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现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有:一、合作流于形式。二、合作次数过多,没有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三、合作技能弱。四、合作方式不合理。
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二、创设自主合作的空间。
三、明确小组责任,使学生学会合作。
四、教师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五、掌握合作技巧。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技巧。
正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关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增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许多教师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
1、合作流于形式
教师只是关注合作学习的形式,如分组、交流等,都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每次仅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交流,时间显得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不能保证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长此下去,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合作学习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的目的就无从达到。
2、合作次数过多,没有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
有的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上,组织四、五次讨论,时间长达20多分钟,课堂合作次数太多,这样反而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是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始,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教师为急于完成预定教案的进程,使学生在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3、合作技能弱。
小组合作能使同学间的交往产生群体的归属感。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下,更有助于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少合作意识。主要表现为: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而只关注自己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的同学成为小“权威”,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同学。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合作所必需的技能。
二、 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来达成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气质和智能上的差异把学习成绩、能力、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不同的2-8名学生分布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多于6人的小组需要安排一位有才能的领导者,否则学生就会在没有经验和不经训练的条件下相互帮助。
2、创设自主合作的空间。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这种活动的意义却变了味:有的教师为了让小组活动之后,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吻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权力,也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不真实、不自然。
3、明确小组责任,使学生学会合作。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个人的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责任的避风港。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让小组内讨论五彩池如何神奇时,前后桌的同学虽然围在了一起,但却各自端着课本,口中念念有词,同自己读课文没有什么区别,几分钟后,教师喊停,提问了几个学生这一阶段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根本没有触及合作的本质,针对这种不足,合作学习应该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个人责任,如让不同小组成员担任不同角色。记录员,负责小组决议并写成报告。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的结论和答案。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和总结时的错误。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4、教师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当前的课堂上合作学习,多半还是老师指挥一切,大包大揽,学生所为“合作”只是一堂课中老师指挥的短暂表演。这都曲解了合作学习的真谛。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显然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角色出现,师生关系会因这种教学形式而发生变化。很多情况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
5、掌握合作技巧。
由于多数教师在传统教育的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普遍缺乏合作的能力和技巧。这导致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对学生的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的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而这种单调的、形式化的活动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首先学会合作学习,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技巧。
(1)培养学生会听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而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做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2)锻炼学生会说
在合作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少,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能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是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总之:合作学习过程中追求的是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合作、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相互信任、积极参与、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合作学习所秉持的各种理念,并把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才能够真正走向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刘吉林王坦
《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应做些什么》朱宁波张萍
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二、创设自主合作的空间。
三、明确小组责任,使学生学会合作。
四、教师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五、掌握合作技巧。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技巧。
正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关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增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许多教师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
1、合作流于形式
教师只是关注合作学习的形式,如分组、交流等,都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每次仅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交流,时间显得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不能保证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长此下去,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合作学习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的目的就无从达到。
2、合作次数过多,没有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
有的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上,组织四、五次讨论,时间长达20多分钟,课堂合作次数太多,这样反而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是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始,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教师为急于完成预定教案的进程,使学生在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3、合作技能弱。
小组合作能使同学间的交往产生群体的归属感。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下,更有助于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少合作意识。主要表现为: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而只关注自己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的同学成为小“权威”,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同学。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合作所必需的技能。
二、 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来达成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气质和智能上的差异把学习成绩、能力、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不同的2-8名学生分布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多于6人的小组需要安排一位有才能的领导者,否则学生就会在没有经验和不经训练的条件下相互帮助。
2、创设自主合作的空间。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这种活动的意义却变了味:有的教师为了让小组活动之后,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吻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权力,也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不真实、不自然。
3、明确小组责任,使学生学会合作。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个人的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责任的避风港。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让小组内讨论五彩池如何神奇时,前后桌的同学虽然围在了一起,但却各自端着课本,口中念念有词,同自己读课文没有什么区别,几分钟后,教师喊停,提问了几个学生这一阶段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根本没有触及合作的本质,针对这种不足,合作学习应该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个人责任,如让不同小组成员担任不同角色。记录员,负责小组决议并写成报告。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的结论和答案。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和总结时的错误。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4、教师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当前的课堂上合作学习,多半还是老师指挥一切,大包大揽,学生所为“合作”只是一堂课中老师指挥的短暂表演。这都曲解了合作学习的真谛。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显然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角色出现,师生关系会因这种教学形式而发生变化。很多情况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
5、掌握合作技巧。
由于多数教师在传统教育的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普遍缺乏合作的能力和技巧。这导致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对学生的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的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而这种单调的、形式化的活动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首先学会合作学习,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技巧。
(1)培养学生会听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而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做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2)锻炼学生会说
在合作学习中,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少,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能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是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总之:合作学习过程中追求的是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合作、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相互信任、积极参与、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合作学习所秉持的各种理念,并把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才能够真正走向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刘吉林王坦
《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应做些什么》朱宁波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