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填补空白 感悟别样真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sadf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咬文嚼字透纸背,入木三分悟母爱——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断欣赏》一文之后,我对于老师研读教材的细致入微产生由衷的敬佩。于老师精选了一系列映射着母爱光辉的动人细节,一步步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这些看似平凡的文字,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最终在大师的引领和学生的感悟中被铸造成伟大的母爱。惊叹于名家不同凡响思维的同时,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是应该多多地沉潜到文字的深处,去体味一下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细节了。
  在此时,我接受了一个公开课任务,我选择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小诗,他的父母给他的同一作品做出的截然相反的极端评价的事:“精彩极了”的夸奖,是慈祥的母亲期望儿子成功的热情鼓励;“糟糕透了”的批评,是严厉的父亲防止儿子骄傲自满甚至“误入歧途”的警告、提醒和鞭策,是严格要求。“两种声音”虽然截然相反,出发点却都是希望儿子努力上进、不断进取,都是爱的表现形式。对于赏识教育风靡一时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去理解父亲的做法背后的那个“爱”字呢?
  细读文本,我把目光停留在“我”接受了母亲夸张的赞扬之后焦急地等待父亲回家的这几段描写上。这几段文字充分地运用了语言、行动等一系列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巴迪满心期盼得到父亲的赞赏时的焦急心情,这一系列行为已毫无争议地暴露出了孩子的骄傲自满。父亲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观察,便给当时正“得意洋洋”的巴迪泼了一盆冷水。这是父亲细致观察之后的爱的流露,是一种及时的理性的提醒。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为了极度渲染巴迪的那种焦急等待的心情,运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是“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时间词的特殊叠加,更展现了作者高度的描写技巧。三个句子都用的是句号,似乎独立成句,但三个时间又仅隔十五分钟,这每隔十五分钟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时间为什么会以这样短小的单位一步步地叠加?噢,是等待呀,是漫长而焦急的等待呀,是等待中的人——巴迪的一种心境的流露啊!
  于是,一个教学设想在我心中萌发,以下就是我的这个设计实施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儿子听了母亲的夸奖之后,除了腼腆和得意洋洋之外,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呢?(学生汇报,略)
  师:老师注意到了,在许多描写巴迪表现的语句中,有许多含有时间的语句,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学生汇报,略)
  师:(课件出示这些语句,并且把表示时间的词用红色着重显出,这些词是:什么时候、晚上七点钟、整个下午、将近七点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快到八点钟)请你们把这些词句仔细地读一读,看看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听了母亲的表扬到晚上父亲回来,其实只有一个下午多一点的时间,我却体会到巴迪觉得这段时间很长很长。
  生:对,因为每个表示时间的词之间的时间距离其实是那么短。
  师:你能举例说说吗?
  生:比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时间每两个之间只相差十五分钟。
  师:你真是个有心人!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词中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句号。
  师:这就说明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各代表着完整的一句话。老师似乎看到了作者没有说出来的话。想象一下,你似乎看到小巴迪这段时间在做些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小巴迪跑到门外,踮起脚尖朝路口望去,又突然缩回了头。
  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生:他又希望父亲早点回来,又害怕父亲回来了。
  师:说得真好!
  生:我似乎看到巴迪不时地在屋里走动着,又安静地坐下来,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师:“焦急而又耐心”?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焦急”和“耐心”不是一对反义词吗?
  生:因为巴迪想早点听到父亲的表扬,所以他焦急呀;因为巴迪认为不管父亲什么时候回来,他得到父亲的表扬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铁定了,所以他就有耐心呀!《十里长街送总理》里面不就这样写过吗?这并不矛盾。
  师:你能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思考,真是太棒了!从这一系列的词句当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巴迪因为母亲的赞扬已经有些——
  生: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读父亲怎么评价儿子的诗的语句吧!你们一定会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上完这节课,听课老师对我的教学特别是这部分的教学作了赞赏性的评价,现在回想起来,记忆犹新。难怪有人说要“把课文背熟了再备课”。我只是静静地沉潜到文字深处一回,便闻到文字深处那阵阵的芬芳。这一填补时间空白的细节处理,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演绎出想象和表达的精彩,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出这种看似难以理解的别样真爱。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充分认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俗话说,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1:天游峰在哪里?  生2:天游峰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而预先设定的教学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我们只有科学地加以把握,巧妙地“驾驭生成”,才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文言文传承着千年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小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通过我们的课堂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呢?  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这一任务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
提问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必备环节,但是否问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呢?其实不然。有效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课堂教学机智,还要拥有高超的提问艺术。笔者收集了几个公开课阅读教学的提问片断,在此进行赏析,以期挖掘出提问艺术的精华。  片断一:用目标来设问,找准切入口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爬天都峰》的阅读教学片断。为了让学生了解天都
“人生聪明识字始”,而写字教学则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一年级的写字教学尤其要抓好起步,夯实基础。那么,如何在实践中抓准关键、突破难点,让教学早日纳入正轨,并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呢?我认为,可以着重放大以下三个细节。    细节一:善意提醒,狠抓姿势  写字讲究姿势,坐姿、握笔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练字效果,所谓“势不成、事不顺”就是这个道理。刚入学的学生,通常有弯腰驼背、
作文能力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作文,对作文感觉非常新鲜、新奇,教师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应注重指点学生作文的途径,引导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习作6”时,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练习。  题目是这样的:“文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它们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这次习作课,
书名:中华传统文化与健康心理学  作者:熊韦锐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030489951  定价:58元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当今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隐形杀手”。基于此,心理学研究的热度持续增加,衍生出的以健康心理学为导向的多元化心理学研究课题更是不胜枚举。学者们也渐渐发现,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慢慢的“悟”、细细的“研”,是激发学生语言智慧的有效途径。    一、品析关键词句——激发语言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语言优美。文字凝练,特别是一些起“点睛之笔”的关键词句意义丰富、表现力强。教学中,让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揣摩,以此激发学生的语
汉字,这挟裹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基因、凝聚了无数代智慧文人书写经验和性情体验的创造物,曾经以灵动或沉静的风格折射历史,以飘逸或稳健的形体再现人的心灵,而今却在整齐划一的字库中排列,在手指与键盘的敲击中被动呈现。她的美在小学语文课堂里,也深陷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强势包围之中,隔着斑驳的显示屏,在不断升级的电脑硬件和软件中,她气息微弱。形与神脱节,汉字成了笔画和笔顺的机械组合,失去了与人的精神的深度关联,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师生最熟知的领域,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一、文本渗透,培养学生热爱地域文化的情感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