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师刘顺久先生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说起中学老师,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老师的形象:有德高望众的黄老师,有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刘老师,有温文尔雅的唐老师,还有严而有爱的熊老师……他们都曾经为我答疑解惑,为我的学业添砖加瓦,为我的成长指点迷津,令我敬重和思念。其中一位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十分深远,那就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刘顺久老师。
刘老师大学毕业时,我们正好小学毕业,他刚参加工作就成了我们的班主任。那时,刘老师不过二十出头,个头不高却很壮实,头发黑而密,圆圆的脸还带着婴儿肥。他的近视眼镜大且厚,比较沉,经常从鼻梁上往下滑,刘老师不得不经常把眼镜扶正,这个动作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刘老师上课有些与众不同。他说话声音清脆,却慢条斯理。他喜欢把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围绕这个词进行层层递进的剖析,不断地画圈画线,有一种提纲挈领的意味,令人很容易记住重点难点。刘老师毕竟初出茅庐,上课还显得有些腼腆。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有的同学个头都比他高了。于是,他在上课时尽量保持严肃的表情,不轻易笑。但他每次讲到关键的地方,他常常故意不往下说,而是看看我们有何反应,露出一丝神秘而得意的笑容。不知为何,我们常常被他这副故弄玄虚的神态给逗笑起来,他竟也受我们的感染,情不自禁笑起来。我们就笑得越发起劲,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由严肃而变得活跃起来。有一次,我和3名同学晚饭后在校园里闲逛。那时,学校里全是平房,食堂、图书馆、陈米的仓库、教师住房都连成一片。我们穿过那长长的走廊,经过一个房间门时,一位同学说,这间房就是刘老师的住处,不知他在不在家?正当我们在门口徘徊的时候,刘老师开门出来了,应该是在房内察觉到了我们的动静。他说:“你们几个进来吧,我们来聊聊天!”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老师的住所,也是平生第一次与老师谈天,战战兢兢的,以为老师会批评我們。
这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只有一扇门和一扇窗,白天仍显得有些灰暗。除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我们几名学生站成一排,都显得有些拥挤了。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不少的内容,从我们的学习讲到我们的学校,从我们的生活讲到理想的实现,从我们讲到他自己,都是我们这群从农村来的孩子闻所未闻的内容。整个下午,我们基本上没有插嘴,津津有味地听刘老师在讲个不停。至今记得,他讲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令他受益无穷。刘老师说,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童,不爱学习,成绩不佳。直到有一次,他的班主任找到他谈心,苦口婆心地教导他要努力学习,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其中一句话令刘老师如芒在背。那位先生说:“你可不能替你叔叔丢脸了,我见过老师的子弟,没有不勤奋好学出类拔萃的。”正是这句话,改变了刘老师的人生。他从此开始洗心革面,不再是个只知贪玩的顽童,而是勤学苦练,不懂就问,下定决心要为叔父争一口气。终于,经过种种挫折和历练之后,刘老师完成了从顽童到村里第一名大学生的蜕变。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我们从刘老师住处返回教室。我们都欣然有得,觉得刘老师真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他的一番话令我们豁然开朗。尤其是我,更是觉得刘老师一番话是专门讲给我听的。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乡村教师,我的学习却还是中等,数学还挺糟糕的。刘老师的这番话,令我听得耳根热乎乎的,觉得自己实在有愧于父亲,有愧于教师子弟。从此以后,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身为教师子弟,一定要为父母争光。于是,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自觉。上课专心听讲,课后与同学讨论,还敢于向老师请教了。周末回到家里,在放牛的田垌上,也总不忘捧着一本书在读。我虽然天生愚钝,但一分收获一分勤,还是收获了一些成果。后来,我没有像大多数同伴那样,早早地步入了社会,而是继续求学的历程,成为当时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之一。我想,这与刘老师说的那番话对我的启迪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初三那年,学习变得一天天紧张起来。我至今记得,每天晚自习后,大家仍在教室里学习,两位退休的老校长三番五次地来催我们休息,仍不忍起身离开座位。老校长只好关了教室灯光的总闸,我们才依依不舍返回宿舍。当时,我们兄妹三人读书,仅靠父亲当民办教师微薄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自己每周从家里扛来大米交学校食堂,有时交不起伙食费,还得背一些红薯芋头到集市上卖,换了伙食费交给学校。那时,没有足够的营养品补充,繁重的学习,令我总是一副面黄肌瘦的模样。
一天下午,我肚子痛得很厉害,浑身不舒服,但远离家庭和父母,我只能忍受痛苦,希望自己慢慢好起来。有的同学一眼就看出我脸色苍白,劝我去卫生院看看,可我身无分文,就告诉他说,没事的,不用担心,先去教室学习吧。但是,我一个人在宿舍坐立不安,浑身冒汗近乎虚脱,生平第一次感觉到如此难受。我只能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觉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刘老师背着我向前一跑小跑,一边跑还一边焦急地呼唤我的名字。我说:“刘老师,我没事,放我下来吧!”刘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你终于醒了,可把我吓坏了!你也真是的,生病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呢,出了事可怎么办?”刘老师虽然是在批评我,但我能体会到,他替学生担心的那份心情。原来,那天上晚自习的时候,刘老师发现我没到教室上课,询问同学之后,赶紧跑到宿舍找我。看到我的情况后,他一边让同学通知毛老师代课,一边背起我往卫生院跑。等到镇卫生院的时候,刘老师已是汗流浃背。
经过医生的诊断、治疗,我没有原来那样难受了。刘老师对我说:“医生说是急性肠炎,打了消炎针就没事了,好好休息休息!”我说:“刘老师,谢谢您,让您受累了!”刘老师说:”没事,谁都有生病的时候。“接着,他又去帮我取药去了。看到老师为自己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后来,我从父母那里拿来医药费去还给刘老师,父母还让我带了一些芋头给刘老师表示感谢。刘老师对我说,这点芋头他收下了,但医药费就让我带回去给父母。他了解我家的情况,也知道我学习比较投入,营养跟不上,很容易生病。他让我想办法买些奶粉之类的营养品调理一下,身体可是学习的本钱呢!以后,就让我把他当做哥哥吧。刘老师还告诉我说,我正在不断进步,从近期的模拟考的成绩来看,或许可以考上示范性高中。而且,经过全班同学的选举,我被全票当选为优秀班干部,这与我平时担任劳动委员尽职尽责分不开的。这些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了。我知道,这都是刘老师的无微不至关心和循循善诱教育的结果。所以,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果我是大海中航行的一叶帆舟,刘老师就如同指引我方向的航标。刘老师那勤奋好学的精神,一直为同学们所津津乐道,也是我最好的学习榜样。
刘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为他的风趣幽默感染,也为他那充满哲理的语言折服,更被他经常引经据典地剖析而深深吸引。这与他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刘老师的书桌上,总是堆着一些订阅的报刊,比如《德育报》、《漓江日报》、《中学生语数外》、《少年文艺》等等。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也学习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壮志。记忆犹新的,是刘老师经常鼓舞我们士气的那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摘抄名言名句的习惯。
即使是来督促早晚自习的时候,刘老师都会带一些书来看。我们偶尔张望四周,总会发现,刘老师正在入迷地看书,比我们还要专注。我们还能有理由不爱学习吗?每一次,我们去刘老师那里交作业的时候,见刘老师房门紧闭,本想去敲门,但透过窗户看到他正在灯下苦读的背影,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悄悄地把本子放在门口就返回教室了,学着老师的样子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所以,班里的学风都是全校有名的。记得开中考动员大会的时候,刘老师竟还抱着一本又又厚的书在读,仿佛要参加中考的不是我们而是他。许多同学后来考上大学,回忆这段中学时光的时候,无不感慨于刘老师的好学上进。正是刘老师那孜孜不倦的精神,点燃了我们心中理想的那盏灯,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得知,刘老师竟也考上了研究生,到广西师院进修去了。等他学成归来,就被调到示范性高中任教,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刘老师去大显身手,培养众多优秀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這真应了“有志者,事竟成”那句名言,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十分感谢老师的一路相伴,老师的言行举止,师德师魂,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令我永生难忘。
我的老师黄麟生先生
早就听上一届的教育硕士说,黄麟生老师乃资深教授,博闻广记,著作等身,与我们十分崇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张志公、刘国正、朱绍禹等都是好友,与于漪、钱梦龙等大名鼎鼎的特级教师过从甚密。我想,黄老师应当是一位治学严谨、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泰斗级人物了。
第一天上课,由于怕迟到被老师批评,我早早来到了教室。一位老者走进教室,满面笑容,友好地与同学们打招呼,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开始以为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到这里来找人呢,听同学在称呼“黄老师好!”我恍然大悟,才明白现实中的黄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更象我们的一位长辈,令人不由自主地想与他接近。
记得黄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他与全国教育大家们交往的经历,以此启发和激励我们。黄老师最推崇叶圣陶先生。黄老师说,1931年,叶圣陶先生深知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方面的研究成就,毫不犹豫地举荐吕淑湘先生编写中国第一本现代汉语书《中国文法要略》;1978年12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叶老任理事长是众望所归,但叶老毅然推辞,继而推选吕淑湘先生为理事长。说到这里,黄老师给我们总结到:越有学问的人越谦逊,学者大家不会斤斤计较。其实,黄老师何尝不是如此谦逊。“要与大师同行,即使不能与大师本人同行,也要与大师的作品同行,这样才会有所建树。”这是黄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黄老师与全国著名的教育大家们交情良深,在语文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桃李满天下,他却很少在我们面前提及自己的成就。其实,黄老师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诸如此类的头衔,哪个都令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叹为观止,他却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炫耀,偶有学生提及,黄老师也是一笑置之,说自己仅仅是受到叶圣陶先生等人的熏陶感染罢了。黄老师做人的低调和谦逊,给了我深深的榜样和启示作用。
听黄老师的课以来,我深深地被黄老师乐观开朗的性情感染了。黄老师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在教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几达炉火纯青。所以,听黄老师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享受。我们经常在黄老师风趣的讲述当中开怀大笑,但笑中有感,笑中有悟。黄老师自豪的声称与师母结婚五十年来没吵过架,因为他一旦看到师母要生气的时候,他就笑,就唱歌,师母则又好气又好笑。我没听过黄老师唱歌,却时刻见到黄老师的慈祥的笑脸,写满乐观的心态,据说这很大程度上受到刘国正先生的影响。
有一次,我和几名同学一起去拜访黄老师。黄老师和师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请我们品茶,陪我们话家常。黄老师家很简洁,黄老师也十分节俭。比如,他会把洗菜用过的水用来洗拖把,洗完拖把之后还要陈在桶里,之后用于冲厕所。这可谓是黄老师节俭生活最好的见证了。品茶的时候,我们看见大厅上挂着一副“动、通、和”的书法作品。我们赞美黄老师的书法精妙。黄老师微笑着说,书法方面,比起自己的同事、著名书法家伍纯道先生,感觉还是差了许多。黄老师还告诉我们,这副书法还算自己的得意之作,不是书法水平特别高,主要是体现了自己多年来的人生领悟。“动”即体动、脑动。黄老师不仅潜心语文教育学术研究,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畅游漓江,锻炼身体,当年74岁了,医生说身体仍如同三十。虽有点夸大其词,但足以说明老师的心态是十分年轻的。“通”即融通,气通。黄老师总是笑脸待人,给人温和敦厚的感觉。黄老师从来未与别人红过脸,多年前,有人写信诬告自己,黄老师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能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胸怀不仅换回了清白,提升了人格,还令诬告者折服,和好如初。“和”即和气、和谐、延年益寿。朴朴实实几个字,却蕴涵着人生的真谛!离开黄老师家的时候,黄老师送我们每人一本亲笔签名的书法字帖,这是黄老师自己主编的一本硬笔书法字帖,记得他在送我的字帖上写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令我们启发最深的,是黄老师关于语文教育内涵的一句话,“教天地人事,育自觉人生。”
黄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第二天,正是一位同学的生日,她从家里带来了桂林特产———松糕,分给黄老师和全班同学品尝。经黄老师提议,大家为她开了一个简单的“生日party”,全班同学唱起“生日快乐歌”,黄老师走下讲台,与她合影留念,那一刻,大家分明感到了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暖。
黄老师知道我们工作、科研方面亟需资料,而图书馆藏书又多搬往雁山校区,他千方百计帮我们找来《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艺术》、《于漪作文讲评50例》、《材料,考场作文多角度运用点睛引路》等一批珍贵的图书资料,对我们来说无疑就是及时雨,当我们深表感谢之时,黄老师又一次一笑置之,仿佛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一次,班长跟同学谈到培训结束后要去福建看望军营中的丈夫,近期很难买到飞机票。这时,黄老师正好经过,这些话被黄老师听见了,他说能想想办法。他马上联系在国际旅行社工作的女儿,尽管困难重重,可是黄老师却时刻记挂着,经过黄老师几天内数次与女儿“交涉”,终于帮班长买到了预期机票。
黄老师给我们讲过于漪老师不顾儿子发高烧赶回学校上课的往事,敬佩于老师教育立足于学生“人格形成”的精神,“无情不是语文课”,那种点点滴滴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正是教师人格的闪光。黄老师不仅对与教育大家的交往记忆犹新,而且对自己教过的学生,无论师大附中的,还是本科段、研究生段的,无论学业优秀的,还是顽皮捣蛋的,黄老师都能说出他姓名、籍贯或者性情,甚至某些学生自己都忘记了的细节,黄老师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如果不是对每个学生充满深沉的爱,又如何能够做到这等境界呢?难怪黄老师说给学生上课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了,难怪黄老师的学生都如此敬重他,也难怪一向口齿伶俐的班长在培训结束感言时会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短暂是暑期培训结束了,我深深感受到:听黄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天地人事,育自觉人生。”探求先进的教育思想,训练高超的教学艺术,培养崇高的人格魅力,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更要与大师同行。是的,黄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师,一位谦逊、乐观、宽容、慈爱的大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记我的老师谭贤政先生
谭贤政博士是我大学时的老师,他当时教我们教育学,素以“天方夜谭”自号,讲课幽默风趣,令人十分难忘。此次全县骨干班主任培训中,有幸再次聆听到谭老师的讲课,令人如沐春风,深受启发。
来参加培训的老师都是全县中小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但大家还是深深地被谭老师的讲课吸引了,很少有人请假,大家也不要求中途休息,似乎忘记了时间。我原本感冒了,心情不是很好,加上吃了感冒药,昏昏欲睡。可一听起谭老师讲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烦心事,睡意全无,与大家一同分享著谭老师的教育思想,分享着快乐。
谭老师的讲课令大家兴致倍增的原因,缘于其人格魅力,除了态度和蔼可亲之外,还与其知识的广博和语言的幽默诙谐密切相关。
谭老师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喜欢和大家沟通,态度十分温和。几年不见,他头顶有些秃了,也许正应了“聪明的脑袋不长毛”那句话吧。他仍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更显学者风范。正像谭老师教育大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样,他始终把在座的各位老师当作闪光的金银珠宝,毫无保留的把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充满了期盼与鼓励,令大家感到有亲和力,“亲其道而信其师”,大家听课也就十分专心了。
谭老师讲课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的阐述,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例,显示了广博的知识。这些事例上至伟人、科学家,下至普通百姓、身边小人物,包罗万象,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深奥的理论,还增强了大家的兴趣,使大家获得深刻启发。
如谭老师认为,大家应当热爱班主任工作,因为要当好总统,必须首先当好班主任。这时,谭老师举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一位法国总统的故事。他们因年轻和经验不足未得到国会信任,国会要他们首先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把权力交给他们。结果,基辛格和那位法国总统都不辱使命,管好了班级,赢得国会信任。实践证明,基辛格和那位法国总统的确是称职的。
又如关于班主任工作目标,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劳动,包括业务传带能力、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谭老师讲到业务传带能力这一节时,就举了“棋圣”聂卫平的故事。聂卫平1992年获得世界围棋冠军后,倍感“树大招风”,便急流勇退,改去办学校教学生下棋,3年内学生免费学习,3年后还安排工作,但要签定协议,学生今后获奖一半归聂卫平所有。后来,聂卫平的学生常昊、马小春等不负所望,接连获得世界冠军,聂卫平也获得丰厚报酬。所有这些,谭老师讲起来如数家珍,甚至对一些报纸发表文章指责聂卫平逃税,双方如何打官司,聂卫平如何取胜,报纸如何道歉等等,谭老师都了如指掌。假如不是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事情,并善于思考,是不能说得如此生动形象且给人深刻启发的。
此外,谭老师还讲到“金手指”如何将毛老师在上海闸北区教的一个班全部“指”为天才,最终该班学生全部考上重点大学,毛老师也因此功成名就的故事,令人启发良深。谭老师又通过姚明、刘翔、阿迪利等人的事迹,表明“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观点。这些事例,有的是新闻报道热点人物、事件,有的是谭老师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从“智”的构造到智商,从计算机网络讲到错币、邮票收藏,甚至还讲到法轮功李洪志50元一张照片卖信徒的故事。一节课下来,大家仿佛不是在学深奥的教育学知识,而是在听谭老师讲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又有谁不被吸引、不人迷呢?
谭老师讲课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一种境界,也是智慧的体现。幽默的风格比生硬的讲述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甚至使人忘了忧愁和痛苦,有如疗病的良方。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以后大家叫我‘白骨精’我也乐意,因为‘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嘛!”“我16岁考上大学时身高只有1.47米,幸好国家免费上学,每月还发生活补贴,身体开始猛长,终于过了‘二等残废’线。否则,1.47米的个头,娶个老婆最多1.30米。”像这样不经意说出的只言片语或“段子”可谓俯拾皆是,虽是诙谐调侃,却不乏精辟见解和深刻哲理。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谭老师描述的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如讲到他小学三年级时非常调皮捣蛋,成绩倒数第一,同学取笑,老师头疼。班主任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罚站到教室外面。正巧,班主任请产假,一位城里来的“美丽”老师代班上的课。“美丽”老师第一件事竟然是请他进教室上课,他于是趾高气昂走进教室,“大有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感觉”。“美丽”老师与众不同,很有爱心,不歧视差生,极大的唤醒了谭老师的兴趣和信心。可好景不长,原班主任请完产假回来了,上课的第一件事还是请谭老师站到门外去。谭老师哭着鼻子去找“美丽”老师,一定要跟着她学习。可“美丽”老师要上四年级的课,无奈之下,让谭老师去找校长商量能不能跳级的事。校长一听谭老师要跳级,竟大笑不止,直到笑出了眼泪。谭老师原以为校长是嘲笑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没想到校长竟然亲自把谭老师的课桌椅搬到四年级教室去了。谭老师考上大学那一年,校长才告诉他笑出了眼泪的原因,原来是校长希望他尽快从学校毕业,少给老师添麻烦。听到这里,听课的骨干班主任们全都笑起来。谭老师这种勇于揭自己短的精神,原本就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幽默,加上讲得曲折生动,语言诙谐,的确会让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作为全县各校选拔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仅仅听一些理论知识和诙谐幽默的故事还不够,真正打动大家的还在于谭老师的讲课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正是在座各位苦苦追寻的目标。
如对于如何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和期末評语,谭老师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传授经验之谈,甚至对如何教育学生造句方面都给予了细心指导。他说他听过两名老师让学生用“打”字造句的案例。当听到学生说“打人的打”时,一名老师缺乏经验,不经意的说“对,下一个”,正是老师这句话,学生课后出现打架事件。而另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处理方法则不同,先作出惊讶的神情,学生问老师何故反应如此强烈,这名老师趁机教育:“我认为这样组词不正确,红领巾怎么能说打人呢,我觉的得应该是‘不打人的打’才对啊!”这种处理方法比前一名老师要高明得多,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深刻得多。
又如谭老师在中学当班主任时,一次布置学生打扫教室的劳动任务,学生们老大不高兴,说不是有值日生吗,干吗还要大家扫?后来,谭老师自己琢磨出一套方法,布置学生打扫教室的劳动任务时,不再直接说,而是让大家选择:学校给我班劳动任务一是打扫教室,二是打扫厕所,愿意打扫教室就打扫教室,不原打扫教室就去打扫厕所,结果全班同学都选择打扫教室。老师说,那只好先打扫完教室后再去打扫厕所。于是,学生打扫教室时便故意磨磨蹭蹭,直到把教室整理得一尘不染,下课铃也响了。老师“无奈”的宣布:只能等下次再打扫厕所了。这就是掌握了学生有避重就轻的心理,巧妙运用教育机智,使学生甘心情愿去实现老师的意图。谭老师说,教学过程有时就是师生斗志斗勇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艺术。
听完谭老师一节课后,天色已晚,但大家几乎舍不得离开,因为他的讲课的确精彩,幽默诙谐,能够“授人以渔”,启发大,指导性强,令人深深折服。有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说起中学老师,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老师的形象:有德高望众的黄老师,有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的刘老师,有温文尔雅的唐老师,还有严而有爱的熊老师……他们都曾经为我答疑解惑,为我的学业添砖加瓦,为我的成长指点迷津,令我敬重和思念。其中一位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十分深远,那就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刘顺久老师。
刘老师大学毕业时,我们正好小学毕业,他刚参加工作就成了我们的班主任。那时,刘老师不过二十出头,个头不高却很壮实,头发黑而密,圆圆的脸还带着婴儿肥。他的近视眼镜大且厚,比较沉,经常从鼻梁上往下滑,刘老师不得不经常把眼镜扶正,这个动作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刘老师上课有些与众不同。他说话声音清脆,却慢条斯理。他喜欢把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围绕这个词进行层层递进的剖析,不断地画圈画线,有一种提纲挈领的意味,令人很容易记住重点难点。刘老师毕竟初出茅庐,上课还显得有些腼腆。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有的同学个头都比他高了。于是,他在上课时尽量保持严肃的表情,不轻易笑。但他每次讲到关键的地方,他常常故意不往下说,而是看看我们有何反应,露出一丝神秘而得意的笑容。不知为何,我们常常被他这副故弄玄虚的神态给逗笑起来,他竟也受我们的感染,情不自禁笑起来。我们就笑得越发起劲,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由严肃而变得活跃起来。有一次,我和3名同学晚饭后在校园里闲逛。那时,学校里全是平房,食堂、图书馆、陈米的仓库、教师住房都连成一片。我们穿过那长长的走廊,经过一个房间门时,一位同学说,这间房就是刘老师的住处,不知他在不在家?正当我们在门口徘徊的时候,刘老师开门出来了,应该是在房内察觉到了我们的动静。他说:“你们几个进来吧,我们来聊聊天!”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老师的住所,也是平生第一次与老师谈天,战战兢兢的,以为老师会批评我們。
这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只有一扇门和一扇窗,白天仍显得有些灰暗。除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我们几名学生站成一排,都显得有些拥挤了。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不少的内容,从我们的学习讲到我们的学校,从我们的生活讲到理想的实现,从我们讲到他自己,都是我们这群从农村来的孩子闻所未闻的内容。整个下午,我们基本上没有插嘴,津津有味地听刘老师在讲个不停。至今记得,他讲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令他受益无穷。刘老师说,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童,不爱学习,成绩不佳。直到有一次,他的班主任找到他谈心,苦口婆心地教导他要努力学习,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其中一句话令刘老师如芒在背。那位先生说:“你可不能替你叔叔丢脸了,我见过老师的子弟,没有不勤奋好学出类拔萃的。”正是这句话,改变了刘老师的人生。他从此开始洗心革面,不再是个只知贪玩的顽童,而是勤学苦练,不懂就问,下定决心要为叔父争一口气。终于,经过种种挫折和历练之后,刘老师完成了从顽童到村里第一名大学生的蜕变。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我们从刘老师住处返回教室。我们都欣然有得,觉得刘老师真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他的一番话令我们豁然开朗。尤其是我,更是觉得刘老师一番话是专门讲给我听的。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乡村教师,我的学习却还是中等,数学还挺糟糕的。刘老师的这番话,令我听得耳根热乎乎的,觉得自己实在有愧于父亲,有愧于教师子弟。从此以后,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身为教师子弟,一定要为父母争光。于是,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自觉。上课专心听讲,课后与同学讨论,还敢于向老师请教了。周末回到家里,在放牛的田垌上,也总不忘捧着一本书在读。我虽然天生愚钝,但一分收获一分勤,还是收获了一些成果。后来,我没有像大多数同伴那样,早早地步入了社会,而是继续求学的历程,成为当时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之一。我想,这与刘老师说的那番话对我的启迪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初三那年,学习变得一天天紧张起来。我至今记得,每天晚自习后,大家仍在教室里学习,两位退休的老校长三番五次地来催我们休息,仍不忍起身离开座位。老校长只好关了教室灯光的总闸,我们才依依不舍返回宿舍。当时,我们兄妹三人读书,仅靠父亲当民办教师微薄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自己每周从家里扛来大米交学校食堂,有时交不起伙食费,还得背一些红薯芋头到集市上卖,换了伙食费交给学校。那时,没有足够的营养品补充,繁重的学习,令我总是一副面黄肌瘦的模样。
一天下午,我肚子痛得很厉害,浑身不舒服,但远离家庭和父母,我只能忍受痛苦,希望自己慢慢好起来。有的同学一眼就看出我脸色苍白,劝我去卫生院看看,可我身无分文,就告诉他说,没事的,不用担心,先去教室学习吧。但是,我一个人在宿舍坐立不安,浑身冒汗近乎虚脱,生平第一次感觉到如此难受。我只能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觉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刘老师背着我向前一跑小跑,一边跑还一边焦急地呼唤我的名字。我说:“刘老师,我没事,放我下来吧!”刘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你终于醒了,可把我吓坏了!你也真是的,生病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呢,出了事可怎么办?”刘老师虽然是在批评我,但我能体会到,他替学生担心的那份心情。原来,那天上晚自习的时候,刘老师发现我没到教室上课,询问同学之后,赶紧跑到宿舍找我。看到我的情况后,他一边让同学通知毛老师代课,一边背起我往卫生院跑。等到镇卫生院的时候,刘老师已是汗流浃背。
经过医生的诊断、治疗,我没有原来那样难受了。刘老师对我说:“医生说是急性肠炎,打了消炎针就没事了,好好休息休息!”我说:“刘老师,谢谢您,让您受累了!”刘老师说:”没事,谁都有生病的时候。“接着,他又去帮我取药去了。看到老师为自己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后来,我从父母那里拿来医药费去还给刘老师,父母还让我带了一些芋头给刘老师表示感谢。刘老师对我说,这点芋头他收下了,但医药费就让我带回去给父母。他了解我家的情况,也知道我学习比较投入,营养跟不上,很容易生病。他让我想办法买些奶粉之类的营养品调理一下,身体可是学习的本钱呢!以后,就让我把他当做哥哥吧。刘老师还告诉我说,我正在不断进步,从近期的模拟考的成绩来看,或许可以考上示范性高中。而且,经过全班同学的选举,我被全票当选为优秀班干部,这与我平时担任劳动委员尽职尽责分不开的。这些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了。我知道,这都是刘老师的无微不至关心和循循善诱教育的结果。所以,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果我是大海中航行的一叶帆舟,刘老师就如同指引我方向的航标。刘老师那勤奋好学的精神,一直为同学们所津津乐道,也是我最好的学习榜样。
刘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们都为他的风趣幽默感染,也为他那充满哲理的语言折服,更被他经常引经据典地剖析而深深吸引。这与他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刘老师的书桌上,总是堆着一些订阅的报刊,比如《德育报》、《漓江日报》、《中学生语数外》、《少年文艺》等等。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也学习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壮志。记忆犹新的,是刘老师经常鼓舞我们士气的那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摘抄名言名句的习惯。
即使是来督促早晚自习的时候,刘老师都会带一些书来看。我们偶尔张望四周,总会发现,刘老师正在入迷地看书,比我们还要专注。我们还能有理由不爱学习吗?每一次,我们去刘老师那里交作业的时候,见刘老师房门紧闭,本想去敲门,但透过窗户看到他正在灯下苦读的背影,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悄悄地把本子放在门口就返回教室了,学着老师的样子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所以,班里的学风都是全校有名的。记得开中考动员大会的时候,刘老师竟还抱着一本又又厚的书在读,仿佛要参加中考的不是我们而是他。许多同学后来考上大学,回忆这段中学时光的时候,无不感慨于刘老师的好学上进。正是刘老师那孜孜不倦的精神,点燃了我们心中理想的那盏灯,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得知,刘老师竟也考上了研究生,到广西师院进修去了。等他学成归来,就被调到示范性高中任教,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刘老师去大显身手,培养众多优秀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這真应了“有志者,事竟成”那句名言,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十分感谢老师的一路相伴,老师的言行举止,师德师魂,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令我永生难忘。
我的老师黄麟生先生
早就听上一届的教育硕士说,黄麟生老师乃资深教授,博闻广记,著作等身,与我们十分崇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张志公、刘国正、朱绍禹等都是好友,与于漪、钱梦龙等大名鼎鼎的特级教师过从甚密。我想,黄老师应当是一位治学严谨、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泰斗级人物了。
第一天上课,由于怕迟到被老师批评,我早早来到了教室。一位老者走进教室,满面笑容,友好地与同学们打招呼,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开始以为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到这里来找人呢,听同学在称呼“黄老师好!”我恍然大悟,才明白现实中的黄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更象我们的一位长辈,令人不由自主地想与他接近。
记得黄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做学问,首先要学做人。”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他与全国教育大家们交往的经历,以此启发和激励我们。黄老师最推崇叶圣陶先生。黄老师说,1931年,叶圣陶先生深知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方面的研究成就,毫不犹豫地举荐吕淑湘先生编写中国第一本现代汉语书《中国文法要略》;1978年12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叶老任理事长是众望所归,但叶老毅然推辞,继而推选吕淑湘先生为理事长。说到这里,黄老师给我们总结到:越有学问的人越谦逊,学者大家不会斤斤计较。其实,黄老师何尝不是如此谦逊。“要与大师同行,即使不能与大师本人同行,也要与大师的作品同行,这样才会有所建树。”这是黄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黄老师与全国著名的教育大家们交情良深,在语文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桃李满天下,他却很少在我们面前提及自己的成就。其实,黄老师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诸如此类的头衔,哪个都令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叹为观止,他却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炫耀,偶有学生提及,黄老师也是一笑置之,说自己仅仅是受到叶圣陶先生等人的熏陶感染罢了。黄老师做人的低调和谦逊,给了我深深的榜样和启示作用。
听黄老师的课以来,我深深地被黄老师乐观开朗的性情感染了。黄老师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在教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几达炉火纯青。所以,听黄老师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享受。我们经常在黄老师风趣的讲述当中开怀大笑,但笑中有感,笑中有悟。黄老师自豪的声称与师母结婚五十年来没吵过架,因为他一旦看到师母要生气的时候,他就笑,就唱歌,师母则又好气又好笑。我没听过黄老师唱歌,却时刻见到黄老师的慈祥的笑脸,写满乐观的心态,据说这很大程度上受到刘国正先生的影响。
有一次,我和几名同学一起去拜访黄老师。黄老师和师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请我们品茶,陪我们话家常。黄老师家很简洁,黄老师也十分节俭。比如,他会把洗菜用过的水用来洗拖把,洗完拖把之后还要陈在桶里,之后用于冲厕所。这可谓是黄老师节俭生活最好的见证了。品茶的时候,我们看见大厅上挂着一副“动、通、和”的书法作品。我们赞美黄老师的书法精妙。黄老师微笑着说,书法方面,比起自己的同事、著名书法家伍纯道先生,感觉还是差了许多。黄老师还告诉我们,这副书法还算自己的得意之作,不是书法水平特别高,主要是体现了自己多年来的人生领悟。“动”即体动、脑动。黄老师不仅潜心语文教育学术研究,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畅游漓江,锻炼身体,当年74岁了,医生说身体仍如同三十。虽有点夸大其词,但足以说明老师的心态是十分年轻的。“通”即融通,气通。黄老师总是笑脸待人,给人温和敦厚的感觉。黄老师从来未与别人红过脸,多年前,有人写信诬告自己,黄老师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能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胸怀不仅换回了清白,提升了人格,还令诬告者折服,和好如初。“和”即和气、和谐、延年益寿。朴朴实实几个字,却蕴涵着人生的真谛!离开黄老师家的时候,黄老师送我们每人一本亲笔签名的书法字帖,这是黄老师自己主编的一本硬笔书法字帖,记得他在送我的字帖上写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令我们启发最深的,是黄老师关于语文教育内涵的一句话,“教天地人事,育自觉人生。”
黄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第二天,正是一位同学的生日,她从家里带来了桂林特产———松糕,分给黄老师和全班同学品尝。经黄老师提议,大家为她开了一个简单的“生日party”,全班同学唱起“生日快乐歌”,黄老师走下讲台,与她合影留念,那一刻,大家分明感到了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暖。
黄老师知道我们工作、科研方面亟需资料,而图书馆藏书又多搬往雁山校区,他千方百计帮我们找来《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艺术》、《于漪作文讲评50例》、《材料,考场作文多角度运用点睛引路》等一批珍贵的图书资料,对我们来说无疑就是及时雨,当我们深表感谢之时,黄老师又一次一笑置之,仿佛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一次,班长跟同学谈到培训结束后要去福建看望军营中的丈夫,近期很难买到飞机票。这时,黄老师正好经过,这些话被黄老师听见了,他说能想想办法。他马上联系在国际旅行社工作的女儿,尽管困难重重,可是黄老师却时刻记挂着,经过黄老师几天内数次与女儿“交涉”,终于帮班长买到了预期机票。
黄老师给我们讲过于漪老师不顾儿子发高烧赶回学校上课的往事,敬佩于老师教育立足于学生“人格形成”的精神,“无情不是语文课”,那种点点滴滴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正是教师人格的闪光。黄老师不仅对与教育大家的交往记忆犹新,而且对自己教过的学生,无论师大附中的,还是本科段、研究生段的,无论学业优秀的,还是顽皮捣蛋的,黄老师都能说出他姓名、籍贯或者性情,甚至某些学生自己都忘记了的细节,黄老师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如果不是对每个学生充满深沉的爱,又如何能够做到这等境界呢?难怪黄老师说给学生上课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了,难怪黄老师的学生都如此敬重他,也难怪一向口齿伶俐的班长在培训结束感言时会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短暂是暑期培训结束了,我深深感受到:听黄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天地人事,育自觉人生。”探求先进的教育思想,训练高超的教学艺术,培养崇高的人格魅力,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更要与大师同行。是的,黄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师,一位谦逊、乐观、宽容、慈爱的大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记我的老师谭贤政先生
谭贤政博士是我大学时的老师,他当时教我们教育学,素以“天方夜谭”自号,讲课幽默风趣,令人十分难忘。此次全县骨干班主任培训中,有幸再次聆听到谭老师的讲课,令人如沐春风,深受启发。
来参加培训的老师都是全县中小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但大家还是深深地被谭老师的讲课吸引了,很少有人请假,大家也不要求中途休息,似乎忘记了时间。我原本感冒了,心情不是很好,加上吃了感冒药,昏昏欲睡。可一听起谭老师讲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烦心事,睡意全无,与大家一同分享著谭老师的教育思想,分享着快乐。
谭老师的讲课令大家兴致倍增的原因,缘于其人格魅力,除了态度和蔼可亲之外,还与其知识的广博和语言的幽默诙谐密切相关。
谭老师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喜欢和大家沟通,态度十分温和。几年不见,他头顶有些秃了,也许正应了“聪明的脑袋不长毛”那句话吧。他仍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更显学者风范。正像谭老师教育大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样,他始终把在座的各位老师当作闪光的金银珠宝,毫无保留的把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充满了期盼与鼓励,令大家感到有亲和力,“亲其道而信其师”,大家听课也就十分专心了。
谭老师讲课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的阐述,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例,显示了广博的知识。这些事例上至伟人、科学家,下至普通百姓、身边小人物,包罗万象,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深奥的理论,还增强了大家的兴趣,使大家获得深刻启发。
如谭老师认为,大家应当热爱班主任工作,因为要当好总统,必须首先当好班主任。这时,谭老师举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一位法国总统的故事。他们因年轻和经验不足未得到国会信任,国会要他们首先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把权力交给他们。结果,基辛格和那位法国总统都不辱使命,管好了班级,赢得国会信任。实践证明,基辛格和那位法国总统的确是称职的。
又如关于班主任工作目标,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劳动,包括业务传带能力、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谭老师讲到业务传带能力这一节时,就举了“棋圣”聂卫平的故事。聂卫平1992年获得世界围棋冠军后,倍感“树大招风”,便急流勇退,改去办学校教学生下棋,3年内学生免费学习,3年后还安排工作,但要签定协议,学生今后获奖一半归聂卫平所有。后来,聂卫平的学生常昊、马小春等不负所望,接连获得世界冠军,聂卫平也获得丰厚报酬。所有这些,谭老师讲起来如数家珍,甚至对一些报纸发表文章指责聂卫平逃税,双方如何打官司,聂卫平如何取胜,报纸如何道歉等等,谭老师都了如指掌。假如不是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事情,并善于思考,是不能说得如此生动形象且给人深刻启发的。
此外,谭老师还讲到“金手指”如何将毛老师在上海闸北区教的一个班全部“指”为天才,最终该班学生全部考上重点大学,毛老师也因此功成名就的故事,令人启发良深。谭老师又通过姚明、刘翔、阿迪利等人的事迹,表明“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观点。这些事例,有的是新闻报道热点人物、事件,有的是谭老师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从“智”的构造到智商,从计算机网络讲到错币、邮票收藏,甚至还讲到法轮功李洪志50元一张照片卖信徒的故事。一节课下来,大家仿佛不是在学深奥的教育学知识,而是在听谭老师讲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又有谁不被吸引、不人迷呢?
谭老师讲课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一种境界,也是智慧的体现。幽默的风格比生硬的讲述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甚至使人忘了忧愁和痛苦,有如疗病的良方。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以后大家叫我‘白骨精’我也乐意,因为‘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嘛!”“我16岁考上大学时身高只有1.47米,幸好国家免费上学,每月还发生活补贴,身体开始猛长,终于过了‘二等残废’线。否则,1.47米的个头,娶个老婆最多1.30米。”像这样不经意说出的只言片语或“段子”可谓俯拾皆是,虽是诙谐调侃,却不乏精辟见解和深刻哲理。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谭老师描述的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如讲到他小学三年级时非常调皮捣蛋,成绩倒数第一,同学取笑,老师头疼。班主任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罚站到教室外面。正巧,班主任请产假,一位城里来的“美丽”老师代班上的课。“美丽”老师第一件事竟然是请他进教室上课,他于是趾高气昂走进教室,“大有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感觉”。“美丽”老师与众不同,很有爱心,不歧视差生,极大的唤醒了谭老师的兴趣和信心。可好景不长,原班主任请完产假回来了,上课的第一件事还是请谭老师站到门外去。谭老师哭着鼻子去找“美丽”老师,一定要跟着她学习。可“美丽”老师要上四年级的课,无奈之下,让谭老师去找校长商量能不能跳级的事。校长一听谭老师要跳级,竟大笑不止,直到笑出了眼泪。谭老师原以为校长是嘲笑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没想到校长竟然亲自把谭老师的课桌椅搬到四年级教室去了。谭老师考上大学那一年,校长才告诉他笑出了眼泪的原因,原来是校长希望他尽快从学校毕业,少给老师添麻烦。听到这里,听课的骨干班主任们全都笑起来。谭老师这种勇于揭自己短的精神,原本就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幽默,加上讲得曲折生动,语言诙谐,的确会让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作为全县各校选拔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仅仅听一些理论知识和诙谐幽默的故事还不够,真正打动大家的还在于谭老师的讲课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正是在座各位苦苦追寻的目标。
如对于如何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和期末評语,谭老师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传授经验之谈,甚至对如何教育学生造句方面都给予了细心指导。他说他听过两名老师让学生用“打”字造句的案例。当听到学生说“打人的打”时,一名老师缺乏经验,不经意的说“对,下一个”,正是老师这句话,学生课后出现打架事件。而另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处理方法则不同,先作出惊讶的神情,学生问老师何故反应如此强烈,这名老师趁机教育:“我认为这样组词不正确,红领巾怎么能说打人呢,我觉的得应该是‘不打人的打’才对啊!”这种处理方法比前一名老师要高明得多,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深刻得多。
又如谭老师在中学当班主任时,一次布置学生打扫教室的劳动任务,学生们老大不高兴,说不是有值日生吗,干吗还要大家扫?后来,谭老师自己琢磨出一套方法,布置学生打扫教室的劳动任务时,不再直接说,而是让大家选择:学校给我班劳动任务一是打扫教室,二是打扫厕所,愿意打扫教室就打扫教室,不原打扫教室就去打扫厕所,结果全班同学都选择打扫教室。老师说,那只好先打扫完教室后再去打扫厕所。于是,学生打扫教室时便故意磨磨蹭蹭,直到把教室整理得一尘不染,下课铃也响了。老师“无奈”的宣布:只能等下次再打扫厕所了。这就是掌握了学生有避重就轻的心理,巧妙运用教育机智,使学生甘心情愿去实现老师的意图。谭老师说,教学过程有时就是师生斗志斗勇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艺术。
听完谭老师一节课后,天色已晚,但大家几乎舍不得离开,因为他的讲课的确精彩,幽默诙谐,能够“授人以渔”,启发大,指导性强,令人深深折服。有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