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章,偏义复词也就随之增多了。只有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翻译偏义复词,在学习古诗文时才能更好地贯通句子,理解文意。而有些辅导资料在偏义复词的理解和翻译上存在着问题,错解偏义复词。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探究。
那么,何谓偏义复词呢?偏义复词,是一种特殊的复合词。它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词汇意义,另一个语素虚化不表实在意义,仅起凑够整齐划一的句子和配衬音节的作用而已。偏义复词实际上也造成了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
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中,有一道题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译成现代汉语,结果闹出译为“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原因在于对偏义复词缺乏了解,没有看出“开合”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因此,如果把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都译出来,句子就会出现语意矛盾,从事理上也说不过去。教材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同上)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同上)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同上)
5.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同上)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同上)
9.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10.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
1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同上)
12.死生,昼夜事也。(同上)
1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同上)
1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16.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17.于是河伯旋其面目。(《秋水》)
18.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
19.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20.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答司马谏议疏》)
上述例1中的“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因从全文看,刘兰芝的公公此时已不在人世。例2中的“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例3中的“作息”偏义在“作”,“息”是衬字。例4句中的“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兄弟”偏义在“兄”,“弟”是衬字。例5句中的“牛马”偏义在“马”,“牛”是衬字。例6中的“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例7中的“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刘邦设防把关是为了不让他人进入关内。例8中的“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因上文已经明说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本无“车”来。例9中的“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因“来”和后面的“守空船”是相悖的。例10中的“往来”偏义在“往”,“来”是衬字。由后文“无留北者”决定了它偏指的是“往”。例11中的“虚实”偏义在“实”,“虚”是衬字。文天祥告诉东西二阃的是元人内部的实际情况。例12中的“死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文天祥要说的是无时无刻遇到的凶险。例13中“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例14中“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因好奇兴奋而忘了的是路远而不是路近。例15中“饥穰”偏义在“饥”,“穰”是衬字。说的是禹汤也遭受了饥荒。例16中“耳目”偏义在“目”,“耳”是衬字。由后面的“观”决定了它指的是“目”。例17中“面目”偏义在“面”,“目”是衬字。因为河伯转过来的是脸,“目”只是脸上的一部分,处从属地位。例18中的“园圃”,古人管种树之地叫“园”,种菜之地叫“圃”。这里偷的是“桃李”,因此偏义在“园”,“圃”是衬字。例19中的“浅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例20中“众寡”偏义在“众”,“寡”是衬字。
从上述句子来看,偏义复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是相关、相近或相对、相反的,且意义相反相对的为多;二是意义上,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只不过在该句中不能再作解释。
偏义复词的识别和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偏义复词与一般同义(近义)词连用的区别。
要将偏义复词与一般的同义(近义)词连用区别开来,以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恐”、“惧”都是害怕的意思。此处是同义词连用,可以看作一个词。
(二)注意偏义复词的释义。
判断偏义复词应当依据语境,构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哪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也就是说要“随文释义”。如:“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该句“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该句“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必须注意,偏义复词中凑够字数和陪衬音节的那一个词素是万万不能与另一个词素同时译出来的,否则,将会造成句义的含混甚至悖谬。翻译时去掉虚设的那一个词素,才会文从字顺,表意明确。
(三)注意偏义复词的临时性。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死生”在“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中偏在“死”义,而在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行》“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中却偏在“生”义。又如:“车马”在“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中是偏用“车”义的偏义复词;而在杜甫的《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中,“车”“马”二字则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又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兄弟”是偏义复词,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而“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一句中的“兄弟”就不是偏义复词。所以我们读文言文时,一定要分析上下文意,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识偏义复词偏在哪一个语素上,或是否偏义复词。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中学]
那么,何谓偏义复词呢?偏义复词,是一种特殊的复合词。它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词汇意义,另一个语素虚化不表实在意义,仅起凑够整齐划一的句子和配衬音节的作用而已。偏义复词实际上也造成了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
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中,有一道题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译成现代汉语,结果闹出译为“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原因在于对偏义复词缺乏了解,没有看出“开合”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因此,如果把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都译出来,句子就会出现语意矛盾,从事理上也说不过去。教材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同上)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同上)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同上)
5.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同上)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同上)
9.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10.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
1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同上)
12.死生,昼夜事也。(同上)
1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同上)
1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1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16.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17.于是河伯旋其面目。(《秋水》)
18.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
19.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20.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答司马谏议疏》)
上述例1中的“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因从全文看,刘兰芝的公公此时已不在人世。例2中的“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例3中的“作息”偏义在“作”,“息”是衬字。例4句中的“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兄弟”偏义在“兄”,“弟”是衬字。例5句中的“牛马”偏义在“马”,“牛”是衬字。例6中的“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例7中的“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刘邦设防把关是为了不让他人进入关内。例8中的“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因上文已经明说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本无“车”来。例9中的“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因“来”和后面的“守空船”是相悖的。例10中的“往来”偏义在“往”,“来”是衬字。由后文“无留北者”决定了它偏指的是“往”。例11中的“虚实”偏义在“实”,“虚”是衬字。文天祥告诉东西二阃的是元人内部的实际情况。例12中的“死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文天祥要说的是无时无刻遇到的凶险。例13中“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例14中“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因好奇兴奋而忘了的是路远而不是路近。例15中“饥穰”偏义在“饥”,“穰”是衬字。说的是禹汤也遭受了饥荒。例16中“耳目”偏义在“目”,“耳”是衬字。由后面的“观”决定了它指的是“目”。例17中“面目”偏义在“面”,“目”是衬字。因为河伯转过来的是脸,“目”只是脸上的一部分,处从属地位。例18中的“园圃”,古人管种树之地叫“园”,种菜之地叫“圃”。这里偷的是“桃李”,因此偏义在“园”,“圃”是衬字。例19中的“浅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例20中“众寡”偏义在“众”,“寡”是衬字。
从上述句子来看,偏义复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是相关、相近或相对、相反的,且意义相反相对的为多;二是意义上,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只不过在该句中不能再作解释。
偏义复词的识别和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偏义复词与一般同义(近义)词连用的区别。
要将偏义复词与一般的同义(近义)词连用区别开来,以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恐”、“惧”都是害怕的意思。此处是同义词连用,可以看作一个词。
(二)注意偏义复词的释义。
判断偏义复词应当依据语境,构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哪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也就是说要“随文释义”。如:“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该句“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该句“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必须注意,偏义复词中凑够字数和陪衬音节的那一个词素是万万不能与另一个词素同时译出来的,否则,将会造成句义的含混甚至悖谬。翻译时去掉虚设的那一个词素,才会文从字顺,表意明确。
(三)注意偏义复词的临时性。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死生”在“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中偏在“死”义,而在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行》“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中却偏在“生”义。又如:“车马”在“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中是偏用“车”义的偏义复词;而在杜甫的《宾至》“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中,“车”“马”二字则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又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兄弟”是偏义复词,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而“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一句中的“兄弟”就不是偏义复词。所以我们读文言文时,一定要分析上下文意,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识偏义复词偏在哪一个语素上,或是否偏义复词。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