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军事技术人才是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新军事形势下我军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各高校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一些共性问题,特别是一流大学招收培养国防生存在的入学分数偏低带来的学业成绩和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国防生;选拔培养;管理
  作者简介:钟瑞明(1964-),女,广东梅州人,浙江大学机械系,讲师;何世民(1969-),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机械系,讲师。(浙江
  杭州 31002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34-02
  国防生的招生、培养和管理是高校招生教育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本文对国防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以探讨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一、再谈当前国防生培养的几个问题
  任何一项改革和创新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1-6]不少是共性问题。
  1.入学动机
  入学动机是考生报考、在校努力学习乃至毕业安心军队工作最强的内在驱动力。据文献[1]调查,26%的考生选“部队毕业安排工作,生活有保障”;15%選择“为家庭减轻负担”;10.3%选择“部队是铁饭碗”,其余为不清楚。来自西部高校的调查则把家庭困难放在第一位。[2]浙江大学抽样调查,30%多的学生选择能进名牌大学,和“部队毕业安排工作,生活有保障”一起选择的占70%多。报考国防生的动机是多种因素的组合。
  根据几所一流大学的数据,自制度实施以来,国防生进校的门槛就一直低于正常录取线,与北大、清华相差7~10分,交大、浙大、科大等高校分差一般都在20~60分。表1是浙江大学2009-2010年国防生录取数据,表2为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数据。[2]
  北大、清华的分差小和两所学校的品牌以及中学的“高考业绩考核”有关,高分生源为培养输出优秀的国防生提供了基础。[3]
  其他大学国防生的门槛和普通生相比就低得多。这说明国防生报考遇冷,但低门槛成为低分考生选择名牌高校的主要动机。
  根据调查和跟踪,有强烈的献身国防意识及报考意愿动机的,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无论是思想表现和学习主动性都比较强。而动机不明确以及分数差距较大者出现的问题较多。
  2.招生宣传方面
  据调查,90%的考生对国防生认识不足,说明平时对国防生宣传工作做得很不够,尽管招生学校都有国防生选拔培养的网站,对国防生政策、在校学生表现、今后去向都有详细说明,但很多考生不具备上网条件。
  大学领导对选拔培养工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认识比较到位;下面的相关部门和院系领导,由于国防生数量很少,更多的是考虑普通学生的管理培养;负责选拔的招办和选培办局限于人手,对国防生宣传较弱,工作不到位,影响了考生的信息了解和报考热情。
  3.进校后的表现
  (1)思想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基础,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动机的强度、持续性、改变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国防生进校后,各驻校选培办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在国防生思想教育、帮助国防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利益观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目的是使国防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祖国国防事业,增强国防生投身国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但也可以看到,国防生由于身份的限制,不能够自主选择不同的道路,部分国防生因此思想上出现一定的失落感,包括一些之前报考动机比较明确的,也逐渐产生变化。其次,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和正规军队院校学习生活环境有较大的不同,受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部分原先思想就不够成熟稳定的国防生往往会在现实利益的权衡中产生犹豫和动摇。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国防生认为部队的待遇差、军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4]可以说,负面或消极因素对国防生的影响时刻在抵消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国防生在学习期间思想一直处于波动、矛盾和抗争之中。
  (2)学业成绩。尽管高考分数不完全代表考生的实力,但不可否认,整体上国防生的学习能力和正规入学的考生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首先是对信心的影响。其次是学习能力上真正的差距。表3是对某系2006、2007、2008三届国防生学习绩点的调查统计。
  从表3可以看到,总体上,国防生在同届学生中处于中下水平(高于系平均学习绩点的只有4人),高考分数差距大的学习成绩也落后较多,其他系的调查数据也有类似结果。这说明高考成绩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学习能力的,国防生入学成绩差距太大,不利于进校后的培养发展。
  4.国防生的管理
  国防生的管理目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培养制度不完善,二是普通院校开放式教育管理环境和军人严格要求管理之间的差异。
  培养制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国防生的考核评价和淘汰机制。只有优胜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而缺乏劣汰的约束和淘汰机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5]尽管很多高校都有国防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但由于国防生的特殊身份,涉及到军队人才岗位的布局、前期成本的投入、控制签约国防生的违约、保计划数量的完成等因素,造成国防生的淘汰比例远低于普通学生,使一部分国防生没有危机感,长期徘徊在淘汰边缘,成为问题学生。
  另一个管理矛盾表现在国防生的校园生活管理方面。宽松的校园生活、周边个性化的自由氛围与纪律严明的军人要求实际上是不协调的,易对国防生的思想动机、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二、对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思想认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青年以能到军营为最大理想。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人们的价值观更显多元化,追求个人发展、自由的气氛更浓,部队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因此,国防生的招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当前应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国防生的宣传、在校的待遇及深造机会、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体系。   国防生宣传及认识的大环境和背景。2008年后,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个人对国防的关注又呈上升之势,家长及考生对国防生的关注度提高。今后如果能把国防生在部队发展的榜样全面地宣传展示给考生,重视来自军队和国防战线的杰出校友,形成群体偶像,这样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应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国防生的齐抓教育共管模式,尤其是招生和参与培养的部门。如在招生工作中应加强信息对考生的传递工作,使学生在报考之前能完整地了解招生培养信息。
  在国防生驻校培养中,应注重思想教育连续和方式的多样化,加强军地协作,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要突出优良作风培养,把军人作风养成贯穿到国防生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模拟营连准军事化管理培养国防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有条件的学校可集中管理。
  在注重思想教育、作风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改善国防生的待遇以及个人深造及发展空间。尽管从2008年9月起,国防生奖学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0元,但这个待遇对城镇地区考生吸引力不大,这也是目前国防生中农村考生比重较大的原因。对国防生的深造,浙江大学的做法是在保研名额上对国防生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以支持选培办国防生考核制度的建设。
  应该看到,当前采取的对国防生提供奖学金、招生选拔过程国防生入学门槛偏低等优惠条件,说明学校国防生吸引人才的“硬件”还不过硬,而且这个“硬件”还延伸到毕业生到部队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
  2.管理考核体制
  目前国防生的管理体系中没有完善(或严格)的淘汰制度,主要原因有两个。
  (1)国防生是否需要再建立专门的淘汰机制?因为各个高校都建有完善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考核管理体系,如考试制度、处分条例和退学机制,国防生完全可以参照这个条例执行。
  (2)如果按照国防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国防生无论在政治思想表现和文化学习要求上应高于普通本科生,应建立高标准的淘汰机制。美国的后备军官培养实行全程淘汰,其中陆军达到10%,空军30%,最高可达60%。[5]但现实是,如果考核严格,国防生流失比例会更高。要解决这个矛盾,高校可以在同专业学生中建立在校学生中选拔国防生机制,作为补充。另外,部队能否在安排国防生计划时,同一岗位,特别是重要技术岗位,设置后备替补或多个人选。
  3.学习能力
  国防生学习能力、竞争力弱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客观原因,如入学成绩差距较大;二是主观原因导致,由于从军思想的动摇以及国防生不存在竞争和就业压力,导致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下降。前者的改变需要大环境改善和国防生吸引力提高;后者需要学校注重在校国防生的思想教育和作风培养,建立严格的管理考核体制提升国防生的学习主动性。
  短期内,一流大学国防生录取分数较低这种状况还会继续存在,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国防生的吸引力上(献身国防事业),这是入学动机、思想表现和学习积极性的土壤。为改革国防生招生,2012年起浙江大学正尝试自主招生改革,增加国防生选择,为真正有志献身国防事业的优秀学子敞开大门。
  4.军政训练与教学的冲突
  国防生的军政训练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时间冲突常成为国防生逃避正常课堂教学的借口,给主管院系的学生管理带来很多矛盾。为此,相关高校也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如利用假期集中训练,优化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教学,将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纳入高校学分制管理,实现军政训练与学校学分制教学体系的融合等,实现国防生军政训练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三、结语
  本文对国防生选拔培养管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供探讨。当前国防生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相互影响关联的,问题的解决要求军队、高等院校等管理部门对国防生的招生、培养应该有创新思维和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国防生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合格人才培养的需要。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提高国防生的吸引力,这是一项长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会勇.国防生入学动机调查及教育对策[J].国防,2010,(5):57-58.
  [2]常涛,张晓霞.对普通高校国防生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J].职业时空,
  2006,(8):45.
  [3]朱啟超,康娜,熊剑平.清华大学国防生培养的实践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9-15.
  [4]张睿智.当前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教育届,
  2010,(4):124-125.
  [5]庆承松,武国剑.建立约束淘汰机制,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J].江淮论坛,2008,(6):187-189,87.
  [6]钱海志,史洪强.做好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J].资政天地,
  2009,(5):1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凌廷堪、焦循和阮元都是乾嘉之际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旨趣与政治理念颇多相同。他们专注于学术考据,也热切关注社会现实,多以注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他们提出的情欲自然论、礼治论、仁恕论等主张,含有平实、通达、宽容、开放的思想意蕴,是特定历史境况下对乾隆皇帝构建的皇权专制政治与极权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拨。他们这种富于人性化的政治理念,旨在为现实中的僵硬政体注入一丝活力。凌、焦、阮学术中体现出的政治理念与现实关怀,折射出乾嘉考据学的另一种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