立性,但又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一方面又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身心正在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的衔接。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置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例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做好课前的调查工作,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只有十一、二岁的初中一年级同学来讲,要学好内容多难度较大的教材,确感吃力。在此情况下要教好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对他们的了解更为重要。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就可以有的放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多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并且理解历史这门课程。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比如在讲造纸术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文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了解人类为什么要发明纸、纸的发明过程、纸是怎么造出来的、造纸的复杂性、造纸术发明和传播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培养学生思辩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唐太宗手中有三面镜子,其中一面镜子是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学习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评说历史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初一学生虽然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能力不强,但已有辩别是非的能力,如何能让学生从起步阶段就能走上“正规”的评说历史的轨道,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的习惯,而不是简单的用“坏人”、“好人”来评说。我觉得,从初一开始,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养成学历史的良好习惯。例如,我曾设计了一个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的题目,学生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他的暴政又暴露出他的地主阶级的本质,导致秦王朝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采用“两点论”来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对秦始皇有了本质的理解。可见,培养思辩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修养的必要环节。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其它事项,比如对活学活用教材,把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跨步迈入历史的天空去探寻历史的奥秘奠定基础。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初一新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施教,那么肯定会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开门红。
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生活跨入中学大门,刚摆脱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寻找生活的独立性,但又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一方面又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身心正在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的衔接。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置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例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做好课前的调查工作,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只有十一、二岁的初中一年级同学来讲,要学好内容多难度较大的教材,确感吃力。在此情况下要教好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对他们的了解更为重要。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就可以有的放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多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并且理解历史这门课程。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比如在讲造纸术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文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了解人类为什么要发明纸、纸的发明过程、纸是怎么造出来的、造纸的复杂性、造纸术发明和传播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培养学生思辩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唐太宗手中有三面镜子,其中一面镜子是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学习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评说历史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初一学生虽然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能力不强,但已有辩别是非的能力,如何能让学生从起步阶段就能走上“正规”的评说历史的轨道,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的习惯,而不是简单的用“坏人”、“好人”来评说。我觉得,从初一开始,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和养成学历史的良好习惯。例如,我曾设计了一个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的题目,学生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他的暴政又暴露出他的地主阶级的本质,导致秦王朝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采用“两点论”来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对秦始皇有了本质的理解。可见,培养思辩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历史修养的必要环节。
除了上述几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其它事项,比如对活学活用教材,把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跨步迈入历史的天空去探寻历史的奥秘奠定基础。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初一新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施教,那么肯定会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