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活动探究(中图版)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高线地形图对学生的空间能力要求较高,本文从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学习、地形判读和综合应用三个方面开展递进式活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制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并以凉山州昭觉县为例,基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认识,从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保护三个角度提出脱贫建议,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形成和谐的人地观.
其他文献
为探究InSAR和GPS形变数据对断层深部滑动的敏感性,分别模拟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冲断层在不同深度的滑动分布模型,并基于不同精度的InSAR和GPS形变数据反演了3类断层在不同深度位置的滑移分布.对3类断层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深度时,基于高精度InSAR和GPS形变数据反演的深部滑动残差较小,而基于常规精度InSAR数据反演结果的残差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反演深部滑动的探测性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基于高精度InSAR和GPS数据的滑动探测性高于基于常规
2019-12-26应城MS4.9地震前,襄阳重力台记录到第二类(double frequency,DF)地脉动信号持续增强异常.对比全球能量辐射模型(ASSM)及西太平洋台风数据发现,震前10 h左右的DF地脉动增强及优势频率增大的异常与西太平洋Phanfone台风靠近中国大陆这一远场信号源关系较弱,与本地未知近场同源同频信号有关.结合恩施重力台观测分析认为,该异常信号不属于应城地震前的慢地震事件.此外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巴东-秭归段和襄樊-广济断裂及其邻近区域5次MS 4.0以上地震中的4次都与七曜山-
针对2020-07-23西藏尼玛MW6.3地震发震构造的复杂性(无明显地表破裂、发震断层倾向存在争议等),利用哨兵-1A升、降轨影像数据获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通过设置两组可能性断层滑动模型及结合区域余震分布和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演获得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地堑东侧NWW向正断层,断层走向为207°,倾角为33.1°,平均滑动角为-89.27°,以正断倾滑为主;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沿断层面5.4~9.3 km深处(未
基于国家重力基准网观测数据,采用正则化方法对LCR-G型相对重力仪周期项参数进行筛选,并分析平差解算的结果.结果表明,当惩罚因子λ取80时,正则化方法筛选相对重力仪周期项的效果良好,正则化参数α值的变化对周期项筛选结果影响甚微;周期项振幅量级最大超过10μGal,且对重力基准网平差重力值结果的影响达到μGal量级;相对重力仪的周期会随着观测环境或者时间变化,导致解算结果不一致,这是由于周期函数模型与实际周期变化有差异,模型只能近似而不能真正模拟周期的变化.
为解决工程中建筑结构不均匀沉降的监测问题,以连通器作为基本理论,使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设计一种基于LTE Cat-1的无线静力水准仪系统.系统分为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基站和客户端3个部分,其中数据采集终端主要由压强传感器、ZigBee终端及Cortex-M3微控制器等组成,利用ZigBee终端建立多个数据采集节点;数据基站由ZigBee协调器、Cortex-M3微控制器、Wi-Fi模块及LTE Cat-1等组成,ZigBee协调器收集多个终端的数据,用户可通过PC端或移动端连接设备Wi
首先经过理论推导得到有限圆柱体重力位三阶梯度张量(又称重力曲率张量)正演计算公式,之后依据所推导的理论公式进行模型实验,通过以下2个方面来验证所推导公式的正确性:1)将理论计算公式与重力位梯度张量的中心差分结果进行模型实验对比;2)根据拉普拉斯方程检验部分分量之和是否为零.
以最邻近事件距离算法为基础,结合混合概率密度分布对胶东半岛地区的小震丛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地震成丛现象,且近年来丛集率显著提高;2)乳山震群和莱州地震前,半岛地区均存在b值降低和丛集率升高的现象.分析认为,低b值异常配合高丛集率可能是该区域地震活动较好的预测指标.
知识深度(DOK)模型作为一种面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理论,对于地理原理性知识教学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知识深度模型的基本理念,进而以大气的热力作用为例,通过知识深度模型的四层次分析,并结合地理实验串联整节内容,拆分设计出教学流程,最后提出了运用该模型开展教学的指向要求.
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是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北方地区”为例,基于课标指引、大概念统领、核心导向指向,从整体规划、设计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搭建学习框架、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评价方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工业区位选择及其变化规律历来是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等传统因素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新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矿产资源、水资源、劳动力等传统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弱化,全球化、资本、技术、信息等新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在当今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工业区位选择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地理范围,而是依据产品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区位需求,综合权衡成本节约、市场、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安全和供应链韧性等区位因素,在