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顾城拥有不容抹杀的诗歌成就,又兼具不可揣测的人格反叛。北岛惨案让人们惊讶于顾城在诗歌和生活中伦理的缺失。通过从顾城非理性的面对诗歌与生活迥异的角度,深刻领悟诗性精神与生活现实不完全的错位碰撞,探究诗人留给现实世界的怪诞传奇。
关键词顾城 诗歌 人格反叛 无家可归 生活现实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 无家可归——期待和荒凉之旅
1.1 建筑家园的追梦者(生活在精神的驱动下步入正轨)
顾城在诗歌中是无家可归的孩子,他竭力用梦幻的诗歌营造幻想的诗性家园,终日盼望,永不停歇。锄禾日当午,他用心播种着一亩诗歌田。艰涩的锄头给了他满手的血泡,也让他感觉梦想的近在咫尺。路径的玫瑰刺人,他为血珠歌唱。寒冷的海水,他为海声倾倒。大自然给了他自由奔放的语言,鲜活的生命闪烁跳动,渴望和灵感一触即发。自然界中麻木的种类,在他的诗歌里都欢呼雀跃着被认可。这个时候的顾城,正不停地疯跑着,万物的拥抱和博爱,使他在建造梦幻的女儿国和伊甸园的路上废寝忘食。一方面忙碌于筑造精神的栖息地,一方面诗歌的种子正发芽开花。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热情澎湃的诗歌运动,使入围朦胧诗的顾城诗歌,作为一种主题和概念游荡于文学界,并逐渐文明于各个角落。某一程度上,他似乎触碰到家园的温暖,创作的欲望和荣誉的回馈让他加速度成长。“经过不懈的投寄,《水乡》、《白昼的月亮》中的部分诗稿在《诗刊》、《星星》、《长安》等处发表了。意外的回声使我惶恐。近百家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围绕着两首极短的笔记型小诗展开了争论。两首小诗都是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的……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促使了我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学习。我开始系统地读哲学、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的信念渐渐集结起来……”
诗歌之家让他初尝甜头,站在起跑线上的他,昂首阔步。幻想中的家园恬静和甜蜜,顾城横绝的才华和智慧也如月光般醉人。其诗中个人化的象征,独特的主观表达,抽象的抒写三个现代主义倾向,体现出朦胧诗的独特现代主义思维和表达方式,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东方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在感受上的差距,对思考当前诗歌甚而文学的发展都具有启发价值。古典美和现代美是顾城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两种最显著的美学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而呈现出古典的空灵,又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影响、超越了传统诗美的局限而绽放出现代美的风貌。浓厚的怀疑色彩,强烈的忧患意识呼唤“自我”的复归。这样一位具有欧美气质的天才正在追寻梦的路上赤裸地狂奔着。
1.2 寻找者的孤独和苦涩(世界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变化,他开始走向另一个世界)
现实里没有童话中的家和世界,几近拼搏却是一场空欢喜。顾城仍然无家可归,仍然流浪在外,仍然自怜自伤自问家在何方。路途的辛酸和疲惫,事事的不尽如心意,让他对梦想的家越来越迷茫。眼前布满了额前滴落的汗渍,他陷入了倾颓的失意与孤独中无法自拔。《简历》: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我从北方的草滩上/走出,沿着一条/发白的路,走进/布满齿轮的城市/走进狭小的街巷/板棚。每颗低低的心…… 我相信我的听众/——天空,还有/海上迸溅的水滴/它们将复盖我的一切/复盖那无法寻找的/坟墓。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这个可怜的孩子,以透彻纯洁的自白对现实世界发出真切的呼喊,像一只失群的小鸟找不到回家的路。“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有风雨兼程。顾城心底滚烫的因子不停地翻叠,生生不息……
然而,顾城并非是一个有远见的诗人,他自私和自我,梦想的家不曾真实存在。可他的诗却像承载着时代的飞船,无论时间和地域都会被人理解和吸收,随着激烈的接触和碰撞也会为之增添新的内涵和补充,让人们在耳目一新中回忆过往。即使有再多的痛苦,也精彩照人。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就是这种惊异的表达,呈现出的是人类世界的唯美与丑恶、和谐与恐怖、绚烂与悲惨相掩饰、辅成、转换的荒谬性本质,常常流露出以死亡来解决悖论的向往,鬼魂在他的诗歌里常常变成了动人的意象:“0 点的鬼\走路非常小心\它害怕摔跟头\变成了人”(《鬼进城》)。他的作品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本质,他痛恨自己存在的世界,一个不像人,不像自己的世界。但是这个诗人拥有多变的视角,一如孩童的细腻和天真。顾城童話世界的坍塌让人心疼,因为他的诗歌有一种情愫让你留恋童年旧事。感动也好,称赞也罢,至少那一刹那,你的心灵可以为他而沉迷。
顾城的悲情结局是稀有的精神和独特的思想相冲突的产物,他笔下绘画的美丽都是现实残忍的反照,他精致劲道的画笔始终横亘了与理想中伊甸园的差距。只是,现实中没有童话。
2 蜗居者——存在却不可思议的家
顾城生命中一直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女人相依相偎,加上他与正式妻子所生的孩子Sam,构成了一个古怪的四口家庭。在知识分子中,一夫一妻制早已深入人心,而顾城却让它传奇般的存在了。即使是几年后的离弃,爱情始终是顾城创造诗歌的奇迹。
倘若在21世纪,顾城会是一个蜗居者,他不为家里谋生,不承担责任,他只会将所见所闻所感变成浪漫的诗歌,独自享受,他创作的灵感在现实和虚幻中交织。诗人是多情的,他需要一个人帮他逃避生活的繁琐,他更需要一个人清新高雅给他追逐的欲望,这无疑是他悲剧的隐患。他躲藏在温柔的港口,毫无恐惧的创作,但他只有他。顾城渴望别人能理解,但又不允许丝毫侵犯。身边有两个女人温顺和可爱的陪伴,让他对生活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迷恋自我意识中的伊甸园、女儿国,但他从来没有明确那是一种如何的美景,没有明确那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细致地描述了园中的人们没有战争的威胁,国泰民安,怡然自得。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真正有家的任性的“孩子”,他只有感受美的心,却遗失了感恩,他不明白这个寂寞的人间,永远是他不肯走出的人间,他心里的火忽明忽暗,燃烧的他难耐寂寞的折磨,自己脆弱的不知道怎么面对,一味地逃避现实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顾城的世界变成了淫雨霏霏,那片乌云始终天天年年的在飘动,没有归属地的哭泣。他的童话世界在他成家后就渐行渐远了。
大多数时候,顾城的诗歌境界如迷魂药,他自我阐述的思想总会牵扯玩笑的成分,好像一个孩子说自己不吃糖,但嘴里却是满满的烂糖牙。“我要用我的生命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让孩子们融合在大自然和未来的微笑中间,使人们相信美,相信今天的希望就是明天的现实,相信世界会爱上理想,会成为理想的伴侣”。事实上,他根本不喜欢孩子,他为了不影响自己伊甸园的建筑,“心如铁”将亲生骨肉送给当地毛利人抚养,他的妻子要承受多大的心痛才可以割舍,“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顾城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一直想做纯洁善良、可爱唯美的天使,最后却误杀妻子以变态邪恶、自私恐怖的魔鬼的形象在这个世界上谢幕。他抛弃了骨肉,抛弃了忠贞,抛弃了爱情,抛弃了给予他无限创作的源泉,极端和恐怖是顾城最后的悖论,给世界留下无限感慨和反思。
3 无家可归——绝望和现实之痛
文革岁月紧张难耐。顾城在惨痛的人生际遇下成熟着,。在一次次的打击和绝望中,顾城开始认清他生命的终结,不是死在他的家里,是和流浪儿一样无家可归。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作者创作的矛盾也来于此,他纠结在现实和梦境中无法自拔。他的观念开始模糊和向另一个极端蜕变。而这些无疑也是社会背景给他的烙印。诗人创作的角度比现实中血腥,他渴望被解剖开,渴望流着新鲜洁白的汁液。谁能感觉到他荒芜的心脏,一颗颗青绿的禾苗被幻想的死水淹溺,死水又继续被现实吮吸,干涸的大地一片荒凉。他的创作被灰蒙蒙的天遮住了。“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很多作家论述顾城,总是和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没有一个完整的童年,以后的生活,如有触及,孩童的天性便一览无余。顾城的诗,像和一群小孩子嬉戏玩耍,仿佛想尽办法的弥补所有的空缺,让成人世界完整和坚强。顾城不够仁慈和强大,不能帮自己塑造家。绝望和痛苦的洪水一瞬间让他失去勇气和力量。当一个人缺乏爱时,他愿意爱很多事情,因为可以感觉他们也在爱他,那种善良的最初,可以给残缺的心灵一丝慰藉。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可以爱自己了。“小时候,我喜欢坐在屋顶上看下边的人,我看他们在尘土中舞动的手和脚,看他们衣服的颜色,看树枝一条条伸向天空。我爱他们,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爱天的颜色和那些鸟,爱春天对我说的话,我不知为什么;后来通过诗才一点点想起以前的生命——我爱他们,它们是我”。真理与谬误、天才和疯子、艺术和真实往往背靠背坐在一起,常常一不小小心就会互相转换了,诗人常常难以把握个中分寸,越是天才的、越是进入迷狂状态的诗人,越是如此。
顾城现实的家,被他的冷漠和幼稚摧毁了。妻子们的离去,让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家可归,他只有在流泪的遗书中告别这个世界。
4 蜗居者——虚幻迷惘的清歌浅唱
顾城是蜗居者,因为他为诗歌这座大房子奉献了一生。就像游子对故乡的想念和追忆。他永远和无法离开他的诗性家园,他沉迷,他留恋,他在自己的房子里如痴如醉。顾城轻描淡写的用诗歌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记录着自己如何抵抗压力和阻力。缠缠绕绕的叙述他也曾为生活所困。他梦想他的世界无上唯美和可人,并且超脱世俗的坚信诗歌。他灵敏的诗性打从小的就胜人一筹,他居然还记得在儿童车里的感觉,还记得自己编造的语言,细碎的感觉如此清晰。他对诗的热爱,是一颗童年的心,甚至懂得成为诗人的光荣,他为诗奋斗了一生。
诗亦是他的居住地,他用诗性的眼光热爱一切。他喜欢和畏惧着大海,凉凉的,白色的牙齿。三分理解,七分诧异的形容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他的某些诗歌胸怀广阔,诗歌意境可以挑起万千重担,可是现状又反差的可笑,他柔软的承受力,让世界矛盾和不真实的可怕。这个为信念而活的诗人,逃离世俗枷锁的执着,如果可以燃烧,他的生命,必定是为信念而死,为了营造他的乐园,甘之如饴。
他的意识中,自然远比人类亲近和友好,他将他的幸福和困难,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原型,他不愿意承认的痛苦用很多美丽的优雅的自然物描述着,他的苦闷也会随之变淡,因为那是自然的给予。面对诗歌,他愿意模糊他的性别,顾城有着女人的矫情和浪漫,他在文选中说自己是男孩也是女孩,他像女子一样用细微的火花去摩擦灵感。他用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来铺造和美化他对诗歌的称许。
假如明天消失了,他仍然不会后悔这一刻在诗的巢穴里高歌。但他的认真和固执又像不肯走出井底的青蛙,在自己的世界跳舞。“我的心,是一座城”(《我是一座小城》)顾城这个唯美的“王子”可居住的城堡只能在幻想中,现实中没有这样的梦境。
顾城的诗歌在现代的视角中,总会有些难以明晰的感触,前提为他是个正常的诗人,可是在他做了如此残忍和难堪的事情之后,他的创作就承载了一些让人怜悯的美感,他无法排解的寂寞与忧愁使得自己迷了心魔。
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实在是需要海纳百(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81页)川的心胸,只有热爱,才可以带着观察的眼睛创作。但是不够现实的爱,它的另一层奶油正在变质。如果得不到想要的蛋糕,或许某人会选择攒够钱等待下一炉的美味,也或许某人会将烤炉都推翻。
顾城的前期世界流淌着幸福的节奏,世界心动不已,希望也貌似美不胜收。他成功的引领了一代诗人,朦胧诗的美感如春风般飘荡在诗林的晚霞里。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情不自禁。可是后期的他,变成了凶恶的魔鬼,他的诗歌仍然纯洁无暇,可是本质就带上了邪恶的手铐。他用荒诞的语言,表达一种破坏世界的心理,代表作《别了,墓地》。足以证明和反映了他远离了生活的轨道,只在自己的世界痛快。
顾城思想和作品的反差,不禁让人咂舌,一首美丽的诗体现着作者的高尚情操。但是品读顾城的时候,他童话的诗歌让你想入非非,可是现实的可悲会让你格外沉重。一位诗人的陨落,提醒新时代的人们,在诗歌和现实中找到自身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文选[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11.
[2]虞柠瑄.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古典美与现代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6:101-103.
[3]顾城.顾城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1998.
[4]舒婷.舒婷,顾城抒情诗选[M].福建人民出版,1982.
[5]郭彩侠.顾城之城:生命不能承受的悖論[J].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09(1).
关键词顾城 诗歌 人格反叛 无家可归 生活现实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 无家可归——期待和荒凉之旅
1.1 建筑家园的追梦者(生活在精神的驱动下步入正轨)
顾城在诗歌中是无家可归的孩子,他竭力用梦幻的诗歌营造幻想的诗性家园,终日盼望,永不停歇。锄禾日当午,他用心播种着一亩诗歌田。艰涩的锄头给了他满手的血泡,也让他感觉梦想的近在咫尺。路径的玫瑰刺人,他为血珠歌唱。寒冷的海水,他为海声倾倒。大自然给了他自由奔放的语言,鲜活的生命闪烁跳动,渴望和灵感一触即发。自然界中麻木的种类,在他的诗歌里都欢呼雀跃着被认可。这个时候的顾城,正不停地疯跑着,万物的拥抱和博爱,使他在建造梦幻的女儿国和伊甸园的路上废寝忘食。一方面忙碌于筑造精神的栖息地,一方面诗歌的种子正发芽开花。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热情澎湃的诗歌运动,使入围朦胧诗的顾城诗歌,作为一种主题和概念游荡于文学界,并逐渐文明于各个角落。某一程度上,他似乎触碰到家园的温暖,创作的欲望和荣誉的回馈让他加速度成长。“经过不懈的投寄,《水乡》、《白昼的月亮》中的部分诗稿在《诗刊》、《星星》、《长安》等处发表了。意外的回声使我惶恐。近百家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围绕着两首极短的笔记型小诗展开了争论。两首小诗都是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的……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促使了我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学习。我开始系统地读哲学、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的信念渐渐集结起来……”
诗歌之家让他初尝甜头,站在起跑线上的他,昂首阔步。幻想中的家园恬静和甜蜜,顾城横绝的才华和智慧也如月光般醉人。其诗中个人化的象征,独特的主观表达,抽象的抒写三个现代主义倾向,体现出朦胧诗的独特现代主义思维和表达方式,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东方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在感受上的差距,对思考当前诗歌甚而文学的发展都具有启发价值。古典美和现代美是顾城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两种最显著的美学风格,既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而呈现出古典的空灵,又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影响、超越了传统诗美的局限而绽放出现代美的风貌。浓厚的怀疑色彩,强烈的忧患意识呼唤“自我”的复归。这样一位具有欧美气质的天才正在追寻梦的路上赤裸地狂奔着。
1.2 寻找者的孤独和苦涩(世界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变化,他开始走向另一个世界)
现实里没有童话中的家和世界,几近拼搏却是一场空欢喜。顾城仍然无家可归,仍然流浪在外,仍然自怜自伤自问家在何方。路途的辛酸和疲惫,事事的不尽如心意,让他对梦想的家越来越迷茫。眼前布满了额前滴落的汗渍,他陷入了倾颓的失意与孤独中无法自拔。《简历》: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我从北方的草滩上/走出,沿着一条/发白的路,走进/布满齿轮的城市/走进狭小的街巷/板棚。每颗低低的心…… 我相信我的听众/——天空,还有/海上迸溅的水滴/它们将复盖我的一切/复盖那无法寻找的/坟墓。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这个可怜的孩子,以透彻纯洁的自白对现实世界发出真切的呼喊,像一只失群的小鸟找不到回家的路。“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有风雨兼程。顾城心底滚烫的因子不停地翻叠,生生不息……
然而,顾城并非是一个有远见的诗人,他自私和自我,梦想的家不曾真实存在。可他的诗却像承载着时代的飞船,无论时间和地域都会被人理解和吸收,随着激烈的接触和碰撞也会为之增添新的内涵和补充,让人们在耳目一新中回忆过往。即使有再多的痛苦,也精彩照人。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就是这种惊异的表达,呈现出的是人类世界的唯美与丑恶、和谐与恐怖、绚烂与悲惨相掩饰、辅成、转换的荒谬性本质,常常流露出以死亡来解决悖论的向往,鬼魂在他的诗歌里常常变成了动人的意象:“0 点的鬼\走路非常小心\它害怕摔跟头\变成了人”(《鬼进城》)。他的作品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本质,他痛恨自己存在的世界,一个不像人,不像自己的世界。但是这个诗人拥有多变的视角,一如孩童的细腻和天真。顾城童話世界的坍塌让人心疼,因为他的诗歌有一种情愫让你留恋童年旧事。感动也好,称赞也罢,至少那一刹那,你的心灵可以为他而沉迷。
顾城的悲情结局是稀有的精神和独特的思想相冲突的产物,他笔下绘画的美丽都是现实残忍的反照,他精致劲道的画笔始终横亘了与理想中伊甸园的差距。只是,现实中没有童话。
2 蜗居者——存在却不可思议的家
顾城生命中一直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女人相依相偎,加上他与正式妻子所生的孩子Sam,构成了一个古怪的四口家庭。在知识分子中,一夫一妻制早已深入人心,而顾城却让它传奇般的存在了。即使是几年后的离弃,爱情始终是顾城创造诗歌的奇迹。
倘若在21世纪,顾城会是一个蜗居者,他不为家里谋生,不承担责任,他只会将所见所闻所感变成浪漫的诗歌,独自享受,他创作的灵感在现实和虚幻中交织。诗人是多情的,他需要一个人帮他逃避生活的繁琐,他更需要一个人清新高雅给他追逐的欲望,这无疑是他悲剧的隐患。他躲藏在温柔的港口,毫无恐惧的创作,但他只有他。顾城渴望别人能理解,但又不允许丝毫侵犯。身边有两个女人温顺和可爱的陪伴,让他对生活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消失的无影无踪。
他迷恋自我意识中的伊甸园、女儿国,但他从来没有明确那是一种如何的美景,没有明确那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细致地描述了园中的人们没有战争的威胁,国泰民安,怡然自得。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真正有家的任性的“孩子”,他只有感受美的心,却遗失了感恩,他不明白这个寂寞的人间,永远是他不肯走出的人间,他心里的火忽明忽暗,燃烧的他难耐寂寞的折磨,自己脆弱的不知道怎么面对,一味地逃避现实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顾城的世界变成了淫雨霏霏,那片乌云始终天天年年的在飘动,没有归属地的哭泣。他的童话世界在他成家后就渐行渐远了。
大多数时候,顾城的诗歌境界如迷魂药,他自我阐述的思想总会牵扯玩笑的成分,好像一个孩子说自己不吃糖,但嘴里却是满满的烂糖牙。“我要用我的生命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让孩子们融合在大自然和未来的微笑中间,使人们相信美,相信今天的希望就是明天的现实,相信世界会爱上理想,会成为理想的伴侣”。事实上,他根本不喜欢孩子,他为了不影响自己伊甸园的建筑,“心如铁”将亲生骨肉送给当地毛利人抚养,他的妻子要承受多大的心痛才可以割舍,“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顾城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一直想做纯洁善良、可爱唯美的天使,最后却误杀妻子以变态邪恶、自私恐怖的魔鬼的形象在这个世界上谢幕。他抛弃了骨肉,抛弃了忠贞,抛弃了爱情,抛弃了给予他无限创作的源泉,极端和恐怖是顾城最后的悖论,给世界留下无限感慨和反思。
3 无家可归——绝望和现实之痛
文革岁月紧张难耐。顾城在惨痛的人生际遇下成熟着,。在一次次的打击和绝望中,顾城开始认清他生命的终结,不是死在他的家里,是和流浪儿一样无家可归。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作者创作的矛盾也来于此,他纠结在现实和梦境中无法自拔。他的观念开始模糊和向另一个极端蜕变。而这些无疑也是社会背景给他的烙印。诗人创作的角度比现实中血腥,他渴望被解剖开,渴望流着新鲜洁白的汁液。谁能感觉到他荒芜的心脏,一颗颗青绿的禾苗被幻想的死水淹溺,死水又继续被现实吮吸,干涸的大地一片荒凉。他的创作被灰蒙蒙的天遮住了。“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很多作家论述顾城,总是和童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没有一个完整的童年,以后的生活,如有触及,孩童的天性便一览无余。顾城的诗,像和一群小孩子嬉戏玩耍,仿佛想尽办法的弥补所有的空缺,让成人世界完整和坚强。顾城不够仁慈和强大,不能帮自己塑造家。绝望和痛苦的洪水一瞬间让他失去勇气和力量。当一个人缺乏爱时,他愿意爱很多事情,因为可以感觉他们也在爱他,那种善良的最初,可以给残缺的心灵一丝慰藉。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可以爱自己了。“小时候,我喜欢坐在屋顶上看下边的人,我看他们在尘土中舞动的手和脚,看他们衣服的颜色,看树枝一条条伸向天空。我爱他们,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爱天的颜色和那些鸟,爱春天对我说的话,我不知为什么;后来通过诗才一点点想起以前的生命——我爱他们,它们是我”。真理与谬误、天才和疯子、艺术和真实往往背靠背坐在一起,常常一不小小心就会互相转换了,诗人常常难以把握个中分寸,越是天才的、越是进入迷狂状态的诗人,越是如此。
顾城现实的家,被他的冷漠和幼稚摧毁了。妻子们的离去,让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家可归,他只有在流泪的遗书中告别这个世界。
4 蜗居者——虚幻迷惘的清歌浅唱
顾城是蜗居者,因为他为诗歌这座大房子奉献了一生。就像游子对故乡的想念和追忆。他永远和无法离开他的诗性家园,他沉迷,他留恋,他在自己的房子里如痴如醉。顾城轻描淡写的用诗歌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记录着自己如何抵抗压力和阻力。缠缠绕绕的叙述他也曾为生活所困。他梦想他的世界无上唯美和可人,并且超脱世俗的坚信诗歌。他灵敏的诗性打从小的就胜人一筹,他居然还记得在儿童车里的感觉,还记得自己编造的语言,细碎的感觉如此清晰。他对诗的热爱,是一颗童年的心,甚至懂得成为诗人的光荣,他为诗奋斗了一生。
诗亦是他的居住地,他用诗性的眼光热爱一切。他喜欢和畏惧着大海,凉凉的,白色的牙齿。三分理解,七分诧异的形容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他的某些诗歌胸怀广阔,诗歌意境可以挑起万千重担,可是现状又反差的可笑,他柔软的承受力,让世界矛盾和不真实的可怕。这个为信念而活的诗人,逃离世俗枷锁的执着,如果可以燃烧,他的生命,必定是为信念而死,为了营造他的乐园,甘之如饴。
他的意识中,自然远比人类亲近和友好,他将他的幸福和困难,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原型,他不愿意承认的痛苦用很多美丽的优雅的自然物描述着,他的苦闷也会随之变淡,因为那是自然的给予。面对诗歌,他愿意模糊他的性别,顾城有着女人的矫情和浪漫,他在文选中说自己是男孩也是女孩,他像女子一样用细微的火花去摩擦灵感。他用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来铺造和美化他对诗歌的称许。
假如明天消失了,他仍然不会后悔这一刻在诗的巢穴里高歌。但他的认真和固执又像不肯走出井底的青蛙,在自己的世界跳舞。“我的心,是一座城”(《我是一座小城》)顾城这个唯美的“王子”可居住的城堡只能在幻想中,现实中没有这样的梦境。
顾城的诗歌在现代的视角中,总会有些难以明晰的感触,前提为他是个正常的诗人,可是在他做了如此残忍和难堪的事情之后,他的创作就承载了一些让人怜悯的美感,他无法排解的寂寞与忧愁使得自己迷了心魔。
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实在是需要海纳百(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81页)川的心胸,只有热爱,才可以带着观察的眼睛创作。但是不够现实的爱,它的另一层奶油正在变质。如果得不到想要的蛋糕,或许某人会选择攒够钱等待下一炉的美味,也或许某人会将烤炉都推翻。
顾城的前期世界流淌着幸福的节奏,世界心动不已,希望也貌似美不胜收。他成功的引领了一代诗人,朦胧诗的美感如春风般飘荡在诗林的晚霞里。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情不自禁。可是后期的他,变成了凶恶的魔鬼,他的诗歌仍然纯洁无暇,可是本质就带上了邪恶的手铐。他用荒诞的语言,表达一种破坏世界的心理,代表作《别了,墓地》。足以证明和反映了他远离了生活的轨道,只在自己的世界痛快。
顾城思想和作品的反差,不禁让人咂舌,一首美丽的诗体现着作者的高尚情操。但是品读顾城的时候,他童话的诗歌让你想入非非,可是现实的可悲会让你格外沉重。一位诗人的陨落,提醒新时代的人们,在诗歌和现实中找到自身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文选[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11.
[2]虞柠瑄.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古典美与现代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6:101-103.
[3]顾城.顾城的诗[M].人民文学出版,1998.
[4]舒婷.舒婷,顾城抒情诗选[M].福建人民出版,1982.
[5]郭彩侠.顾城之城:生命不能承受的悖論[J].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