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现实层面却鲜有成功适译入目标文化的例子,尤其对于非学术翻译的文学翻译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单纯“存异”的翻译“表述”方式,姑且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作者“本意”,却往咎容易违逆目标文化的“文化常规”与“可接受性”。这种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