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这是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趋势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素质组合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以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教育的高层次性,适应了市场经济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特殊需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建立在“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目标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高职院学生正日益成为只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单面人”和“局限人”,这种局面使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由过去注重专业技能转移到注重“做人”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趋势,就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视并加强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1 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脱胎发展而来的,它在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人文教育也越来越被淡化。其影响所及,使得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热点,往往过于集中在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忽视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人格培养。表现为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往往表现出相当的幼稚和浅薄。有的书本知识多而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少。有的学生具体操作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常常表现出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现象,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工作报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某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当前学生的就业率,其学科设置更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求方向调整,加强了各种职业证书的考核,使本来较弱的人文教育更加被淡化。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相对偏重于如何“适应”,如何“做事”的外在教育,相对淡化了如何“超越”、如何“做人”的内在教育。
而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趋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两方面:
一是由侧重“个人能力”转向注重“团队精神”。过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过多地强调“专业对口”、“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工作经验”,即所选之人可用、实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用人单位通过实践觉察到在选用人才上的失误,如有的高职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有的高职生把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带入新岗位,起着消极的示范作用;有的高职散漫,我行我素,缺乏與人合作,虚心好学的精神等。现实促使用人单位将选才的重心转移到“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考察上。这两种精神具备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乐于做事,能否善于做事,正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是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和“做事”的统一。某旅游饭店部门经理曾提过:“我们希望大学教育应先教学生做人,后教学生做事,只要你们的学生能做人,那么他就一定能把事做好。人都做不了,还做什么事?你做事只能害人。”中科院某研究所人事处的干部也提出类似的看法:“大学生最主要的是要从怎样学会做人做起,如果你连怎样做人都不知道的话,我就很难理解你怎么把科研搞上去,即使你把科研搞上去了,你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那也是很危险的”。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既看重“做事”的能力,更注重“做人”的能力。“做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单靠纯粹的职业技术教育显然不够,还有赖于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启发受教育对象寻求人生的正确意义,完善人的本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它既指具体的文、史、哲等人文知识的教育,也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显得更有其意义。
2 重视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围绕对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开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培养目标中的“全面素质”一词,作为培养目标,它与“综合职业能力”是并重的。何谓素质?素质就是以个人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能动的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质。它可以用一个素质组合群(见图1)来表达: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建设所要求的高素质离开人文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人文素质是一种更基本、更值得重视的素质。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品质,是与专业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它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比他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为重要。事实上,没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不可能有创造的可持续力。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高职院校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职业知识与本领,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人文教育,使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实用”为标尺,作目光短浅的取舍,文、史、哲等人文课成了点缀,有的甚至将人文课一删再删,对学生进行纯技能化的训练,这将造成高职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畸形,“做人”与“做事”的脱离,从而影响其职业技能的发挥。在高职教育中重视并加强人文教育能够促使高职学生从职业理性高度超越自我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追求超越现实功利主义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从而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何以为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境界。这是确保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必需方式之一。
3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 要提高认识,把人文教育放到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上。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事。反映到高职教育中,就是要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人文教育需要以职业教育为指向,否则,就会偏离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需要以人文教育作为基础,否则,职业教育就会成为短期的功利行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失之偏颇。加强人文教育,最根本的是将其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既使职业技术知识得到应有的吸纳,又使人文教育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提高到应有的水平。如导游专业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侧重,避免拜金主义观念的形成;酒店管理专业则应强化企业文化,工业文明,民族文化等教育。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养成。高职教育除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之外,还应环境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如高职院校有关人员应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名著,使学生通过学习名著,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熟悉中国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了解和领悟知识大师们为人为学的风范和人生、心灵历程。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3.3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对青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首先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自身的素质、敬业精神及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为此,要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同时,更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鼓励专业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些人文社科知识,增大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的含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和培训技能,而且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总而言之,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展现其培养职业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特性的同时,应充分地重视人文教育,合理地开展人文教育,更好地完成“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勇.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现途径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2]樊浩.“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J].教育研究,2005(8).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文教育 素质组合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以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教育的高层次性,适应了市场经济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特殊需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建立在“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目标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高职院学生正日益成为只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单面人”和“局限人”,这种局面使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由过去注重专业技能转移到注重“做人”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趋势,就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视并加强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1 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脱胎发展而来的,它在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人文教育也越来越被淡化。其影响所及,使得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热点,往往过于集中在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忽视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人格培养。表现为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往往表现出相当的幼稚和浅薄。有的书本知识多而生活常识少,业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少。有的学生具体操作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常常表现出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现象,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工作报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某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当前学生的就业率,其学科设置更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求方向调整,加强了各种职业证书的考核,使本来较弱的人文教育更加被淡化。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相对偏重于如何“适应”,如何“做事”的外在教育,相对淡化了如何“超越”、如何“做人”的内在教育。
而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趋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两方面:
一是由侧重“个人能力”转向注重“团队精神”。过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过多地强调“专业对口”、“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工作经验”,即所选之人可用、实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用人单位通过实践觉察到在选用人才上的失误,如有的高职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有的高职生把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带入新岗位,起着消极的示范作用;有的高职散漫,我行我素,缺乏與人合作,虚心好学的精神等。现实促使用人单位将选才的重心转移到“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考察上。这两种精神具备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乐于做事,能否善于做事,正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是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和“做事”的统一。某旅游饭店部门经理曾提过:“我们希望大学教育应先教学生做人,后教学生做事,只要你们的学生能做人,那么他就一定能把事做好。人都做不了,还做什么事?你做事只能害人。”中科院某研究所人事处的干部也提出类似的看法:“大学生最主要的是要从怎样学会做人做起,如果你连怎样做人都不知道的话,我就很难理解你怎么把科研搞上去,即使你把科研搞上去了,你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那也是很危险的”。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既看重“做事”的能力,更注重“做人”的能力。“做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单靠纯粹的职业技术教育显然不够,还有赖于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启发受教育对象寻求人生的正确意义,完善人的本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它既指具体的文、史、哲等人文知识的教育,也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显得更有其意义。
2 重视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围绕对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开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培养目标中的“全面素质”一词,作为培养目标,它与“综合职业能力”是并重的。何谓素质?素质就是以个人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能动的社会实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质。它可以用一个素质组合群(见图1)来表达: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建设所要求的高素质离开人文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人文素质是一种更基本、更值得重视的素质。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品质,是与专业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它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比他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为重要。事实上,没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不可能有创造的可持续力。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高职院校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职业知识与本领,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人文教育,使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实用”为标尺,作目光短浅的取舍,文、史、哲等人文课成了点缀,有的甚至将人文课一删再删,对学生进行纯技能化的训练,这将造成高职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畸形,“做人”与“做事”的脱离,从而影响其职业技能的发挥。在高职教育中重视并加强人文教育能够促使高职学生从职业理性高度超越自我困扰,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追求超越现实功利主义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从而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何以为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境界。这是确保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必需方式之一。
3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 要提高认识,把人文教育放到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上。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事。反映到高职教育中,就是要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人文教育需要以职业教育为指向,否则,就会偏离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需要以人文教育作为基础,否则,职业教育就会成为短期的功利行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失之偏颇。加强人文教育,最根本的是将其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既使职业技术知识得到应有的吸纳,又使人文教育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提高到应有的水平。如导游专业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侧重,避免拜金主义观念的形成;酒店管理专业则应强化企业文化,工业文明,民族文化等教育。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养成。高职教育除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之外,还应环境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如高职院校有关人员应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名著,使学生通过学习名著,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熟悉中国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了解和领悟知识大师们为人为学的风范和人生、心灵历程。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3.3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对青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首先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自身的素质、敬业精神及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为此,要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的需要,同时,更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鼓励专业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些人文社科知识,增大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的含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和培训技能,而且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总而言之,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展现其培养职业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特性的同时,应充分地重视人文教育,合理地开展人文教育,更好地完成“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勇.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现途径新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2]樊浩.“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态及其知识生态[J].教育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