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在习作教学中具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微课能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知识,如操作步骤、思维过程、表达秘要、知识网络等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并将学生的习作关注点从知识层面深入到实践层面,让习作从原来的“学会”上升到“会学”。
关键词:微课 习作教学 操作步骤 思维过程 表达秘要 知识网络
微课是指为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展开的简短而又相对完整的教学资源。微课讲授的内容往往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点,一般简明短小、主题突出、指向明确。习作微课的内容可以是教材解读、范文剖析,也可以是材料选择、习作方法、修改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
一、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显性价值
微课融合多种元素,以形式的新颖、主题的专一、知识的深度彰显了丰富的教学价值:首先,微课和习作教学结合,能以形象直观、丰富多彩、图文声并茂的视频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触发学生的习作灵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其次,微课中的部分素材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在习作教学中适时呈现,能使学生在反复观看、持续交流的过程中深入把握习作对象的形象特征以及人物表现,进而从中获得翔实的习作素材。再次,日益丰富的微课资源库涵盖了习作素材选择、习作技巧指导、习作修改方法集锦、优秀习作赏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习作素材选择又可分为写人素材库、写事素材库、写景素材库、写物素材库等;习作技巧指导又可分为立意技巧指导、选材技巧指导、开头技巧指导、结尾技巧指导、拟题技巧指导等。随着信息的持续更新,微课习作资源还会更加丰富和完善,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得力帮手。
(二)隐性价值
人的大脑分为不同的脑区。就小学生而言,其主导记忆的脑区、主导理性思维的脑区、主导感性思维的脑区发育是齐头并进的。记忆脑区主管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理性思维脑区主管计算与推理,感性思維脑区主管形象与表达。而学生习作需要更多地运用感性思维脑区。
微课对学生感性思维脑区发育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与习作相关的微课大多是将习作内容与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结合起来制作而成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习作的各种技法,图文并茂、画面简洁、文字简练,明显有别于课堂上的言语传授。而且,这样的直观呈现清楚明白,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内容和储存要点,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感性思维脑区的活动。如,某教师制作的《指导观察》微课,先播放微视频“握鸡蛋”活动中的部分镜头,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然后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边看边听;接下来分析范文,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法宝”:眼观六路,聚焦重点,切身感受。这样的微课通过视频、文字等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观察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微课从生活实例入手,水到渠成地总结梳理出了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三大法宝”,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也摆脱了单纯讲授习作技法的枯燥与生硬。
二、微课可视化呈现的教学指要
因为习作微课的教学价值不容小觑,所以微课的制作与使用都需要精益求精。很多习作知识因为过于抽象而不受学生欢迎,微课却能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知识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并将关注点从知识层面深入到实践层面,让习作过程从原来的“学会”上升到了“会学”。
(一)呈现操作步骤
习作属于一项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冯忠良教授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和原型内化阶段。原型操作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没有操作,学生的心智技能不可能从定向阶段过渡到内化阶段,即观念不能还原为现实,也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操作又具有明确的步骤性。以习作中的观察能力培养为例,如果没有明确的步骤,只笼统地告诉学生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教学生学会观察,需要在一系列观察指导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实践,逐渐形成观察模型,进而习得观察技能。如笔者设计的“观察茶杯”微课中提供了如下的观察步骤:(1)观察茶杯外观,并做记录;(2)将茶杯可以拆卸的部分拆开后,一一观察,触摸茶杯的凹凸处,并做记录;(3)倾听开水倒入茶杯时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4)用手指触摸装有热水或者冰水的茶杯,并做记录;(5)用鼻子嗅闻茶杯中的茶水,并做记录;(6)品尝茶水,并做记录。这样的观察指导非常细致,且循序渐进地展开,可调动观察者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留下全面的印象。而且,边观察边做记录的过程,就像是带着学生写生,工笔细描之后,学生笔下的茶杯自然会栩栩如生,还会焕发别样的情致,如“瞧这只普通但很可爱的瓷杯,整个形状就如一大一小两朵牵牛花,大大的口儿,长长的筒儿,越看越像一只精致的酒杯。大的牵牛花仿佛一只大喇叭,正在吹响冲锋号,激励我们向前进;小的牵牛花却像刚从梦中醒来,正伸着懒腰……”“把手轻轻地放在茶杯的左侧,温润滑腻,还暖乎乎的!难道这茶杯能在人最寒冷的时候给人温暖?慢慢地掀开凹凸有致、精致美观的杯盖,用力闻一闻,真香!一股幽幽的茶香扑鼻而来,直入心田,甚是惬意……”
类似的习作技巧微课不断地作用于学生,积沙成塔,学生终会掌握这一技能。之后的观察类习作中,他们也会主动地、有意识地依据模型进行操作,非但不觉得习作有多难,反而能享受到习作的乐趣。
(二)呈现思维过程
思维是习作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善写文章的人动笔时,一定是“脑洞大开”,激情汹涌。开阔的思路能使他们将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人、事、物统统纳入笔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发达,常常“谈作文色变”,搜肠刮肚凑字数尚不能成文。用微课的形式将思维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寻找素材、整理构思。 1.思维导图,帮助形成文路。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2“爱的表达”要求学生先回忆爸爸(妈妈)特别爱自己的一件事,然后向他(她)说“我爱你”;观察爸爸(妈妈)的神态、动作,写下整个过程。习作的关键是写清爸爸(妈妈)听到“我爱你”之后的表现。在构思文章的时候,通过微课讲解,为学生搭建了习作思路图(如图1):
紧接着,又在循序渐进的讲解中,逐步呈现了捕捉细节的图表(如图2):
前者像登山,线性推进;后者是聚合与分散,平面铺展。这样的思维导图暗含了习作的过程,通过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图表引导学生思维,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从焦点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点上进行发散和延伸;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分支点中跳出来,有重点地推进。沿着这样的思路,学生便能迅速捕捉到生活中爸爸妈妈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并将其融入笔端——
吃过晚饭,我鼓足勇气向正在一旁织毛衣的妈妈说:“妈妈,妈……我,我,我……”妈妈疑惑地看着我:“什么事拖拖拉拉的,是不是考试又考砸了,快如实交代!”“不是,我想……我想给您捶捶背。”我不好意思地说。“怎么回事?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哦,看来你真的是考砸了,怕我告诉你爸爸,想收买人心啊。”妈妈坏坏地笑着。我委屈极了:“我是看您工作太辛苦了,晚上又要做家务,弄得腰酸背疼的,想帮您捶捶背,减轻疲劳感,您却这么不信任我!”妈妈看着快要掉下眼泪的我,连忙安慰道:“是妈妈错怪你了,你不要伤心,妈妈向你赔不是了。”我接受了妈妈的道歉,然后开始在妈妈背上来回敲击。正当妈妈眯着眼睛舒适地享受时,我在她耳边喃喃地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一听,仿佛僵住了一般。当她转过脸看着我时,泪花早溢满眼眶。我听到她轻轻地、自言自语般地说:“我也爱你……”
从上面的尝试可以看出,思维导图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路,让他们的习作达到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层次。
2.引领想象,拓宽描写限度。
想象能使描写的空间变得广阔高远。对于学生习作中的想象,一方面,教师要包容各种奇思妙想,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激发与引导,拓展学生的想象维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树叶写得具体生动。教学时,笔者呈现了这样的微课教学步骤:(1)导入:写秋天的树叶,除了细致观察外,还有什么秘诀呢?(2)出示习作片段:“一阵秋风吹来,银杏树上一把把金黄的‘小扇子’沙沙作响,仿佛在窃窃私语,和大树妈妈告别。也有几把调皮的‘小扇子’落向地面,有的像燕儿展翅高飞,有的似蝴蝶翩翩起舞,还有的仿佛舞蹈家在半空中轻盈地旋转……”讲解“联想”的习作方法;(3)分析联想的内容,寻找展开联想的路径;(4)展现奇思妙想的树叶贴画。随着引导的步步推进和范文的针对性引领,学生的想象开始多元、丰富,写出了“满树的榆叶一片金黄,只有少数叶片上还留着丝丝点点的青色,金碧交辉,显得分外亮丽。这片片树叶,像一把把展开的小扇子,又像一只只可爱的黄蝶,静静地停在枝头憩息,似乎沉浸在对秋天的遐想之中,沉默不语”“我从地上捡起一片枫叶仔细端详,这片叶子红得那么夺目,红得那么鲜艳,红得令人陶醉,让我的思绪不禁飘向远处,我在想,到底是谁打翻了秋天红色的颜料瓶?是仙女把自己的胭脂不小心遗忘在凡间了?是凤凰把最鲜亮的红色羽毛脱落在这里了?还是杜鹃鸟飞过留下的血泪?”
在习作中,当一般的描写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时,采用“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要真正实现“形象化”的表达效果,联想和想象的表达就要细致多样,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微课借助生动的图片、形象直观的例子,有效地改进了这一点。
(三)呈现表达秘要
好的文字有一种隽永的味道,能激荡起久久不退的美感。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眼前不禁一亮:鲜明的色彩对比,灵动的生命飞扬;读朱自清《梅雨潭》,不禁心动神摇:闪闪发亮的潭水召唤着你,让人感受到绿色的怡人与纯净……习作是用文字来表现的,准确、優雅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呈现习作表达秘要的微课,有独特的引领价值。
1.展现好句炼成过程。
好文字是修炼出来的,要从最基本的语句开始,一点一点磨砺,逐渐磨得有形象、有灵性。微课能以简约的形式,展现好句炼成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变化,看出门道,看出“形象、生动”诞生的过程。
比如“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的微课,其中有一处描写“下雨”的表达指导,先后呈现并比较了“那天天气很不好”“那天下着雨”“那天下着大雨”“那天下着倾盆大雨”“那天,雨下得真大,我撑着雨伞走在街上,布伞上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小雨”五个句子,指出什么样的句子太抽象,什么样的句子较为具体,什么样的句子虽具体但不形象,什么样的句子富有形象性,什么样的句子很形象、有画面感。一句一句地呈现,一句一句地分析,让学生对“好的表达”一目了然,明白了好的语言就是这样画面鲜明,话中的人物、事物仿佛触手可及;句子有细节,才有个性。知道了这一表达秘要,学生也就能写出狂喜时“笑意从嘴角荡漾开去,一直荡漾到心里;心剧烈地跳动,剧烈到双脚也受到感染,离地而起,拥抱快乐”的感受,能写出燥热时“太阳肆无忌惮地笼罩着这座城市,高楼大厦似乎都变得有气无力,一个菜篮子里不小心滚出的鸡蛋摔在马路上,只听‘嗞’的一声,就熟了”这样传神的文字了。
2.搭建情感支架。
古人言:“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孙绍振说:“作家的创造力不一定与其生活经历成正比,倒是和他感情的强度、活跃、丰富、独特、多彩成正比……”学生习作时,内心世界不可能像作家那样丰富,此时就需要一些支架,帮助他们活跃内心世界。微课注重情境创设,注重知识的序列化、层级性,并能在剖析典型案例的过程中逐渐呈现情感支架,促进学生情感的深入。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7“一次体验活动”关注习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将体验时的内心活动写丰富,颇让学生费神。笔者设计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微课,为本次习作的推进搭建情感支架。微课内容围绕一个学生“护蛋”的亲身经历,涉及以下三个步骤:(1)聚焦“难做”,写出内心变化,如“自信—紧张—小心—害怕—担心”;(2)强调直接描写,捕捉内心细腻的体验:借助心理描写,如“心想,这样放到口袋里就会万无一失了”,写出内心独白,借助具体动作描写,如“为了鸡蛋的安全,我一直坐在座位上”,写出小心翼翼,借助想象描述,如“真不知道,明天这只鸡蛋的命运会怎样”,写出担心的感受;(3)观照间接描写,以同学、老师的神情、语言,衬托“我”的心理。通过这样的微课呈现,学生便能自如地将内心世界的情感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了。如有学生围绕“独臂脱穿外套”的体验,写出了这样一段富有情感变化的文字——
我同桌林宏长得虽胖,但动作娴熟,很快就脱好了。我可不能输,一低头用牙咬着袖口一拉,外套就脱下来了,好容易啊!接下来是穿衣,我用牙咬住外套的下摆,手一伸就进去了,但头怎么也套不进去。那只“残手”不由自主地去帮忙,可这是犯规的。我也顾不得看同桌了,胡乱扭来扭去,居然穿好了!可头发乱成了鸡窝!“真艰辛啊”,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再看同学们,有的吃力地穿着,有的用力地脱着,看了大家的狼狈样儿,我不经意看了一眼张老师,只见他的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微课注重思维的启发,注重知识的可感性,以丰富的叙事元素吸引学生,为“心悟”提供了基础。
(四)呈现知识网络
一节习作微课讲述一个知识点,多节相似的习作微课便可呈现不同的示例、讲解、分析、图表……各种资源、各种样式汇聚,最终构成完善的习作知识网络,促使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习作知识体系。
如关于习作修改,笔者为学生提供的可供观摩的微课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这样由浅入深的思路指引,阶段要求就明确了,修改的要求、层级也清晰了,逐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便能渐渐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如在“第一次……”的主题习作中,一位学生的“第一次打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第二天一早,我俩就兴冲冲地赶到了阿姨的饭馆。一到饭馆我们就干起活来,我负责洗碗。我认真地洗好了一个碗,两个碗,三个碗……啊,我的手累死了,还有几个碗,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唉,为了我的50元,我豁出去了。洗好了碗,还没来得及喘气,新的任务又来了——切葱。由于妈妈担心我会切到手,所以我的活儿她全包了!
以此为例,笔者截取了微课“我会改作文”视频中的一段,组织学生遵循“读”“想”“改”的步骤,结合自己“第一次”的经历,围绕这段话,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习作语言;接下来,又让“打工事件”的主人公口头表述自己第一次打工时的细节,然后小组讨论推想细节,争取用更精准的文字再现“打工现场”;当他们讨论到高潮,发现了更多应该充实的细节时,笔者鼓励小组一起“美化”文字。在大家的共同打磨下,这段文字焕然一新:
走进厨房,满满的几筐脏碗堆得像小山似的。妈妈二话没说,卷起袖子便洗了起来。我也不甘落后,学着她的样子,加入了洗碗行列。
“不就是幾只脏碗吗?洗起来还不简单!现在,我自己也能挣钱了,以后想买什么再也不向妈妈要、跟爸爸讨了!”我一边洗一边洋洋得意地打起了如意小算盘。谁知,才洗掉半筐碗,我的胳膊和手就不听使唤了,一开始的那股新鲜劲儿、干劲儿也不知溜到哪儿去了。我感觉四肢酸软,便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望望那儿。见我心不在焉,妈妈笑了,她温和地说:“做什么事都得吃苦,没有付出哪有回报呢?第一次做是累了些,但坚持做下去,你会很有成就感……”“唉!好吧!为了我的50元,豁出去了!”我一咬牙,又埋头干起来。经过漫长的一个上午,我和妈妈终于洗完了所有的脏碗。一下子就有了成就感!
经过推敲修改后的语段,显然内容更加具体生动,语言也更符合人物特点,人物的神态形象衬托出了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也很好地应和了当时的场景,娓娓道出了“洗碗”的一波三折。
除了专门谈习作修改之外,我们的微课还涉及大到范文、升格之文的比较,小到语句优劣的辨析,都共同组成了习作的“打磨世界”,让学生在“多源”触发中亲历从“此岸”到“彼岸”的深层感悟,引发其习作技能的有效提升。
微课在课前用,作为预学材料,课堂就不再从零开始;在课中用,易于激趣,还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获得新的发展;在课后用,作为巩固、拓展,能有效延伸习作指导,使课堂更有深度。灵活使用微课,让习作教学熠熠生辉。
关键词:微课 习作教学 操作步骤 思维过程 表达秘要 知识网络
微课是指为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展开的简短而又相对完整的教学资源。微课讲授的内容往往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点,一般简明短小、主题突出、指向明确。习作微课的内容可以是教材解读、范文剖析,也可以是材料选择、习作方法、修改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
一、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一)显性价值
微课融合多种元素,以形式的新颖、主题的专一、知识的深度彰显了丰富的教学价值:首先,微课和习作教学结合,能以形象直观、丰富多彩、图文声并茂的视频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触发学生的习作灵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其次,微课中的部分素材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在习作教学中适时呈现,能使学生在反复观看、持续交流的过程中深入把握习作对象的形象特征以及人物表现,进而从中获得翔实的习作素材。再次,日益丰富的微课资源库涵盖了习作素材选择、习作技巧指导、习作修改方法集锦、优秀习作赏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习作素材选择又可分为写人素材库、写事素材库、写景素材库、写物素材库等;习作技巧指导又可分为立意技巧指导、选材技巧指导、开头技巧指导、结尾技巧指导、拟题技巧指导等。随着信息的持续更新,微课习作资源还会更加丰富和完善,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得力帮手。
(二)隐性价值
人的大脑分为不同的脑区。就小学生而言,其主导记忆的脑区、主导理性思维的脑区、主导感性思维的脑区发育是齐头并进的。记忆脑区主管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理性思维脑区主管计算与推理,感性思維脑区主管形象与表达。而学生习作需要更多地运用感性思维脑区。
微课对学生感性思维脑区发育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与习作相关的微课大多是将习作内容与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结合起来制作而成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习作的各种技法,图文并茂、画面简洁、文字简练,明显有别于课堂上的言语传授。而且,这样的直观呈现清楚明白,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内容和储存要点,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感性思维脑区的活动。如,某教师制作的《指导观察》微课,先播放微视频“握鸡蛋”活动中的部分镜头,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然后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边看边听;接下来分析范文,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法宝”:眼观六路,聚焦重点,切身感受。这样的微课通过视频、文字等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观察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微课从生活实例入手,水到渠成地总结梳理出了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三大法宝”,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也摆脱了单纯讲授习作技法的枯燥与生硬。
二、微课可视化呈现的教学指要
因为习作微课的教学价值不容小觑,所以微课的制作与使用都需要精益求精。很多习作知识因为过于抽象而不受学生欢迎,微课却能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知识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并将关注点从知识层面深入到实践层面,让习作过程从原来的“学会”上升到了“会学”。
(一)呈现操作步骤
习作属于一项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冯忠良教授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和原型内化阶段。原型操作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没有操作,学生的心智技能不可能从定向阶段过渡到内化阶段,即观念不能还原为现实,也无法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操作又具有明确的步骤性。以习作中的观察能力培养为例,如果没有明确的步骤,只笼统地告诉学生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教学生学会观察,需要在一系列观察指导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实践,逐渐形成观察模型,进而习得观察技能。如笔者设计的“观察茶杯”微课中提供了如下的观察步骤:(1)观察茶杯外观,并做记录;(2)将茶杯可以拆卸的部分拆开后,一一观察,触摸茶杯的凹凸处,并做记录;(3)倾听开水倒入茶杯时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4)用手指触摸装有热水或者冰水的茶杯,并做记录;(5)用鼻子嗅闻茶杯中的茶水,并做记录;(6)品尝茶水,并做记录。这样的观察指导非常细致,且循序渐进地展开,可调动观察者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留下全面的印象。而且,边观察边做记录的过程,就像是带着学生写生,工笔细描之后,学生笔下的茶杯自然会栩栩如生,还会焕发别样的情致,如“瞧这只普通但很可爱的瓷杯,整个形状就如一大一小两朵牵牛花,大大的口儿,长长的筒儿,越看越像一只精致的酒杯。大的牵牛花仿佛一只大喇叭,正在吹响冲锋号,激励我们向前进;小的牵牛花却像刚从梦中醒来,正伸着懒腰……”“把手轻轻地放在茶杯的左侧,温润滑腻,还暖乎乎的!难道这茶杯能在人最寒冷的时候给人温暖?慢慢地掀开凹凸有致、精致美观的杯盖,用力闻一闻,真香!一股幽幽的茶香扑鼻而来,直入心田,甚是惬意……”
类似的习作技巧微课不断地作用于学生,积沙成塔,学生终会掌握这一技能。之后的观察类习作中,他们也会主动地、有意识地依据模型进行操作,非但不觉得习作有多难,反而能享受到习作的乐趣。
(二)呈现思维过程
思维是习作的源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善写文章的人动笔时,一定是“脑洞大开”,激情汹涌。开阔的思路能使他们将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人、事、物统统纳入笔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发达,常常“谈作文色变”,搜肠刮肚凑字数尚不能成文。用微课的形式将思维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寻找素材、整理构思。 1.思维导图,帮助形成文路。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2“爱的表达”要求学生先回忆爸爸(妈妈)特别爱自己的一件事,然后向他(她)说“我爱你”;观察爸爸(妈妈)的神态、动作,写下整个过程。习作的关键是写清爸爸(妈妈)听到“我爱你”之后的表现。在构思文章的时候,通过微课讲解,为学生搭建了习作思路图(如图1):
紧接着,又在循序渐进的讲解中,逐步呈现了捕捉细节的图表(如图2):
前者像登山,线性推进;后者是聚合与分散,平面铺展。这样的思维导图暗含了习作的过程,通过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图表引导学生思维,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从焦点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点上进行发散和延伸;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分支点中跳出来,有重点地推进。沿着这样的思路,学生便能迅速捕捉到生活中爸爸妈妈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并将其融入笔端——
吃过晚饭,我鼓足勇气向正在一旁织毛衣的妈妈说:“妈妈,妈……我,我,我……”妈妈疑惑地看着我:“什么事拖拖拉拉的,是不是考试又考砸了,快如实交代!”“不是,我想……我想给您捶捶背。”我不好意思地说。“怎么回事?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哦,看来你真的是考砸了,怕我告诉你爸爸,想收买人心啊。”妈妈坏坏地笑着。我委屈极了:“我是看您工作太辛苦了,晚上又要做家务,弄得腰酸背疼的,想帮您捶捶背,减轻疲劳感,您却这么不信任我!”妈妈看着快要掉下眼泪的我,连忙安慰道:“是妈妈错怪你了,你不要伤心,妈妈向你赔不是了。”我接受了妈妈的道歉,然后开始在妈妈背上来回敲击。正当妈妈眯着眼睛舒适地享受时,我在她耳边喃喃地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一听,仿佛僵住了一般。当她转过脸看着我时,泪花早溢满眼眶。我听到她轻轻地、自言自语般地说:“我也爱你……”
从上面的尝试可以看出,思维导图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路,让他们的习作达到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层次。
2.引领想象,拓宽描写限度。
想象能使描写的空间变得广阔高远。对于学生习作中的想象,一方面,教师要包容各种奇思妙想,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激发与引导,拓展学生的想象维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3“秋天的树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树叶写得具体生动。教学时,笔者呈现了这样的微课教学步骤:(1)导入:写秋天的树叶,除了细致观察外,还有什么秘诀呢?(2)出示习作片段:“一阵秋风吹来,银杏树上一把把金黄的‘小扇子’沙沙作响,仿佛在窃窃私语,和大树妈妈告别。也有几把调皮的‘小扇子’落向地面,有的像燕儿展翅高飞,有的似蝴蝶翩翩起舞,还有的仿佛舞蹈家在半空中轻盈地旋转……”讲解“联想”的习作方法;(3)分析联想的内容,寻找展开联想的路径;(4)展现奇思妙想的树叶贴画。随着引导的步步推进和范文的针对性引领,学生的想象开始多元、丰富,写出了“满树的榆叶一片金黄,只有少数叶片上还留着丝丝点点的青色,金碧交辉,显得分外亮丽。这片片树叶,像一把把展开的小扇子,又像一只只可爱的黄蝶,静静地停在枝头憩息,似乎沉浸在对秋天的遐想之中,沉默不语”“我从地上捡起一片枫叶仔细端详,这片叶子红得那么夺目,红得那么鲜艳,红得令人陶醉,让我的思绪不禁飘向远处,我在想,到底是谁打翻了秋天红色的颜料瓶?是仙女把自己的胭脂不小心遗忘在凡间了?是凤凰把最鲜亮的红色羽毛脱落在这里了?还是杜鹃鸟飞过留下的血泪?”
在习作中,当一般的描写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时,采用“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要真正实现“形象化”的表达效果,联想和想象的表达就要细致多样,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微课借助生动的图片、形象直观的例子,有效地改进了这一点。
(三)呈现表达秘要
好的文字有一种隽永的味道,能激荡起久久不退的美感。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眼前不禁一亮:鲜明的色彩对比,灵动的生命飞扬;读朱自清《梅雨潭》,不禁心动神摇:闪闪发亮的潭水召唤着你,让人感受到绿色的怡人与纯净……习作是用文字来表现的,准确、優雅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呈现习作表达秘要的微课,有独特的引领价值。
1.展现好句炼成过程。
好文字是修炼出来的,要从最基本的语句开始,一点一点磨砺,逐渐磨得有形象、有灵性。微课能以简约的形式,展现好句炼成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变化,看出门道,看出“形象、生动”诞生的过程。
比如“用生动的语言表达”的微课,其中有一处描写“下雨”的表达指导,先后呈现并比较了“那天天气很不好”“那天下着雨”“那天下着大雨”“那天下着倾盆大雨”“那天,雨下得真大,我撑着雨伞走在街上,布伞上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小雨”五个句子,指出什么样的句子太抽象,什么样的句子较为具体,什么样的句子虽具体但不形象,什么样的句子富有形象性,什么样的句子很形象、有画面感。一句一句地呈现,一句一句地分析,让学生对“好的表达”一目了然,明白了好的语言就是这样画面鲜明,话中的人物、事物仿佛触手可及;句子有细节,才有个性。知道了这一表达秘要,学生也就能写出狂喜时“笑意从嘴角荡漾开去,一直荡漾到心里;心剧烈地跳动,剧烈到双脚也受到感染,离地而起,拥抱快乐”的感受,能写出燥热时“太阳肆无忌惮地笼罩着这座城市,高楼大厦似乎都变得有气无力,一个菜篮子里不小心滚出的鸡蛋摔在马路上,只听‘嗞’的一声,就熟了”这样传神的文字了。
2.搭建情感支架。
古人言:“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孙绍振说:“作家的创造力不一定与其生活经历成正比,倒是和他感情的强度、活跃、丰富、独特、多彩成正比……”学生习作时,内心世界不可能像作家那样丰富,此时就需要一些支架,帮助他们活跃内心世界。微课注重情境创设,注重知识的序列化、层级性,并能在剖析典型案例的过程中逐渐呈现情感支架,促进学生情感的深入。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7“一次体验活动”关注习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将体验时的内心活动写丰富,颇让学生费神。笔者设计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微课,为本次习作的推进搭建情感支架。微课内容围绕一个学生“护蛋”的亲身经历,涉及以下三个步骤:(1)聚焦“难做”,写出内心变化,如“自信—紧张—小心—害怕—担心”;(2)强调直接描写,捕捉内心细腻的体验:借助心理描写,如“心想,这样放到口袋里就会万无一失了”,写出内心独白,借助具体动作描写,如“为了鸡蛋的安全,我一直坐在座位上”,写出小心翼翼,借助想象描述,如“真不知道,明天这只鸡蛋的命运会怎样”,写出担心的感受;(3)观照间接描写,以同学、老师的神情、语言,衬托“我”的心理。通过这样的微课呈现,学生便能自如地将内心世界的情感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了。如有学生围绕“独臂脱穿外套”的体验,写出了这样一段富有情感变化的文字——
我同桌林宏长得虽胖,但动作娴熟,很快就脱好了。我可不能输,一低头用牙咬着袖口一拉,外套就脱下来了,好容易啊!接下来是穿衣,我用牙咬住外套的下摆,手一伸就进去了,但头怎么也套不进去。那只“残手”不由自主地去帮忙,可这是犯规的。我也顾不得看同桌了,胡乱扭来扭去,居然穿好了!可头发乱成了鸡窝!“真艰辛啊”,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再看同学们,有的吃力地穿着,有的用力地脱着,看了大家的狼狈样儿,我不经意看了一眼张老师,只见他的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微课注重思维的启发,注重知识的可感性,以丰富的叙事元素吸引学生,为“心悟”提供了基础。
(四)呈现知识网络
一节习作微课讲述一个知识点,多节相似的习作微课便可呈现不同的示例、讲解、分析、图表……各种资源、各种样式汇聚,最终构成完善的习作知识网络,促使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习作知识体系。
如关于习作修改,笔者为学生提供的可供观摩的微课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这样由浅入深的思路指引,阶段要求就明确了,修改的要求、层级也清晰了,逐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便能渐渐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如在“第一次……”的主题习作中,一位学生的“第一次打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第二天一早,我俩就兴冲冲地赶到了阿姨的饭馆。一到饭馆我们就干起活来,我负责洗碗。我认真地洗好了一个碗,两个碗,三个碗……啊,我的手累死了,还有几个碗,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唉,为了我的50元,我豁出去了。洗好了碗,还没来得及喘气,新的任务又来了——切葱。由于妈妈担心我会切到手,所以我的活儿她全包了!
以此为例,笔者截取了微课“我会改作文”视频中的一段,组织学生遵循“读”“想”“改”的步骤,结合自己“第一次”的经历,围绕这段话,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习作语言;接下来,又让“打工事件”的主人公口头表述自己第一次打工时的细节,然后小组讨论推想细节,争取用更精准的文字再现“打工现场”;当他们讨论到高潮,发现了更多应该充实的细节时,笔者鼓励小组一起“美化”文字。在大家的共同打磨下,这段文字焕然一新:
走进厨房,满满的几筐脏碗堆得像小山似的。妈妈二话没说,卷起袖子便洗了起来。我也不甘落后,学着她的样子,加入了洗碗行列。
“不就是幾只脏碗吗?洗起来还不简单!现在,我自己也能挣钱了,以后想买什么再也不向妈妈要、跟爸爸讨了!”我一边洗一边洋洋得意地打起了如意小算盘。谁知,才洗掉半筐碗,我的胳膊和手就不听使唤了,一开始的那股新鲜劲儿、干劲儿也不知溜到哪儿去了。我感觉四肢酸软,便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望望那儿。见我心不在焉,妈妈笑了,她温和地说:“做什么事都得吃苦,没有付出哪有回报呢?第一次做是累了些,但坚持做下去,你会很有成就感……”“唉!好吧!为了我的50元,豁出去了!”我一咬牙,又埋头干起来。经过漫长的一个上午,我和妈妈终于洗完了所有的脏碗。一下子就有了成就感!
经过推敲修改后的语段,显然内容更加具体生动,语言也更符合人物特点,人物的神态形象衬托出了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也很好地应和了当时的场景,娓娓道出了“洗碗”的一波三折。
除了专门谈习作修改之外,我们的微课还涉及大到范文、升格之文的比较,小到语句优劣的辨析,都共同组成了习作的“打磨世界”,让学生在“多源”触发中亲历从“此岸”到“彼岸”的深层感悟,引发其习作技能的有效提升。
微课在课前用,作为预学材料,课堂就不再从零开始;在课中用,易于激趣,还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获得新的发展;在课后用,作为巩固、拓展,能有效延伸习作指导,使课堂更有深度。灵活使用微课,让习作教学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