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主体教育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也必须具有主体性。现代教育学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强调把学生看作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如果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不具有主体性,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附庸,教育就不可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也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教育,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培养。
关键词:主体教学 主体性 原则
0 引言
现代教育学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强调把学生看作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会涉及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现代教学论强调:在教与学关系方面既不同于赫尔巴特的“老师中心论”,又不同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普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要落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上,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教学,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
1 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不应是消极被动无目标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积极有目的的活动。数学学习直接受到学习者自身内部心理动力驱使,情感激动、意识调节,会焕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表现为对学习满腔热情、坚持不懈,顽强克服困难等。推动学生学习的力量、可以产生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让学生在逐步学习过程中主动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好数学使自已受益莫匪浅,从而激发出“我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激发主体的主动性。例如在“不等式”一章开始课中,可以用下列的问题引入不等式并比较大小。
假如同学们手中有一杯不太甜的咖啡,现向里面加一勺糖,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会齐声回答:变甜了!
此时老师说:对!你能用数学的符号表示出来吗?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吗?
学生会兴致大增:这样的生活问题也能用数学方法表示并证明?
教师:设这杯咖啡原来a克,含糖b克,现加入m克糖,则用不等式表示为:<。
至此,学生异常兴奋,数学是那么贴近我们生活,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
2 循序渐进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教和学相统一共同活动,师生双方按照一定目的及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
数学是门逻辑性强、交流性强的学科。一般说来,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而后面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逻辑的发展。要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一切活动的进行都要建立在为学生的学习和服务上,遵循一定的规律与顺序,逐步深入,稳定前进,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主体的有效发展。
此外,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等方面,而且体现在个性特征的差异上。主体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知识基础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可以按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顺序逐渐深入开展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3 及时反馈原则
由于学生主体存在个别差异,对掌握同一知识所需的时间量上不同,对知识理解的深浅程度也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各异。因此,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结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黑板练习、课后后辅导、试卷分析等形式。例如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诱导学生思考,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方法,纠正错误,形成学生主体的互助、共进局面。
此外,应引导学生主体进行自我反馈、自己进行检查与评价,并及时加以纠正。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增强鉴别能力。例如,检查对问題的回答是否正确、完整,做的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中运算、推理是否合理,解法是否简捷,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理解与掌握,对数学技能是否熟练,能力是否提高。这便于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一种表现。
4 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原则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众多研究表明,主体性与创新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独立的思考,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自觉勤于动脑、勇于创新、尽量独立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概括的、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才能变成自身的东西。例如,在学习定理公式时,不仅要理解结论的正确性,而且还要思考某些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推广,有无其他解法,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其他的联系。
学习上的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起点和关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懂得它的真实含义,非要主体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才能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尽可能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有新意、有新鲜感、新奇感的问题,让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并促进其向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主体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按循序渐进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做好宏观的控制和微观的指导,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养成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数学的创新思维,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建志.主体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师范司.刘可钦与主体教育.北京师大,2009.
关键词:主体教学 主体性 原则
0 引言
现代教育学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强调把学生看作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会涉及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现代教学论强调:在教与学关系方面既不同于赫尔巴特的“老师中心论”,又不同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普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要落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上,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教学,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
1 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不应是消极被动无目标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积极有目的的活动。数学学习直接受到学习者自身内部心理动力驱使,情感激动、意识调节,会焕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表现为对学习满腔热情、坚持不懈,顽强克服困难等。推动学生学习的力量、可以产生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让学生在逐步学习过程中主动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好数学使自已受益莫匪浅,从而激发出“我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激发主体的主动性。例如在“不等式”一章开始课中,可以用下列的问题引入不等式并比较大小。
假如同学们手中有一杯不太甜的咖啡,现向里面加一勺糖,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会齐声回答:变甜了!
此时老师说:对!你能用数学的符号表示出来吗?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吗?
学生会兴致大增:这样的生活问题也能用数学方法表示并证明?
教师:设这杯咖啡原来a克,含糖b克,现加入m克糖,则用不等式表示为:<。
至此,学生异常兴奋,数学是那么贴近我们生活,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
2 循序渐进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教和学相统一共同活动,师生双方按照一定目的及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
数学是门逻辑性强、交流性强的学科。一般说来,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而后面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逻辑的发展。要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一切活动的进行都要建立在为学生的学习和服务上,遵循一定的规律与顺序,逐步深入,稳定前进,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主体的有效发展。
此外,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等方面,而且体现在个性特征的差异上。主体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知识基础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可以按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顺序逐渐深入开展教学活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3 及时反馈原则
由于学生主体存在个别差异,对掌握同一知识所需的时间量上不同,对知识理解的深浅程度也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各异。因此,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结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黑板练习、课后后辅导、试卷分析等形式。例如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诱导学生思考,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方法,纠正错误,形成学生主体的互助、共进局面。
此外,应引导学生主体进行自我反馈、自己进行检查与评价,并及时加以纠正。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增强鉴别能力。例如,检查对问題的回答是否正确、完整,做的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中运算、推理是否合理,解法是否简捷,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理解与掌握,对数学技能是否熟练,能力是否提高。这便于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一种表现。
4 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原则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众多研究表明,主体性与创新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独立的思考,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因此,要求学生自觉勤于动脑、勇于创新、尽量独立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概括的、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才能变成自身的东西。例如,在学习定理公式时,不仅要理解结论的正确性,而且还要思考某些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推广,有无其他解法,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其他的联系。
学习上的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起点和关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懂得它的真实含义,非要主体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才能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尽可能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有新意、有新鲜感、新奇感的问题,让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并促进其向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主体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按循序渐进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做好宏观的控制和微观的指导,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养成他们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数学的创新思维,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建志.主体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师范司.刘可钦与主体教育.北京师大,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