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国渤海再获大型油气发现——渤中13-2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亿吨级油气当量,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对海上油气田稳产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渤中13-2发现的主体区属于太古界潜山构造,勘探难度大。围绕太古界潜山有没有优质储层和能不能形成油气藏两大难题,中国海油勘探人员通过地质认识创新,提出新的成藏模式认识,成功发现了大型轻质、优质油藏——渤中13-2油气田。
为实现储量高效转化,中国海油创新应用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利用现有油田设施快速推动井区建产,探井直接转为生产井进行试采,降低了钻井费用,又增加了油气产量。
高速列车关键部件可以打印了
2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对外公布,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高分辨三维成像技术揭开了该校张海鸥团队“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不为人知的秘密:微铸锻铝合金中缺陷尺寸和数量显著低于传统电弧增材,组织得到细化,韧性指标有明显提升。这一结果表明,“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应用于以高铁为代表的大型高端装备中具有巨大潜力。西南交通大学吴圣川教授将这一研究发表在金属加工领域顶级杂志《材料加工技术》上。
基于该技术,张海鸥团队成功打印出时速600公里及以上磁浮列车悬浮架关键支撑部件,目前正与吴圣川教授合作制造或修复更高速度的高速列车铝合金齿轮箱,并合作开展损伤车轴和铝合金结构的表面修复及结构完整性评价。
我国科学家提出四倍体野生水稻快速驯化新路线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技术路线。这项研究将使野生稻的驯化过程从数千年缩短到几十年,甚至更短,并开辟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
按照这条技术路线,研究人员实现了材料收集,攻克了技术瓶颈,成功研制出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各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证明了研究人员提出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高度可行,对未来创制培育新的作物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海塔铀矿获国际认可
近日,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凤岗等发现并命名的自然界新矿物Haitaite-(La)(海塔铀矿)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 CNMNC)高票批准通过,正式确认该矿物为一种新矿物。
海塔铀矿是我国核地矿系统成立近70年来发现的第7个新铀矿物,也是第3个原生新铀矿物。海塔铀矿被发现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海塔地区,呈巨粒集合体形态,产出于中元古代云母片岩与新元古代混合花岗岩接触带内,黑色,金属光泽,具强放射性。该铀矿化学成分复杂,在自然状态下呈变生状态,研究难度极大。研究团队通过精细的物理性质鉴定、化学成分测定、晶体结构测试等系统矿物学研究后,针对该矿物族中元素的占位提出了全新见解,确定其为一种自然界尚未被发现的尖钛铁矿族新矿物。
冷链消毒剂配方解决低温消毒难题
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解决我国低温消毒难题,中国疾控中心早在2020年6月17日就启动了低温消毒新技术研究。
基于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应用便捷、成本经济等方面考虑,历经5个多月的反复探索和研究,中国疾控中心研究人员从几十种配方中筛选出两种低温消毒剂配方,并完成了实验室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
2021年1月在黑龙江绥芬河市和山东青岛市紧急开展了应用试点,结果表明:研发的低温消毒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成本较低,在低温下消毒效果可靠,可有效解决北方高寒地区低温环境和冷冻物品外包装的消毒难题。
“猴脸识别技术”可识别川金丝猴
近日,来自我国西北大学的科研团队正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猴脸识别技术”,用于识别秦岭地区的数千只川金丝猴。
与人脸识别技术相似,猴脸识别技术通过提取川金丝猴面部特征信息,建立川金丝猴个体的身份信息库,最终扫描、比对、识别。“猴脸识别技术完全成熟后,我们可将其装在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中,系统可自动认猴、命名,搜集它们的行为。”研究团队成员张河说。
而与人脸识别的不同则在于,川金丝猴的脸部皮肤带毛区域多,且毛发区域相对更明显,纹理特征更复杂,对识别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猴脸识别技术处于实验推广阶段,可识别约200只川金丝猴。张河说:“每只川金丝猴,我们采集了七八百张图像样本,识别成功率达到94%。”
新技术让手机也能拍摄X光片
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陈秋水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一类高性能的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并成功研发了新型柔性X射线成像技术,使常规的单反相机和手机等也能拍摄X光片。这一原创性成果于2月18日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
科研人员从稀土卤化物晶格中获取灵感,制备出新型的稀土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在此基础上,将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与柔性基质相结合,成功研制出了透明、可拉伸、高分辨的柔性X射线成像设备。这一技术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成像性能优异等优势,在便携式X射线探测器、生物医学、工业探伤、高能物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研制成功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QUANTA团队联合军事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单位,研发出一款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实现了多种图论问题的量子算法求解,有望未来在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获得应用。
据了解,研究人员基于所提出的多粒子量子漫步的光量子芯片结构,采用硅基集成光学技术,设计实现了可编程光量子计算芯片。芯片上集成了纠缠光子源、可配置光学网络等,通过电学调控片上元件实现对光量子态的操控,从而实现量子信息的编码和量子算法的映射,具有高集成度、高稳定性、高精确度等优势。 研发人员还通过对所研制光量子计算芯片的编程运行,演示了顶点搜索、图同构等图论问题量子算法的求解。在图论问题求解上,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可支持实现的图问题规模快速增长。
科学家将钛铝合金抗拉强度提高27倍
日前,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与法国里昂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将钛和不锈钢产品的强度提高了6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钛铝合金的抗拉强度提高了27倍。
生产高负载产品需要改进金属性能,如增加密度、强度、延展性和耐腐蚀性。目前在进行相关处理时广泛采用热等静压法。然而,以前利用流行的冷气动态溅射技术获得材料时,热等静压法并未带来理想结果。这项技术目前正成为航空与汽车制造业、电气工程和医学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它为“培育”具有目标结构的独特产品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在全球率先将两种被认为互不相容的金属加工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改善了材料性能。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表面和涂层技术》杂志上。
胆管“类器官”修复受损肝脏试验成功
《科学》杂志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英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利用最新技术成功培育了胆管“类器官”(一种胆管微型器官)。研究证实,这一微型器官可用于修复人体受损肝脏。这是首次证明使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可以增强或修复人类的肝脏,同时这一技术为开发治疗肝脏疾病的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未来有望缓解器官移植面临的困难。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对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展开测试,以期能在未来几年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新型智能隐形眼镜能监测血糖水平
近日,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智能隐形眼镜,除了改善视力,它还可以监测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
据了解,这款眼镜是“智能”隐形眼镜的众多研发成果之一,可以监测血糖水平,也可以让佩戴者通过眨眼来实现变焦。这款眼镜的镜片特点是,它有一个网格传感器层,可以测量光线、温度甚至眼泪中的葡萄糖水平。
研究人员表示,葡萄糖水平检测的用途不仅在于监测糖尿病,也可用于监测与血糖调节異常密切相关的中风和心脏病的并发症。
在新的镜片设计中,蛇形传感器网直接与眼泪接触,具有易于组装、高检测灵敏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等特点。“既不会影响眨眼,也不会影响视力。”论文作者、哈佛大学工程师郭士奇(音译)说。
“纳米变色龙”只有一粒葵花子大
马达加斯加和德国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北部森林中发现了一种葵花子大小的变色龙,可能是全球最小的爬行动物。它们被称为“纳米变色龙”。研究报告刊载于近期英国《自然·科学报告》。
研究人员仅发现一雌一雄两只纳米变色龙。雄性全长21.6毫米,从吻部到肛门距离为13.5毫米,是目前已知约1.15万种爬行动物中个头最小的。雌性纳米变色龙个头略大,全长28.9毫米,从吻部到肛门距离为19.2毫米。与纳米变色龙血缘最接近的物种是2012年发现的微米变色龙,身材比纳米变色龙略大。
新材料令成像设备无需调整镜头即可实现变焦
近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制造出一种可调谐的“金属元件”,可在不改变其自身形状或位置的条件下,实现对物体不同深度的聚焦。与传统的玻璃透镜不同,这种材料实现变焦的原理是通过加热后原子结构的重新排列来改变材料与光相互作用的方式,该材料在室温下有一定的焦距,被加热后,将聚焦在更远的物体上。
这种新材料有望帮助一些光学设备摆脱笨重的机械元件,使其更灵活、更轻便,例如无人机的微型加热镜,手机的超紧凑型热像仪以及夜视镜。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效率显著提升
据《自然·能源》杂志近日发表的最新研究,一个国际联合团队报告成功制造了钙钛矿/硅双层单片电池。在室外条件下,双面串联太阳能电池实现超出任何商用硅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这也是首次通过实验清晰证明了双面串联装置效能优越。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光电转换效率高、商业潜力巨大等让人无法忽视的特点。
科学家们此次证明:使用双面串联配置,可以超过目前公认的串联配置的性能极限。这种利用传统硅基层和钙钛矿制成的另一层串联组合的新系统,不但可以搜集到更多的能量,还可以捕获许多原本被浪费掉的、从地面反射和散射的光,前所未有地增加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效能。
元素锿基本化学性质首次被揭示
日前,美国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最神秘且最重的元素之一——锿的基本化学性质。这一成就使化学家们离发现所谓的“稳定岛”更近了一步。“稳定岛”意味着元素的维持时间足以进行研究和使用。
然而,锿并非自然存在于地球上,只能通过专门的核反应堆微量生产。在此次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造出了233纳克纯锿样品,并测量出了锿的化学键长度(两个键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同时还发现锿的键长与锕系元素的总体趋势背道而驰,发光能力也大不相同。
研究人员表明,新研究使将来制造锿变得更容易,从而有望用锿作为目标元素来创造更重的元素。
人工智能向真正“智能学习体”迈进
《自然》杂志2月24日发表了一项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美国团队报告了一类增强学习,可回溯过去、解决复杂任务,真正改善了对复杂环境的探索方式,有望应用于机器人、语言理解和药物设计领域。这类算法被统称为“Go-Explore”,已经在一款经典游戏的算法挑战中得分超过了人类玩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该成果被认为正朝着实现真正“智能学习体”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增强学习,可让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探索和理解复杂环境来进行决策,并学习如何以最优的方式获得奖励。然而,当遇到很少给予反馈的复杂环境时,现阶段的加强学习算法就很容易碰壁。
美国科学家艾德兰·艾克菲特、朱斯特·赫伊津哈及团队,提出了有效探索面临的两个主要障碍,并设计了一类算法来解决这些障碍。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渤中13-2发现的主体区属于太古界潜山构造,勘探难度大。围绕太古界潜山有没有优质储层和能不能形成油气藏两大难题,中国海油勘探人员通过地质认识创新,提出新的成藏模式认识,成功发现了大型轻质、优质油藏——渤中13-2油气田。
为实现储量高效转化,中国海油创新应用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利用现有油田设施快速推动井区建产,探井直接转为生产井进行试采,降低了钻井费用,又增加了油气产量。
高速列车关键部件可以打印了
2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对外公布,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高分辨三维成像技术揭开了该校张海鸥团队“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不为人知的秘密:微铸锻铝合金中缺陷尺寸和数量显著低于传统电弧增材,组织得到细化,韧性指标有明显提升。这一结果表明,“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应用于以高铁为代表的大型高端装备中具有巨大潜力。西南交通大学吴圣川教授将这一研究发表在金属加工领域顶级杂志《材料加工技术》上。
基于该技术,张海鸥团队成功打印出时速600公里及以上磁浮列车悬浮架关键支撑部件,目前正与吴圣川教授合作制造或修复更高速度的高速列车铝合金齿轮箱,并合作开展损伤车轴和铝合金结构的表面修复及结构完整性评价。
我国科学家提出四倍体野生水稻快速驯化新路线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技术路线。这项研究将使野生稻的驯化过程从数千年缩短到几十年,甚至更短,并开辟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
按照这条技术路线,研究人员实现了材料收集,攻克了技术瓶颈,成功研制出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各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证明了研究人员提出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高度可行,对未来创制培育新的作物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海塔铀矿获国际认可
近日,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凤岗等发现并命名的自然界新矿物Haitaite-(La)(海塔铀矿)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 CNMNC)高票批准通过,正式确认该矿物为一种新矿物。
海塔铀矿是我国核地矿系统成立近70年来发现的第7个新铀矿物,也是第3个原生新铀矿物。海塔铀矿被发现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海塔地区,呈巨粒集合体形态,产出于中元古代云母片岩与新元古代混合花岗岩接触带内,黑色,金属光泽,具强放射性。该铀矿化学成分复杂,在自然状态下呈变生状态,研究难度极大。研究团队通过精细的物理性质鉴定、化学成分测定、晶体结构测试等系统矿物学研究后,针对该矿物族中元素的占位提出了全新见解,确定其为一种自然界尚未被发现的尖钛铁矿族新矿物。
冷链消毒剂配方解决低温消毒难题
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解决我国低温消毒难题,中国疾控中心早在2020年6月17日就启动了低温消毒新技术研究。
基于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应用便捷、成本经济等方面考虑,历经5个多月的反复探索和研究,中国疾控中心研究人员从几十种配方中筛选出两种低温消毒剂配方,并完成了实验室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
2021年1月在黑龙江绥芬河市和山东青岛市紧急开展了应用试点,结果表明:研发的低温消毒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成本较低,在低温下消毒效果可靠,可有效解决北方高寒地区低温环境和冷冻物品外包装的消毒难题。
“猴脸识别技术”可识别川金丝猴
近日,来自我国西北大学的科研团队正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猴脸识别技术”,用于识别秦岭地区的数千只川金丝猴。
与人脸识别技术相似,猴脸识别技术通过提取川金丝猴面部特征信息,建立川金丝猴个体的身份信息库,最终扫描、比对、识别。“猴脸识别技术完全成熟后,我们可将其装在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中,系统可自动认猴、命名,搜集它们的行为。”研究团队成员张河说。
而与人脸识别的不同则在于,川金丝猴的脸部皮肤带毛区域多,且毛发区域相对更明显,纹理特征更复杂,对识别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猴脸识别技术处于实验推广阶段,可识别约200只川金丝猴。张河说:“每只川金丝猴,我们采集了七八百张图像样本,识别成功率达到94%。”
新技术让手机也能拍摄X光片
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陈秋水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一类高性能的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并成功研发了新型柔性X射线成像技术,使常规的单反相机和手机等也能拍摄X光片。这一原创性成果于2月18日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
科研人员从稀土卤化物晶格中获取灵感,制备出新型的稀土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在此基础上,将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与柔性基质相结合,成功研制出了透明、可拉伸、高分辨的柔性X射线成像设备。这一技术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成像性能优异等优势,在便携式X射线探测器、生物医学、工业探伤、高能物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研制成功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QUANTA团队联合军事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单位,研发出一款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实现了多种图论问题的量子算法求解,有望未来在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获得应用。
据了解,研究人员基于所提出的多粒子量子漫步的光量子芯片结构,采用硅基集成光学技术,设计实现了可编程光量子计算芯片。芯片上集成了纠缠光子源、可配置光学网络等,通过电学调控片上元件实现对光量子态的操控,从而实现量子信息的编码和量子算法的映射,具有高集成度、高稳定性、高精确度等优势。 研发人员还通过对所研制光量子计算芯片的编程运行,演示了顶点搜索、图同构等图论问题量子算法的求解。在图论问题求解上,新型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可支持实现的图问题规模快速增长。
科学家将钛铝合金抗拉强度提高27倍
日前,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与法国里昂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将钛和不锈钢产品的强度提高了6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钛铝合金的抗拉强度提高了27倍。
生产高负载产品需要改进金属性能,如增加密度、强度、延展性和耐腐蚀性。目前在进行相关处理时广泛采用热等静压法。然而,以前利用流行的冷气动态溅射技术获得材料时,热等静压法并未带来理想结果。这项技术目前正成为航空与汽车制造业、电气工程和医学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它为“培育”具有目标结构的独特产品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在全球率先将两种被认为互不相容的金属加工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改善了材料性能。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表面和涂层技术》杂志上。
胆管“类器官”修复受损肝脏试验成功
《科学》杂志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英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实验室中利用最新技术成功培育了胆管“类器官”(一种胆管微型器官)。研究证实,这一微型器官可用于修复人体受损肝脏。这是首次证明使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可以增强或修复人类的肝脏,同时这一技术为开发治疗肝脏疾病的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未来有望缓解器官移植面临的困难。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对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展开测试,以期能在未来几年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新型智能隐形眼镜能监测血糖水平
近日,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智能隐形眼镜,除了改善视力,它还可以监测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
据了解,这款眼镜是“智能”隐形眼镜的众多研发成果之一,可以监测血糖水平,也可以让佩戴者通过眨眼来实现变焦。这款眼镜的镜片特点是,它有一个网格传感器层,可以测量光线、温度甚至眼泪中的葡萄糖水平。
研究人员表示,葡萄糖水平检测的用途不仅在于监测糖尿病,也可用于监测与血糖调节異常密切相关的中风和心脏病的并发症。
在新的镜片设计中,蛇形传感器网直接与眼泪接触,具有易于组装、高检测灵敏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等特点。“既不会影响眨眼,也不会影响视力。”论文作者、哈佛大学工程师郭士奇(音译)说。
“纳米变色龙”只有一粒葵花子大
马达加斯加和德国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北部森林中发现了一种葵花子大小的变色龙,可能是全球最小的爬行动物。它们被称为“纳米变色龙”。研究报告刊载于近期英国《自然·科学报告》。
研究人员仅发现一雌一雄两只纳米变色龙。雄性全长21.6毫米,从吻部到肛门距离为13.5毫米,是目前已知约1.15万种爬行动物中个头最小的。雌性纳米变色龙个头略大,全长28.9毫米,从吻部到肛门距离为19.2毫米。与纳米变色龙血缘最接近的物种是2012年发现的微米变色龙,身材比纳米变色龙略大。
新材料令成像设备无需调整镜头即可实现变焦
近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制造出一种可调谐的“金属元件”,可在不改变其自身形状或位置的条件下,实现对物体不同深度的聚焦。与传统的玻璃透镜不同,这种材料实现变焦的原理是通过加热后原子结构的重新排列来改变材料与光相互作用的方式,该材料在室温下有一定的焦距,被加热后,将聚焦在更远的物体上。
这种新材料有望帮助一些光学设备摆脱笨重的机械元件,使其更灵活、更轻便,例如无人机的微型加热镜,手机的超紧凑型热像仪以及夜视镜。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效率显著提升
据《自然·能源》杂志近日发表的最新研究,一个国际联合团队报告成功制造了钙钛矿/硅双层单片电池。在室外条件下,双面串联太阳能电池实现超出任何商用硅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这也是首次通过实验清晰证明了双面串联装置效能优越。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光电转换效率高、商业潜力巨大等让人无法忽视的特点。
科学家们此次证明:使用双面串联配置,可以超过目前公认的串联配置的性能极限。这种利用传统硅基层和钙钛矿制成的另一层串联组合的新系统,不但可以搜集到更多的能量,还可以捕获许多原本被浪费掉的、从地面反射和散射的光,前所未有地增加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效能。
元素锿基本化学性质首次被揭示
日前,美国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最神秘且最重的元素之一——锿的基本化学性质。这一成就使化学家们离发现所谓的“稳定岛”更近了一步。“稳定岛”意味着元素的维持时间足以进行研究和使用。
然而,锿并非自然存在于地球上,只能通过专门的核反应堆微量生产。在此次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造出了233纳克纯锿样品,并测量出了锿的化学键长度(两个键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同时还发现锿的键长与锕系元素的总体趋势背道而驰,发光能力也大不相同。
研究人员表明,新研究使将来制造锿变得更容易,从而有望用锿作为目标元素来创造更重的元素。
人工智能向真正“智能学习体”迈进
《自然》杂志2月24日发表了一项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美国团队报告了一类增强学习,可回溯过去、解决复杂任务,真正改善了对复杂环境的探索方式,有望应用于机器人、语言理解和药物设计领域。这类算法被统称为“Go-Explore”,已经在一款经典游戏的算法挑战中得分超过了人类玩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该成果被认为正朝着实现真正“智能学习体”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增强学习,可让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探索和理解复杂环境来进行决策,并学习如何以最优的方式获得奖励。然而,当遇到很少给予反馈的复杂环境时,现阶段的加强学习算法就很容易碰壁。
美国科学家艾德兰·艾克菲特、朱斯特·赫伊津哈及团队,提出了有效探索面临的两个主要障碍,并设计了一类算法来解决这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