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细腻逼真的细节描写,就没有文学。有个文学前辈曾这样对我说:“写小说,塑造人物一定要注意细节。细节就好像是零件,没有零件,机器就造不出来。”回想我学习写作的那一摞摞失败的稿件,的确是这样啊。
细节哪里来?要在生活中去寻找、观察,还需要依靠合理的想象去创造。
《我和女儿,还有一只小狗》中的两细节,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小魑魅魍魉云中毒之后倒在沟坎上,我和妻子去牵它,它不动,丹丹来了,“她走到小白云前,轻声呼唤它;用小棍儿拨去它唇边浓稠的白沫。小白云慢慢睁开眼睛,慢慢地站起来,慢慢地跟着丹丹走回院子。丹丹妈连忙端乘绿豆稀饭,小白云闻了闻,便走到旁边去。我掏出药片,凑近前,它连嗅也不嗅,厌恶地转讨身子……”用不着再作什么说明,小白云和三个人的情感深度通过这个细节就凸现出来了。
当小白云自如不行,要走出院子,找个偏僻的角落死去时,我作了这样的细节描写:“……小白云又偏偏倒倒地向外走去……丹丹呼唤着它,它打个偏儿就站着了……它慢慢地挪到丹丹面前。丹丹爱怜地摩娑着曹的头颈,它舔舔丹丹的手,两股颤抖,又要朝门外走……”这样就更加突出小白云的病态以及它对丹丹的依恋程度,读者读起来才会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我参与了抢救我家小白的全过程,上述两个细节是我亲眼所见。当时没有写这篇小说的冲动,几天以后想写了,这两个细节就从我脑子里跳出来,被安装在这里。
有些细节是无法亲眼所见,亲临其境的,这就需要合理想象。我有好些小说是描写旧时川西地域风情的,作品里边的众多细节差不多都是靠儿时生活的积累和典型环境中的合理想象。短篇小说《血染的童子像》是篇获奖作品,被收入1987年全国优秀儿童小说选,评论家称这篇作品“提供了我们感到陌生和神秘的儿童生活和命运的新画面”。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十二二岁的小姑娘竹叶,代姑父到几十里外的场镇上去参加童子会,经历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将一个带血的木雕童子抱回家中,因为劳累和惊吓过度,她在姑父母的哭唤声中慢慢闭上眼睛……作品之所以感人,完全是因为它的陌生场面和逼真细节。
作品的故事和人物都是旧时的,没有现成细节可借鉴,我只得充分搜索和调动我童年生活的记忆,把一些相关的情景梳理出来.找出其中有用的细节;再是向一些曾经抢过童子或是了解童子会的老人请教,尽量询问得细一些,深一些;然后将这些材料在脑海里糅合成一幅整体图画,让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按自己的思路活动起来,初步演绎出故事的整个轮廓,那些细节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合理想象吧。
“竹叶这才清醒过来,看见人们崩山似的跑。一丈开外的沟坎上,倒着一个汉子,满脸血污,双手紧紧地抱在胸前,但手里分明啥都没有,只有进射的鲜血和三个藕断丝连的指头……他那厚嘴唇抽搐几下,发病似的蹬几下腿,就一动不动了。”
“竹叶手里啥都没有了,但她还是紧紧抱在胸前,就像倒在沟边那个汉子一样。她木木地走着,一刻也不歇。她饿,她渴,她累,她眼神呆滞,步履沉重。人们用异样的目光审视着她:那撕碎的衣衫,散乱的头发,僵直的双手……她,傻子?!”
这两个细节,都是通过搜索整理,再进行揉搓整合而合理想象出来的。没有这一连串的过程,也就没有这样的细节,无法展示抢童子场面的惨烈和小竹叶命运的悲怆,这篇展现川西风情,批判封建文化的小说也就立不起来。
细节哪里来?要在生活中去寻找、观察,还需要依靠合理的想象去创造。
《我和女儿,还有一只小狗》中的两细节,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小魑魅魍魉云中毒之后倒在沟坎上,我和妻子去牵它,它不动,丹丹来了,“她走到小白云前,轻声呼唤它;用小棍儿拨去它唇边浓稠的白沫。小白云慢慢睁开眼睛,慢慢地站起来,慢慢地跟着丹丹走回院子。丹丹妈连忙端乘绿豆稀饭,小白云闻了闻,便走到旁边去。我掏出药片,凑近前,它连嗅也不嗅,厌恶地转讨身子……”用不着再作什么说明,小白云和三个人的情感深度通过这个细节就凸现出来了。
当小白云自如不行,要走出院子,找个偏僻的角落死去时,我作了这样的细节描写:“……小白云又偏偏倒倒地向外走去……丹丹呼唤着它,它打个偏儿就站着了……它慢慢地挪到丹丹面前。丹丹爱怜地摩娑着曹的头颈,它舔舔丹丹的手,两股颤抖,又要朝门外走……”这样就更加突出小白云的病态以及它对丹丹的依恋程度,读者读起来才会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我参与了抢救我家小白的全过程,上述两个细节是我亲眼所见。当时没有写这篇小说的冲动,几天以后想写了,这两个细节就从我脑子里跳出来,被安装在这里。
有些细节是无法亲眼所见,亲临其境的,这就需要合理想象。我有好些小说是描写旧时川西地域风情的,作品里边的众多细节差不多都是靠儿时生活的积累和典型环境中的合理想象。短篇小说《血染的童子像》是篇获奖作品,被收入1987年全国优秀儿童小说选,评论家称这篇作品“提供了我们感到陌生和神秘的儿童生活和命运的新画面”。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十二二岁的小姑娘竹叶,代姑父到几十里外的场镇上去参加童子会,经历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将一个带血的木雕童子抱回家中,因为劳累和惊吓过度,她在姑父母的哭唤声中慢慢闭上眼睛……作品之所以感人,完全是因为它的陌生场面和逼真细节。
作品的故事和人物都是旧时的,没有现成细节可借鉴,我只得充分搜索和调动我童年生活的记忆,把一些相关的情景梳理出来.找出其中有用的细节;再是向一些曾经抢过童子或是了解童子会的老人请教,尽量询问得细一些,深一些;然后将这些材料在脑海里糅合成一幅整体图画,让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按自己的思路活动起来,初步演绎出故事的整个轮廓,那些细节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合理想象吧。
“竹叶这才清醒过来,看见人们崩山似的跑。一丈开外的沟坎上,倒着一个汉子,满脸血污,双手紧紧地抱在胸前,但手里分明啥都没有,只有进射的鲜血和三个藕断丝连的指头……他那厚嘴唇抽搐几下,发病似的蹬几下腿,就一动不动了。”
“竹叶手里啥都没有了,但她还是紧紧抱在胸前,就像倒在沟边那个汉子一样。她木木地走着,一刻也不歇。她饿,她渴,她累,她眼神呆滞,步履沉重。人们用异样的目光审视着她:那撕碎的衣衫,散乱的头发,僵直的双手……她,傻子?!”
这两个细节,都是通过搜索整理,再进行揉搓整合而合理想象出来的。没有这一连串的过程,也就没有这样的细节,无法展示抢童子场面的惨烈和小竹叶命运的悲怆,这篇展现川西风情,批判封建文化的小说也就立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