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分析了承办国际交流办学的院校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三方立体”式教学模式,即学校与国际、企业交流办学,三方共同打造具备较高水平的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教育,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办学包括国外高校假期短期实践、出国学习继续深造和高职院校与国际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工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增加与国外一流高职学院或者职业认证系统联合培养学生,从而促进与国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零距离对接,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
1.1 教师互换的对外交流模式
虽然我国高校教师出国培训越来越多,但还是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到国外参观培训,不仅要出去学习,也要派教师到国外交流讲学,使教师在学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签订人才互换培养的协议。以中德交流办学为例,两个国家虽然政体和国情都不相同,但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大致相同,所以两国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可以拓展到对方院校授课,熟悉对方的社会环境、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的认定,这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突破语言障碍、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授课能力。
1.2 “2+2”继续深造的交流模式
两所院校签订委培协议,在本国家读本专业两年之后,再到对方学校继续本专业的研读,毕业后颁发两国联合认证的学历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自由择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这种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很好地综合了专业知识,缩短了学习时间,但是学生的语言和专业知识都需要达到较高的标准才可以实施,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使之逐渐具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1.3 共享教学资源的交流模式
国内高职教学更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国外教学,尤其是德国,更强调的是工作的德行操守,简而言之就是操作流程的规范和专业技巧的深入剖析、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专业考核的多元化。两国合作办学,可以将国外的教学优势逐步渗透到我国的高职院校。以我院为例,我院与美国荷晶大学联合办学多年,硕果累累。中美双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学生考核、教师互访、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紧密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我院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学生拓宽了发展途径,也为地区建设提供了有用的人才。
1.4 加强师生短期国外培训的交流模式
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国外短期交流培训,这个培训可以是项目的共建,也可以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研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两个手段:一种是靠引进,另一种是靠自己培养。所以学校应不断地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树立“教书育人、德行为先、扎实专业”的教育思想,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教师之间、职教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2 国际交流办学应具备的条件
2.1 完善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
根据院校特点,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老、中、青的梯队建设,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引进专业带头人。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办学的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更新教育观念,组织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提高科研转化能力,提高教师在国际交流和企业中的认可度。
2.2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有参加项目意愿的学生迫于以后求学的压力,在进入项目前将对自身英语有一定程度的强化练习,在国内学习的第一年,学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强化英语的措施。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较一般学生有更多和更早的机会接触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除了根据专业的地域特点、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设置外,还要根据国际交流院校的国家政体和国外当地针对行业的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中既要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企业要求,还要结合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连同学生自身的语言特点共同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
2.3 借用企业平台,建立完善的国际共享教学资源
国际交流办学除了可以了解国际市场、扩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国际声誉之外,最大的优势在于共享国际资源,但是单纯依靠学校将所有专业的实训设备准备齐全,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我们更需要依靠企业的力量,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必须要结合专业的特点,细化到每一节实训课到哪个基地完成都要事先做好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到外国际交流办学提供学习保障。
3 建立“三方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交流办学的过程中,建立“三方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结合企业、国际形势、学生自身要求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服务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与国际交流办学,共享国际教学资源和平台,完善课程体系,拓宽专业领域,建立国际声势,多方位的打造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 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的调整,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具有扎实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加强中外交流办学,与企业深度合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市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我国高职学生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对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蕾.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
[2]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开发工作[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
[3] 宋学善.开展对外交流促进教学改革[J].新美术,1994.
[4] 李红卫.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
作者简介:张洪梅(1979—),江苏苏州人,艺术硕士,沙洲职业工学院讲师。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教育,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办学包括国外高校假期短期实践、出国学习继续深造和高职院校与国际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工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增加与国外一流高职学院或者职业认证系统联合培养学生,从而促进与国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零距离对接,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
1.1 教师互换的对外交流模式
虽然我国高校教师出国培训越来越多,但还是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到国外参观培训,不仅要出去学习,也要派教师到国外交流讲学,使教师在学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签订人才互换培养的协议。以中德交流办学为例,两个国家虽然政体和国情都不相同,但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大致相同,所以两国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可以拓展到对方院校授课,熟悉对方的社会环境、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的认定,这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突破语言障碍、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授课能力。
1.2 “2+2”继续深造的交流模式
两所院校签订委培协议,在本国家读本专业两年之后,再到对方学校继续本专业的研读,毕业后颁发两国联合认证的学历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自由择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这种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很好地综合了专业知识,缩短了学习时间,但是学生的语言和专业知识都需要达到较高的标准才可以实施,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使之逐渐具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1.3 共享教学资源的交流模式
国内高职教学更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国外教学,尤其是德国,更强调的是工作的德行操守,简而言之就是操作流程的规范和专业技巧的深入剖析、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专业考核的多元化。两国合作办学,可以将国外的教学优势逐步渗透到我国的高职院校。以我院为例,我院与美国荷晶大学联合办学多年,硕果累累。中美双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学生考核、教师互访、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紧密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我院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学生拓宽了发展途径,也为地区建设提供了有用的人才。
1.4 加强师生短期国外培训的交流模式
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国外短期交流培训,这个培训可以是项目的共建,也可以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研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两个手段:一种是靠引进,另一种是靠自己培养。所以学校应不断地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树立“教书育人、德行为先、扎实专业”的教育思想,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教师之间、职教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2 国际交流办学应具备的条件
2.1 完善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
根据院校特点,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老、中、青的梯队建设,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引进专业带头人。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办学的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更新教育观念,组织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提高科研转化能力,提高教师在国际交流和企业中的认可度。
2.2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有参加项目意愿的学生迫于以后求学的压力,在进入项目前将对自身英语有一定程度的强化练习,在国内学习的第一年,学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强化英语的措施。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较一般学生有更多和更早的机会接触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除了根据专业的地域特点、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设置外,还要根据国际交流院校的国家政体和国外当地针对行业的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中既要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企业要求,还要结合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连同学生自身的语言特点共同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
2.3 借用企业平台,建立完善的国际共享教学资源
国际交流办学除了可以了解国际市场、扩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国际声誉之外,最大的优势在于共享国际资源,但是单纯依靠学校将所有专业的实训设备准备齐全,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我们更需要依靠企业的力量,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必须要结合专业的特点,细化到每一节实训课到哪个基地完成都要事先做好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到外国际交流办学提供学习保障。
3 建立“三方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交流办学的过程中,建立“三方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结合企业、国际形势、学生自身要求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服务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共赢”;与国际交流办学,共享国际教学资源和平台,完善课程体系,拓宽专业领域,建立国际声势,多方位的打造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 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的调整,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具有扎实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加强中外交流办学,与企业深度合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市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我国高职学生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对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蕾.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
[2]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开发工作[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
[3] 宋学善.开展对外交流促进教学改革[J].新美术,1994.
[4] 李红卫.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
作者简介:张洪梅(1979—),江苏苏州人,艺术硕士,沙洲职业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