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通盐泰”三市苏教版语文阅读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上,东师附小的吉云兰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可以说,教者充分展示了自己语文方面的魅力,包括语言、情感以及体态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可贵的探讨与适度的诠释。追根溯源,其课堂教学的精彩乃源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案例】
在教学最后对话部分时,吉老师抓住三个感叹号、一个问号以及“也”“大概”“常常”等几个词,引导学生体会驯鹿一家与小鸟的友情。
(屏幕出示整段对话,学生自主选择对话中的句子朗读)
师:你最想读哪一句?
生:“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
师:老师问问你,为什么语气越读越往上扬呢?
生:(迟疑后答)是句号!
师:看好!
生:问号。
师:其实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巴,还得要用眼睛!看一看:这里是一个——
生:问号。
师:谁再来“问”一“问”?
(指多名学生读)
师:我觉得这里多了一个字——“也”,老师想把它去掉,行吗?
(学生迟疑)
师:行,就说行。不行,要说出不行的理由。
生:不行!他已经看过小驯鹿的爸爸啦!
师:已经看过一棵“树”了?现在是——
生:(齐答)第二棵!
师:当然要用——
生:“也”。
师:再想一想——小鸟看着这熟悉的金色的角,又想起了——
生:去年的那棵树。
师:小鸟的心里一直在——
生:想念去年那棵树。
师:从一个“也”字,我们读出了这么多!你能像小鸟一样问问吗?
(指名读)
(学生汇报朗读第三个句子)
生:“是啊!人们都叫我驯鹿。”小驯鹿抬起头来,“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
师:她的声音很好听!因为她也注意到后面也是一个——
生:问号。
师:还读出语气出来啦!这个问号说明小驯鹿不敢——
生:确定。
师:不敢肯定,不敢确定。这个句子里还有一个词也表示“不敢确定,不敢肯定”,是——
生:(齐声)“大概”。
师:……能把它换个词吗?换个什么词?
【点评】
特级教师刘仁增说:“有效文本解读的核心是明确文本解读要读什么:是课文内容还是故事情节,是人物形象还是文章情感,是文本主题还是语言形式。确定的依据不是个人的‘我认为’,也不是教参的‘教材分析’,而是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任务,借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确定:语言元素是文本有效解读的‘命门’,舍此无他。”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解读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简简单单的童话,文本看起来极其浅显。从字里行间品出小鸟与驯鹿之间友好的情感,就是文章“写了什么”,这是所有执教者都会引导学生去做的。但是,吉云兰老师独具慧眼,她关注了文中的字词以及标点等表现手段和写作方法,即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解读下来是很有深度的。
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怎样把看似“简单”的文本解读得如此“不简单”?吉老师把解读的点更多地放在对文本词句以及标点的把握剖析上。因此,我们看到她透过那些主要的字词句以及标点所进行的有效而又恰当的指导。教者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揣摩标点,生成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别样的精彩,让听者感受到了字词的冷暖、句读的传情、言语的温度。小小感叹号传达的惊喜,一个“也”字满含的激动与思念,问号及“大概”一词所显示的语气中的猜度,“常常”一词透露出的牵挂,都折射出教者有效教学理念下文本解读的深刻与恰如其分。
重点词句抓住了,朗读自然也充满情趣,学生自然会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朴素自然的和谐之情。在阅读中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将牵挂、兴奋等诸多情感融入对文本的理解与个性阅读中,轻松走进了童话人物的内心深处,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将新课标中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有效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透过以上《会走路的树》中对话教学的片段,毋庸讳言,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到位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责编韦文)
【案例】
在教学最后对话部分时,吉老师抓住三个感叹号、一个问号以及“也”“大概”“常常”等几个词,引导学生体会驯鹿一家与小鸟的友情。
(屏幕出示整段对话,学生自主选择对话中的句子朗读)
师:你最想读哪一句?
生:“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
师:老师问问你,为什么语气越读越往上扬呢?
生:(迟疑后答)是句号!
师:看好!
生:问号。
师:其实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巴,还得要用眼睛!看一看:这里是一个——
生:问号。
师:谁再来“问”一“问”?
(指多名学生读)
师:我觉得这里多了一个字——“也”,老师想把它去掉,行吗?
(学生迟疑)
师:行,就说行。不行,要说出不行的理由。
生:不行!他已经看过小驯鹿的爸爸啦!
师:已经看过一棵“树”了?现在是——
生:(齐答)第二棵!
师:当然要用——
生:“也”。
师:再想一想——小鸟看着这熟悉的金色的角,又想起了——
生:去年的那棵树。
师:小鸟的心里一直在——
生:想念去年那棵树。
师:从一个“也”字,我们读出了这么多!你能像小鸟一样问问吗?
(指名读)
(学生汇报朗读第三个句子)
生:“是啊!人们都叫我驯鹿。”小驯鹿抬起头来,“你大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小鸟吧?”
师:她的声音很好听!因为她也注意到后面也是一个——
生:问号。
师:还读出语气出来啦!这个问号说明小驯鹿不敢——
生:确定。
师:不敢肯定,不敢确定。这个句子里还有一个词也表示“不敢确定,不敢肯定”,是——
生:(齐声)“大概”。
师:……能把它换个词吗?换个什么词?
【点评】
特级教师刘仁增说:“有效文本解读的核心是明确文本解读要读什么:是课文内容还是故事情节,是人物形象还是文章情感,是文本主题还是语言形式。确定的依据不是个人的‘我认为’,也不是教参的‘教材分析’,而是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任务,借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确定:语言元素是文本有效解读的‘命门’,舍此无他。”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解读文本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简简单单的童话,文本看起来极其浅显。从字里行间品出小鸟与驯鹿之间友好的情感,就是文章“写了什么”,这是所有执教者都会引导学生去做的。但是,吉云兰老师独具慧眼,她关注了文中的字词以及标点等表现手段和写作方法,即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解读下来是很有深度的。
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怎样把看似“简单”的文本解读得如此“不简单”?吉老师把解读的点更多地放在对文本词句以及标点的把握剖析上。因此,我们看到她透过那些主要的字词句以及标点所进行的有效而又恰当的指导。教者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揣摩标点,生成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别样的精彩,让听者感受到了字词的冷暖、句读的传情、言语的温度。小小感叹号传达的惊喜,一个“也”字满含的激动与思念,问号及“大概”一词所显示的语气中的猜度,“常常”一词透露出的牵挂,都折射出教者有效教学理念下文本解读的深刻与恰如其分。
重点词句抓住了,朗读自然也充满情趣,学生自然会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朴素自然的和谐之情。在阅读中体会问号、感叹号、句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将牵挂、兴奋等诸多情感融入对文本的理解与个性阅读中,轻松走进了童话人物的内心深处,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将新课标中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有效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透过以上《会走路的树》中对话教学的片段,毋庸讳言,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到位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责编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