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察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加之中考、高考的压力,也有不少的课堂越来越功利性,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它原本的趣味性,审美性。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了朗读声的课堂,更是枯燥无味、了无趣味。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悟读合一,寓情于诵,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真正的品悟情感。
二、观察设计
观察对象:赵蕾《安塞腰鼓》
观察点:品读和品悟如何进行?读和悟的效果如何?
观察视角:课堂教学过程
观察量表:
品读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品悟出的具体的情感、品读的语气和得出情感的一致性观察过程:
准备阶段。确定文章的各种情感,以用来比较课堂效果。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
三、观察分析
从观察情况看,教学实践中,赵蕾老师让学生充分朗诵,并且在朗诵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悟出了很多的情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多形式、大面积的参与朗诵
片段一: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肯定深有感触,那能不能与我一起用语言和声音把这篇文章演绎出来呢?我们一起来尝试好不好?
这是这堂课的第一次朗诵,有三个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朗诵,并且全文有三个地方是全班齐读的。既有个别同学的精彩表演,又有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最后在老师的婉约的朗诵中,结束全文的朗读。颇有新意,并且课堂一开始就点燃了学生们内心激情的火焰。
2、反复齐诵加深领悟
片段二:
师:是的,贫穷让土地上的人们,想要建设他的人们心里面有种隐隐的痛。读到这里我们心里面有种爱着并痛着的感情。就让我们再回到文本,带着希望,带着痛,带着爱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师:一起读12、13自然段。读到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字的时候要读出气吞山河的气势来。
学生齐读
师:再来读16、17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这个地方和刚才的地方读出的感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要读出痛的感觉
(指名再读)
全班再次齐读
师:请男同学读19至22段
学生齐读
师:读到此处应该读出对陕北的赞美和自豪,谁能试着读一下?
再全班齐读
师:再读25至27段
全班齐读
师:这里要用爱着并痛着的感情来读。谁来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共同朗读
全班再齐读
片段三
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这样一群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活力的后生们,他们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富强,越来越美好。他们的梦想会实现吗?(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一下
生1:第7段。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2:第12段。挣脱了,容不得
生3:第18段。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有着雄奇的力量
这这个环节,在学生已经品捂出情感后,带领着学生们反复齐读,加深了对感情的理解和感悟。正因为有了片段二里学生的反复朗诵和理解,才有片段三里学生对腰鼓力量及体现的生命力的感悟,对他们能梦想成真的肯定。
但,纵观整个课堂,品读和品悟有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将品读和品悟分开了。
片段四:
师:是啊,只有黄土高原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才能承受这惊心动魄的搏击,那我们的后生们对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合作,书上探索,圈点批注
学生小组讨论(5′)
生1:赞美。19自然段
生2:热爱。16自然段
生3:痛心。16自然段
生4:爱并痛着。27自然段
师:痛苦和欢乐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爱着并痛着
生5:自豪。因为只有这里可以打
师:我们看第16自然段,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他为什么会痛?
生:屈辱的历史
师:黄土高原一向都是贫穷的。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不到这样的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刘成章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元气和神魂的赞美。安塞腰鼓是一曲黄土高原的诗性礼赞。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到文本,告诉我为什么会痛?
生:黄土高原是他的家乡,他的贫穷和闭塞让他痛
单从学生的回答来说,这是多么的精彩啊,赞美、热爱、痛心、爱并痛着、自豪这么复杂的感情,被学生们一一解读了,尤其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贫穷和闭塞,并且要冲破这种贫穷和闭塞。当听到学生们如此精彩的发言,我多么希望能听到他们能用自己的朗诵读出他们感受到的赞美、热爱、自豪,读出这种爱并痛的情感。但是赵蕾老师在这里的处理是让孩子们谈感情,最后让大家一起齐读精彩的段落。如果能让学生谈完感情后,再让孩子读,老师加以指点,孩子自己完全读出来,最后在大家一起朗读感悟,我想效果会更好,这样就做到了点面结合。
四、反思与收获
1、加强训练,提高素养
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大多数老师选择了用多媒体来范读,也渐渐的忽视了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其实,现在的孩子们是非常有思想的,老师让他们朗诵,让他们写作文,他们就会
问,老师你会读吗,你会写吗?如果我们能自己为孩子们的范读,能增进和孩子们的感情,也增加他们对老师的喜爱,激发他们朗诵的兴趣。
2、抓住契机,适时指导
课堂上,不能为了朗诵而朗诵,如果总是把朗诵单独做为一个环节,就显得有些孤立和单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在适当时候就孩子们去读,并对他们进行指导,让大家大胆地去读。尤其是在品悟的时候,当孩子们能悟出一种感情时,就是朗诵最好的时机,此时的朗诵,能使他们更好的体味自己品悟出来的情感。
3、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朗诵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品悟和品读不能割裂开来,悟品合一,寓情于诵,这样才能达到读-品-悟完整结合,让学生的感情体悟自然而然的流露。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加之中考、高考的压力,也有不少的课堂越来越功利性,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它原本的趣味性,审美性。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了朗读声的课堂,更是枯燥无味、了无趣味。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悟读合一,寓情于诵,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真正的品悟情感。
二、观察设计
观察对象:赵蕾《安塞腰鼓》
观察点:品读和品悟如何进行?读和悟的效果如何?
观察视角:课堂教学过程
观察量表:
品读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品悟出的具体的情感、品读的语气和得出情感的一致性观察过程:
准备阶段。确定文章的各种情感,以用来比较课堂效果。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
三、观察分析
从观察情况看,教学实践中,赵蕾老师让学生充分朗诵,并且在朗诵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悟出了很多的情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多形式、大面积的参与朗诵
片段一: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肯定深有感触,那能不能与我一起用语言和声音把这篇文章演绎出来呢?我们一起来尝试好不好?
这是这堂课的第一次朗诵,有三个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朗诵,并且全文有三个地方是全班齐读的。既有个别同学的精彩表演,又有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最后在老师的婉约的朗诵中,结束全文的朗读。颇有新意,并且课堂一开始就点燃了学生们内心激情的火焰。
2、反复齐诵加深领悟
片段二:
师:是的,贫穷让土地上的人们,想要建设他的人们心里面有种隐隐的痛。读到这里我们心里面有种爱着并痛着的感情。就让我们再回到文本,带着希望,带着痛,带着爱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师:一起读12、13自然段。读到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字的时候要读出气吞山河的气势来。
学生齐读
师:再来读16、17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这个地方和刚才的地方读出的感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要读出痛的感觉
(指名再读)
全班再次齐读
师:请男同学读19至22段
学生齐读
师:读到此处应该读出对陕北的赞美和自豪,谁能试着读一下?
再全班齐读
师:再读25至27段
全班齐读
师:这里要用爱着并痛着的感情来读。谁来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共同朗读
全班再齐读
片段三
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这样一群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活力的后生们,他们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富强,越来越美好。他们的梦想会实现吗?(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一下
生1:第7段。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2:第12段。挣脱了,容不得
生3:第18段。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有着雄奇的力量
这这个环节,在学生已经品捂出情感后,带领着学生们反复齐读,加深了对感情的理解和感悟。正因为有了片段二里学生的反复朗诵和理解,才有片段三里学生对腰鼓力量及体现的生命力的感悟,对他们能梦想成真的肯定。
但,纵观整个课堂,品读和品悟有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将品读和品悟分开了。
片段四:
师:是啊,只有黄土高原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才能承受这惊心动魄的搏击,那我们的后生们对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合作,书上探索,圈点批注
学生小组讨论(5′)
生1:赞美。19自然段
生2:热爱。16自然段
生3:痛心。16自然段
生4:爱并痛着。27自然段
师:痛苦和欢乐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爱着并痛着
生5:自豪。因为只有这里可以打
师:我们看第16自然段,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他为什么会痛?
生:屈辱的历史
师:黄土高原一向都是贫穷的。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不到这样的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刘成章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元气和神魂的赞美。安塞腰鼓是一曲黄土高原的诗性礼赞。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到文本,告诉我为什么会痛?
生:黄土高原是他的家乡,他的贫穷和闭塞让他痛
单从学生的回答来说,这是多么的精彩啊,赞美、热爱、痛心、爱并痛着、自豪这么复杂的感情,被学生们一一解读了,尤其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贫穷和闭塞,并且要冲破这种贫穷和闭塞。当听到学生们如此精彩的发言,我多么希望能听到他们能用自己的朗诵读出他们感受到的赞美、热爱、自豪,读出这种爱并痛的情感。但是赵蕾老师在这里的处理是让孩子们谈感情,最后让大家一起齐读精彩的段落。如果能让学生谈完感情后,再让孩子读,老师加以指点,孩子自己完全读出来,最后在大家一起朗读感悟,我想效果会更好,这样就做到了点面结合。
四、反思与收获
1、加强训练,提高素养
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大多数老师选择了用多媒体来范读,也渐渐的忽视了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其实,现在的孩子们是非常有思想的,老师让他们朗诵,让他们写作文,他们就会
问,老师你会读吗,你会写吗?如果我们能自己为孩子们的范读,能增进和孩子们的感情,也增加他们对老师的喜爱,激发他们朗诵的兴趣。
2、抓住契机,适时指导
课堂上,不能为了朗诵而朗诵,如果总是把朗诵单独做为一个环节,就显得有些孤立和单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在适当时候就孩子们去读,并对他们进行指导,让大家大胆地去读。尤其是在品悟的时候,当孩子们能悟出一种感情时,就是朗诵最好的时机,此时的朗诵,能使他们更好的体味自己品悟出来的情感。
3、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朗诵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品悟和品读不能割裂开来,悟品合一,寓情于诵,这样才能达到读-品-悟完整结合,让学生的感情体悟自然而然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