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初中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本文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并转化为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优良品质,推进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过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这一过程是情感信息的传递,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达到情感的扩散,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使学生感之愈深,知之愈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翻开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都洋溢着对祖国、对亲友、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荡漾着日常生活的美感。因此,初中语文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以文字作品为媒介渗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本阶段学生的情感特征出发,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初中学生情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很容易动感情,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其次,情感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多彩而复杂。再次,对情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逐步提高,这有一个发展过程。其情感发展具有以下规律:情感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内容不断丰富;由直观性向深刻性发展,深刻性不断增加;由脆弱、容易冲动向稳定性发展,稳定性不断增强。体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等,又有爱国情、事业感等。情感又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只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接受感染,接受熏陶;而对不健康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厌恶它,抵制它。同一篇课文中,有时交织着若干种不同的情感,教师这时必须通过研究学生情感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注意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基调,
二、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新型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就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学生一旦成为情感教育的主体,就会刺激学生进行情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找到情感上的满足,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会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课堂中也可以采取竞赛、表场、评优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三、借助技术手段,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情感求知需求。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上述状态,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激情”,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变单纯、枯燥的语文教学为活生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已不再是个新鲜事物。把作品制成课件、音乐、电影片段,再现画面,直观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去感受和体会文章流露的情感,收效甚佳。如在讲授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時,可以先用电影片段播放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这种形式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四、教师应充满激情进行情感教学,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使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就会随之充满情感,才能使学生自己去体验和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学生心灵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五、情感教育还需联系生活实践,在生活中进行加深。
如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这些作品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后,在课后可以进行表演和场景再现。而如在学习《挺进报》后,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参观“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国民党集中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实地场景参观而更加敬仰陈然、许晓轩、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人物,同学们会被烈士们的事迹深深打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文学作品中去,要把作品与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教师还要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搭起师生感情的桥梁,把热爱学生的感情渗透到初中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求索,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吉林教育;
[2]蔡裕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作用》,现代语文;
[3]陈小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新校园;
[4]李锡英,《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
[5]吴玉生,《试论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
[6]郑三中,《浅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研.
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牛场中学 贵州 贞丰 562201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并转化为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优良品质,推进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过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这一过程是情感信息的传递,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达到情感的扩散,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使学生感之愈深,知之愈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翻开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都洋溢着对祖国、对亲友、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荡漾着日常生活的美感。因此,初中语文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以文字作品为媒介渗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本阶段学生的情感特征出发,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初中学生情感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很容易动感情,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其次,情感内容、形式十分丰富多彩而复杂。再次,对情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逐步提高,这有一个发展过程。其情感发展具有以下规律:情感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内容不断丰富;由直观性向深刻性发展,深刻性不断增加;由脆弱、容易冲动向稳定性发展,稳定性不断增强。体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等,又有爱国情、事业感等。情感又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只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接受感染,接受熏陶;而对不健康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厌恶它,抵制它。同一篇课文中,有时交织着若干种不同的情感,教师这时必须通过研究学生情感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注意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基调,
二、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新型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就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学生一旦成为情感教育的主体,就会刺激学生进行情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找到情感上的满足,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会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课堂中也可以采取竞赛、表场、评优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三、借助技术手段,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情感求知需求。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上述状态,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激情”,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变单纯、枯燥的语文教学为活生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已不再是个新鲜事物。把作品制成课件、音乐、电影片段,再现画面,直观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去感受和体会文章流露的情感,收效甚佳。如在讲授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時,可以先用电影片段播放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这种形式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四、教师应充满激情进行情感教学,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使用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充满激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就会随之充满情感,才能使学生自己去体验和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学生心灵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五、情感教育还需联系生活实践,在生活中进行加深。
如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这些作品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后,在课后可以进行表演和场景再现。而如在学习《挺进报》后,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参观“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国民党集中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实地场景参观而更加敬仰陈然、许晓轩、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人物,同学们会被烈士们的事迹深深打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文学作品中去,要把作品与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所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情感。教师还要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搭起师生感情的桥梁,把热爱学生的感情渗透到初中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求索,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吉林教育;
[2]蔡裕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作用》,现代语文;
[3]陈小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新校园;
[4]李锡英,《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
[5]吴玉生,《试论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
[6]郑三中,《浅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研.
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牛场中学 贵州 贞丰 56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