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和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数学课教学效率仍然不高。为此必须提高教学效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灌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单向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变“说教法”为“鼓励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师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我国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教学理念和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制约。为了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
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地参与学习,就必须激起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可以真正的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要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兴奋点,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来满足探索欲望。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搜集关于数学的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解说,另其欣赏;也可对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名人崇拜,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悬念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对学生讲故事:“小明到叔叔家玩,他想按照叔叔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同样的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马上割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呢?大家能不能为他想想办法?”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式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3、实现“三个改变”,创新教学方法
3.1变灌入式教育为啟发式教育
在高呼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线的教师,虽不断地在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恨铁不成钢”下,课堂上仍存在较多的“灌入式”教育。可实际情况上,学生短期目标达到了,可对学数学的热情与能力却降低了。所以,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一改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教育。“启发”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效率管理。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不要直接说出定理,可先让学生准备小木棒,自己动手拼制三角形,拼制完毕后,用尺子量一量,请学生自己说出三角形的特点。即使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也没有关系,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将三角形的特性内化,加深了印象,老师再积极的对其进行启发,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在小学的基础已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但是为什么?学生不知道。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从动手操作(量度数、割、拼);到理论证明的过程,验证了定理的结论的正确性,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3.2变单向教育为互动式教育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变传统的教师-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维立体化交流模式,在交流和互动中,营造愉快、活泼的数学氛围。要一改教师“权威”的形象,改变教师是学生的长者、说教者、训导者的身份,在教学中,要变教师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合作型、伙伴型、互动型师生关系,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思维的有效平台。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增加与教师、同学的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领会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和抽象思维。
3.3变“说教法”为“鼓励法”
初中生已开始步入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不但强且脆弱,在教学中稍有不甚就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学生最害怕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他们进行大声的训斥、批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这样做,就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轻者以后再也不敢再和老师进行交流,重者就会因为老师影响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今后的数学课对他的教学效果也就荡然无存。爱听表扬、赞美的语言是由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将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进入初三后,随着难度增大,10届4班有很多女生对数学产生了严重的畏惧感,每次考试不理想,都很难过,甚至抱头痛哭。我了解后,先从最根本的做起,与她们私下谈心,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并鼓励她们,成为她们坚实的心理后盾。然后,在课下,建立“一帮一”的活动,让她们从基础上进行夯实,而后及时对她们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及时进行激励,从而挽回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潜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数学新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吴 婷.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师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我国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教学理念和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制约。为了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
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应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地参与学习,就必须激起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可以真正的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要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兴奋点,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来满足探索欲望。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积极搜集关于数学的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解说,另其欣赏;也可对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名人崇拜,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悬念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对学生讲故事:“小明到叔叔家玩,他想按照叔叔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同样的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马上割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呢?大家能不能为他想想办法?”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与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式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3、实现“三个改变”,创新教学方法
3.1变灌入式教育为啟发式教育
在高呼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线的教师,虽不断地在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恨铁不成钢”下,课堂上仍存在较多的“灌入式”教育。可实际情况上,学生短期目标达到了,可对学数学的热情与能力却降低了。所以,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一改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教育。“启发”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效率管理。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不要直接说出定理,可先让学生准备小木棒,自己动手拼制三角形,拼制完毕后,用尺子量一量,请学生自己说出三角形的特点。即使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也没有关系,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将三角形的特性内化,加深了印象,老师再积极的对其进行启发,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在小学的基础已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但是为什么?学生不知道。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从动手操作(量度数、割、拼);到理论证明的过程,验证了定理的结论的正确性,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3.2变单向教育为互动式教育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教育,变传统的教师-学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维立体化交流模式,在交流和互动中,营造愉快、活泼的数学氛围。要一改教师“权威”的形象,改变教师是学生的长者、说教者、训导者的身份,在教学中,要变教师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合作型、伙伴型、互动型师生关系,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思维的有效平台。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增加与教师、同学的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中领会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和抽象思维。
3.3变“说教法”为“鼓励法”
初中生已开始步入青春期,学生的自尊心不但强且脆弱,在教学中稍有不甚就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学生最害怕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他们进行大声的训斥、批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这样做,就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轻者以后再也不敢再和老师进行交流,重者就会因为老师影响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今后的数学课对他的教学效果也就荡然无存。爱听表扬、赞美的语言是由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将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进入初三后,随着难度增大,10届4班有很多女生对数学产生了严重的畏惧感,每次考试不理想,都很难过,甚至抱头痛哭。我了解后,先从最根本的做起,与她们私下谈心,消除其畏难的情绪,并鼓励她们,成为她们坚实的心理后盾。然后,在课下,建立“一帮一”的活动,让她们从基础上进行夯实,而后及时对她们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及时进行激励,从而挽回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潜能。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数学新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吴 婷.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