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高专教学中如何开展立德树人工作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的重任,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阵营之一,高校立德树人问题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高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术界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命题的含义,如何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展开,作者从事高职高专西班牙语教学一线工作多年,主要结合高职高专西班牙语翻译课的授课实践,浅谈高职高专教学中如何开展立德树人工作。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职高专 西班牙语翻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综合能力强的外语类人才供不应求。西班牙语作为世界第三大语言,是二十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使用地区分布多个大洲,在中国对外交往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西班牙语翻译课程由于其课程特点,涉及较多的跨文化交际,并极具实践性,而高职高专西班牙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西班牙语教学,面对的授课对象总体而言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技能相对较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实践机会较多,实践意愿比较强烈。故以高职高专应用西班牙语翻译课程教学为例,研究高职高专教学中如何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对培养新时期政治觉悟强、思想道德好、文化技能高、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较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立德树人,立德为先,树人为要。首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在社会交往中具有良好的品行,其次,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不仅意味着人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良好品德,合乎理性地善良生存,还需要具有与其智能相适应的创造性,有能力创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社会,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笔者认为,为在西班牙语翻译教学中更好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可在讲授课程要求的翻译知识的基礎上,突出中国翻译史和中国典籍翻译及时政翻译两大大方面落实。
  一、中国翻译史
  中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经历四次大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翻译。笔者认为,将各时期中国翻译情况、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翻译理论介绍解释给学生,既让学生深化对翻译的认识,对翻译理论及方法有基本的把握,提高综合能力,又有利于增加其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能增强事业的归属感。
  在讲授高职高专西班牙语翻译课程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在学期上课伊始简要梳理中国翻译史发展轨迹之后,每90分钟课程分配约五到十分钟重点讲述中国古今翻译高潮、著名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经典译论讨论等,从而让学生通过翻译课,既能对专业知识有系统化掌握,具备西班牙语翻译的基本能力,又对我国翻译高峰、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重要译者及其作品等都有较清晰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型人才。
  加入对中国翻译史的讲解,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如按时间发展顺序归纳翻译高潮时,教师可以举例唐代玄奘翻译佛经,有效团结庞大的僧团进行翻译工作,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不仅尽力减少原文与译文的出入,还有专人负责最后对译文反复朗诵,确保译文朗朗上口保证佛经翻译的质量,鸠摩罗什则倾向于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但同时又竭力在译作中体现原文风格,通过这类历史故事让学生学习到前人团结一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再如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多部外国科学著作,徐光启、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识之士除了奉旨参与历局译书之外,还翻译了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及哲学等有关书籍,他们自觉学习传播彼时外国先进知识,鼓励学生开放眼界中外求索的翻译思路。教师可以按某一时期译者群体进行归纳,让学生思路条理清晰,又可以启发学生在学习之外做更多的学业思考,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专题讲解近代中国翻译史上的闽籍译者,可以同学生一起从经济发展、教育传统和爱国历史出发,探讨近代翻译史上福州翻译事业繁荣的成因。通过对成因的深入研究,学生能看到近代福州译家在译介传播先进理念时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自身的思想局限性,一些译者虽然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但仍然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找不到出路,因而教育学生要学习他们认真谨慎的翻译精神和爱国情怀,也要以史为鉴,避免出现相同的疑问和困惑,在翻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还可以补充观点不同的译论或翻译方法,打开学生灵活变通善于思考的翻译思路,如道安的“五失本”及“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徐光启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鲁迅的“硬译”、许渊冲的“三美论”等,通过介绍中国译届百花齐放的翻译思想,不仅能让学生多维度思考翻译行为,而且能激发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思想更强的自信心。
  当前我们落实立德树人,要做好“两个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核心的要求。在高职高专西班牙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教授中国翻译史,教师能在文化技能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华历史,总结前人成就,面对外来译论时,有民族自信心和开阔的胸怀,做符合当代发展趋势的新世纪人才。
  二、中国典籍翻译及时政翻译
  由于西班牙语翻译课程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国内西班牙语翻译教材比较单一,在西班牙语翻译教学中,不管是本科学生还是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多是盛力教授编著的教材,该书深入浅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普及和认可程度较高。但旧版的翻译课程在实例方面比较保守,虽然不缺公文合同翻译,但有的内容难度较大,不适合高职高专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参考盛力教授所编著的教材之外,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穿插中国古代典籍翻译及时政翻译,这既与上文提到的通过学习中国翻译史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呼应,又能使学生在接受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的理论教学之外,在翻译实践上得到锻炼,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典籍汗牛充栋,如何为高职高专学生选择适当的作品进行翻译训练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选择寓言类小故事或诗歌供学生翻译练习,原因有三:一是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较薄弱,对大篇幅的文章翻译普遍望而却步,尤其是文言文词义艰深的文章,而寓言类小故事或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因此学生心理上不会有太多抗拒情绪;二是寓言类故事或诗歌,相对于单纯的议论文,较有趣味性,因此能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和关注;三是高职高专主要为培养国家应用型人才,应用西班牙语专业学生,更要注意在实践中与人交往等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训练其翻译寓言类故事或诗歌,能帮助学生在日后对外交流时,遇到需要宣传或引用介绍中华文化的场合,顺利迅速地完成工作。
  时政翻译,是学生在回顾中华璀璨文明的基础上,联系当今实际,跟随时代步伐的必要方法。笔者认为,可选择习主席重要讲话或语录进行翻译练习,原因有三:一是翻译素材极具时代性,紧密贴合中国实际,并具有极强的战略眼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政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发展的使命感;二是原文一般都有英语甚至西班牙语译文做参考,能让学生进行译作对比借鉴,找出自己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三是该类文章用词精准,格式规范,学生在翻译前熟读原文的过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学会书写此类正式文体的基本要点,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不仅是寓教于乐的基本追求,而且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教师授课时的思路方法、授课内容和形式、人格魅力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德育体验。
  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而人才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培养人才,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领素质教育,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由于外语人才起着联系中外交流、推介中国政策、宣传中国形象的重要作用,为响应时代发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如何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本文以高职高专西班牙语翻译课程为例,探讨在教学中穿插中国翻译史和中国典籍及时政翻译,以期培养学生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奋斗之中,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6(1):118-127.
  [2]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3]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4]李俊儒,李雪梅,李小红.立德树人视角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J].中国培训,2017(9).
  [5]孙跃鹏,葛向宇,张新勇.高等学校翻译教学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6]井琳.从翻译高潮看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其他文献
摘 要: 明初晋北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主导,以空边清乡、戍边置屯、躲避战乱为目的,将雁门关外诸州及北元蒙古控制下的汉民集中至朔州马邑圪针沟一带,再由此处分配迁徙至北平、京师、中立府及山西内地等地的移民活动。《明实录》、《读史方舆纪要》等正史资料都对该事件有明确记载,目前发现的大量家谱材料也佐证了其真实可信。研究明初晋北地区的移民活动不仅可以打破人们对明初山西移民的固化认知,发掘新
摘 要: 社会同一性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的两种不同过程,由此提出集体自尊的全新概念。基于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人作为中国国民的集体自尊不断增强,在这一基础上通过社会认同理论的指导对中国人的集体自尊进行心理探析。  关键词: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认同 集体自尊 “十九大” 国民  一、社会同一性的理论简析  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广义的社
摘 要: 本研究考察的重点是东干人的婚姻仪式,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采访、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分析东干人民俗文化中留存的中国文化痕迹,分析东干人婚姻程式中蕴含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了解东干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回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域文化的吸收及本土化的特色,探讨这些“离乡背井”的东干人如何通过一些重要的生命仪式来塑造群体认同,保持穆斯林移
摘 要: 手机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使远距离沟通得以实现。但是手机媒介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难以描述的,已成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手机媒介传播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身体健康、学习、生活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手机 青少年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深入社会阶层各个方面,人们
摘 要: 关于石黑一雄早期长篇小说《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批评界多关注其日本性的显现与争议。追寻石黑一雄作为世界作家的脚步,跳出单一国别属性,更容易挖掘文字表象下隐藏的深意。本文着眼于三个方面:空间的变形,人性的外显;角色的转换,自我矛盾及现实真相;终局的抉择。因之探究石黑一雄着力叙述的令人失望的过去,以及幻想破灭的现在,剖示两者的冲突与调和。  关键词: 《远山淡影》 《浮世画家》 责
摘 要: 文学经典与建构它的权力之间是一种相生相融的关系。一方面,文学经典的發展有规律,文学经典是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是相关民族心理集体记忆的集中体现,应当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考察其经典性内涵。另一方面,文学经典建构的过程是各种话语权力共同循环往复作用的过程。文学经典对社会话语权力的相互印证和维护起着重大作用,并引导文化和文学的良性发展。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精英话语权力、读者与传媒话语权力,在不同的
摘 要: 文本解读指的是读者对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与阐释的一种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阅读与分析活动,还包含语文教师对作者的了解、对文本的把握、对编者意图的认知及对学生的充分关注与理解。只有树立这样的整体意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好的阐释。  关键词: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 鲁迅作品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困难的一环。虽然语文阅读教学已
摘 要: 通过“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师专业表达行为进行分析,分别对地理新手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的课堂专业表达行为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评估,主要从地理原理讲解、地图应用技能、地理思维建构、地理课堂实验、地理信息技术五个维度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及原因,提出开展数字化地理课堂专业表达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 课堂观察平台 专业表达行为 评估比较  教师的专业表达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
摘 要: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音乐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创造艺术化的教学环境,构建艺术化的音乐教学体系,让师生共同领略音乐内涵,获得审美享受。本文以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音乐课堂为研究对象,对符合教育特征的艺术性进行解读,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教学艺术 教学组织  音樂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实现美育。简单来讲,音乐教学艺术,就是要求
摘 要: 本文以特定学校为例,从“与专业相关的就业率”“就业行业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岗位变动情况”四方面,分析日语专业各年级毕业生的相关比率。其中,各年级扣除升学因素外,与专业相关的就业率分别是2005级28%,2007级14.29%,2009级16.67%,2010级22.22%,2011级23.33%,2012级35.71%,2013级37.5%;对其就业行业而言,主要涉及五大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