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只看一字
唐末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今山东荷泽)人,一说青州临淄人。幼年出家,18岁时参访南泉普愿禅师,在其门下随侍二十多年,成为洪州宗传人。他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以“平常心是道”开悟心地。后来,以赵州(今河北赵县)为中心,大振南宗禅风,对临济宗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天,赵州从谂禅师看到一位学僧正在读经,于是走过去问他:“你一天能读多少佛经?”
学僧恭敬地回答:“学人一天大约读七八卷,有的时候,也可以读到十卷左右。”
赵州从谂禅师看了他一眼,缓缓地说:“我看你这个样子,其实是不懂得怎么看经的。”
学僧心中感到纳闷,便问赵州禅师说:“那么,和尚您一天可以读多少经呢?”
赵州从谂禅师停顿了一会儿,悠悠地说:“老衲呀,一日只看一字。”
学僧一听,当下若有所会,就地合十礼拜。
有的人读书不求甚解,所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书不在多也,学者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说书本,但不明理又奈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回,可是他却说没有说过一字。因为说得再多,不能悟道,也是白说;一天读书十卷、百卷,不能明理,不能开悟,又有什么用呢?
赵州禅师说自己“一日只看一字”,那个是什么字?就是“心”也,即心中悟也。因此,纵然是读书破万卷,也胜不过一个“心”啊!
随他去了
唐代的药山惟俨禅师,山西绛州人,俗姓韩。17岁依止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于湖南衡岳寺希操律师处受具足戒,严持戒律,博通经论。后又参礼石头希迁禅师,领受法义,也曾参礼马祖道一禅师,在其门下奉侍3年。后来住澧州药山,广开法筵,四众云集,大振宗风。
一位禅僧问药山惟俨禅师:“一个人参禅学道,要如何不被外境所惑乱?”
药山禅师说:“随他去,不去理会他。”
禅僧叹了口气,说:“虽不理他,但他前来骚扰,無法抵抗,如何是好?”
药山禅师说:“提起勇气,还是不理他!”
禅僧接着又问:“纵有勇气,但境界围绕在身旁不肯去,二六时中,总有很大的压力,难以抵御外境。”
药山惟俨禅师淡然地说:“那你只好随他去了。”
人生活的这个世间,充满了五欲六尘的境界,可以说,有千万的魔军向我们攻击而来。人,也真是了不起,每天要与贪瞋痴作战,降伏贪欲、瞋恨、愚痴;每天要去除疑虑、嫉妒、比较、计较等各种烦恼。此外,世间的声色货利,还有种种的诱惑,甚至于甜言蜜语的赞美,也会丧失人的心志。
这世间与道相应的很难,与烦恼相应的很多,虽然说不睬他,随他去,讲时容易,行之困难,甚至是“讲时似悟,对境生迷”。所以,年轻的禅僧问了再三,药山惟俨都说随他去,不睬他;如果再做不到,只有沦于万劫不复之地了。不过,这名禅僧反倒因为畏惧而有所警觉,总算找到对治的消息了。
唐末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今山东荷泽)人,一说青州临淄人。幼年出家,18岁时参访南泉普愿禅师,在其门下随侍二十多年,成为洪州宗传人。他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以“平常心是道”开悟心地。后来,以赵州(今河北赵县)为中心,大振南宗禅风,对临济宗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天,赵州从谂禅师看到一位学僧正在读经,于是走过去问他:“你一天能读多少佛经?”
学僧恭敬地回答:“学人一天大约读七八卷,有的时候,也可以读到十卷左右。”
赵州从谂禅师看了他一眼,缓缓地说:“我看你这个样子,其实是不懂得怎么看经的。”
学僧心中感到纳闷,便问赵州禅师说:“那么,和尚您一天可以读多少经呢?”
赵州从谂禅师停顿了一会儿,悠悠地说:“老衲呀,一日只看一字。”
学僧一听,当下若有所会,就地合十礼拜。
有的人读书不求甚解,所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书不在多也,学者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说书本,但不明理又奈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回,可是他却说没有说过一字。因为说得再多,不能悟道,也是白说;一天读书十卷、百卷,不能明理,不能开悟,又有什么用呢?
赵州禅师说自己“一日只看一字”,那个是什么字?就是“心”也,即心中悟也。因此,纵然是读书破万卷,也胜不过一个“心”啊!
随他去了
唐代的药山惟俨禅师,山西绛州人,俗姓韩。17岁依止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于湖南衡岳寺希操律师处受具足戒,严持戒律,博通经论。后又参礼石头希迁禅师,领受法义,也曾参礼马祖道一禅师,在其门下奉侍3年。后来住澧州药山,广开法筵,四众云集,大振宗风。
一位禅僧问药山惟俨禅师:“一个人参禅学道,要如何不被外境所惑乱?”
药山禅师说:“随他去,不去理会他。”
禅僧叹了口气,说:“虽不理他,但他前来骚扰,無法抵抗,如何是好?”
药山禅师说:“提起勇气,还是不理他!”
禅僧接着又问:“纵有勇气,但境界围绕在身旁不肯去,二六时中,总有很大的压力,难以抵御外境。”
药山惟俨禅师淡然地说:“那你只好随他去了。”
人生活的这个世间,充满了五欲六尘的境界,可以说,有千万的魔军向我们攻击而来。人,也真是了不起,每天要与贪瞋痴作战,降伏贪欲、瞋恨、愚痴;每天要去除疑虑、嫉妒、比较、计较等各种烦恼。此外,世间的声色货利,还有种种的诱惑,甚至于甜言蜜语的赞美,也会丧失人的心志。
这世间与道相应的很难,与烦恼相应的很多,虽然说不睬他,随他去,讲时容易,行之困难,甚至是“讲时似悟,对境生迷”。所以,年轻的禅僧问了再三,药山惟俨都说随他去,不睬他;如果再做不到,只有沦于万劫不复之地了。不过,这名禅僧反倒因为畏惧而有所警觉,总算找到对治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