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景花卉园林工程是我们营造美好宜居环境的重要专门学科,因此,如何顺应时代趋势,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的作用,践行新时代公园式城市建设战略理念,以公共健康为指南和导向,科学地构建新时代的城市公园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有效地防控和治疗应对急性流行病、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等,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健康,是景观园林规划师、设计人员、管理方迫切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健康;“公园城市”;启示
0 引言
“公园城市”以公园为主要特色场所,并强调绿色生态的公共属性。为让人们生活在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中,确保大众在建设过程中拥有参与感,“公园城市”不仅强调生态价值,也强调在绿色环境中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让人们走上生产富裕、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道路。“公园城市”的主体是一个大公园,人们在其中游玩如同走在自家的花园一样。这个巨型公园包括自然风貌,也包括公园绿地等各类专项绿色属性,为建设新时代的山水城市打下基础[1]。
1 “公共健康”与“公园城市”
1.1 公园体系的特性
公园制度作为一个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促进公共健康,具有鲜明特点。
(1)坚持绿色。公园建设是我国现代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造中的核心和主体,与道路、桥梁、建筑等许多其他基础设施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们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在适合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小型城镇空间内,只有公园才是绿色植物聚集地,发挥正向作用。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明确指出: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所有的基础设施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
(2)信息的公共性。公园系统作为一种绿色的公共服务类产品,面向全社会的所有者开放,让所有者都能公平地使用。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机构的设置、法规和政策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城市的管理等凸显自身的公益性,确保公园姓“公”[2]。当前的城市公园建设更多以美观性为主,而忽略了景观的公共性。景观营造一步步走向公众,不再为少数人服务,考虑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于社会来说,这是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也是景观设计社会价值的体现。
(3)坚持人民观。公园制度体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休闲、健身、娱乐、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第三个空间,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各级公园制度规划施工管理均应当贯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念,以满足新时期入园参观者的多元化需要作为出发点及落脚点。近年来,时代的不断进步带来了科技的腾飞,但景观设计的实质却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公园越来越缺少交往空间、冥想空间等,观赏成了主要功能,长此以往,公园将不再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总体性。顾名思义,公园管理体系就是将不同种类、不同级别、不同地理层次、不同职业和区域范围内的单一公园经营者,通过建筑物、绿道、绿廊等相互连接组合形成完整的系统,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升级、为民服务的便捷高效和保障城市安全的一种统筹兼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以城市生活为目标,将人文、生态、生产以及生活相融合,让城市成为诗意城市、公园城市。在绿道中感受城市的历史变迁、独特风景,游走在公园中,感受当地舒缓的生活节奏,同时进行产业业态升级,以完善的功能设施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1.2 公园体系对公共健康的保障作用
公园制度的良性构建可以作为社会保障和提高公共健康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充分发挥其促进公共健康的多元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保障社会公众的生理健康。以城市绿地为设计主体的城市森林公园建筑体系,利用树木、花卉等多元化园林植物特有的吸尘制氧、产生高浓度的正负离子、净化大气中的污染物、减轻噪声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多元生态功能,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产品,在保证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同时,切实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有利于遏制病源流行[4]。自然是客观存在的系统,环境也是系统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形态或是简单的生态化,要通过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以及路径来诠释。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思考精致化的植物配置是否真的有缓解人们情绪的作用,城市公园是否有起到连接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在流行病常态化的今天,城市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公园作为连接人们与城市的载体,应充分发挥“城市之肺”的关键作用,让人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到“绿色气息”。
(2)保障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人类是在大自然环境中进化而来的,亲近大自然就是人的本能。公园是基于动植物和造景技术的“近自然”式绿色空间,李树华等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表明,逛公园和园艺疗法都具有缓解身体压力、改变情绪、保障身体和精神健康等作用。
(3)提升社会健康水平。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公园,作为一个提供给广大市民平等使用的绿色公共资源和空间,为社会交流、公共文化传播、公益活动团队和组织等提供平台,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改善邻里关系,降低犯罪率,保障社会安全[5]。
2 推动公共健康的城市公园体系构建建议
2.1 科学统筹,注重公园体系布局的均衡性
公园系统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层次结构是否完整等都直接决定着公共卫生环境的质量高低。因此,应当遵循城市公园规划的分级配置,均衡布局,丰富种类,凸显特色,实现网络相互串联的基本原则。
(1)层次性。一些国际典型大型城市的森林公园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按照一个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占地面积大小、功能等要素进行布局的,形成“城市级—地区级—居住区级—邻里级”的公园整体,各个公园层级内部的结构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层级之间实现有机过渡。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经济规模、不同文化特点的大型城市的公园环境现状各异,各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发展战略计划、地域文化特点等,合理配置城市公园休闲绿地规划体系,按照公园服务半径的最高标准,对整个城市公园休闲绿地体系进行规划定性、定位、定量及合理分类等,合理配置婴幼儿游玩、体育运动健身、游乐、动植物科普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休闲绿地[6]。 (2)连通性。城市公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的公园不能是孤立的存在,必须通过建设绿环、绿带、绿廊和树林以及绿道等各种“线性生态空间”系统实现有效联通,从而使人们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公园空间管理网络,既能有效地提高生态公园系统管理体系为民服务的效率,又能为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提供一个生态廊道,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发展。
2.2 保护公园制度的生态健康和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大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必须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环境服务和优质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7]。
(1)保障人民安全。公园建设体系除了最基本的改善小气候、减少城市污染等功能外,不同种类公园的建设规划和主体功能也各不相同,比如防灾避险公园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时可以作为中长期防灾避险活动场所的一个专类公园,平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等活动场地。因此,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新型城市公园建筑服务体系,合理地完善其建筑的综合服务功能,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旅行、娱乐健身等多种绿色分享的空间服务体系,又可以构建隔离空间服务体系、抢救空间服务体系及紧急疏散性空间服务体系,从而有效地保障公共安全[8]。
(2)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公园保护管理体系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憩的环境和绿色生活空间,更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不可少的自然生态空间。大型城市公园往往拥有较大的占地面积以及多样化的地形,非常需要人们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既要为人们量身打造一个开放敞亮、曲径通幽的城市观光区和游览休息空间,还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起伏、水系统的布局、堆山叠石等因素为鸟类、小脊椎动物、微生物等打造一个自由栖息和生长繁衍的天堂。
2.3 积极开展公众活动
(1)需求导向功能的多元化。人们都渴望在市区新建一座种类更丰富、距离自己家更近的城市公园。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想在住所附近新建一个大型综合性的活动公园。同时,人们对亲子公园的配套服务也提出了更多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比如中老年人更关注公园的可达性,希望拥有更多的晨练等休息活动空间以及便捷的公园饮用水源等配套服务设施,年轻人则更希望拥有安静的户外学习、参观以及教育互动的休息空间,有孩子的家庭希望在亲子公园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9]。
(2)服务的全覆盖性。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是优化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建筑、管理等各项公共服务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为民服务的全方位覆盖,鼓励更多社会团体、组织机构、个人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代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中,实现“政府—社会—百姓”型公园的共建、资源的共享,使城市人人都能拥有一片充满绿色的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从而真正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娱乐、交际等各种日常文化活动场地,发挥第三生态空间及其应有的卫生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2.4 平灾结合,注重公园体系管理的精细化
公园管理运行体系的监督管理工作应该妥善地做好“开放”与“封闭”、“预防”与“传播”之间的衔接工作,实现更科学、安全有序的制度运行和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各种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力求为我国出口旅行企业提供準确、高效、多维度的管理服务,尽可能满足我国出口旅游企业针对入园者和旅游者的多样化服务需求[10]。
3 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生产方式、社会文化行为和公共健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使城市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居绿色共用空间总量不够、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人们工作和学习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体育锻炼不足等各类新型城市卫生问题逐步凸显,产生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和安全风险。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景园林设计讲求“天人合一”,当代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更多追求发于心、践之行,基于保护自然与顺应自然的理念,本着以保护环境资源优先的基本原则,以“城市公园为人民”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通过科学规划构建以公共健康理念为引领的绿色城市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维持我国城市社区自然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杨雪锋.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名城,2018(5):36-40.
[2] 李雄,张云路.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命题: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与响应[J].中国园林,2018,34(5):38-43.
[3] 刘滨谊.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J].中国园林,2018,34(10):10-15.
[4] 王浩.“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公园城市规划建设讨论[J].中国园林,2018,34(10):16-21.
[5] 王香春,蔡文婷.公园城市,具象的美丽中国魅力家园[J].中国园林,2018,34(10):22-25.
[6] 李金路.新时代背景下“公园城市”探讨[J].中国园林,2018,34(10):26-29.
[7] 吴岩,王忠杰,束晨阳.“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8] 成实,成玉宁.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设计:城市生态与形态辩证[J].中国园林,2018,34(12):41-45.
[9] 尚晨光,张雅静.公园城市:工业文明城市理念的一场革命[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3-18.
[10] 李晓江,吴承照,王红扬,等.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城市规划,2019,43(3):50-58.
作者简介:江缇(1993—),女,江西新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关键词:公共健康;“公园城市”;启示
0 引言
“公园城市”以公园为主要特色场所,并强调绿色生态的公共属性。为让人们生活在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中,确保大众在建设过程中拥有参与感,“公园城市”不仅强调生态价值,也强调在绿色环境中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让人们走上生产富裕、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道路。“公园城市”的主体是一个大公园,人们在其中游玩如同走在自家的花园一样。这个巨型公园包括自然风貌,也包括公园绿地等各类专项绿色属性,为建设新时代的山水城市打下基础[1]。
1 “公共健康”与“公园城市”
1.1 公园体系的特性
公园制度作为一个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促进公共健康,具有鲜明特点。
(1)坚持绿色。公园建设是我国现代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造中的核心和主体,与道路、桥梁、建筑等许多其他基础设施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们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在适合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小型城镇空间内,只有公园才是绿色植物聚集地,发挥正向作用。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明确指出: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所有的基础设施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
(2)信息的公共性。公园系统作为一种绿色的公共服务类产品,面向全社会的所有者开放,让所有者都能公平地使用。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机构的设置、法规和政策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城市的管理等凸显自身的公益性,确保公园姓“公”[2]。当前的城市公园建设更多以美观性为主,而忽略了景观的公共性。景观营造一步步走向公众,不再为少数人服务,考虑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对于社会来说,这是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也是景观设计社会价值的体现。
(3)坚持人民观。公园制度体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休闲、健身、娱乐、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第三个空间,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各级公园制度规划施工管理均应当贯彻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念,以满足新时期入园参观者的多元化需要作为出发点及落脚点。近年来,时代的不断进步带来了科技的腾飞,但景观设计的实质却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公园越来越缺少交往空间、冥想空间等,观赏成了主要功能,长此以往,公园将不再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总体性。顾名思义,公园管理体系就是将不同种类、不同级别、不同地理层次、不同职业和区域范围内的单一公园经营者,通过建筑物、绿道、绿廊等相互连接组合形成完整的系统,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升级、为民服务的便捷高效和保障城市安全的一种统筹兼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以城市生活为目标,将人文、生态、生产以及生活相融合,让城市成为诗意城市、公园城市。在绿道中感受城市的历史变迁、独特风景,游走在公园中,感受当地舒缓的生活节奏,同时进行产业业态升级,以完善的功能设施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1.2 公园体系对公共健康的保障作用
公园制度的良性构建可以作为社会保障和提高公共健康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充分发挥其促进公共健康的多元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保障社会公众的生理健康。以城市绿地为设计主体的城市森林公园建筑体系,利用树木、花卉等多元化园林植物特有的吸尘制氧、产生高浓度的正负离子、净化大气中的污染物、减轻噪声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多元生态功能,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产品,在保证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同时,切实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有利于遏制病源流行[4]。自然是客观存在的系统,环境也是系统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形态或是简单的生态化,要通过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以及路径来诠释。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思考精致化的植物配置是否真的有缓解人们情绪的作用,城市公园是否有起到连接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在流行病常态化的今天,城市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公园作为连接人们与城市的载体,应充分发挥“城市之肺”的关键作用,让人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到“绿色气息”。
(2)保障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人类是在大自然环境中进化而来的,亲近大自然就是人的本能。公园是基于动植物和造景技术的“近自然”式绿色空间,李树华等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表明,逛公园和园艺疗法都具有缓解身体压力、改变情绪、保障身体和精神健康等作用。
(3)提升社会健康水平。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公园,作为一个提供给广大市民平等使用的绿色公共资源和空间,为社会交流、公共文化传播、公益活动团队和组织等提供平台,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改善邻里关系,降低犯罪率,保障社会安全[5]。
2 推动公共健康的城市公园体系构建建议
2.1 科学统筹,注重公园体系布局的均衡性
公园系统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层次结构是否完整等都直接决定着公共卫生环境的质量高低。因此,应当遵循城市公园规划的分级配置,均衡布局,丰富种类,凸显特色,实现网络相互串联的基本原则。
(1)层次性。一些国际典型大型城市的森林公园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按照一个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占地面积大小、功能等要素进行布局的,形成“城市级—地区级—居住区级—邻里级”的公园整体,各个公园层级内部的结构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层级之间实现有机过渡。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经济规模、不同文化特点的大型城市的公园环境现状各异,各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发展战略计划、地域文化特点等,合理配置城市公园休闲绿地规划体系,按照公园服务半径的最高标准,对整个城市公园休闲绿地体系进行规划定性、定位、定量及合理分类等,合理配置婴幼儿游玩、体育运动健身、游乐、动植物科普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休闲绿地[6]。 (2)连通性。城市公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的公园不能是孤立的存在,必须通过建设绿环、绿带、绿廊和树林以及绿道等各种“线性生态空间”系统实现有效联通,从而使人们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公园空间管理网络,既能有效地提高生态公园系统管理体系为民服务的效率,又能为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提供一个生态廊道,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发展。
2.2 保护公园制度的生态健康和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大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必须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环境服务和优质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7]。
(1)保障人民安全。公园建设体系除了最基本的改善小气候、减少城市污染等功能外,不同种类公园的建设规划和主体功能也各不相同,比如防灾避险公园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时可以作为中长期防灾避险活动场所的一个专类公园,平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等活动场地。因此,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新型城市公园建筑服务体系,合理地完善其建筑的综合服务功能,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旅行、娱乐健身等多种绿色分享的空间服务体系,又可以构建隔离空间服务体系、抢救空间服务体系及紧急疏散性空间服务体系,从而有效地保障公共安全[8]。
(2)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公园保护管理体系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憩的环境和绿色生活空间,更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不可少的自然生态空间。大型城市公园往往拥有较大的占地面积以及多样化的地形,非常需要人们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既要为人们量身打造一个开放敞亮、曲径通幽的城市观光区和游览休息空间,还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起伏、水系统的布局、堆山叠石等因素为鸟类、小脊椎动物、微生物等打造一个自由栖息和生长繁衍的天堂。
2.3 积极开展公众活动
(1)需求导向功能的多元化。人们都渴望在市区新建一座种类更丰富、距离自己家更近的城市公园。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想在住所附近新建一个大型综合性的活动公园。同时,人们对亲子公园的配套服务也提出了更多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比如中老年人更关注公园的可达性,希望拥有更多的晨练等休息活动空间以及便捷的公园饮用水源等配套服务设施,年轻人则更希望拥有安静的户外学习、参观以及教育互动的休息空间,有孩子的家庭希望在亲子公园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9]。
(2)服务的全覆盖性。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是优化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建筑、管理等各项公共服务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为民服务的全方位覆盖,鼓励更多社会团体、组织机构、个人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代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中,实现“政府—社会—百姓”型公园的共建、资源的共享,使城市人人都能拥有一片充满绿色的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从而真正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娱乐、交际等各种日常文化活动场地,发挥第三生态空间及其应有的卫生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2.4 平灾结合,注重公园体系管理的精细化
公园管理运行体系的监督管理工作应该妥善地做好“开放”与“封闭”、“预防”与“传播”之间的衔接工作,实现更科学、安全有序的制度运行和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各种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力求为我国出口旅行企业提供準确、高效、多维度的管理服务,尽可能满足我国出口旅游企业针对入园者和旅游者的多样化服务需求[10]。
3 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生产方式、社会文化行为和公共健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使城市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人居绿色共用空间总量不够、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人们工作和学习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体育锻炼不足等各类新型城市卫生问题逐步凸显,产生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和安全风险。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景园林设计讲求“天人合一”,当代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更多追求发于心、践之行,基于保护自然与顺应自然的理念,本着以保护环境资源优先的基本原则,以“城市公园为人民”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通过科学规划构建以公共健康理念为引领的绿色城市公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维持我国城市社区自然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杨雪锋.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名城,2018(5):36-40.
[2] 李雄,张云路.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命题: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与响应[J].中国园林,2018,34(5):38-43.
[3] 刘滨谊.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J].中国园林,2018,34(10):10-15.
[4] 王浩.“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公园城市规划建设讨论[J].中国园林,2018,34(10):16-21.
[5] 王香春,蔡文婷.公园城市,具象的美丽中国魅力家园[J].中国园林,2018,34(10):22-25.
[6] 李金路.新时代背景下“公园城市”探讨[J].中国园林,2018,34(10):26-29.
[7] 吴岩,王忠杰,束晨阳.“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8] 成实,成玉宁.从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设计:城市生态与形态辩证[J].中国园林,2018,34(12):41-45.
[9] 尚晨光,张雅静.公园城市:工业文明城市理念的一场革命[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3-18.
[10] 李晓江,吴承照,王红扬,等.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城市规划,2019,43(3):50-58.
作者简介:江缇(1993—),女,江西新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