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寓言教学新探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后,寓言还出现在教材中,但有些教师的寓言教学还是停留在故事的理解和寓意的把握上,这样混淆中小学寓言教学的区别,必然导致学生对寓言的学习目标的缺位。换言之,初中寓言教学需要走出浅层次理解,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走进深度阅读与专业解读,寻找专业内容教学的有效方略。

一、寓言的深度解读


  所谓寓言的深度解读,就是要从寓言故事梳理(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意理解(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种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寓言为什么要这样说,以研究作者写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通常的操作方式是在理解故事和寓意之后,借助问题将学生引入社会文化背景的探索,通过相关问题,可以促使寓言学习朝着深度阅读的方向推进。
  如教学《愚公移山》,这篇选自《列子·汤问》的寓言故事中,最基本的解读还是指向勤劳奋斗的精神,如果仅限于此就属于浅层次理解。而从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则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推崇勤劳奋斗的精神”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隐含其中的农业文明的文化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农耕文明的稳定性。农耕社会里,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不可搬迁的,从业者只能随之而定居生活,因此,愚公宁可搬山也不搬家。二是先辈的经验与智慧。传统农耕文明中,生产、生活经验都是代代相传的,长辈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具有权威地位,后世子孙对祖辈的经验、做法是坚信不疑的,所以,愚公提出的移山的做法本身源自祖先的生产经验,他的子孙都用行动去践行。三是勤劳奋斗精神。农耕文化中虽然多是重复性劳动,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说法深入人心,指的就是农业生产需要的就是勤奋劳作、坚持不懈。愚公移山所体现的正是坚持不懈、勤劳奋斗的精神。有了以上的深入解读,才能明白愚公移山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那么做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

二、寓言的专业解读


  所谓寓言的专业解读,就是要从寓言“说了什么”这样着眼于外部研究的层面转向寓言是“怎么說”的这一专业层面,也就是关注寓言的叙事艺术解码。寓言解读如何从“说了什么”转向“怎么说”呢?同样可以借助问题进行推进:寓言的寓意中所讲的道理是采用间接说理的方式,与直接说理比,寓言的间接说理有什么好处?与小说、散文、剧本等叙事类文本比,寓言的叙事有什么特点?本篇寓言与其他寓言比,叙事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学生在学习一篇寓言时,有效关注上述问题,就进入了对寓言文本的专业解读。
  这些问题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与其他叙事类文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聚焦中叙事。小说、散文、剧本的叙事往往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趋向复杂叙事;寓言故事多为篇幅短小,由此决定其叙事必然围绕寓意高度集中。如《愚公移山》中,作者的表达重心指向愚公在移山这一行动中的奋斗精神,在叙事时,依次是做出决定、向妻子解释、与智叟争议、率领子孙行动、邻居之子帮助等。二是人物形象是扁平的。小说、散文、剧本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属于复杂多样的圆形人物,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多属于类型化或漫画式的扁平人物。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自以为是神使和商人的庇护神,幻想着会受到人们尤其是商人的尊重,所以来到雕像店期待自己的雕像价格更高些,谁知结果竟然是“白送”,这里赫耳墨斯的形象是盲目自信,是一种单一性格。三是采用表层叙事。寓言是借助故事间接讲道理的,通常采用表层叙事,便于读者把握寓意。如《杞人忧天》中,杞人因为担心天崩地坠而产生“废寝食”的行为,叙事直接明了,学生读了文本基本能够明白杞人的无谓担忧,这样的叙事就是表层叙事。

三、寓言的创新教学


  当寓言教学有了深度解读和专业解读之后,还需要与之相配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创新既体现在引导学生对寓言文本和寓意的解读上,又需要教学生“如何读”,以培养学生自觉的寓言解读能力。
  学生自觉的寓言解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的方法与策略如下。一是多元解读法。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固定不变的、唯一的,而可以对其进行多价值、多内容、多角度的探索,还有专家的解读、教师的理解、学生的看法等,都属于多元解读。以《愚公移山》为例,可以针对愚公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而不退缩去解读,针对愚公要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移山去解读,也可以针对愚公移山的行为,从伦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去解读等。二是互文解读法。主要是指引入相关联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解读文本建构的密码。寓言属于叙事文本,学习中可以引入小说、散文、剧本等叙事类文本开展比较阅读,有效解读出寓言的简单叙事和扁平塑造等特点。三是叙事学解读法。主要是用叙事学的知识与方法解读叙事文本,如《愚公移山》中作者最后让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山,不能从神话的角度去挖掘,而从叙事学角度看是为了适应故事的反生活逻辑,否则移山无法实现。
  总之,进入初中学习寓言类文本,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寓言的深度阅读和专业阅读,让学生在寓言阅读中掌握“如何读”的策略,以逐渐成长为自觉的专业阅读者。
其他文献
作家档案rn查干,1940年生,蒙古族,内蒙古人.毕业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历任乌兰察布盟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专职编委(副局级)、编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有《爱的哈达》《彩石》《蹄花》《无艳的一枝》《灵魂家园》《红叶归处》等多部诗集与散文随笔集.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匈牙利、波兰等文字介绍到国外.多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国家和省部
期刊
我曾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那片天,那依稀明灭的一轮月.思绪又飞回到与君相识的那个午后,那个夏天,和那敏感地认知着这个世界的少年.rn轻 轻 地,慢慢地,翻开这太阳烘焙过的卷帙,让扉页镏金的字迹绽放在心间.你坐在桌边,向我娓娓道来水乡所孕育的文化起源.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那句“一夜飞度镜湖月”般,书斋早已不见,眼前的景,心中的梦,已幻化作古城楼上那匾“凤凰厅”.
期刊
根,关系着树的生死;根,关系着国家的存亡。  云水泱泱,尘土茫茫,五千年的时间,沉淀了太多东西,是什么维系中华民族千年之久的根。  是文字!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方块字记录了中国的千年文明。  一片龟甲,一把刀,一个人,这就是汉字的祖先——甲骨文。从这里,带着一种粗犷质朴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美怯生生地从幕后登上舞台。“天雨粟,鬼夜哭。”甲骨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它的美。每次见到甲骨文,总觉得几千
期刊
在辨析中探明意义  大约在2003年,我第一次读到库切的小说《耻》。他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在中国却注定是个被冷落的作家。事实上,除了马尔克斯,最近几十年的库切的“诺贝尔奖同事们”,在中国都“享有”此类命运。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做一篇长文。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读者喜欢的其实是那种简单的作品,并形成了顽强的心理定式,即单方面的道德诉求和道德批判。那种对复杂经验进行辨析的小说,我
期刊
我想講的一位作家,是从《收获》走出去、走向文坛的李洱。  李洱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成名于90年代。最近《南方周末》做了一大版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来中国,要求中方安排和李洱见面,那个时候正好李洱母亲生病,他回河南老家去了;奥运会之后,默克尔又来了,她和温家宝总理见面的时候,送给温总理的礼物是一本德文版的书:《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本书就是李洱写的,发表在我们杂志上的时候叫《龙凤呈祥》。  这本书
期刊
语文阅读所涉及的范围极其的宽泛,少不了延伸阅读和渗入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等等相关知识,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既极为重要又相对复杂困难。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提问促进思维转变?本文以“提问促进思维”的相关方法为主要出发点,探索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路径,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成效少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的语文阅读教
期刊
双语交流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用语码转换的方式进行重复提问。将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与会话分析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双语交流中的重复提问是可行的,双语交流中的重复提问与礼貌密不可分。
约定俗成说“涅磐”rn经常见到电视剧字幕出错,近日又见到一种.电视剧《女子戏班》中有两句台词在屏幕上都出现“凤凰涅磐”字样.(2007年8月11日央视8频道)rn又如:“蒙古人民革命军是涅磐的凤凰.”(电视剧《草原春来早》央视综合频道,2007年9月4日)rn以上两例都将“涅槃”误写成“涅磐”.rn“磐”和“槃”,都读p1n.磐,从石,指又厚又大的石头,如“坚如磐石”;引申指沉重,如“风雨如磐”.槃,从木,指古代盥洗用的木盘;也泛指盘子.“槃”字古时亦从金,或从皿,是盘的异体字.该字今已很少用.至于出现在
期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目的地。想要去到远方,到达这个目的地,唯有不断前行。  目的地是固定的,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也是固定的,只有自己的坐标是可以改变的。身处起点,如果不迈开步伐,使自己的坐标前移,又怎会抵达终点?目标是确定的,达成目标的途径也是确定的,只有自己的行动是可以控制的。面对目标,如果不开始行动,又怎会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抵达成功之彼岸,行动是必要的。  行动可以提升自身修养,
期刊
微凉的清风裹着红柿子、黄杏子、绿核桃以及梧桐果们的清香,踏着阵阵“哗啦啦”的节奏,在我的心野盘旋着秋的尾曲,描摹着落叶缤纷的意境。恍惚间,一扇秋天的门徐徐敞开,那里面的世界,是绚烂斑驳的泼墨画,是秋的诗朗诵。  这是掩映于梧桐林间的国防大学中心花园。有人在环抱花园的砖红色塑胶跑道上奔跑健身,有人在花园内“X”形林荫小径上漫步说笑,还有些小朋友在中间八边形小广场上踢毽子,玩滑板车,跳绳子……我却在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