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出的好习惯 郭丁丽
因为奶奶做手工常使用剪刀,女儿自小对剪刀就很好奇。考虑到剪刀不安全,奶奶每次用好后都会把它藏起来。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后怕的事。当时我在卧室看书,女儿跑进来说,“妈妈,看!我把安吉拉(毛绒玩具)的头发剪秃秃了。你看漂亮不?”转身一看,她一手高高举起安吉拉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另一手握着一把剪刀。
此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小孩拿剪刀太危险了,可是又担心直接夺回来反而不安全,于是说了句:“哇,墨墨都会用剪刀啦,不过这剪刀太大了,容易伤着手,妈妈明天给你买把小的,适合小朋友用的剪刀好不好?”“好,”没想到小家伙一口就答应了,并马上把剪刀交到我手上。随后,她拉着我走到客厅,原来更严重的还在这里:剪碎的千花、纸片、贴画……地上一片狼藉。看来,这不仅仅是使用剪刀的问题了,还要引导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我在表扬的同时又话锋一转:“墨墨剪了这么多呀,不过太乱了。不容易找你的玩具咯,不如咱们一起来收拾一下吧。”见我没训她,小家伙抢着把碎纸捡进垃圾桶,把小花插好,把贴画收在一起。
这次事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大禹治水不能堵,只能疏、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第二天我赶紧买了把塑料材质的花边剪刀,轻巧安全,非常适合孩子使用。事实证明,女儿有了自己的专属剪刀后,不再偷偷去拿大人的剪刀了。她每天都会开心地剪很多图案。还有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是,女儿知道收拾东西了,用完剪刀及时放回原处,玩好玩具马上归类放好……
这件事情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指南》中“健康”这部分内容的精神。要想锻炼孩子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我们家长应该为孩子多创造安全的环境和条件,给予适当的安全教育,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探索自然与干斗学。多么庆幸自己当时的做法,没有生气,没有呵斥,而是用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孩子。并为她提供了条件,才有孩子后来的正常发展。
欲速则不达 赵玲芳
有个同事的孩子上小学前,读了很多个班。我问她,“孩子上幼小衔接班了吗?”她说:“当然了,大家都在上,我能不上吗?听说一年级进度超快,不然跟不上。”“还好吧。我儿子当初就没上。”我说。
超前学习,有的是为了跟上进度,有的是想让孩子在班里出色,有的则是为了多一个择校的机会。孩子提早学习,绝不限于幼小衔接班,现在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开设了各种兴趣班,除了绘画、音乐、象棋、跆拳道等技艺类的课程,还有各种学习型的课程,比如阅读、英语、珠心算、拼音等——当然是额外收费的。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无视孩子真正的兴趣,极大地压缩了他们自由玩耍、自主阅读的时间。他们小小的身躯被规规矩矩地“钉”在了课桌上。歪了身姿,近了视力。
作为家长,我很欣慰自己没有让孩子提早上各种学业课程班,而是让他多与自然亲近,在生活中接受语言和科学常识学习。让孩子多与小伙伴们玩耍,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友爱精神,建立了对家长、朋友的亲近和信赖感。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不拔苗助长,不过分挖掘潜力。孩子通过一个个站台、商铺名和有趣的故事,学习了词语:通过幼儿园晚托班等妈妈来接,学会了看钟表……另一方面,我们就近入园入学。不用费力想考不考得上的问题。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下,儿子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我想,虽然当时没这个《指南》,而我正是按《指南》的精神教育孩子的。
儿子6个月大时,白白胖胖,十分可爱。有次感冒去医院,医生说。你们儿子长得太快了,容易生病。后来果然如此,幸好会走路后,他就瘦下来了。然而,医生的话令人深思——学习也一样,欲速则不达。教育孩子的过程,难免有歧路,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些平常心,多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实际,让他们拥有爱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画画成长记 姚波
儿子上托小班时。几乎没有完成过一幅美术作品,每次我都怀疑:儿子是不是绘画这方面比别的孩子弱?到了中班,他基本能完成绘画任务了,但与其他孩子一比,我又纠结了:要不要报个兴趣班呢?上大班时,儿子痴迷地爱上画汽车、飞机、轮船、火车、坦克等,每天要画六七张纸,有时凭记忆画,有时参照插图画,有时对着玩具画。每次画完之后,都要兴致勃勃地讲述画中的故事。我试图引导他画一些人、小动物之类的,每次他都敷衍地画一点,干涉多了他就不想画了。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让他画画的面广一些呢?
有一天,儿子回家兴奋地宣布:“今天我的画被老师贴在黑板上表扬了。”“真的?”我非常惊讶。原来,今天老师没有范画,让孩子们自由想象画一座桥。儿子画了“钱塘江大桥”,桥的上空是直升机,桥面上开着各种汽车,桥下面是火车,桥洞中有轮船。生动而细致,我很为他高兴。第二天,我提议到附近的运河边去写生,让儿子再画一座桥,他愉快地答应了。这是儿子第一次写生,也没有人指导,但他能够大胆构图,处理好前后的层次,居然还能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我再一次惊讶:孩子是什么时候学会画画的呀?
每一次孩子的表现总会让我产生许多疑虑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这样做对吗?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我对儿子的绘画发展有了一些小小的解读。
《指南》中说到,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很明显,儿子绘画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从托小班几乎空白的作品到中班的基本完成,最后到大班时痴迷地画交通工具。他按照自己的轨迹和速度发展着。我们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不能因为看到与同龄孩子的一点差距而焦躁,更不能否定他。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儿子特别喜欢画交通工具,爱好使他能够更认真更专注,老师的肯定又使他更自信。
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也是《指南》中强调的。儿子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他对绘画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我们成人,看似乱七八糟的画作却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所以我很赞同《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到的“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千篇一律的训练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南》还提出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理念,希望儿子在绘画过程中得到终身受用的、宝贵的学习品质,避免单纯的、短视的技能练习。
因为奶奶做手工常使用剪刀,女儿自小对剪刀就很好奇。考虑到剪刀不安全,奶奶每次用好后都会把它藏起来。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后怕的事。当时我在卧室看书,女儿跑进来说,“妈妈,看!我把安吉拉(毛绒玩具)的头发剪秃秃了。你看漂亮不?”转身一看,她一手高高举起安吉拉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另一手握着一把剪刀。
此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小孩拿剪刀太危险了,可是又担心直接夺回来反而不安全,于是说了句:“哇,墨墨都会用剪刀啦,不过这剪刀太大了,容易伤着手,妈妈明天给你买把小的,适合小朋友用的剪刀好不好?”“好,”没想到小家伙一口就答应了,并马上把剪刀交到我手上。随后,她拉着我走到客厅,原来更严重的还在这里:剪碎的千花、纸片、贴画……地上一片狼藉。看来,这不仅仅是使用剪刀的问题了,还要引导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我在表扬的同时又话锋一转:“墨墨剪了这么多呀,不过太乱了。不容易找你的玩具咯,不如咱们一起来收拾一下吧。”见我没训她,小家伙抢着把碎纸捡进垃圾桶,把小花插好,把贴画收在一起。
这次事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大禹治水不能堵,只能疏、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第二天我赶紧买了把塑料材质的花边剪刀,轻巧安全,非常适合孩子使用。事实证明,女儿有了自己的专属剪刀后,不再偷偷去拿大人的剪刀了。她每天都会开心地剪很多图案。还有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是,女儿知道收拾东西了,用完剪刀及时放回原处,玩好玩具马上归类放好……
这件事情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指南》中“健康”这部分内容的精神。要想锻炼孩子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我们家长应该为孩子多创造安全的环境和条件,给予适当的安全教育,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探索自然与干斗学。多么庆幸自己当时的做法,没有生气,没有呵斥,而是用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孩子。并为她提供了条件,才有孩子后来的正常发展。
欲速则不达 赵玲芳
有个同事的孩子上小学前,读了很多个班。我问她,“孩子上幼小衔接班了吗?”她说:“当然了,大家都在上,我能不上吗?听说一年级进度超快,不然跟不上。”“还好吧。我儿子当初就没上。”我说。
超前学习,有的是为了跟上进度,有的是想让孩子在班里出色,有的则是为了多一个择校的机会。孩子提早学习,绝不限于幼小衔接班,现在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开设了各种兴趣班,除了绘画、音乐、象棋、跆拳道等技艺类的课程,还有各种学习型的课程,比如阅读、英语、珠心算、拼音等——当然是额外收费的。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无视孩子真正的兴趣,极大地压缩了他们自由玩耍、自主阅读的时间。他们小小的身躯被规规矩矩地“钉”在了课桌上。歪了身姿,近了视力。
作为家长,我很欣慰自己没有让孩子提早上各种学业课程班,而是让他多与自然亲近,在生活中接受语言和科学常识学习。让孩子多与小伙伴们玩耍,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友爱精神,建立了对家长、朋友的亲近和信赖感。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不拔苗助长,不过分挖掘潜力。孩子通过一个个站台、商铺名和有趣的故事,学习了词语:通过幼儿园晚托班等妈妈来接,学会了看钟表……另一方面,我们就近入园入学。不用费力想考不考得上的问题。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下,儿子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我想,虽然当时没这个《指南》,而我正是按《指南》的精神教育孩子的。
儿子6个月大时,白白胖胖,十分可爱。有次感冒去医院,医生说。你们儿子长得太快了,容易生病。后来果然如此,幸好会走路后,他就瘦下来了。然而,医生的话令人深思——学习也一样,欲速则不达。教育孩子的过程,难免有歧路,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些平常心,多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实际,让他们拥有爱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画画成长记 姚波
儿子上托小班时。几乎没有完成过一幅美术作品,每次我都怀疑:儿子是不是绘画这方面比别的孩子弱?到了中班,他基本能完成绘画任务了,但与其他孩子一比,我又纠结了:要不要报个兴趣班呢?上大班时,儿子痴迷地爱上画汽车、飞机、轮船、火车、坦克等,每天要画六七张纸,有时凭记忆画,有时参照插图画,有时对着玩具画。每次画完之后,都要兴致勃勃地讲述画中的故事。我试图引导他画一些人、小动物之类的,每次他都敷衍地画一点,干涉多了他就不想画了。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让他画画的面广一些呢?
有一天,儿子回家兴奋地宣布:“今天我的画被老师贴在黑板上表扬了。”“真的?”我非常惊讶。原来,今天老师没有范画,让孩子们自由想象画一座桥。儿子画了“钱塘江大桥”,桥的上空是直升机,桥面上开着各种汽车,桥下面是火车,桥洞中有轮船。生动而细致,我很为他高兴。第二天,我提议到附近的运河边去写生,让儿子再画一座桥,他愉快地答应了。这是儿子第一次写生,也没有人指导,但他能够大胆构图,处理好前后的层次,居然还能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我再一次惊讶:孩子是什么时候学会画画的呀?
每一次孩子的表现总会让我产生许多疑虑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这样做对吗?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我对儿子的绘画发展有了一些小小的解读。
《指南》中说到,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很明显,儿子绘画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从托小班几乎空白的作品到中班的基本完成,最后到大班时痴迷地画交通工具。他按照自己的轨迹和速度发展着。我们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不能因为看到与同龄孩子的一点差距而焦躁,更不能否定他。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儿子特别喜欢画交通工具,爱好使他能够更认真更专注,老师的肯定又使他更自信。
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也是《指南》中强调的。儿子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他对绘画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我们成人,看似乱七八糟的画作却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所以我很赞同《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到的“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千篇一律的训练容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南》还提出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的理念,希望儿子在绘画过程中得到终身受用的、宝贵的学习品质,避免单纯的、短视的技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