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外人才培养需求越来越大,在海外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教学尤为重要,其目标是让海外学习者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交际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海外汉语教学中,要关注并处理好语言习得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人才培养更适应实际需求。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偶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61
语言的民族性决定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相应语言的习得是相得益彰的。然而一直以来,在海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以语言、词汇、语法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认为这样学习者就可以熟练掌握汉语,进而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但因为忽视了文化上的差异,往往导致学习者只会进行相关的表达,而并不了解词汇语句所承载的真正含义,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障碍和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此,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关注并处理好语言习得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存在
何谓文化?《辞海》是这样界定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自然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促进着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承载记录着文化;另一方面,语言的表达又与文化息息相通,是文化的外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决定着民族语言的特点。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文化认知,使用语言来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在海外汉语教学中,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比来理解掌握汉语的运用,是更有效地教学方法,也使得汉语及汉文化的魅力得到提升。
以汉语听力教学为例,听者主要是辨认汉语的语音、词义、句法。可是听懂了所听到的每一个词,表层语言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听懂了说话人的意图。听者还需要对所听到的语料进行深入理解,这一理解过程非常复杂,其具有多层次性,听者需要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对上下文连贯理解。如果这些内容来源于听者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植根于他所成长的文化土壤,那么他便能够对听到的语言符号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无论是新闻、故事还是有关科技方面的,都不会感到陌生,即使材料中有些生词,也能根据上下文中猜测其意思,甚至可以突破某些复杂的语法和句式所造成的屏障;反之,面对纯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本内容,出现不熟悉的语料或语料中有特定的中国文化特征时,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便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即使学习者“知道”其中的词语,但仍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二、文化的偶合及差异与语言认知
前面所举的现象可以概括为文化的偶合和差异两种状态。虽然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不同,经过长期的发展又都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但人类生存的基本自然环境、人文条件、气候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有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可以超越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在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过程中达成某些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从自身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中也会生成相近的思想和情感而积淀为一种相似文化现象,这就是文化的“偶合”。在海外汉语教学中会出现一些让学习者感到似曾相识的表达。主要表现为一些习语谚语的相通表达。例如汉语里“爱屋及乌”“知足常乐”“三思而后行”“披着羊皮的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在交际中还有更为生动的例子,比如中国人打一个喷嚏,身边的人会习惯性说一句“一百岁”,西方人则会来一句“上帝保佑你”,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是极为相似的。文化出现偶合现象,在语言理解上就容易一些,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汉语听力教学中有两则故事,一个是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故事,韩国学生刚听一段就知道全部的内容了,因为在韩国有类似的故事来说明同一个道理,所以他们在理解表述这个成语时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其他国家的学生反复听反复解读才能明白“朝三暮四”的含義;还有一个是讲爷孙俩骑驴赶集的寓言,美国学生很容易就听明白了它的内容,因为在西方这也是一个很古老很经典的故事。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每每出现此类情况,学生就可以更自信地去把握语词的意义,更加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见,整体意义上的熟悉有助于克服个别意义的陌生和障碍,这体现了文化偶合现象对于语言认知的巨大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正迁移”,而文化的差异则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负迁移”,最典型的是词汇空缺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究其原因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上的差异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汉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从远古神话到历朝历代掌故,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为汉语积累了大量独特的词汇和表达,因此汉语对应其他语言经常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例如与中国传统节日、服饰饮食、文人雅好相关的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学习者要彻底地掌握则须花费很大精力,所以,面向海外学习者进行语言教学时要让学习者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熟悉汉语,因为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语言理解需要对文化理解。在语言难度大的时候,主要是缺乏语言基础知识导致理解薄弱;但在语言难度较小时,依旧理解不好,则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障碍。由此可见,语言习得要依托一定的文化认知,对文化的了解能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是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载体,是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的概念相当宽泛,我们所讨论的文化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词语。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等诸方面的内容,文化词语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往往同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心理、民风习俗、制度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它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这也是造成语言千差万别的根源。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海外汉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将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通过文化引导学习者深入熟练地掌握汉语言,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这就要求面向海外学习者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从而引导学习者基于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理解汉语领域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和规律。
诚然,我们并不主张在海外汉语教学中过多地注重文化方面的聚合和离异,因为语言的学习归根结底还是以语音、词汇和语法为基本构架的,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是不容忽视的,海外学习者要想学好汉语,必须亲近汉文化。海外汉语教师应提高文化阐释的自觉性,选择适当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从各国文化比较的视角把握汉语教学,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汉语教学达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七十年》,《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4期。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年。
[3] 李曼丽、李静菲《文化认知与外语教学》,《高教科研》2006年。
[4]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刘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文学教育》2011年第3期。
(本文系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2020年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课题“基于远程教育模式的海外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YSRC50)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偶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61
语言的民族性决定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相应语言的习得是相得益彰的。然而一直以来,在海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以语言、词汇、语法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认为这样学习者就可以熟练掌握汉语,进而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但因为忽视了文化上的差异,往往导致学习者只会进行相关的表达,而并不了解词汇语句所承载的真正含义,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障碍和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此,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关注并处理好语言习得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存在
何谓文化?《辞海》是这样界定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自然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促进着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承载记录着文化;另一方面,语言的表达又与文化息息相通,是文化的外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决定着民族语言的特点。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文化认知,使用语言来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在海外汉语教学中,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比来理解掌握汉语的运用,是更有效地教学方法,也使得汉语及汉文化的魅力得到提升。
以汉语听力教学为例,听者主要是辨认汉语的语音、词义、句法。可是听懂了所听到的每一个词,表层语言问题解决了,并不意味着听懂了说话人的意图。听者还需要对所听到的语料进行深入理解,这一理解过程非常复杂,其具有多层次性,听者需要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对上下文连贯理解。如果这些内容来源于听者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植根于他所成长的文化土壤,那么他便能够对听到的语言符号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无论是新闻、故事还是有关科技方面的,都不会感到陌生,即使材料中有些生词,也能根据上下文中猜测其意思,甚至可以突破某些复杂的语法和句式所造成的屏障;反之,面对纯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本内容,出现不熟悉的语料或语料中有特定的中国文化特征时,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便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即使学习者“知道”其中的词语,但仍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二、文化的偶合及差异与语言认知
前面所举的现象可以概括为文化的偶合和差异两种状态。虽然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不同,经过长期的发展又都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但人类生存的基本自然环境、人文条件、气候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有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可以超越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在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过程中达成某些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从自身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中也会生成相近的思想和情感而积淀为一种相似文化现象,这就是文化的“偶合”。在海外汉语教学中会出现一些让学习者感到似曾相识的表达。主要表现为一些习语谚语的相通表达。例如汉语里“爱屋及乌”“知足常乐”“三思而后行”“披着羊皮的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在交际中还有更为生动的例子,比如中国人打一个喷嚏,身边的人会习惯性说一句“一百岁”,西方人则会来一句“上帝保佑你”,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是极为相似的。文化出现偶合现象,在语言理解上就容易一些,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汉语听力教学中有两则故事,一个是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故事,韩国学生刚听一段就知道全部的内容了,因为在韩国有类似的故事来说明同一个道理,所以他们在理解表述这个成语时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其他国家的学生反复听反复解读才能明白“朝三暮四”的含義;还有一个是讲爷孙俩骑驴赶集的寓言,美国学生很容易就听明白了它的内容,因为在西方这也是一个很古老很经典的故事。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每每出现此类情况,学生就可以更自信地去把握语词的意义,更加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见,整体意义上的熟悉有助于克服个别意义的陌生和障碍,这体现了文化偶合现象对于语言认知的巨大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正迁移”,而文化的差异则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负迁移”,最典型的是词汇空缺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究其原因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上的差异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汉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从远古神话到历朝历代掌故,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为汉语积累了大量独特的词汇和表达,因此汉语对应其他语言经常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例如与中国传统节日、服饰饮食、文人雅好相关的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学习者要彻底地掌握则须花费很大精力,所以,面向海外学习者进行语言教学时要让学习者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熟悉汉语,因为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语言理解需要对文化理解。在语言难度大的时候,主要是缺乏语言基础知识导致理解薄弱;但在语言难度较小时,依旧理解不好,则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障碍。由此可见,语言习得要依托一定的文化认知,对文化的了解能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是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载体,是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的概念相当宽泛,我们所讨论的文化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词语。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等诸方面的内容,文化词语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往往同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心理、民风习俗、制度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它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这也是造成语言千差万别的根源。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海外汉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将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通过文化引导学习者深入熟练地掌握汉语言,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这就要求面向海外学习者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从而引导学习者基于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理解汉语领域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和规律。
诚然,我们并不主张在海外汉语教学中过多地注重文化方面的聚合和离异,因为语言的学习归根结底还是以语音、词汇和语法为基本构架的,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是不容忽视的,海外学习者要想学好汉语,必须亲近汉文化。海外汉语教师应提高文化阐释的自觉性,选择适当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从各国文化比较的视角把握汉语教学,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汉语教学达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泉《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七十年》,《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4期。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年。
[3] 李曼丽、李静菲《文化认知与外语教学》,《高教科研》2006年。
[4]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刘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文学教育》2011年第3期。
(本文系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2020年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课题“基于远程教育模式的海外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YSRC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