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国内上百个城市和领域快速试点和布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平衡的社会、商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如果说道路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视频监控网络就是城市的眼睛。智能、高清、联网是视频监控网络的主流,并逐渐在公共安全、交通、应急和城管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各种视频摄像头已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部署,每年仍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相关的产值规模也超过3000多亿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SST)研究院院长龚灼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城市要变得更加智慧,离不开视频监控网络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信号的数字化和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和现场监控成为现实,具有高灵敏度和可靠性。视频的获取、分析、检索以及应用都将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然而,太极生两仪,万物有阴阳。无论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新一代通讯网络,还是视频监控系统,它们在拥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机遇与挑战。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年轻的视频监控市场表现的结果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行业尚未出现市场的领导者,智能化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行业应用在识别、分析、存储等领域存在各种难题亟需解决。企业要想啃下这块产值规模超过数干亿元的蛋糕绝非易事。
视频识别和视频分析的重要性
记者:目前,安防行业内很多企业的主营业务逐渐转到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上。CSST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倾斜?
龚灼:视频监控的应用与安防行业的关联度最大。CSST是一家从安防起步,不断升级到平安城市、数字城市,以及智慧低碳城市建设的综合性集团企业,经过5年多的大项目建设,CSST累计完成及正在执行的合同金额已达到180亿,在这个过程中,CSST适应国家形势变化,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于2012年底制定了“聚焦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全新战略。
公司业务近年来虽然逐渐向智慧城市和智慧低碳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倾斜,但是“安全”作为公司原来的核心基础业务及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公司的整体架构,还是业务布局,公司的技术力量和研发力量仍会不断加强对安全的关注度。
下一步,公司计划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以研发不同于传统的、跨越式的物联网核心算法和智能视频分析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新的面向城市安全的视频监控管理系统。CSST从摄像头到数据传输、存储、后期的管理平台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未来也希望继续在这些方面得到更高的提升。
记者:随着平安城市、智慧城市、“3111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金融、交通等领域对视频监控的需求不断加大,其中哪些领域目前需求量最大,这些领域对智能视频监控的应用需求是怎样的?
龚灼: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监控网络,国家要维稳、城市管理者要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小区居民要获得生命财产安全等,保障公共安全是智能视频监控需求量最大的领域,也是最首要的功能。
其次,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在公共交通道路、地铁轨道沿线建立视频监控系统,以实现对流量统计、拥挤程度情况、道路指引等。
再往下一步发展,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像城管、环境监控等对图像感知关联度很大的重要领域都在使用视频监控系统。
随着视频图像采集系统在不同行业应用的不断加大,对图像信息的深度挖掘也显得日益重要,图像信息的深度挖掘目标是给视频监控系统装上大脑。这就好比人眼将视觉信息传递给大脑视觉皮层,最后对图像信息做出反应和处理。
记者:视频监控系统以其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而被广泛应用于等众多领域,现阶段智能识别产品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恰当时机?
龚灼:现阶段来看,智能识别还未能达到大规模推广或跨越性突破的阶段。
安防领域几年前也曾被大规模谈论过,国内安防厂商和一些研究所也开始进行自主研发和提供解决方案,或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从事产品生产。但事与愿违,智能识别作为视频监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产品与用户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智能化”。
正因如此,该领域的发展近两年来变得更加理性,关注如何与实战结合,将产品研发放进特定的环境或场景中,不再是一味地将产品描绘得神乎其神,认为每一个场景都能使用。就比如在机场安检口与户外大广场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分别核算人流量和做人脸比对,后者的难度一定会比前者大得多,需要涉及的技术和产品性能也更加复杂。
所以,需要辩证地看待智能识别,它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场合分别去提供相应有效的应用,不可能实现一个产品走遍全世界,或是达到大规模、颠覆性的应用阶段。
记者:根据特定环境提供相应的视频识别产品,我们将获得大量的视频数据,下一步我们需要在资源库里进行分析,识别与分析的关系应该处理?
龚灼:无论是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还是更深层面的挖掘,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建立检索,类似于图书管理员对书籍进行分类,放到不同的架子上。
识别是检索的基础能力,通过识别建立的各种检索,图像通过各种对比,能够给到不同行业感兴趣的内容。在同一套视频监控系统里,交警针对的是各种车辆和道路情况,公安感兴趣的可能主要是人,他们感兴趣的点不一样,但他们都能够通过建立检索实现对视频的分析。
记者:智能分析市场目前还存在哪些挑战?
龚灼:我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智能分析初哀是希望能够模拟与人脑相关的应用,但是用计算机纯粹的计算去模拟运算量非常大; 二是图像清晰度不够。随着人们对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摄像头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每个城市的摄像头数量已超过二十万个,甚至高达五六十万个。但这些摄像头大部分是标清,高清安装率还很低。因此,图像分辨率基本上难以满足目前智能分析需求,就容易产生误报、漏报。
三是缺乏行为判断能力和实时性。北京不少停车场如今都使用了车牌自动识别功能,通过对进出车辆的车牌识别,完成对停车场收费管理。但是如果在高速公路上,若想在行驶的路面对车牌进行抓拍,难度就非常的大;再例如树叶晃一下,或者是阴影,就要有办法去区分,像这种真实使用环境下的智能识别影响,对下一步的智能分析也是有很大的限制性的。在提升智能识别的同时,也要提高视频分析功能模块的适应性,使之适应更为复杂和多变的现场环境,提高产品的鲁棒性。
此外,如何存储海量数据,在众多数据中寻找出感兴趣的资料等,都是智能分析后期不得不着手解决的问题。客户满意度决定市场规模
记者:伴随着数字、网络、高清的日渐推进,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需求逐年增长,智能视频监控的厂商怎样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龚灼:首先,要细分应用产品。无论哪一个厂商都不可能为顾客提供一个大而全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不同的客户需求,厂商要做出特色化和差异性,在现实条件下尽可能做减法,降低产品的复杂性,提高产品的判断能力,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
其次,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需要时间磨合。新产品从实验室走上市场,到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旧的系统也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被替换掉。如何将机器、电脑和人的应用结合,发挥人的作用,实现各自优势互补,而不是完全被替代至关重要。如果一次就想吃成大胖子,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没有经过市场不断验证的产品,最终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像这种将不同类别的产品,通过合适的途径优势互补,可能是短期内实现产品间过渡的最佳方式。
另外,必须完善产品性能指标,提高产品的目标检测率,降低误报、漏报。
记者:CSST有推出哪些特色产品和解决方案?
龚灼:目前CSST在提高顾客满意度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及技术领军人物进行战略合作,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以高端业务、前沿性的研究服务于更多的客户外,我们更强调公司在产业化和市场的结合,将市场的需求和思路反馈给研究院校。CSST有很多产业化经验,在沟通两者的基础上,再把研究机构的成果转换成产品,以最佳的产品服务于市场需求。简单来说,CSST就是一座桥梁,一头可以将高端机构和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市场中,起引导作用;另一头也能把市场反馈拿回来,告诉他们哪些领域有机会,市场朝着哪些方向在前进,哪些技术最有效。
CSST作为一家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在向客户提供从产品到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会将自主研发的技术融合到方案里面。但要实现类似公安等部门对视频监控的全面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客户一开始对智能视频监控可能只有模糊概念,首先我们要知晓他们的诉求要点,在全面了解该领域的业务处境,引导性告诉他们解决方法;其次要通过实际的应用,让他们试一下再做反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模式和流程只有在真正的操作和反馈过程中,才能知晓是否匹配,如何进行改进。
记者:在智能视频监控的业务推广以及项目合作中,CSST主要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模式?
龚灼:与CSST的全产业链覆盖模式一样,CSST为客户提供从投资、产品、解决方案、工程实施、后期中长期运维的一揽子服务,即BT合作模式,包括前期整个项目的投资、提供产品、人才和解决方案、集成和工程实施、实施完后N年的运营服务。
从经手的项目运营结果来看,这种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越大的系统政府越难维护,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系统常常是在投标招标建设实施两三年后才维护上就很复杂。而我们为昆明市交警电子警察系统,现已维护到第四个年头,摄像头完好率达98%以上。据统计,国内大部分这种视频监控系统,两三年后完好率不到一半,所以昆明交警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认为这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
总的来说,这些大项目真正落实后的运营,走上企业化道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在这里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记者:最后请您为我们谈一下国内智能视频监控市场今后的市场导向?CSST下一步有什么新的举措?
龚灼: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在国内越来越清晰,智慧城市是通过新一代信息化和低碳技术,提升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能提高针对性的智能化的全社会的服务模式。智慧的产生需要立足于感知,人类对信息的获取,很大一部分还是依赖于视觉。所以视频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成为智慧城市信息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应用于安防、交通,它还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如果体会到眼睛对人的作用,就能了解视频对城市的重要性。
从CSST的业务来看,公司从平安城市、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过渡,战略层面是相通的。无论是从技术和业务领域,还是原来的基础层面来看,智能视频监控都是公司业务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支撑点,并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相匹配。CSST四个集团,一个研究院,一个教育学院的基础架构,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运营服务和角色,并相互协作,成为智能视频监控市场推进的基础。而且安全是一个城市首要问题,只有安全了,才可能谈健康、便捷、高效、绿色、环保等其他概念,安全是第一位,视频监控必然是重要的一块领域。
如果说道路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视频监控网络就是城市的眼睛。智能、高清、联网是视频监控网络的主流,并逐渐在公共安全、交通、应急和城管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各种视频摄像头已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部署,每年仍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相关的产值规模也超过3000多亿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SST)研究院院长龚灼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城市要变得更加智慧,离不开视频监控网络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信号的数字化和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和现场监控成为现实,具有高灵敏度和可靠性。视频的获取、分析、检索以及应用都将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然而,太极生两仪,万物有阴阳。无论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新一代通讯网络,还是视频监控系统,它们在拥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机遇与挑战。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年轻的视频监控市场表现的结果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行业尚未出现市场的领导者,智能化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行业应用在识别、分析、存储等领域存在各种难题亟需解决。企业要想啃下这块产值规模超过数干亿元的蛋糕绝非易事。
视频识别和视频分析的重要性
记者:目前,安防行业内很多企业的主营业务逐渐转到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上。CSST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倾斜?
龚灼:视频监控的应用与安防行业的关联度最大。CSST是一家从安防起步,不断升级到平安城市、数字城市,以及智慧低碳城市建设的综合性集团企业,经过5年多的大项目建设,CSST累计完成及正在执行的合同金额已达到180亿,在这个过程中,CSST适应国家形势变化,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于2012年底制定了“聚焦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全新战略。
公司业务近年来虽然逐渐向智慧城市和智慧低碳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倾斜,但是“安全”作为公司原来的核心基础业务及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公司的整体架构,还是业务布局,公司的技术力量和研发力量仍会不断加强对安全的关注度。
下一步,公司计划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以研发不同于传统的、跨越式的物联网核心算法和智能视频分析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新的面向城市安全的视频监控管理系统。CSST从摄像头到数据传输、存储、后期的管理平台都有自己自成体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未来也希望继续在这些方面得到更高的提升。
记者:随着平安城市、智慧城市、“3111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金融、交通等领域对视频监控的需求不断加大,其中哪些领域目前需求量最大,这些领域对智能视频监控的应用需求是怎样的?
龚灼: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监控网络,国家要维稳、城市管理者要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小区居民要获得生命财产安全等,保障公共安全是智能视频监控需求量最大的领域,也是最首要的功能。
其次,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在公共交通道路、地铁轨道沿线建立视频监控系统,以实现对流量统计、拥挤程度情况、道路指引等。
再往下一步发展,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像城管、环境监控等对图像感知关联度很大的重要领域都在使用视频监控系统。
随着视频图像采集系统在不同行业应用的不断加大,对图像信息的深度挖掘也显得日益重要,图像信息的深度挖掘目标是给视频监控系统装上大脑。这就好比人眼将视觉信息传递给大脑视觉皮层,最后对图像信息做出反应和处理。
记者:视频监控系统以其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而被广泛应用于等众多领域,现阶段智能识别产品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恰当时机?
龚灼:现阶段来看,智能识别还未能达到大规模推广或跨越性突破的阶段。
安防领域几年前也曾被大规模谈论过,国内安防厂商和一些研究所也开始进行自主研发和提供解决方案,或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从事产品生产。但事与愿违,智能识别作为视频监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产品与用户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智能化”。
正因如此,该领域的发展近两年来变得更加理性,关注如何与实战结合,将产品研发放进特定的环境或场景中,不再是一味地将产品描绘得神乎其神,认为每一个场景都能使用。就比如在机场安检口与户外大广场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分别核算人流量和做人脸比对,后者的难度一定会比前者大得多,需要涉及的技术和产品性能也更加复杂。
所以,需要辩证地看待智能识别,它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场合分别去提供相应有效的应用,不可能实现一个产品走遍全世界,或是达到大规模、颠覆性的应用阶段。
记者:根据特定环境提供相应的视频识别产品,我们将获得大量的视频数据,下一步我们需要在资源库里进行分析,识别与分析的关系应该处理?
龚灼:无论是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还是更深层面的挖掘,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建立检索,类似于图书管理员对书籍进行分类,放到不同的架子上。
识别是检索的基础能力,通过识别建立的各种检索,图像通过各种对比,能够给到不同行业感兴趣的内容。在同一套视频监控系统里,交警针对的是各种车辆和道路情况,公安感兴趣的可能主要是人,他们感兴趣的点不一样,但他们都能够通过建立检索实现对视频的分析。
记者:智能分析市场目前还存在哪些挑战?
龚灼:我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智能分析初哀是希望能够模拟与人脑相关的应用,但是用计算机纯粹的计算去模拟运算量非常大; 二是图像清晰度不够。随着人们对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摄像头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每个城市的摄像头数量已超过二十万个,甚至高达五六十万个。但这些摄像头大部分是标清,高清安装率还很低。因此,图像分辨率基本上难以满足目前智能分析需求,就容易产生误报、漏报。
三是缺乏行为判断能力和实时性。北京不少停车场如今都使用了车牌自动识别功能,通过对进出车辆的车牌识别,完成对停车场收费管理。但是如果在高速公路上,若想在行驶的路面对车牌进行抓拍,难度就非常的大;再例如树叶晃一下,或者是阴影,就要有办法去区分,像这种真实使用环境下的智能识别影响,对下一步的智能分析也是有很大的限制性的。在提升智能识别的同时,也要提高视频分析功能模块的适应性,使之适应更为复杂和多变的现场环境,提高产品的鲁棒性。
此外,如何存储海量数据,在众多数据中寻找出感兴趣的资料等,都是智能分析后期不得不着手解决的问题。客户满意度决定市场规模
记者:伴随着数字、网络、高清的日渐推进,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需求逐年增长,智能视频监控的厂商怎样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龚灼:首先,要细分应用产品。无论哪一个厂商都不可能为顾客提供一个大而全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不同的客户需求,厂商要做出特色化和差异性,在现实条件下尽可能做减法,降低产品的复杂性,提高产品的判断能力,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
其次,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需要时间磨合。新产品从实验室走上市场,到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旧的系统也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被替换掉。如何将机器、电脑和人的应用结合,发挥人的作用,实现各自优势互补,而不是完全被替代至关重要。如果一次就想吃成大胖子,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没有经过市场不断验证的产品,最终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像这种将不同类别的产品,通过合适的途径优势互补,可能是短期内实现产品间过渡的最佳方式。
另外,必须完善产品性能指标,提高产品的目标检测率,降低误报、漏报。
记者:CSST有推出哪些特色产品和解决方案?
龚灼:目前CSST在提高顾客满意度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与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及技术领军人物进行战略合作,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以高端业务、前沿性的研究服务于更多的客户外,我们更强调公司在产业化和市场的结合,将市场的需求和思路反馈给研究院校。CSST有很多产业化经验,在沟通两者的基础上,再把研究机构的成果转换成产品,以最佳的产品服务于市场需求。简单来说,CSST就是一座桥梁,一头可以将高端机构和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市场中,起引导作用;另一头也能把市场反馈拿回来,告诉他们哪些领域有机会,市场朝着哪些方向在前进,哪些技术最有效。
CSST作为一家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在向客户提供从产品到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会将自主研发的技术融合到方案里面。但要实现类似公安等部门对视频监控的全面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客户一开始对智能视频监控可能只有模糊概念,首先我们要知晓他们的诉求要点,在全面了解该领域的业务处境,引导性告诉他们解决方法;其次要通过实际的应用,让他们试一下再做反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模式和流程只有在真正的操作和反馈过程中,才能知晓是否匹配,如何进行改进。
记者:在智能视频监控的业务推广以及项目合作中,CSST主要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模式?
龚灼:与CSST的全产业链覆盖模式一样,CSST为客户提供从投资、产品、解决方案、工程实施、后期中长期运维的一揽子服务,即BT合作模式,包括前期整个项目的投资、提供产品、人才和解决方案、集成和工程实施、实施完后N年的运营服务。
从经手的项目运营结果来看,这种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越大的系统政府越难维护,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系统常常是在投标招标建设实施两三年后才维护上就很复杂。而我们为昆明市交警电子警察系统,现已维护到第四个年头,摄像头完好率达98%以上。据统计,国内大部分这种视频监控系统,两三年后完好率不到一半,所以昆明交警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认为这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
总的来说,这些大项目真正落实后的运营,走上企业化道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在这里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记者:最后请您为我们谈一下国内智能视频监控市场今后的市场导向?CSST下一步有什么新的举措?
龚灼: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在国内越来越清晰,智慧城市是通过新一代信息化和低碳技术,提升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方方面面信息的感知能力、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能提高针对性的智能化的全社会的服务模式。智慧的产生需要立足于感知,人类对信息的获取,很大一部分还是依赖于视觉。所以视频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成为智慧城市信息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应用于安防、交通,它还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如果体会到眼睛对人的作用,就能了解视频对城市的重要性。
从CSST的业务来看,公司从平安城市、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过渡,战略层面是相通的。无论是从技术和业务领域,还是原来的基础层面来看,智能视频监控都是公司业务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支撑点,并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相匹配。CSST四个集团,一个研究院,一个教育学院的基础架构,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运营服务和角色,并相互协作,成为智能视频监控市场推进的基础。而且安全是一个城市首要问题,只有安全了,才可能谈健康、便捷、高效、绿色、环保等其他概念,安全是第一位,视频监控必然是重要的一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