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4-0097-02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继承性、实践性、服务性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和思辨方法、保证教学质量而言都是关键环节。在当前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制度日趋规范的背景下,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制定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基于此,笔者认为,对现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改革、探索,使之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1 目前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公式化
我国传统高等中医学教育是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才进入临床学习,沿用基础课-临床课-毕业实习三部曲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贡献和优点应该肯定,学生的基础理论相对稳固,基本知识相对扎实,但这种模式远离实践环境,学生重视书本现成的知识,对所学课程的横向联系与联想不足,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对逊色,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欠缺。不同阶段虽然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但总体上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将实践能力作为中医学发展及学生继承、立身、创新之根本。自20世纪90年代末各大院校扩招后,由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所限,这个问题带来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惯性,严重影响了中医学本科生质量直至研究生质量,甚至影响中医学声誉。
1.2 涉法问题影响中医学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法制建设的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实施后,临床教学实践涉法问题给临床教学基地带来极大的法律风险,可能会造成医学临床教育背离其基本规律,使医学教育发展停滞[1]。《执业医师法》对实习医师的地位无明确定位,实习医师从事医疗活动受限,临床实践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成为备受医学界和医学教育界关注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尚无良策。虽然包括电子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训练形式填补了一些缺陷,但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真正的患者,特别是中医学一些特有的诊疗技巧不可能模拟训练。另外,《执业医师法》所规定的执业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1.3 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尚不规范
目前,我国各级中医类医院普遍存在中医特色不浓的现实状况,不少中医院实际上遵行“能西不中,先西后中”的思路;病区查房往往“西多中少”,追逐现代医学进展氛围浓厚,中医各家流派观点只是点缀;中医类住院医师平常“恶补”西医知识(包括进修),已有的中医知识却渐行渐远。应该说,这不能完全责备院方和个人,不论学历背景如何,适应才能生存。事实上,现今的中医应该是“现代中医”,其知识结构应凸显中医学、西医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五位一体。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2005年在全国率先试行建立“传统中医科”的办法值得关注,它构建起全新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搭建了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平台,着力于发挥中医优势,回归中医特色[2]。
在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中,师资问题是一个瓶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是中医临床教学有效展开的基础,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
2 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2.1 目标的设定
首先,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脱离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案无法“给力”学生;其次,要与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相适应,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药人才;第三,应结合《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高等学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2010年12月)相关要求,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中医专门人才。此外,实践教学还应尊重中医自身规律和人才自身的培养特点。
2.2 教育理念
目前,学生对教学反应最强烈、意见最大的往往涉及到教师教学方法问题,而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明晰具体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应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动因,启发、归纳为主的模式,融通医学、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重视临床技能,注意循证医学知识的引入与介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对策
3.1 临床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
中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接诊训练,中西医诊法及检体诊断训练,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训练以及临床必备的急救知识训练。这实际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医四诊的要求和历代名家、医籍诊疗经验;二是必备的西医临床技能。基本技能的提高需要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在反复临床中体验和融会,方能在独立诊疗时运用自如。
3.2 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活动。中医临床思维强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经验,突出对经典的再认识和领悟,重视临证观察、随访与揣摩,及时反省失治误治。实际上,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改革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以古今临床医案为载体,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及名医临证经验,开展中医辨证思维训练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3.3 “临床路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虽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但毫无疑问,这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专业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情变异记录。 3.4 执业医师考试的导向作用
随着我国执业医师考试的规范化,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必须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要重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导向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应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对重点内容进行穿插讲解、示范,注重操作能力培养,并在考核中纳入部分真题,使学生在考试中发现不足,教师找出薄弱环节,进而以考促学、促教。
3.5 中医师承纳入专业培养方式
中医学特有的医学思想体系和传承方式决定师承教育曾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模式。事实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医学流派的原因,还是中医成才的捷径[3]。把师承教育纳入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学生在跟师过程中需要收集老师诊疗医案、总结用药特点,归纳辨证思路,对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6 全科医学教育基地建设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21世纪的医疗改革方向是全科方向,也是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医学的医疗特色和经验及其发展历程均已说明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适用性、经济性、重要性,因此中医院校应加强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利用丰富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为中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搭建平台。
4 结语
中医学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根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成效与中医学教育及其发展利害攸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会逐步形成具有中医学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摸索出一套能促进中医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吕兆丰,张成兰,郭述贤,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对策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5-8.
[2] 蒋健,林勋,高月求,等.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实践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7,26(6):46-49.
[3] 黄素英.中医师承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6):10-12.
(收稿日期:2011-06-27,编辑:梅智胜)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4-0097-02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继承性、实践性、服务性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和思辨方法、保证教学质量而言都是关键环节。在当前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制度日趋规范的背景下,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制定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基于此,笔者认为,对现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改革、探索,使之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1 目前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公式化
我国传统高等中医学教育是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才进入临床学习,沿用基础课-临床课-毕业实习三部曲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贡献和优点应该肯定,学生的基础理论相对稳固,基本知识相对扎实,但这种模式远离实践环境,学生重视书本现成的知识,对所学课程的横向联系与联想不足,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对逊色,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欠缺。不同阶段虽然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但总体上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将实践能力作为中医学发展及学生继承、立身、创新之根本。自20世纪90年代末各大院校扩招后,由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所限,这个问题带来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惯性,严重影响了中医学本科生质量直至研究生质量,甚至影响中医学声誉。
1.2 涉法问题影响中医学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法制建设的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自1999年实施后,临床教学实践涉法问题给临床教学基地带来极大的法律风险,可能会造成医学临床教育背离其基本规律,使医学教育发展停滞[1]。《执业医师法》对实习医师的地位无明确定位,实习医师从事医疗活动受限,临床实践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成为备受医学界和医学教育界关注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尚无良策。虽然包括电子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训练形式填补了一些缺陷,但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真正的患者,特别是中医学一些特有的诊疗技巧不可能模拟训练。另外,《执业医师法》所规定的执业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1.3 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尚不规范
目前,我国各级中医类医院普遍存在中医特色不浓的现实状况,不少中医院实际上遵行“能西不中,先西后中”的思路;病区查房往往“西多中少”,追逐现代医学进展氛围浓厚,中医各家流派观点只是点缀;中医类住院医师平常“恶补”西医知识(包括进修),已有的中医知识却渐行渐远。应该说,这不能完全责备院方和个人,不论学历背景如何,适应才能生存。事实上,现今的中医应该是“现代中医”,其知识结构应凸显中医学、西医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五位一体。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2005年在全国率先试行建立“传统中医科”的办法值得关注,它构建起全新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搭建了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平台,着力于发挥中医优势,回归中医特色[2]。
在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中,师资问题是一个瓶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是中医临床教学有效展开的基础,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
2 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2.1 目标的设定
首先,中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脱离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案无法“给力”学生;其次,要与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相适应,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药人才;第三,应结合《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高等学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2010年12月)相关要求,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中医专门人才。此外,实践教学还应尊重中医自身规律和人才自身的培养特点。
2.2 教育理念
目前,学生对教学反应最强烈、意见最大的往往涉及到教师教学方法问题,而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优化教学内容、明晰具体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应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动因,启发、归纳为主的模式,融通医学、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重视临床技能,注意循证医学知识的引入与介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对策
3.1 临床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
中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接诊训练,中西医诊法及检体诊断训练,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训练以及临床必备的急救知识训练。这实际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医四诊的要求和历代名家、医籍诊疗经验;二是必备的西医临床技能。基本技能的提高需要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在反复临床中体验和融会,方能在独立诊疗时运用自如。
3.2 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活动。中医临床思维强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经验,突出对经典的再认识和领悟,重视临证观察、随访与揣摩,及时反省失治误治。实际上,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改革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以古今临床医案为载体,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及名医临证经验,开展中医辨证思维训练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3.3 “临床路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虽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但毫无疑问,这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专业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情变异记录。 3.4 执业医师考试的导向作用
随着我国执业医师考试的规范化,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必须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要重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导向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应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对重点内容进行穿插讲解、示范,注重操作能力培养,并在考核中纳入部分真题,使学生在考试中发现不足,教师找出薄弱环节,进而以考促学、促教。
3.5 中医师承纳入专业培养方式
中医学特有的医学思想体系和传承方式决定师承教育曾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模式。事实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医学流派的原因,还是中医成才的捷径[3]。把师承教育纳入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学生在跟师过程中需要收集老师诊疗医案、总结用药特点,归纳辨证思路,对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6 全科医学教育基地建设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21世纪的医疗改革方向是全科方向,也是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医学的医疗特色和经验及其发展历程均已说明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适用性、经济性、重要性,因此中医院校应加强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利用丰富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为中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搭建平台。
4 结语
中医学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根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成效与中医学教育及其发展利害攸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会逐步形成具有中医学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摸索出一套能促进中医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吕兆丰,张成兰,郭述贤,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对策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5-8.
[2] 蒋健,林勋,高月求,等.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实践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7,26(6):46-49.
[3] 黄素英.中医师承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6):10-12.
(收稿日期:2011-06-27,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